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加工提取技术

芦荟加工提取技术

一、芦荟加工提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彤彤[1](2021)在《中药芦荟化学成分表征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芦荟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具有消炎抑菌、泻下通便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调节肠胃功能不和、改善便秘等病症。研究表明,中药芦荟主要含有蒽酮、蒽醌、色酮、吡喃酮等类成分,芦荟及其主要成分芦荟苷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炎及泻下等药理活性,但其体内过程主要围绕含量相对较高的成分如芦荟苷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质量评价也仅以芦荟苷作为指标性成分。因此,为了建立整体评价芦荟药材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本论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建立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对大鼠口服芦荟提取物后进入体内的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对进入体内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中药芦荟定性分析方法,从中鉴定了34个化学成分,包括蒽酮类10个(芦荟苷A、芦荟苷B…)、色酮类16个(芦荟苦素、7-O-甲基芦荟新苷A、芦荟新苷D…)、吡喃酮类5个(芦荟宁、芦荟宁B…)、其它类化合物3个。同时建立了中药芦荟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能够满足《中国药典》规定的指纹图谱要求,利用该方法对15批不同产地中药芦荟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对18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同一基原的芦荟相似度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该方法可对芦荟的基原进行区分且将15批芦荟分为两类,第一类(库拉索芦荟药材)中芦荟苷A和芦荟苷B的相对峰面积较高,相对含量分别为18.08%和14.39%,而在第二类(好望角芦荟药材)中的含量较低,分别为4.17%和3.76%。此外,还建立了在负离子模式下结合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同时测定芦荟中芦荟苷A、芦荟苷B、芦荟新苷D、芦荟苦素、芦荟宁、7-O-甲基芦荟新苷A和芦荟大黄素等丰度相对较高的7个成分含量的UFLC-MS/MS分析方法,对15批中药芦荟中7个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芦荟新苷D在两类芦荟中的含量均较高,且在好望角芦荟中的含量高于库拉索芦荟,同时将定量分析结果导入SIMC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芦荟苷A和芦荟苷B外,芦荟新苷D也可作为辨识中药芦荟药材质量的潜在指标性成分。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对大鼠口服和尾静脉注射芦荟苷A、芦荟苷B和芦荟苦素等单体成分及口服芦荟提取物后进入体内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代谢产物的质谱精确质量数和质谱碎片信息,应用质量亏损技术,结合Metabo Lynx XS软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大鼠经口服和尾静脉给药单体成分芦荟苷A或芦荟苷B后,二者可在体内相互转化,共鉴定到芦荟苷A原型成分(血浆、尿液和粪便中均检测到)及26个代谢产物(血浆中19个代谢产物;尿液中11个代谢产物;粪便中13个代谢产物),代谢反应类型包括羟基化、氧化、甲基化、乙酰化、葡萄糖醛酸化等;大鼠经口服和尾静脉给药芦荟苦素后,共鉴定出1个原型成分(血浆、尿液和粪便中均检测到)和3个代谢产物(血浆中2个代谢产物;尿液中3个代谢产物),代谢反应类型包括葡葡糖醛酸化、氧化和羟基化。大鼠经口服给药中药芦荟提取物后,共鉴定出19个原型成分和56个代谢产物(血浆中8个原型成分,5个代谢产物;尿液中11个原型成分,36个代谢产物;粪便中19个原型成分,34个代谢产物),涉及的主要代谢反应类型包括羟基化、氧化、还原、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和乙酰化等。综合分析发现,芦荟新苷D、芦荟苷A、芦荟苷B等成分是芦荟的主要入血成分。最后,采用UFLC-MS/MS技术,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在负离子模式下结合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监测了大鼠口服中药芦荟提取物后血浆中芦荟新苷D、芦荟苷A、芦荟苷B、芦荟苦素、芦荟宁和芦荟大黄素等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良好,提取回收率为58.02%~106.81%,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且无明显基质效应;芦荟苦素、芦荟宁、芦荟新苷D、芦荟苷B、芦荟苷A和芦荟大黄素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54±0.39 h、0.51±0.40 h、0.92±0.58 h、1.60±1.41 h、1.60±1.41 h、0.44±0.31 h;半衰期t1/2分别为7.37±2.02 h、5.58±1.92 h、18.96±23.60 h、10.16±5.33 h、13.30±10.62 h、15.59±20.15 h。芦荟苷A和芦荟苷B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似,半衰期较长,吸收快而消除较慢;芦荟新苷D出现多峰现象,在第二个吸收峰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呈现吸收慢且消除速率慢等特点;芦荟苦素、芦荟宁和芦荟大黄素的Tmax相近,且呈现吸收快消除快的特点。综上,本论文通过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指纹图谱及多元统计分析等研究发现,除芦荟苷A和芦荟苷B外,中药芦荟中还存在芦荟新苷D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潜在指标性成分。此外,通过对中药芦荟提取物进入体内后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代谢产物可能的代谢途径,并对主要入血成分芦荟新苷D、芦荟苷B、芦荟苷A、芦荟苦素、芦荟宁和芦荟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基本明确了中药芦荟进入体内后其主要成分的代谢过程。本论文研究结果不仅为中药芦荟的质量评价多指标性成分的选择提供参考,还可为揭示中药芦荟的药效物质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杨华[2](2021)在《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梨作为我国三大水果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中国的梨产量约为1700万吨,其中砀山梨的产量接近100万吨。砀山梨为我国四大名梨之首,是我国颇具代表性的梨果产品,用砀山梨生产梨酒对增加果农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和丰富果酒市场种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阻碍砀山梨酒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是砀山梨酒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褐变会导致梨酒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缺陷,发生褐变以后的砀山梨酒的颜色很难被消费者接受。目前缺乏对砀山梨酒褐变机理的深入研究,亦没有对砀山梨酒的褐变实现有效的调控。通过考察影响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关键因子,确定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关键内源物质,深入阐释砀山梨酒的褐变机理。其次通过多步骤筛选、诱变及驯化,获得高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酿酒酵母、通过孢子固定化酶技术获得孢子固定化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将二者结合应用于砀山梨酒的发酵和储存,提高酒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控制砀山梨酒褐变的发生。同时发现与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相关的新基因,为进一步提高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不同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C)对梨酒氨基酸含量、总酚含量、还原糖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褐变度的影响,及各理化指标和褐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梨酒储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的动态模型拟合分析,不同溶解氧梨酒中的总酚含量、氨基酸含量、POD活性、高溶解氧样品中的DOC、中溶解氧及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褐变度、高溶解氧及中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零级反应模型;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0-7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一级反应模型;中溶解氧及低溶解氧样品中的DOC、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7-15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分数转换反应模型;高溶解氧样品中的褐变度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抛物线反应模型。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OPLS)分析各理化指标对梨酒褐变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溶解氧、总酚和氨基酸含量对梨酒褐变度影响最大。