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主体及相关变量的影响分析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对各经济主体及相关变量的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量论文,效应论文,主体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实施,利率杠杆作用的力度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利率在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也会对各社会经济主体及相关经济变量施加一定的作用和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对各经济主体的效应分析

1.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而言有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偏低,低利率实际上是给企业的一种“补贴”,再加上产权的不明晰,很多企业由此不思改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利率决定的逐步市场化,正的实际利率成为必然,资金将按规律流向收益率高的企业和项目。这就迫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提高资金成本。特别是对部分负债率高的国有企业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引起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破产倒闭,造成经济震动。这便要求企业能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

2.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源于对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对于银行业同样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我国的银行体系多年来始终被计划经济模式所禁锢,银行间各自按国家规定的利率、赋予的权力和服务范围办理各自的金融业务,竞争在广度和深度上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将逐渐步入包括规模竞争、利率竞争、服务竞争、客户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等在内的全面竞争阶段。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增强自身活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收益水平,更快更好地向真正商业化的现代化银行迈进。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银行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争夺存款资源和改进服务条件。在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风险约束机制不完善而冒然放开利率时,这种负面效应尤为明显。

3.利率市场化通过金融深化,摒弃负利率,增加了社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居民的资金利息收益,满足了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并给居民和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收益率不同的投资方向和金融工具的选择。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 利率市场化对相关经济变量的效应分析

1.利率市场化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通过对目前我国利率一储蓄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储蓄的利率弹性比较微弱。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会逐步增强。从图1看,金融压抑解除后资金使用价值的回归,使储蓄存款实际利率从R[,1]上升到R[,0],这将引起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具体地说,1)实际利率的上升使居民减少现期消费,从而增加了银行存款;2)实际利率的上升改变收入的持有形式,将一部分资金从汇市、股市、房市、囤积紧俏商品中吸引到银行业,增加储蓄,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泡沫经济;3)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与“黑市”或“体外循环”资金利率趋于一致,可将其部分资金纳入银行体系,使存款增加;4)较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控制资金外流并吸引资金内流,从而增加储蓄存款。

图1 利率对储蓄的效应

2.利率市场化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高实际利率会削弱投资愿望,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利率压制政策的主要理由之一。

在利率压制条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愿望为Q[',1],但投资量由于受到投资资源限制,其实际投资也会大于Q[,1];利率市场化解除利率压制后会引起储蓄增加,增加了投资资源。然而,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实际投资增加,如果贷款利率上升过大,也会导致实际投资的下降。如果贷款利率上升到R[,2]以上,实际投资反而会下降,即小于Q[,1]。特别地,如将投资主体视作一个整体,当贷款利率达到企业平均利润率r[,0]时,实际投资活动会停止。

3.利率市场化对投资宏观效益的效应分析

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生产力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表现在经济效益上就是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的较大级差的收益率。我国传统的利率管理和投资体制将信贷资金以国家意志为主导按计划配置,使很多资金流入低效益部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使信贷资金按市场竞争规律流入到社会生产的高效益部门,从而有利于改进资金使用的宏观效益。

另外,利率市场化消除了信贷资金廉价使用的不合理状态,引发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扬,其对信贷资金宏观效益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描述成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低效生产部门,其产出与资金的比率为λ[,1];另一个是高效生产部门,其产出与资金的比率为λ[,2],λ[,2]>λ[,1]。

最初,中央银行把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r[,1](r[,1]<λ[,1]<λ[,2])。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按计划配置使低效部门投资蔓延,而高效部门面临严重的资金缺短。假定两部门的资金存量分别为K[,1]和K[,2],那么,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H[,1]=λ[,1]K[,1],H[,2]=λ[,2]K[,2]

社会生产总值为

H=H[,1]+H[,2]=λ[,1]K[,1]+λ[,2]K[,2]

图2 高效部门投资资金的供给变化情况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压制解除,利率上升到r[,2],同时资金的配置由市场决定。从图2可以看出,当利率为r[,1]时(利率改革前),高效部门的投资资金供给为K[,2]。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升到r[,2],高效部门的投资资金供给上升为K[',2]。

如果高效部门的资金极度短缺,利率市场化后它能将资金全部吸收,则K[,12]=K[,1]+K[,2],生产函数将以单一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高效部门在利率市场化后只能吸收一部分资金K,则低效部门的投资资金K[',1]=K[,1]-K,高效部门的投资资金K[',2]=K[,2]+K,则此社会总产值的函数形式可以表示为:

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条件下,促进资金合理流动,改善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宏观经济意义上的最优配置。

4.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即利率无法单因素或在关键程度上决定通货膨胀状况。众所周知,我国在利率处于严格管制状态之时,通货膨胀率也曾急剧上升(如1988年、1989年、1993年等),并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说明通货膨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相关因素涉及到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对外贸易等。利率高低并不是决定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利率管制并不一定降低通货膨胀,利率放开也不一定只是推动通货膨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利率市场化的初中期,由于信贷规模控制的松懈和贷款利率的放开,企业压抑很久的“投资饥渴”会导致利率在较短时期内较大程度的升高。再加上我国企业负债率较高,由此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中末期,随着企业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负债率逐步减弱。

5.利率市场化对汇率的效应分析

为了能更清楚地研究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可以假定宏观金融处于均衡稳定状态,即金融资产(包括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选择本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汇率的影响。

在图3中,BB表示本币金融资产需求与供给相等的曲线,FF表示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外币资产需求等于供给的曲线。由于外币资产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比本币资产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要低一些,故FF的斜率(的绝对值)比BB的斜率要小一些。

图3 金融资产的供求曲线

在货币能自由兑换(即在人民币利率实施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之前人民币已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汇率已由市场决定,资金可以在本币市场和外汇市场间充分流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前,由于利率压制而使利率处于图中Ia水平,对应的汇率为Ea;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和金融深化政策的实施,本币利率压制的解除,本币利率上升到I[,0],导致本币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外币资产需求的减少,图中BB线和FF线分别移到B[']B[']线和F[']F[']线,由此汇率由Ea变为E[,0],即人民币相对外币升值。

以上结论是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出的。如果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汇率管理体制保持不变,不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仍然采取主要钉住美元的策略,则利率市场化对汇率的变动无明显的影响,因为利率汇率的这种内在的联动机制被行政管制所扼杀。如果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汇率体制也逐步变革,走向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则汇率的升降方向还与现阶段人民币是高估还是低估、高(或低)估的程度及利率市场化引发的利率上扬的幅度有密切的关系。

标签:;  ;  ;  ;  ;  ;  ;  ;  ;  ;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主体及相关变量的影响分析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