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学报》的比较研究(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中国论文,情报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 在对《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1991~1995年的808篇发文,1107位(次)作者和5710条引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种学报的差异,分析了两种学报面向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异同,认为两种学报、两门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兼容,并且存在加速同化的趋势。
关键词 图书馆学期刊 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比较研究
在中国图书情报工作者、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脑海里和使用中,大都有两种学报,一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以下简称《A报》),二是《情报学报》(以下简称《B报》)。前者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它位居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之首,代表着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后者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主办,是我国情报学期刊群中的佼佼者,情报学专业的最高学术期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不仅可以了解两种学报的过去与现在、个性与共性,而且可以了解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门学科的异同,更可引导两种学报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图书情报事业走向繁荣。为此,我们以两种学报1991~1995年的808篇发文、1107位(次)作者和5710条引文为基本数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比较和分析。
1 发文
学报论文是学科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决定学报质量及其社会影响的关键因素。要想办好学报,首先应有充足的可供选用的稿件。据了解,《A报》的利用率一般为12%。实际上,由于两种学报所处的有利地位,稿源都较为充足。据统计,《A报》5年来发文467篇,《B报》发文341篇,合计发文(均不包括信息、动态和资料)808篇。
1.1 容量
《A报》1991~1993年为季刊,1994~1995年为双月刊,5年共出版24期。每期96页,5年累计2304页。期均19.5篇发文,篇均5个页码。《B报》1991~1995年均为双月刊,5年共出版30期。每期80页,合计2400页。期均11.4篇发文,篇均7个页码。显然,《A报》与《B报》相比,每期发文篇数较多,每篇发文所占页码较少,因此,容量相对较大。
1.2 发文专业范围
如果把图书馆学情报学看作是相关、交叉和同化中的学科,并把两种学报发文区分成若干类别,那末,从表1不难看出:
(1)从宏观角度来看,两种学报都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重视事业的组织与管理。重视文献工作,都把用户研究、用户培训和用户服务放在重要地位,说明两种学报都有较为明确的办刊方向。实际上。这也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门学科的相同点。
(2)如果把发文比例占11%以上的专业类别作为发文重点,占4%~9%的作为发文热点,那末,从表2来看,两种学报的重点及其“重”的程度、热点及其“热”的程度都不相同。从而可得出与文献[1]相似的结论,即图书馆学及其最高学术 期刊《A报》具有人文传统,而情报学及其最高学术期刊《B报》则具有技术传统。
表1 《A报》与《B报》发文比较:(1)专业类别
表2 《A报》与《B报》发文比较:(2)重点·热点
(3)从表2来看,《A报》的发文重点和发文热点共涉及7个专业类别(累计发文比例占70.8%),《B报》共涉及6个专业类别(累计发文比例占80.9%),去掉重复,两者合计涉及10个专业类别。其中,方法论、事业组织与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是两种学报共同涉及的专业类别,说明它们是两种学报面向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科的趋同点。
1.3 发文题材类型
发文题材有3种类型,一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题材,二是历史的、传统的还是现实的、新型的题材,三是泛论的还是专论的题材。两种学报发文题材类型的共同点是,实践性题材大于理论性题材,现实的、新型的题材大于历史的、传统的题材,专论性题材大于泛论性题材。不同的是,《B报》起点较高,但《A报》变化较大,提高较快。1989年,《A报》编辑部[2]在其征文启事中提出了“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原则 并使《A报》朝“题材新,内容实,范围广,研究深”的目标快速前进[3~5],从而使《A报》与《B报》的差距逐渐缩小,趋同点逐步增多(见表3)。
表3 A报与B报发文比较:(3)题材类型
1.4 发文研究深度