砀山梨酒的褐变是由非酶褐变所主导,主要是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和氨基酸参与的美拉德反应。(2)为了鉴定影响梨酒褐变的关键化合物,基于LC/MS技术,对褐变前后的梨酒样品进行非靶向差异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196种显着差异代谢物,其中22种可能与梨酒褐变有关。褐变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涉及D-(+)-葡萄糖、L-苯丙氨酸、L-正亮氨酸、蛋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的梨酒褐变产生2种黄色色素和3种红色色素。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主要原因是芦荟甙的氧化聚合,和D-(+)-葡萄糖、L-正亮氨酸、蛋氨酸参与的美拉德反应。砀山梨酒中芦荟甙的氧化聚合形成蒽醌是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芦荟甙和葡萄糖聚合生成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或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两分子的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或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发生聚合生成Elgonica-dimer A。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和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既是芦荟甙氧化聚合的中间体,也是褐变后梨酒的呈色化合物。(3)通过酵母分离、产气能力测试、嗅觉测试、梨酒理化指标测试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的多步骤筛选策略,从新鲜砀山梨和腐烂砀山梨果实上获得5株综合发酵品质优良的酿酒酵母。分别用5株自筛菌株和5株常见的商业酿酒酵母酿造砀山梨酒,其中自筛菌株JN3、JN32和商业菌株SY、DV10及71B酿造梨酒的综合品质最好。对上述5株酿酒酵母进行MNNG化学诱变及H2O2抗性驯化,得到高产GSH酿酒酵母JN32-9,其GSH的胞外产量为37.62 mg·L-1,比初发菌株高出47.47%。JN32-9所产的GSH可以有效保护梨酒中的D-葡萄糖、L-正亮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免受氧化。以商业酿酒酵母作为对照,JN32-9酿造、初始溶解氧为2.20 mg·L-1的梨酒样品,储存13周后,褐变度降低27.68%。且JN32-9酿造的砀山梨酒酒体丰满、口味纯正,风味化合物的总含量为2456.41μg·L-1。(4)对酿酒酵母JN32和JN32-9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MAL31、MPH2和HXT13等基因与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有一定的联系。在酿酒酵母JN32中高表达MAL31、MPH2和HXT13基因后,酿酒酵母的胞外GSH产量分别提高了23.41%、21.53%和24.85%。分子模拟对接结果显示MAL31、MPH2和HXT13基因编码的膜蛋白可能是酿酒酵母胞内GSH向胞外输出的潜在通道,GSH和MAL31、MPH2和HXT13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以氢键相互作用,进而被运输到胞外。(5)将GR编码基因高表达于野生型酿酒酵母wt和孢子壁缺陷型酿酒酵母osw2△,dit1△和chs3△,并诱导各酵母产孢,其中chs3△孢子固定化GR(chs3△-GR)具有最高的酶活性,为3.08 U·mg-1·min-1。chs3△-GR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5.0,对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乙醇和蛋白酶K有一定抗性。将chs3△-GR添加到JN32-9酿造的砀山梨酒中进行储存,chs3△-GR会进一步防止梨酒中D-葡萄糖、L-正亮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的氧化。与储存初期的梨酒相比,加入chs3△-GR的梨酒的褐变度仅增加了17.86%,而对照组商业酿酒酵母SY酿造的梨酒的褐变度增加了65.18%,chs3△-GR和高产GSH酿酒酵母JN32-9的综合使用将梨酒的褐变度降低了47.32%,有效地延缓了砀山梨酒褐变的发生。

李建学[3](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在交替传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9盘锦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发展大会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实践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译员在中国辽宁省盘锦市举行的“盘锦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发展大会暨韩国企业走进盘锦项目签约会”上所完成的真实口译实践材料为素材,理论与口译实践相结合,说明活动前期准备的方法、交替传译中使用的策略及其依据,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并对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译员在功能对等的理论指导下,在词汇层面针对汉字词、四字格词汇较多等问题,采用直译、意译、省译、替代等策略进行处理;在句法层面针对中韩句子结构、语序差异,采用整合、拆分、调整顺序等方法来处理;在语篇层面针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问题,采取增译、替代或省略等策略,确保语言连贯,衔接顺畅;在文体层面针对俗语、诗句、文言文等富含深意的引用语和修辞,采用直译、替代等策略,尽量保持中韩文体对等。其中,译员认为四字格翻译和引语翻译是实践活动的难点与重点,是否应该在紧张的环境中,为了翻译的速度舍弃掉某些成分的翻译,又或是为寻求翻译简单,单纯地只翻译表面意思而忽视话者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些对译员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译员通过实践切实感受到,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进行删减或调整,以此力求确保传情达意。本次实践的意义在于译员通过现场参与“盘锦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发展大会暨韩国企业走进盘锦项目签约会”的相关口译工作,对交替传译有了更深的体会,并通过译前准备、活动结束后对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有了更多的成长与进步。因此,希望将书面整理的此实践报告呈现给更多的译员和学习者,为翻译中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李世洋[4](2021)在《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质量已然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中药的质量直接关乎于临床,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准绳,基于中药饮片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尤其重要。为保证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光谱及色谱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控制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未能切实、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的现象造成收集到的中药质量批次间的差异较大。本论文第一部分为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课题,通过收集不同产地前胡药材,建立前胡的薄层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的质量评价方法,为前胡USP国际标准研究打下基础;论文第二部分根据《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中药新药指导原则,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开展以岭药业新药复方中的原料药大黄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评价研究,通过对甘肃种植基地的大黄进行质量评价,实验室小试以及企业车间中试生产,优化生大黄饮片的炮制工艺,对关键环节进行参数设置,对中试生产的饮片进行质量检测和稳定性考察;并新增指纹图谱作为内控标准,结合化学识别方法区分了大黄不同基源及其炮制品。1.前胡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比较各国和各地区不同药典与药材标准基础上,建立前胡薄层色谱鉴别方法,24批药材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三个荧光斑点,可区分正品前胡及其易混淆品。建立了前胡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 9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3个成分,分别为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24批药材相似度大于0.9。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优化供试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白花前胡甲素含量范围为0.80%~1.20%,白花前胡乙素含量范围为0.15%~0.22%。水分和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规定。2.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以岭药业种植基地提供的1 1批工艺研究掌叶大黄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大黄项下规定。经研究确定炮制工艺为:取大黄药材,大小分档,除去杂质,快速洗净,淋润法分次喷淋,小块前5次、大块前10次喷淋,1小时一次,随后改为2小时一次,至药材吸水量不少于30%。切2~4 mm厚片,于40±5℃干燥至干燥失重低于15.0%;车间中试生产的11批生大黄饮片均符合药典要求;稳定性考察12个月结果均符合规定。