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还有多远?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还有多远?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还有多远的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还有多远论文,文化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9 (2003) 02-0063-02

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并且已经 发展到足以影响世界产业结构的排序。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CDP总量的18%-20%;在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亿英磅,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 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 技术等行业。种种迹象显示,文化体现巨大经济价值的时代到来了。日本学者日下公人 对此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最终需要产业(消 费资料)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必须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我国有丰富的 文化资源,但要发展出巨大的文化产业,中间还有遥远的路。对文化资源品质的研究, 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分析,对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都是我们的薄弱之处,但这又是发展 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点,离开了这些基础研究,靠一两个创意,可以获得一时 的轰动效应,却难以生成巨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牵涉面广泛的课题,本文无 力全面评析,仅从资源与产业的关联度描述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

什么是资源?《辞海》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地,我们多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它 ,象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等。但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它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 无形的精神遗产。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 学思想、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含丰厚的精神内含,至今影响我们的 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 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匠心独运的巧思。中 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 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 世界第一,这是我们的又一大文化财富。以上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描述,仅是简略的概括 ,尚不能揭示它复杂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传承久远、意蕴丰厚。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文化资源,必须对文化资源有正确的估价。对于我们庞大的 文化遗产,我们该怎么评价?怎么取舍呢?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文化资源还是比较好的, 但从品质上讲,我们的文化资源有某些弱点,因而不能妄自尊大。近几年来,文化方面 西风东渐、韩风竞吹,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日韩青春剧、韩国时装、迪斯尼卡通、麦 当劳、谢尔顿和村上春树的小说,每样都激起了一股热潮,许多国人对此表现了强烈的 认同感。这表明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日渐式微。如果我们不能以创新的精神宏扬 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方面,使之适合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 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支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消费的需求量 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做大还是缩小。文化消费是人们在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为 满足发展需求、享受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包括人们为获得信息、知识及各种审美感受, 以求得素质的提高、精神的愉悦、身心的健康而进行的消费。所以从趋势上讲,文化消 费日渐增大是一定的。根据文化部的统计,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985年为55元 人民币,1997年已经上升到448元,到1999年突破了500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支出还会有较大的提升。到21世纪初期,我国文化 消费总额将达到50亿元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个巨大的市场,显然有不同的需求。如何细分这个市场,确定消费者各自不同的需 求,是文化产业必须思考的大事。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有一个时 期,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短缺,只要是大众文化,就会有广泛的受众。相信不少人还记 得上世界80年代初,《姿三四郎》和《霍元甲》热播时的场面,那种万人空巷的情景, 恐怕以后很难再现。文化产品增多,生活方式多样,人们的选择余地增大,直接导致了 文化产业的提升难度。必须承认,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一个粗放的经营状况,首先就 是对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定位不准,导致受众减少。这个状况必须改变,但定位是非常 难的事。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办法。