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战略的起源与演变_军事论文

美国全球战略的起源与演变_军事论文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 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 (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 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 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 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 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 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 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 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注:[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 军军事科学院,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153—154页;[美]乔 治·弗里德曼和梅雷迪恩·勒巴德著:《下一次美日战争》,何迪等译,北京·新华出 版社1992年版,第21—24页。)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 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 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 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 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注:Peter Trubowitz,Definig the National Intere st: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 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p.31,pp.31—95.)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 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 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 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 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 。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 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 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 下,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 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 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 。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 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 马汉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 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 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 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 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 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 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注:参见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和185页;李 庆余:《19世纪末美国公众舆论》,《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19世纪90年 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 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 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 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 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 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 因此,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 的战略。(注:蔡祖铭主编:《美国军事战略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56—62、102—103页。)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 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 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 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 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 的地区主义阶段。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开始试探着走向世界。美国国内一向主张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推 行“国际主义”,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由此萌发了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即主张 卷入世界事务的干涉主义)两种对立的外交政策主张之间的斗争。国际主义派认为,由 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其自身利益,应当对参与世界事务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注:Peter Trubowitz,Definig the National Interest: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 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p.31,pp.31—95.)但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军事计划分属两张皮,军事战略仍由 几个自成体系的部分组成,即本土战略、加勒比海战略和太平洋战略,陆海军联合作战 计划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 。1917年4月6日,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到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事务中去 。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 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在战 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 日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 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美国的意志成为绘制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指导 思想,表明美国已从美洲大陆步入了全球政治舞台。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这次跨越 大洋的军事远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要 角色”。“这次世界大战还促使美国第一次作出重大的外交努力,运用美国的原则来寻 求欧洲的国际问题的解决”。(注:[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 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这 次战争还使美国认识到,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若出现不平衡,也会危及美国长远的国家 安全利益,美军应担负起超越美洲大陆的作战任务。这就远远超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一 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防御思想。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略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参加由国家联盟实施的战争,使美国第一次经历了20世纪 出现的大规模联盟战争。(注:莫里斯·马特洛夫:《美国战略思想的演变》,载美国 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 社1986年版,第25、35页。)

但当时美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 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注:[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 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 、6页。),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 逐渐衰退,及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美国 外交中,孤立主义并非一种完全消极的思想,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其内容随时代的发 展而发生变化。孤立主义最初只是针对欧洲国家,当时美国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大国 同日而语,无力向外扩张,此时其核心思想是不主张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同时反 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除本国力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美国本身就 是由反对欧洲的人建立的,他们来到北美大陆为的是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的生活方式。 在多数美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鄙视心理,认为欧洲大陆充满着阴谋与欺诈,道德上 是黑暗的,政治上是腐败的,在政治上卷入欧洲事务将违背美国的“理想”,甚至可能 危及美国的“民主”制度。与此同时,美国人却有着一种要把他们自己的“文明”带给 邻国和亚洲国家的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感情成为孤立主义者赞成干 涉拉美和亚洲事务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决不是闭关锁国,完全 把自己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即使在孤立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美国也从未 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 的内外市场。此外,孤立主义与对外扩张并不冲突,它决不是一项消极的防御政策,美 国实际上是在用它来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不足的弱点,即借用孤立主义这道“屏 障”把欧洲大国阻挡在大洋之外,使自己在西半球这个辽阔的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扩张 ,又可避免卷入欧洲纷争,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或予或弃。(注:王晓德:《美国文化与 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71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 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 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 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注:哈·麦金德:《历史的地 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 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欧 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位于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 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如果形 成新的工业力量中心,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在战略上甚至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因 此,他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 着世界的命运”。(注: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6、78 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 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 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 ,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 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 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 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 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 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 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 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 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 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 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 ,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 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12)

现实需要召唤着美国新的全球战略。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 南向美国务院发回著名的8000字电报,对苏联对战后世界的看法、追求的战略目标及策 略运用以及美对苏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电报虽然没有明确使用 “遏制”这个词,却包含了他以后多次阐述的“遏制”思想的基本内容。电报从理论上 说明了美国对苏政策,同当时美国决策层对苏联的认识和政策主张非常吻合,因而在华 盛顿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时杜鲁门政府认识苏联的权威教材,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统治 集团形成基本一致的对苏看法。(注: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8年版,第23页。)凯南也因此被召回华盛顿委以重任。

与此同时,杜鲁门的白宫主要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于1946年9月24 日提出了一份长达50页的《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苏联把控制斯德丁 到的里雅斯特一线以东的欧洲,看作是对他们现今的安全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地区内, 他们决不容忍出现对立的势力”,同时,苏联还“企图沿着它的中、东部边界建立一个 政治上臣服于苏联,无力对苏联采取敌对行动的保护地区”。因此,“美国必须拥有强 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所控制)的地区” ,对那些反抗苏联的国家给予“慷慨的经济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注:《战后 世界历史长编》(1947年,第一编,第三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23页 。)这年冬天,凯南写了一份题为《美国和俄国》的意见书,供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参考 。福莱斯特认为写得极好,就把它推荐给国务卿马歇尔。这份意见书在长电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指导对苏关系的10条准则,阐述了对抗苏联的办法。

遏制理论成形之际,正值美苏矛盾上升并尖锐化之时。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 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公开提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 反击的“杜鲁门主义”。它的出笼,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是对苏 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还是美国全球战略转变的完成,标志着美国 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杜鲁门主义 ”出笼后,凯南在《外交季刊》发表了化名为“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凯 南在文章中强调: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苏联政权的本质的原因,苏联将谋求把其政治 控制扩大到战后形成的地理疆界之外。美国应推行“长期的、耐心的但却是坚定而警惕 的遏制政策”,“根据苏联政策的变化和策略,在一系列经常变动的地理政治支点上, 巧妙而谨慎地使用对抗力量”。此外,“美国还完全有可能利用其行为影响俄罗斯和整 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发展”。(注:X.“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Foreign Affairs,July 1947.)