建立了大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 14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9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20批掌叶大黄相似度大于0.9,通过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区分大黄药材的三种基源及其炮制品。3.小结不同产地的前胡药材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普遍较低,市场上前胡药材混杂,存在以次充好,混伪品掺假等诸多问题,质量堪忧,应加强市场监管,为实验研究提供更有代表性的药材,为前胡进入国际药典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建立了生大黄的炮制工艺及用于质量内控的指纹图谱,新增的指纹图谱能用于有效区分不同基原大黄及其炮制品,为新药研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刘钱[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按照“组分中药”研究的思路,采用网络药理学对临床经验方肺毒清(以下简称FDQ)的有效组分进行筛选,组成新处方(以下简称ND)后进行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主要研究思路有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成分探索、药效验证、ND颗粒处方研究、ND片剂成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利用TCMSP等数据库通过Cytoscape 3.7.0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其核心成分理论有效性;2.采用“成分还原”的方法确定FDQ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根据占比配制活性成分组合物(以下简称AIC);3.采用LPS致大鼠发热进行解热研究、氨水致小鼠咳嗽研究药物止咳作用、酚红排泌法进行化痰试验验证FDQ及AIC在体内的药理活性;4.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研究确定ND颗粒制备工艺及参数;按照综合评分筛选润滑剂与崩解剂的种类和用量;5.对ND颗粒含量测定、紫外(UV)指纹图谱和物理指纹图谱等进行研究,采用HPLC“一测多评”法对相关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ND颗粒与ND片质量标准。6.以HPLC为测定方法考察大鼠灌胃AIC后苦参碱入血浓度,并通过模拟得到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网络药理学筛选出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构象稳定;2.通过“成分还原”法最终确定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芦荟大黄素与苦参碱按照比列3.6:1.0:5.7:2.3:87.4组合成AIC处方;3.药效实验结果表明AIC具有解热、止咳、化痰的活性;4.ND片处方工艺为:原料药(AIC):乳糖:糊精=1:1.25:2,混合10 min,20%的70%乙醇制软材,14目制粒,60℃干燥20 min,16目筛整粒,分别加入0.5%的硬脂酸镁,3%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匀后压片即得ND片;5.建立了HPLC“一测多评”法;ND颗粒紫外指纹图谱A值应相似度在0.942~0.974,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45~0.996,每片ND片中槲皮素含量不低于4.98 mg,山奈酚1.42 mg,刺芒柄花素6.06 mg,芦荟大黄素2.31 mg,苦参碱92.26 mg。6.苦参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准确可行,大鼠体内苦参碱达峰时间在1.0 h。结论:经体内药效验证表明ND片有解热、止咳、化痰的作用,经过筛选得到ND片最佳制备工艺,制定了较为完善的ND片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建立较为可行的苦参碱入血含量测定方法,为后续ND片研制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闫昌誉,李晓敏,李家炜,余宗盛,高业成,李怡芳,何蓉蓉,栗原博[6](2021)在《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芦荟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非洲热带沙漠以及亚洲南部。芦荟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药领域,其中化妆品领域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最大。临床实践证明,芦荟不仅能够润肠通便与促进伤口组织愈合,也具有防晒和抗衰老等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芦荟的深入研究,该植物在多个领域应用价值被逐渐挖掘。本文对芦荟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现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芦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依据。

李宝玉,黄静,赵炫,许艺苹,陈静慧[7](2020)在《响应面-频数法优化芦荟大黄素提取工艺》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响应面-频数法优化芦荟大黄素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盐酸浓度、三氯化铁用量、反应时间3个因素,以芦荟粉为原材料,通过溶剂法提取分离芦荟苷,再通过三氯化铁氧化法,制备芦荟大黄素。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芦荟大黄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三因素与指标的回归模型,最后运用频数法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芦荟大黄素的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3.842~5.052 mol/L、氧化剂加入量21.245~30.695 g、保温时间7.736~8.954 h,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芦荟大黄素含量大于9.89 mg/L,产品质量优良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响应面-频数法可以优化芦荟大黄素的提取工艺。盐酸浓度、氧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对提取芦荟粉中芦荟大黄素的的影响顺序为:氧化剂用量>盐酸浓度>保温时间。

张晶[8](2020)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黄生、熟饮片的向位药性差异》文中指出中药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a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临床上,以生、熟大黄饮片常用。生大黄苦寒之性较强,泻下之力强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热结便秘。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的泻下作用缓和,同时增强了活血祛瘀作用。生、熟大黄功效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引起的,其核心在于炮制改变中药药性。近年来,许多学者逐渐开展了对于中药药性理论以及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的研究。课题组前期已从宏观的功能药性的角度成功探明了生、熟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对于大黄的向位药性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向位药性也是中药药性理论之一,是对中药治疗疾病与脏腑相关性的总结,一般包括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内容。大黄入气分,攻气滞,主要作用于肠道,可解决肠道功能问题,因此临床上大黄主要用于攻下,治大便不通,肠胃阻塞的急腹症。熟大黄偏入血分,能泄降胃中实热而凉血,攻除体内瘀血。血液瘀滞性疾病,如肌瘤、崩漏等,可以用酒制大黄。为研究大黄炮制前后向位药性的变化以及与气分血分之间的相关性,本课题在国自然基金“酒蒸改变大黄“向位药性”与“气分、血分”辩证相关性的科学诠释”的支撑下,基于课题组前期生、熟大黄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差异研究结果,采用便秘以及寒凝血瘀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分析生、熟大黄在不同模型下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明确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差异,揭示生、熟大黄向位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探索大黄饮片向位药性与气分、血分的相关性,为全面揭示大黄炮制前后药效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拓宽了炮制学科的研究思路。一、生、熟大黄的化学成分表征本节基于RRLC-QTOF/MS方法,对生、熟大黄饮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对采集到的生、熟大黄的定性质谱数据,采取分子特征提取法,快速地从总离子流图(TIC)中直接提取所有化合物信息。以各成分的峰面积为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了引起生、熟大黄化学成分差异的73个标志化合物。通过分析对照品的裂解规律,总结确定各类成分的特征碎片离子。根据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特征碎片离子,对73个化学成分标志物进行推导和指认。其中,包括蒽醌类27个,二苯乙烯类16个、苯丁酮类11个以及其他类成分19个,明确了生、熟大黄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本节采用UPLC-DAD分析方法,对生、熟大黄提取物中12个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为没食子酸乙酯(1)、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莲花掌苷(3)、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4)、异莲花掌苷(5)、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没食子酰基-6"-O-(4"’-羟基)-桂皮酰基)(7)、芦荟大黄素(8)、大黄酸(9)、大黄素(10)、大黄酚(11)以及大黄素甲醚(12)。