既然《A报》和《B报》分别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最高学术期刊,那末,研究论文在各自发文中的比例就应该占绝对优势。据调查,在《B报》创刊至1990年的发文中,研究论文已占91.8%,而《A报》仅占52.1%。这种情况说明,《B报》从创刊起就已达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而《A报》则因各种因素制约而使其记述性、报道性发文占有较大比例。可喜的是,近年来情况已有变化(见表4)。至此,《A报》与《B报》相比,尽管发文的研究深度有一定差距,但研究论文比例也已达到80%以上;所不同的只是,《A报》以学术论文为主,而《B报》却侧重 于科技报告。显然,这种情况同样也与《A报》的人文传统。《B报》的技术传统相关。
表5 《A报》与《B报》发文比较:(4)发文体裁[6]
2 作者
作者是学报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外表特征,是决定学报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高水平的作者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稿件。因此,维系图书情报界精英,形成核心作者群,是办好学报的一项重要任务。5年来,《A报》有577位、《A报》有530位,合计1107位(次)发文作者。两种学报能有今天,与广大作者,尤其是与这些发文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支持密不可分。
2.1 作者系统分布
若把《A报》和《B报》的发文作者统一区分成四大系统,那末,从表5可以看出:《A报》来自情报系统、《B报》来自图书馆系统以及两种学报来自图书情报两栖系统的作者比例都比较接近,这是共同点。不同的只是,《A报》作者主要来自本系统,而《B报》主要来自图书情报界以外的其他系统。这种情况说明,《A报》和图书馆学界较为封闭;而《B报》和情报学界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计算机科学界有着较广的联系。显然,来自其他系统的作者是办好《B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对拓宽情报学研究领域和引进新技术已经起了、而且还将继续起特殊作用[7]。
表5 《A报》与《B报》作者的系统分布
系统图书馆系统情报系统 图书情报 其他
两栖系统 系统
作者 比例作者 比例作者 比例 作者 比例
人次 (%) 人模 (%) 人次 (%)
人次 (%)
《A报》 381 66.0 1424 151 26.23154
《B报》 11
2.1 159 30.0 124 23.4
236
44.5
2.2 作者地区分布
如果把《A报》和《B报》发文作者统一区分为10个地区,那末,从表6可以看出:
(1)《A报》和《B报》都有4个作者比例较高(占10%以上)的地区,其中《A报》多作者地区所占比例之和为79.2%,《B报》为72.7%。同时,无论是《A报》还是《B报》,所占作者比例最高的地区都是北京地区。这种情况说明,两种学报各自的多作者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聚集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人才的数量较多,学术水平相对较高。
(2)无论是《A报》还是《B报》,天津、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发文作者数量较少的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相对薄弱地区。
(3)《A报》与《B报》相比,作者的地区分布较为均匀,而《B报》则高度集中。以北京地区为例,《B报》作者比例就比《A报》高14个百分点。同时,《B报》约有30位作者来自海外,说明《B报》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征途中已见成效。
2.3 合作研究
纵观发展趋势,现代科学劳动已由自发、分散的个体劳动逐步走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对科学论著生产来说,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团体作者占有一定比例,二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研究比例日益扩大。从表7来看,《A报》的团体作者比例较大,而《B报》的个人作者通过合作研究而产生的论文占有较大比例。今后,无论《A报》还是《B报》,都应大力提倡并推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合作研究。
2.4 多产作者
若把发文4或4篇以上的作者看作是多产作者,那末,《A报》有9个、《B报》有10个多产作者(见表8)。按理,多产作者应是学报的核心作者。在这一方面,《B报》比《A报》显得较为突出。
2.5 多产单位
若把发文5或5篇以上的单位看作是多产单位,那末,《A报》有10个、《B报》有11个多产单位。从表9可以看出:
(1)无论在《A报》还是《B报》中,主办单位及其依托单位的发文都占有较大比例(《A报》占8.1%,《B报》占10.9%),因此,成为理所当然的多产单位。
(2)无论《A报》还是《B报》,多产单位发文比例都占30%以上。
(3)无论在《A报》还是《B报》中,与信息管理、情报工程和决策管理相关的高校院系的合计发文都占多产单位发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占多产单位发文占10%以上的有3个单位,它们是北大信息管理系、武大图书情报学院和南大信息管理系。
以上情况说明,两种学报的主办单位及其依托单位、北大信息管理系、武大图书情报学院和南大信息管理系是《A报》和《B报》多产单位中的多产单位。在这些单位中,蕴藏着众多的研究人才,他们为办好学报付出了辛勤劳动,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待续)
标签:情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