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学生学习的源泉、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才会焕发生机。
下面,我想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巧用教材,联系生活体验课文内容
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不同。数学的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基本上不能跳跃着上课;而语文教学则可以打乱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顺序甚至单元内部课文的排序进行教学活动,因为语文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那么紧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许多的课文就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
如《胖乎乎的小手》、《春天的消息》之类的课文,就可以布置学生亲身体验后再讲。
再如二年级下册的《充气雨衣》,如果选在下大雨,有学生穿雨衣来学校的时候教,更能使文本内容和学生产生共鸣。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社会”、“自然”背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学语文就是在学“生活”。
二、扮演生活角色,培养语文意识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观念。语文覆盖思想道德、美学、语言等多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字、词、句呢?这就要让学生将所学的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还原生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学了《胖乎乎的小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类的课文,就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扮演文中的角色,当一当“小雷锋”,或在家为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感情。
事实告诉我们,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将语文学习放置到一个大环境中、学生生活之中是有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稻秧、喷雾器,在演练中深入生活,激发了兴趣,把学生的兴趣推向了高潮。下课了,学生也不愿意离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学主体多种心理品质共同参与的活动,既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价值确认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对参与体现和发展其才能的活动总是充满兴趣的。
除了在生活中演一演,有时还可以画一画,即结合课文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描绘,美化生活。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如杜甫的《绝句》、袁枚的《所见》等。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中,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实践证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体现了它的趣味性。
“解放眼睛”,让学生展望世界;“解放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自如。开放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课内所学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眼于增强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能力。现在不少学校都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何通过这些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感性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我校开展的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为例,可以让学生回家表达对母亲的关爱,更好地将书本中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
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果在课后得不到很好的巩固的话,那就根本无法将其变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教师应该看到这一点,并努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要把生活渗透到课堂中去,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原有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使心智技能、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自有人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语文教育更要用语文知识去武装生活、指导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当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激起一点波澜、点化一道风景,使语文课多一份创意、多一份精彩、多一份灵气、多一份感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切切实实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论文作者:刘中心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所学论文; 稻秧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