经回收率、专属性、重复性、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等方法学考察可知,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各成分的在生大黄提取物中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 0.99%、0.23%、5.46%、1.81%、7.73%、0.29%、1.69%、0.05%、0.66%、0.19%、0.12%和0.36%,各成分在熟大黄提取物中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 0.03%、0.18%、2.49%、1.76%、2.89%、0.14%、0.12%、0.13%、1.29%、0.23%、0.21%和0.55%。结果提示,炮制为熟大黄后,蒽醌苷、苯丁酮类成分含量下降,蒽醌苷元类成分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科学、准确分析生、熟大黄之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提供研究基础。二、生、熟大黄在正常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UPLC-MS/MS技术,建立并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浆以及组织中芦荟大黄素-3-CH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分析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分析,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基质效应及回收率等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正常大鼠一次性灌胃给予生、熟大黄提取物后的不同时间血浆中各成分的浓度。根据血浆样品中各成分的浓度,绘制浓度-时间药时曲线,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在熟大黄中的达峰时间(Tmax)明显快于生大黄。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在生大黄中较高的血药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 UC0-24)以及在生大黄中较低的清除率(CLz/F),提示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在生大黄中吸收多,消除慢,生物利用度较高。除此之外,发现大黄酸以及芦荟大黄素在生大黄中吸收入血的量多,清除率低,生物利用度高,因此推测其可能是生大黄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余三个成分,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这三个成分在熟大黄中的体内滞留时间(MRT0-24)长于生大黄,但三个成分的血药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在生、熟大黄中的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这三个成分在生、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差异或者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稍高,因此推测其可能是熟大黄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上述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生、熟大黄提取物后,三个不同时间点(15 min、60 min、4 h)的组织中各成分的浓度。结果显示,随着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以及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有所降低,而相应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含量逐渐升高,提示蒽醌成分在体内发生了生物转化。生、熟大黄中各成分主要分布胃脏、大肠以及结肠中。组织分布动力学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存在靶向性、向位性。此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生、熟大黄在不同病理模型下的向位药性研究提供实验基础。三、生、熟大黄在便秘模型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UPLC-MS/MS技术,建立并测定给药后便秘模型大鼠血浆以及组织中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使用β-葡萄糖醛酸酶酶解生物基质中的蒽醌苷元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的前处理步骤,克服其对照品难以获得而无法定量的问题,实现样品中蒽醌苷元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快速定量。所有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基质效应及回收率等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采用已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便秘模型大鼠血浆以及组织样品中各成分的浓度,绘制浓度-时间药时曲线,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本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蒽醌苷、蒽醌苷元及蒽醌苷元结合物在熟大黄中的清除率(CLz/F)均高于生大黄组,结果提示,炮制为熟大黄后,各成分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加快,成分在体内的蓄积时间会减少。结合生、熟大黄中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含量比值(1.03)结果分析,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在生大黄中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及其在生大黄中较低的清除率(CLz/F)。上述结果均提示,在便秘模型大鼠中,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在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熟大黄。除此之外,大黄酸以及芦荟大黄素在生大黄中的体内暴露量明显高于熟大黄,同时这两个成分在生大黄中较长的体内滞留时间(MRT0-∞),上述结果提示,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在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熟大黄。除此之外,大黄酸葡萄糖醛酸、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大黄素甲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其余四个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大黄酚葡萄糖醛酸在生、熟大黄中的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差异。已有文献报道,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与芦荟大黄素均与大黄的泻下作用有关,因此推测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能是生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在便秘模型大鼠的组织分布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在灌胃给予提取物4h后,组织中的各成分仍有较高的分布浓度,结合各成分较长半衰期(t1/2),提示各成分在体内的消除较慢,存在蓄积现象。其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以及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主要分布于结肠以及大肠中;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主要分布结肠中,其中在生大黄中的组织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大黄酸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多个组织均有分布,结果提示生、熟大黄在便秘模型下,成分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结肠组织,作用部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证实大黄通过在结肠中的向位性分布,发挥泻下作用。四、生、熟大黄在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上述建立的UPLC-MS/MS技术,测定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浆以及组织中蒽醌苷元、蒽醌苷以及结合蒽醌的含量。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一次性灌胃给予生、熟大黄提取物后,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15 min、30 min、60 min、2 h、6 h、24 h)以及组织(60 min、6 h)中蒽醌类成分的浓度。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在寒凝血瘀模型大鼠中,明确生、熟大黄的入血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其相应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大黄素甲醚、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等均可能是熟大黄发挥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寒凝血瘀模型下的组织分布动力学结果显示,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以及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在脾脏中分布较多;而大黄酸以及大黄酸葡萄糖醛酸主要分布于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以及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主要分布于肝中。