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与护理论文_朱丽娟,孙 楠

朱丽娟 孙 楠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将12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2例,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林退热,治疗组给予中药颗粒剂保留灌肠退热;比较两组退热的效果。结果: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外感发热者居多,在儿科急诊就诊中占据首位。因发病急,变化快,又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并发高热惊厥。常规的退热方法大多为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对症治疗,但西药副作用大,体温反跳快。本院儿科2013年1-12月采用颗粒剂中药保留灌肠退热,并与口服美林退热进行比较。现将疗效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小儿外感发热患儿124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42士3.5)岁;发热时间<24h者19例,24-48h者41例;体温在38-40.5℃,高热惊厥者2例、对照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4.5士3.3)岁;发热时间<24h者18例,24-48h者43例;体温在38-40.7℃,高热惊厥者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用美林退热口服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mL/瓶)0.4mL/kg口服。治疗组给予自拟退热方(药物组成为金银花20g,石膏10g,淡竹叶10g,板蓝根15g,柴胡10g,青高10g。)保留灌肠。

1.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一般护理慎起居,避风寒,卧床休息,防寒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加强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0℃,湿度以50%-60%为宜。勤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衣着适度,因衣服过多影响皮肤散热,过少则受凉。

2.2辫证施护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所致。(1)风寒型:室温宜偏暖,宜加衣被,恶寒身痛者应多休息。服用辛温解表药宜趁热服下,药后盖被安卧发微汗,注意观察服药后出汗情况,勿使大汗淋漓而伤阴亡阳,汗后及时用温毛巾擦干,勿当风受凉而复感。高热无汗者不可冷敷或酒精擦浴,以防毛窍闭塞而邪无出路、可用生姜、葱白煎汤服用,以发汗散寒、饮食宜给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葱姜粥可发散以散寒,忌生冷、油腻食品。

2.3观察病情,防高热惊厥小儿体温突然和显著升高时,易发生惊厥,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频繁呕吐,头晕头痛等高热的伴随症状,体温变化有无规律等。

2.4灌肠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讲明灌肠的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灌肠前嘱排空大小便。由于是用作退热灌肠,故将溶好的汤药稍温(一般在38℃),抽入50mL注射器内,并与一次性医用导尿管连接后,注射器留4mL空气,将药液排到导尿管尽头,空气留在注射器药液上面,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抬高臀部10cm,导尿管前头和患儿肛门用石蜡油润滑,将导尿管插入肛门10-15cm,药液缓慢注入,并将注射器里空气也缓缓注入导尿管中,把管中的药液亦灌入肠中,导尿管拔出后用卫生纸按住肛门口轻揉片刻,将两侧臀部nejin,以免药液流出,嘱药液保留1h以上。用量:2岁以下20mL/次,2岁以上30-40mL/次,每日1次。灌肠后观察患儿有无哭吵、腹痛、大便等情况,2岁以下患儿让其睡觉,2岁以上转移注意力,能让其睡觉更好。同时灌肠后不要让患儿剧烈活动,如哭、跑、跳;不要大量饮水,以免排便,药液未发挥疗效。

3 结果

3.1观察项目观察两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体温下降幅度及发热有无反跳。

3.2疗效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痊愈:用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主要证候基本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4 讨论

小儿肌肤脆薄,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抗病能力低,而且小儿时期寒暖不能自调,易感六淫之邪,是外感发热最为常见的原因。我们结合临床经验,自拟中药退热方进行保留灌肠,结果显示,退热方灌肠治疗效果明泉优于西药口服退热。不用口服,患儿亦能接受,方中金银花与板蓝根清热解毒;石膏清热泻火;淡竹叶清热除烦,作为石膏的辅助药使用;青高苦寒退热,辛凉透散,与柴胡配伍,外透内清,加强退热作用。溶好的中药颗粒剂通过导尿管缓慢注入直肠内,使中药更长时间保留于直肠,从而更好地被直肠粘膜吸收。据有关药代动力学分析报告显示,黏膜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的5-9倍,峰浓度是口服的3-10倍,与静脉给药相似,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使失活现象减少,更好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5.

论文作者:朱丽娟,孙 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与护理论文_朱丽娟,孙 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