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创新视角下产业技术研究院角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视角论文,研究院论文,角色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参与,相继组建了一大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它们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的,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形成纽带与桥梁,共同进行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与合作。这些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培育科技型企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且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获得了企业、高校和政府越来越高的评价与认可。 然而,在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如运行机制不完善、定位不明晰、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前瞻作用不明显、资金投入有限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本文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角色定位重新进行梳理,并重点分析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产业技术研究院应扮演何种角色。 2 文献梳理与理论框架 组织管理学者明茨伯格通过观察经理人的实际工作内容,对经理人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可从不同角度对经理人工作进行分析。为了能够更广泛地分析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何与产业进行互动,以及在互动过程中扮演哪些角色,本文借鉴角色分析法,根据已有文献,归纳整理出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扮演以下3种角色: 2.1 以技术转移理论为支撑的科技中介角色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目前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一般面向市场的企业,其创新动机应该最强,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并未完全确立;另一方面,产学研用具体应该怎样结合?理论界虽提出了很多可借鉴的路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定困难。这直接导致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二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水平与所拥有的科教优势极不相称,与具备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还不匹配,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生产力。 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作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科技中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科技中介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一般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如成果转移、科技评估、技术扩散、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决策支持等。除此之外,科技中介对技术创新体系中诸如创新主体、政策、市场等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流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化解相关风险,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益[1-3]。 科技中介角色观将产业技术研究院视为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搭建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技术转移理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既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创新行为的主体也应该是企业,而科研院校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企业与各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助合作离不开政府宏观层面的支持,其保障技术创新系统的健康、有效运行。科技中介机构是连接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桥梁,为技术需求方和持有者牵线搭桥,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转移。 华山指出,私营非学术机构、大学、联邦政府实验室和企业是美国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主要机构。易红郡指出,美国主要通过设立高新技术咨询中心、创办大学研究园区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来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成立技术转让办公室将成果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另外,切实推动学校与工业界的合作,搭建产学合作平台,方便师生以技术专利入股,创立高新技术企业等,也是其运作目的。 从世界各国和相关地区的实际经验看,成立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枢纽、连接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能够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科研院校及企业单独难以发挥的协同作用。 2.2 基于共性技术理论的新型研发组织角色 研发机构观将产业技术研究院视为一种以共性应用技术为目标的新型研发组织,因而需要政府投入,共性技术理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撑。美国布什政府将共性技术定义为:存在一定的潜在机会,可在多个产业中应用的竞争前产品或工艺的概念、构成、过程,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科学现象的总称[4]。 朱桂龙认为,支撑企业维持持续竞争力的技术包括专有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应用性共性技术3种。其中,专有技术是企业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衍生得出的一种技术形态,具体是指生产某类产品的操作经验、技术和专有知识的总和;基础性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的继续,横跨众多学科和专业,包括构成不同研究层次的技术群,是一种具有某领域特征的基础技术;应用性共性技术在基础性共性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是拥有非常明确的产业应用目标的系统平台和技术,其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获取新知识、开展专业化研究的交易成本。重视应用性共性技术的研发,有利于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水平高低与企业对应用性共性技术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应用性共性技术具有强外部性特征,国外政府往往直接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如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学会、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其中,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提炼出一个名为“完全研究”(Full Research)的新概念,强调其所扮演的共性技术研究角色的重要性[5]。在社会大众的普遍印象中,学术界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任何新技术的产生都始于基础研究阶段,此阶段被称为发明创造的理想期。而产业界则正好相反,它们一般非常关注新产品的实际应用,期待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这是发明创造的现实期。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漫长的黑暗期,离不开产学研机构对相关技术进行“完全研究”,从而使得从高校走出来的发明专利能够以较低风险被产业界所接受。因此,对从基础研究到新产品开发应用之间的这一漫长发展阶段要充分重视[6]。 2.3 基于后发国家理论的产业先锋角色 产业先锋观将产业技术研究院视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并建立了一种以公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其中以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典型代表,后发国家理论是该观点的基础。后发国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受技术、人力、资源及产业环境的制约。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在产业发展早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如保护本土产业、奖励投资与研发、租税优惠等来扶持产业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国家创新进步的源头,并会促进产业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企业为主带动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并不适用于人力、技术和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10]。