与便秘模型下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对比,上述成分在寒凝血瘀模型下的组织分布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提示在寒凝血瘀模型下,大黄中各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具有向位性,揭示生、熟大黄是通过分布于靶向组织,进一步发挥活血化瘀作用的。在便秘模型下,生、熟大黄中成分主要分布于结肠组织中,在寒凝血瘀模型下,成分主要分布于血浆、肝脏及脾脏中,结果显示,生、熟大黄在不同的病理模型下,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推测大黄通过入气分,分布于结肠,进而发挥泻下作用;通过入血分,分布于肝脏、脾脏等脏器,进而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揭示了生、熟大黄向位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阐明了生、熟大黄向位药性的差异可能是其产生药效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验证了向位药性与气分血分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从向位药性的角度探索中炮制原理科学内涵,在丰富中药饮片炮制原理研究方法的同时,为同类中药的炮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刘志浩[9](2020)在《甘肃省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和当归的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古特大黄是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大黄之一。唐古特大黄道地产区是青海和甘肃祁连山地区。当归是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当归的道地产区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及周边县区,该地区所产当归又被称为“岷归”。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甘肃省这两种大宗道地药材优势,全面评价唐古特大黄和当归质量及了解这两种药材的产地片加工方式。论文分文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并比较唐古特大黄产地片加工方法和全面评价唐古特大黄的质量;第二部分是了解并比较当归产地片加工方法、评价当归的质量和区分不同产地当归。第一部分围绕唐古特大黄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论文中主要做了以下内容:1、综述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产地片加工方法并进行比较,推荐低温烘干或晾干方法为合适的干燥方法,简述了唐古特大黄不同规格不同等级产地片加工流程。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了多批次唐古特大黄样品中蒽醌类、酚酸类和二蒽酮类药效成分的含量,归纳比较并总结规律。3、结合第2项中测定的药效成分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二年生、三年生、四年生和五年生唐古特大黄从主根到支根纵向分布各部位的质量及五年生主根和支根横向分布各部位的质量,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年限根系中主根和支根的质量并得出大黄质量会随生长年限增长而提高,四年生唐古特大黄主成分得分达到顶峰,即其质量最好的结论。4、运用判别分析法分析不同年限的唐古特大黄,并建立了有效地判别模型用以判别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年限。第二部分围绕当归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论文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综述当归产地片加工的各种方法,比较各方法的利弊并推荐晾晒法为合适的加工方法。2、测定了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当归的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等基础检查项和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并进行了比较。3、建立了当归醇提取成分、水提取成分和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建立各组分的指纹图谱。并根据指纹图谱的主要峰面积进行了聚类分析,实现了全面评价当归质量的目的。4、运用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metry,IR)采集了不同产地当归的中红外光谱,运用AQ Analyst 8.3软件建立了PCA-MD模型,判别准确率为99.3%,可以准确地判断当归样品是否为岷归;运用SIMCA 14.1软件建立了PLS-DA模型,R2Y值为0.946,Q2值为0.812,且经过验证表明模型是稳定、有效且无过度拟合的,可以有效地判别当归样品的产地。

辛二旦[10](2020)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为大黄趁鲜切制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初步拟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考察,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鲜切程度、切制规格和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选大黄最佳趁鲜切制饮片工艺参数;利用“外观性状-成分分析-药理药效”综合技术和方法,分别从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化学成分、及泻下、抗炎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依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进行检测,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1建立了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15 min,40%B50%B;1530 min,50%B60%B;3050 min,60%B80%B;5080 min,80%B100%B;体积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41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2建立了以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游离蒽醌蒽醌衍生物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的方法。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依次设为0.2、0.1、0.2、0.25、0.25,隶属度=(指标值-指标最小值)/(指标最大值-指标最小值),综合评分=各指标隶属度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3建立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新鲜大黄药材除去泥土、须根,刮去外皮后,根据形状不同,切瓣或段,加工成苏吉或蛋吉,置电热鼓风干燥箱,40℃烘至含水量为35%时,切为2.5 mm的厚片,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60℃干燥即得。4 3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在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及化学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表现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优于传统饮片。由综合评分可知,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综合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S2趁鲜切制饮片(0.807)>S3趁鲜切制饮片(0.676)>S1趁鲜切制饮片(0.659)>S2传统饮片(0.284)>S3传统饮片(0.221)>S1传统饮片(0.202)。5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泻下、抗炎方面存在一定药效差异。泻下作用结果表明,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组相比,同等剂量下趁鲜饮片组较传统饮片组泻下作用明显。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大黄不同饮片均具有抗炎作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高、低剂量组、大黄传统饮片高、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74.30%,39.54%,67.05%,33.94%,82.81%。6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约为2.5 mm,大小不等。薄层色谱鉴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大黄酸)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土大黄苷的检查,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暂定总灰分不得超过10.0%;水分不得超过1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不得少于25.0%;总蒽醌不得少于1.50%;游离蒽醌不得少于0.35%;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10.966之间。并初步拟定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1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能全面的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为大黄趁鲜切制加工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2优选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稳定,简单可靠,科学合理,保证了饮片质量稳定可控,可为中药饮片生产提供新的思路。