他们从文化偏好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来 界定文化艺术的受众,而且还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理解人们对特殊文化活动感兴趣和介入 的程度。在学者们看来,每一种生活方式都代表了“价值欲望、信仰、梦想和特殊视角 ”,都与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魏斯在1989年就提出,美国社会具 有四十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相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会对文化内容作出相似的选择。据他研 究的五十二个电视节目,有一半得到这四十种生活方式中一两种生活方式的人的强烈偏 爱,有九个节目受到四种以上生活方式的人的强烈偏爱。这一从阶级文化角度看待文化 消费的研究,颇受西方主流学界重视。刚刚故去的法国思想大师布迪厄还将阶级与文化 的关系,上升到哲理的概括。他认为:下层阶级的文化趣味是由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决定 的,娱乐应当为他们提供逃避或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相比之下,不受经济的迫切需要 所驱使的上流阶级,从“为艺术而艺术”的角度看待文化,重要的是形式与风格,而非 实际内容与功能。布迪厄还认为“中产阶级趣味的”文化矫揉造作,反映了中产阶级渴 望获取上层阶级地位而未能成功的努力。西方学者对文化消费研究十分细致,但不能认 为它是繁琐哲学,正是这些研究,为他们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我国目前社会分化十分迅速。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有五大等级,十大社会阶层初步形 成。各阶层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趣味也是天渊之别,但对其与 文化消费的关联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比如,身处底层的青年,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他 们的精神追求将会是怎样?并不太多的边缘知识人,在艰苦环境中努力从事人文思考, 他们的价值取向又如何?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趣味,会出现怎 样的演进?那些生于五六十年代,渐从主流社会中退出的人们,对人生会是怎样一番思 考?……我相信这些群体和亚群体,对文化内容的选择会有自己的偏好。这种选择实际 上已初露端倪。目前的文化消费已出现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电视和全国性报纸等主流媒 体为核心的公众消费;一种是以畅销书、杂志、专业小报等边缘媒体为核心的阶层消费 ;还有一种是以音乐厅、展览馆、小剧场等都市文化为核心的消费。每种消费类型都有 自己的受众,他们对内容的选择,正导引着我们的文化工作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相关的制度支持,以及体制的转换,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条 件。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文化政策。象美国,一百年来不断完善法律 ,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它的《反垄断法》、《版权法》、《1934年电信法》、《1996 年电信法》、《报纸与印刷出版法》、《机密法》等等,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力保障。 再如韩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上升到战略性的高度。金大中总统就职演说时,宣布 实行“文化立国”,政府因此提出了五项“文化政策”。其一,制定《文化产业振兴法 》、《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和《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给文化产业的繁荣以法制 保证。其二,设立产业振兴基金,计划在2003年前通过政府出资、融资、社团捐助、发 行奖券等办法,筹集资金5000亿韩元。其三,建立国家尖端文化产业基地,包括研发中 心、教育培训中心、增建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其四,为艺术创作创造有 利的环境和政策。包括设立“原稿银行”,即使用财政拨款预先订购名作家手稿;实行 舞台艺术资格证制度,保证演艺人员从业安定等。其五,扩大文化产品出口,计划文化 产品出口额2003年达到12亿美元。这五大政策有力推动了韩国的文化产业,连我们这样 有悠久文化的国家,也消费了太多的韩国文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安排尚处于 滞后状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对文化产业的制度支持,或付 阙如或与产业的要求差距太大。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一个 产业,那就应该认真研究他国的文化政策,制定出符合我们实际的文化政策,保障文化 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体制转换,是我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国外则没有。他们的高雅文化,有比 较系统的赞助制度(恩主制、某些组织、政府部门)助其发展。大众文化则按商业方式运 行,二者互相启迪,形成比较多样的文化生态。我国传统的文化运作体制是适应计划经 济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实行的是计划管理模式,出于当时的需要,传统的文化运作 体制只强调了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忽视乃至排斥文化产 业在发展现代经济,以至于发展现代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这种体制就是所谓“事业单位 体制”,其运行模式是“财政支持型”、“社会福利型”,俗称“政府办文化”,它的 特点是经费自给率低,自我扩张能力差,“小”、“散”、“乱”特征明显。这种模式 在加入WTO后必须变革。WTO是一个约束政府的规制系统,它将文化事业纳入“服务贸易 ”范畴,其成员国政府在和约承诺的范围内独立做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权力有所削弱。 加入WTO将使我国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一部分列入WTO范围的文化 活动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进行商业化运作。这种剥离十分必要,只有在市场中历 练,文化产业才可能真正变成巨人。

从资源到产业,涉及内容十分复杂,本文仅从发展产业的几个关键点作了简单的评析 ,还有一些问题,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的培养;现有文化资产的整合;文化 产业的核心部分的准入等等,也是极有意义的话题,值得写专文探讨,本文不再展开。 WW

标签:;  ;  ;  ;  ;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还有多远?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