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往往扮演关键角色,其会成立研发机构来支持本土产业发展。台湾产业在过去扮演着快速跟随者的角色,其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因缺乏资源而无力创新,故只能依赖于由政府政策支持的研发机构担任技术升级角色。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是由政府支持的重要产业研发机构,由执行经济部委托的科技专项计划来积累研发能量和成果,并以各种技术扩散方式将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再由企业进行产品商品化或量产。在过去40年中,工研院扮演着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角色,并持续研发产业所需关键技术,同时进行前瞻科技研发,为降低早期开发风险开拓新机会。长期以来,工研院为协助政府发展产业,主要承担以下任务:①由技术扩散提升现有产业技术能力;②执行政府产业政策,建立高科技产业。工研院配合各种产业发展阶段性需求,在适当时机成立对应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制定由政府和企业委托的中、短期研究计划,积累研究能量,改善企业生产制作过程和产品品质,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国内典型机构 3.1 研究方法 根据前文所述,为了寻求科学客观的角色定位,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展开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角色定位研究。内容分析法是起源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对所选择样本内容进行系统、客观、量化的分析,其核心是将用语言描述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文献信息,并将分析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尽量将文献内容量化,从而发现既能反映文献内容实质又易于计数的相应特征,克服因定性研究带来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研究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根据研究范围选择数据来源和样本,然后对筛选样本进行编码和可靠性检验,根据问题确定分析单元,并制定一个二维分类框架,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已组建数十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且最近在新型研发组织潮流的推动下呈爆发式增长趋势。由于是新生事物,各地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运作模式和名称上也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传统的生产力中心、科技园、产业联盟和国家实验室等科技中介机构混同,不少地方就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换名、挂新牌和升级。为了保证样本信度,本文在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问题研究中心专家的帮助下,筛选了包括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内的25家典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样本数据来源。 3.3 编码 内容分析法受内容编码是否客观、全面、有效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相关研究已证实需要确立编码范围,以辨清和查找样本内容中存在的歧义。为了确保内容分析的有效性,在正式研究工作开展之前,本文调查人员先进行了预研究。首先,将各研究单位人员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每一位小组成员分别按照分析框架,从发展概况、基本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政策等方面独立对样本内容进行预研究,主要分析涉及产业技术研究院角色、功能的关键词,并从网站介绍、相关科研文献、科技部、创投机构介绍中提取出现频率较多的关键词,在进行第一次汇总时,我们发现一致程度为87%。由Nunnaly的观点可知,置信程度在0.7以上时,表示前期研究是可信赖的。随后,对所选样本内容遵照以下原则进行编码:①编码类型尽量要求穷尽,即一个编码系统内部能够囊括所有相关条目;②分类之间相互排斥,即同一个分类不能由两个以上的编码表示;③各编码之间相互独立,一个编码单元的设定不能受其它单元的影响。 3.4 研究过程 本文所选25家典型机构分为高校主导型、科学院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3种,如表1所示。其中,涉及产业技术研究院角色、功能的关键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孵化、企业孵化及发展服务、科技信息集散、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及服务、资本运作、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技术服务、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发展、创业服务、产权交易、共性技术研发。依据不重复和无遗漏原则,本文将上述16个关键词进行归类合并,分为三大类角色,即科技中介及孵化器角色、新型研发组织角色和产业先锋角色,这与前文中根据文献归纳的角色相一致,见表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角色,如实训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虽然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现实运作中并不多见,但还是要引起关注,本文出于研究方便,暂不列入表格。综合表1与表2的原始资料,本文提出一个二维分类框架:第一维度,根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导类型,分为高校、科学院和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二维度,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实际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科技中介及孵化器角色、新型研发组织角色和产业先锋角色。具体结论如表3所示。 4 功能定位 4.1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以大学为主导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集成研发、综合攻关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满足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大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自身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在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一旦与产业技术需求相碰撞,便能以自身优势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产业共性和企业个性技术需求[7-8]。因此,其既能较好地满足产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个性服务的需求。但研究发现,无论是高校主导的专业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还是高校主导的综合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更多倾向于科技中介及孵化器角色。 4.2 科学院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以及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在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9]。科学院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是把中国科学院的科技研发优势与地方政府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共同规划、就地建设、就地取材、就地引智,其功能定位的侧重点是面向国家和区域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做企业创新的源头动力,致力于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发现其还扮演着科技中介及孵化器角色。 4.3 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平台,吸引相关科技研发人员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其功能定位的侧重点在于人才智力引进以及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与孵化[11]。由表3可知,在现实中,由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很好地扮演了其应有的角色。 4.4 新角色定位 首先,行业性较强的研究院开始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如东莞龙昌智能技术研究院;其次,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比较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如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再次,有部分研究院明确提出将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如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从国家产业创新看产业技术研究所的作用_角色理论论文
从国家产业创新看产业技术研究所的作用_角色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