3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规格整齐,薄厚均匀,色泽美观;大黄趁鲜切制有效解决了由于大黄药材根部粗大而难以干燥的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了因水处理软化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减少了药材中间贮藏和加工环节,降低了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4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二、芦荟加工提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加工提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芦荟化学成分表征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中药芦荟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UPLC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中药芦荟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15 批市售芦荟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中药芦荟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小结
实验二 中药芦荟主要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
    第一节 中药芦荟主要单体化合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大鼠口服中药芦荟药材的体内代谢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小结
实验三 中药芦荟主要入血成分的UFLC-MS/MS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芦荟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药芦荟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 中药芦荟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4 中药芦荟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 碳苷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6 中药体内代谢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我国梨产业及加工现状
        1.1.2 梨酒开发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1.1.3 砀山梨酒开发的必要性
    1.2 果酒的褐变机理
        1.2.1 酶促褐变
        1.2.2 非酶褐变
    1.3 果酒褐变抑制的研究
        1.3.1 物理方法抑制果酒褐变
        1.3.2 化学制剂抑制果酒褐变
        1.3.3 生物制剂对果酒褐变的抑制
    1.4 提高果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GSH产量的策略
        1.4.1 果酒中GSH的生成机理
        1.4.2 高产GSH酿酒酵母的选育
    1.5 GR结合孢子固定化酶技术在果酒抗褐变中的潜在应用
        1.5.1 果酒酿造过程中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
        1.5.2 酿酒酵母孢子固定化酶技术简介
        1.5.3 酿酒酵母孢子固定化酶技术的优势及应用
    1.6 立题背景、目标与意义
        1.6.1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
        1.6.2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砀山梨酒褐变相关因子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2.2 主要设备
        2.2.3 酒样的制备
        2.2.4 梨酒褐变度的确定
        2.2.5 梨酒褐变主要发生阶段的确定
        2.2.6 不同溶解氧浓度(DOC)梨酒样品的储存
        2.2.7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
        2.2.8 酶活的确定
        2.2.9 总酚含量的测定
        2.2.10 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11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12 梨酒理化指标变化的动态模型拟合分析
        2.2.1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梨酒褐变主要发生阶段的确定
        2.3.2 梨酒储存过程中溶解氧浓度(DOC)的变化
        2.3.3 梨酒储存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2.3.4 梨酒储存期间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5 储存期间梨酒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3.6 梨酒储存期间PPO、POD和 PAL活性的变化
        2.3.7 梨酒储存期间褐变度的变化
        2.3.8 梨酒褐变OPLS回归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梨酒褐变的关键化合物及其代谢途径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2 梨酒样品
        3.2.3 代谢物提取
        3.2.4 仪器参数
        3.2.5 数据质量控制
        3.2.6 统计分析
        3.2.7 砀山梨酒褐变前后关键差异代谢物的检测
        3.2.8 梨酒褐变模拟体系的构建
        3.2.9 HPLC分离色素成分
        3.2.10 LC-MS鉴定色素成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代谢物定量
        3.3.2 差异代谢物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和可视化
        3.3.4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3.3.5 KEGG富集分析
        3.3.6 梨酒褐变的模拟
        3.3.7 模拟液和褐变梨酒中色素成分的分离及比对
        3.3.8 模拟液和褐变梨酒中色素成分的检测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GSH酿酒酵母的选育及其对梨酒褐变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梨酒酿酒酵母的筛选
        4.2.4 梨酒的发酵
        4.2.5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理化指标的检测
        4.2.6 梨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及感官评价
        4.2.7 梨酒挥发性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4.2.8 ITS序列分析与菌株鉴定
        4.2.9 菌株的诱变
        4.2.10 诱变后的酿酒酵母产GSH能力的测定
        4.2.11 酿酒酵母的驯化
        4.2.12 DTNB法测GSH的含量
        4.2.13 JN32-9 对影响梨酒褐变关键化合物的调控作用
        4.2.14 JN32-9 和JN32 的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4.2.15 高表达MAL31、MPH2和HXT13 基因对酵母胞外GSH产量的影响
        4.2.16 高表达后MAL31、MPH2和HXT13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4.2.17 MAL31、MPH2和HXT13 基因编码蛋白与GSH的模拟对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自筛菌株的形态特征和ITS区的序列分析
        4.3.2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的理化指标
        4.3.3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4.3.4 梨酒香气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3.5 酿酒酵母的化学诱变
        4.3.6 酿酒酵母的H_2O_2抗性驯化
        4.3.7 JN32-9 酿造的梨酒的品质分析
        4.3.8 JN32-9 酿造梨酒主发酵过程中GSH含量的变化
        4.3.9 JN32-9 酿造梨酒储存过程中褐变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4.3.10 JN32-9 高产GSH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孢子固定化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梨酒褐变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5.2.2 主要设备
        5.2.3 目的基因信号肽的预测
        5.2.4 GLR1 基因的扩增
        5.2.5 pYX212-GLR1 表达质粒的构建
        5.2.6 质粒pYX212-GLR1 转化JM-109
        5.2.7 质粒pYX212-GLR1 的电转化
        5.2.8 高表达GLR1 基因后酿酒酵母的产孢实验
        5.2.9 孢子的纯化
        5.2.10 孢子固定化GR活性的测定
        5.2.11 孢子固定化GR的酶学性质和抗逆性研究
        5.2.12 孢子固定化GR对影响梨酒褐变关键因素的调控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信号肽的预测
        5.3.2 质粒pYX212-GLR1 的构建及转化
        5.3.3 高表达GLR1 基因后不同酿酒酵母的产孢能力
        5.3.4 不同孢子固定化GR的酶活比较
        5.3.5 chs3△-GR的酶学性质及耐受性
        5.3.6 chs3△-GR对梨酒储存过程中褐变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5.3.7 chs3△-GR对梨酒理化指标及感官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功能对等理论在交替传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9盘锦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发展大会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委托任务内容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及策略准备
        2.1.2 术语准备
    2.2 交传过程
    2.3 译后总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对等
        3.1.1 汉字词
        3.1.2 四字格词汇
    3.2 句法对等
        3.2.1 句法结构调整
        3.2.2 分译与合译
    3.3 语篇对等
        3.3.1 语篇衔接
        3.3.2 语篇连贯
    3.4 文体对等
        3.4.1 引语翻译
        3.4.2 修辞翻译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收获与借鉴
    4.2 实践报告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4)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前胡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 样品收集
    2 薄层色谱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3 检查——水分
    4 浸出物
    5 指纹图谱的建立
        5.1 仪器与试药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含量测定
        6.1 仪器与试药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大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研究
    第一节 大黄药材质量评价
        1 样品收集
        2 鉴别
        3 检查
        4 浸出物
        5 含量测定
    第二节 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生大黄饮片质量评价
        1 性状
        2 鉴别
        3 检查
        4 浸出物
        5 含量测定
        6 稳定性考察
        7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大黄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前胡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5)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4.2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4.3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4.4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4.5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4.6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5 技术路线图
    6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FDQ有效成分的筛选与分子数据库的构建
        2.2 疾病相关靶标的筛选
        2.3 潜在作用靶标的获取
        2.4 交集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2.5 “成分-疾病靶标”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6 GO(基因功能)分析
        2.7 通路富集分析
        2.8 肺毒清活性成分群的聚焦
        2.9 成分-靶点分子对接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解热实验
        2.2 止咳
        2.3 化痰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片剂中间体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2.1.1 AIC相关指标测定预实验
        2.1.2 ND颗粒制备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2.1.3 制剂吸湿剂与填充剂筛选
        2.1.4 黏合剂种类筛选
        2.1.5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ND颗粒成型工艺
        2.2 ND片剂成型研究
        2.2.1 润滑剂种类筛选
        2.2.2 润滑剂用量筛选
        2.2.3 崩解剂的种类考察
        2.2.4 崩解剂的用量考察
        2.2.5 片剂工艺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1 ND颗粒的制备
        2.1.2 ND颗粒性状
        2.1.3 粒度
        2.1.4 水分
        2.1.5 干燥失重
        2.1.6 验证
        2.1.7 基于HPLC的 ND颗粒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1.8 ND颗粒的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2.1.9 ND颗粒的紫外指纹图谱研究
        2.1.1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ND颗粒中五种成分的含量
        2.1.11 ND颗粒的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2.2 ND片剂质量标准研究
        2.2.1 检查
        2.2.2 含量测定
        2.2.3 溶出度方法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及对照品溶液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血浆样品处理
        2.4 大鼠给药及血液样品采集
        2.5 方法学验证
        2.5.1 专属性考察
        2.5.2 线性及定量限考察
        2.5.3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2.5.4 提取回收率与机制效应
        2.5.5 稳定性考察
        2.5.6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ND片中间体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B ND片质量标准(草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6)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芦荟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2 芦荟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2.1 蒽醌和蒽酮类化合物
    2.2 色酮类化合物
    2.3 吡喃酮类化合物
    2.4 黄酮类化合物
    2.5 碳水化合物
    2.6 氨基酸和蛋白质
    2.7 维生素和有机酸
    2.8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3 芦荟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
    3.1 免疫调节作用
    3.2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3.3 抗炎作用
    3.4 抗溃疡与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3.5 消化系统调节作用
    3.6 镇痛作用
    3.7 神经系统调节作用
    3.8 抗氧化与抗皮肤衰老作用
    3.9 降血糖作用
    3.1 0 降血脂与护肝作用
    3.1 1 抗肿瘤作用
4 芦荟在产业化领域中的应用和展望
    4.1 芦荟在食品及保健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4.2 芦荟在化妆品及日化领域中的应用
    4.3 芦荟在医药产业领域中的应用
5 结语

(7)响应面-频数法优化芦荟大黄素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指标分析测定方法
        2.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绘制标准曲线
    3.2 实验结果
    3.3 回归方程及其参数分析
    3.4 响应面分析
    3.5 工艺参数优化
    3.6 验证实验
4 结论

(8)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黄生、熟饮片的向位药性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熟大黄炮制沿革
    2 生、熟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3 生、熟大黄药理作用的研究
    4 生、熟大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 基于药性理论的认识
    6 结语以及展望
第一章 生、熟大黄的化学成分表征
    第一节 生、熟大黄中化学成分的定性表征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节 生、熟大黄中化学成分的定量表征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
    申明
第二章 生、熟大黄在正常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
        2.1.2 仪器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样品来源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3 内标溶液的制备
        2.2.4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2.2.5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2.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学实验结果
        2.3.2 吸收动力学样品检测结果
        2.3.3 组织分布样品检测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熟大黄在便秘模型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
        3.1.2 仪器
        3.1.3 药品与试剂
        3.1.4 样品来源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3.2.3 内标溶液的制备
        3.2.4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3.2.5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3.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3.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便秘模型复制结果
        3.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3.3.3 血浆样品检测结果
        3.3.4 组织分布样品检测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熟大黄在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动物
        4.1.2 仪器
        4.1.3 药品与试剂
        4.1.4 样品来源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4.2.3 内标溶液的制备
        4.2.4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4.2.5 分析条件
        4.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4.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寒凝血瘀模型结果
        4.3.2 血浆样品检测结果
        4.3.3 组织分布样品检测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甘肃省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和当归的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唐古特大黄药材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唐古特大黄简介
        1.2 唐古特大黄产地片加工
        1.3 唐古特大黄的产地片加工现状调研
    第二章 唐古特大黄质量评价研究
        2.1 HPLC法检测唐古特大黄中总蒽醌的含量
        2.2 HPLC法检测唐古特大黄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2.3 HPLC法检测唐古特大黄中二蒽酮类成分的含量
    第三章 化学计量法用于唐古特大黄质量评价
        3.1 二年生唐古特根系大黄综合主成分分析
        3.2 三年生唐古特大黄根系综合主成分分析
        3.3 四年生唐古特大黄根系综合主成分分析
        3.4 五年生唐古特大黄根系纵向分布综合主成分分析
        3.5 五年生唐古特大黄根系横向分布综合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年限根系主根和支根的综合主成分分析
        3.7 判别分析用于判别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当归的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当归药材现代研究
        1.2 当归产地片加工
        1.3 红外光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章 当归质量评价研究
        2.1 当归中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和浸出物的研究
        2.2 当归中挥发油的研究
        2.3 当归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
        2.4 当归指纹图谱的研究
    第三章 红外光谱在判别当归道地性中的应用
        3.1 红外光谱的采集
        3.2 建立模型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制备
        2.2 外观性状评分标准
        2.3 成型率
        2.4 水溶性浸出物
        2.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含量的测定
        2.6 综合评分标准
    3 小结
第二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前处理
        2.2 不同鲜切程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3 不同饮片规格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4 不同干燥方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5 不同干燥温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优选
    3 小结
第三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的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实验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饮片的制备
        2.2 外观性状的比较
        2.3 成型率的比较
        2.4 水溶性浸出物的比较
        2.5 化学成分的比较
        2.6 综合评分的比较
        2.7 药理作用的比较
    3 小结
第四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浸出物
        2.5 含量测定
        2.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 小结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讨论
    1 大黄外观性状评分
    2 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的含量
    3 11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及色谱条件的选择
    4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
    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及颜色变化
    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的比较
    7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一 中药材趁鲜切制研究进展
    二 中药材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1 传统干燥方法
        1.1 自然干燥
        1.2 煤炭烘干
        2 现代干燥方法
        2.1 鼓风干燥
        2.2 微波干燥
        2.3 真空干燥
        2.4 真空冷冻干燥
        2.5 红外干燥
        2.6 远红外干燥
        2.7 其他干燥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芦荟加工提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芦荟化学成分表征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陈彤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D]. 杨华. 江南大学, 2021(01)
  • [3]功能对等理论在交替传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9盘锦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发展大会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李建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D]. 李世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D]. 刘钱. 成都大学, 2021(07)
  • [6]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J]. 闫昌誉,李晓敏,李家炜,余宗盛,高业成,李怡芳,何蓉蓉,栗原博. 今日药学, 2021(02)
  • [7]响应面-频数法优化芦荟大黄素提取工艺[J]. 李宝玉,黄静,赵炫,许艺苹,陈静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7)
  • [8]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黄生、熟饮片的向位药性差异[D]. 张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甘肃省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和当归的产地片加工和质量评价研究[D]. 刘志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D]. 辛二旦.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芦荟加工提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