“遏制”思想正好迎合了当时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苏联进行 政治和经济上的冷战的需要,成为冷战政策的最好的理论说明,在美国内外引起广泛的 反响。但是,这一战略在实施初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苏联于1949年8月成功进 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使建立在传统常规战争构想基础之上的“遏 制战略”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就核武器的发展和应用制定相应的核战略。新中国的 成立,冲破了美国“遏制战略”的东方战线,使美国的东亚政策面临严重的危机。有鉴 于此,杜鲁门于1950年1月31日指示美国务院和国防部成立特别小组,重新审议美国整 个的防务和外交战略。在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保罗·尼采的主持下,该小组于1950年 4月14日向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的 报告,即著名的《NSC68号文件》。该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和能力作了重点分 析,认为美国安全面临的最严重威胁源于苏联的敌对企图和可怕力量,以及苏维埃制度 的特性;强调要继续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利用各种手段阻止苏联权力的进一步扩 张,引诱克里姆林宫缩回控制和影响,培育苏维埃制度中的破坏性种子。(注:NSC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April 14,1950,Nav al War College Review,Vol.XXVII(May-June,1975),pp.51-108.Also in U.S.Departm 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0,Volume I.)杜鲁门于1 950年4月25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了《NSC68号文件》,它是杜鲁门政府 对凯南遏制思想的重大修补,更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进行包括军事、政治、经济 和心理手段在内的全面遏制。此后,修改后的“遏制战略”就成为战后40多年间美国长 期奉行的、以对抗苏联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目标的全球战略。杜鲁门总统签 署的《NSC68号文件》,不分重点、不顾手段地强调全球遏制,与凯南的战略思想已相 去甚远。但凯南作为“遏制之父”的地位已经奠定,而且,他精心设计的遏制思想无可 挽回地促成杜鲁门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分轻重缓急的反共“十字军东征”。(注:周 桂银:《乔治·凯南的外交思想》,《美国研究》1993年第2期;任东来:《凯南:从 遏制到合作的国际主义》,《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凯南的遏制思想,源于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即美国 的安全最终取决于欧亚大陆上的均势。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势力限制 在二战结束时形成的地理界域之内,手段主要是在欧亚大陆两翼经营好与西欧和日本的 联盟,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并与之展开全面的对抗。(注:参见[英]杰费里·帕克:《 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47页。)凯南曾经 指出:“就象过去对英国来说那样,今天对我们来讲,重要的是切不可让任何一个欧洲 大陆国家得以独自主宰整个欧亚大陆”。(注:乔治·凯南:《美国外交,1900—1950 年》,新美国图书馆1951年,第10页,转引自[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美国地缘战略学家柯恩也认为,美国在冷 战期间实行遏制政策,“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海外盟国,就是企图阻止苏联控制‘心脏 区’,进而控制‘世界岛’。由于共产主义传入东亚打开了一个大缺口,美国遏制大陆 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世界岛’东亚近海区域的其余部分封锁起来”。(注:[美]美国 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150页。)这样,经过凯南之手,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的政治思想在美国演化成一 个重要的战略理念,即绝不允许在欧亚大陆出现能与美国为敌的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或国 家集团。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 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 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 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 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 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 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注:转引自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 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 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 本土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 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 。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 (3)从传统的常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 略”的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 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 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 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 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扫以往 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 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 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蔡祖铭主编:《美国军事战略研究》,北 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62、102—103页。)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 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 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 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 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 。“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 。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 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 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 ,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 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 ,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 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 。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 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 ”,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 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 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 战争。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表示美国要在任何 出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 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 反应战略”。“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 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总的来看,围绕对抗苏联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战后美国历届总统都曾根据美国实力地 位的消长和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提出一些贴上本届政府标签的战略思想,但是遏制思 想贯穿始终,“一切变化都是在杜鲁门时期所奠定的总格局中进行的”,美国全球战略 的本质和核心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注: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 鲁门到里根》(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一)布什政府时期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 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 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 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 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 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 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 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注:John Dumbrell,Ameri can Foreign Policy:From Carter to Clint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p.193.)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发表对苏政策演讲时首次提出,美国已到了“超越遏制战 略”、走向90年代新政策的时候。(注:George Bush,“Remarks at the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Ceremony in College Station,”May 12,1989.)1990年3月 ,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 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 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 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 代”。(注:The White Hom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March 1990.)“超越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将苏联融合到“世界大家庭”中。布什称,“美国现在的目标远比简单地遏制 苏联的扩张主义大得多,我们所寻求的是使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随着苏联走向更 大的公开性和民主化,随着他们采取负责任的国际行为,我们将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 的最终目标是欢迎苏联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来”。(注:George Bush,“Remarks at th e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Ceremony in College Station,”May 12,1 989.)

其二,促使苏联向着一个“开放的社会”演变。布什提出:“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安 全不能建立在希望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行为的基础上,我们期待着苏联持久的、深刻 的经济和政治变革”。为此,美提出苏联应继续裁军、支持东、中欧国家民族自决、在 解决地区争端中与西方协调步骤、实现政治多元化和尊重人权、与西方共同解决迫切的 全球问题;在国内,苏联应进一步开放移民,开放辩论,开放广播,开放书禁,开放东 西方的人员、书籍和思想交流。(注:George Bush,“Remarks at the Texas A & M Un iversity Commencement Ceremony in College Station,”May 12,1989.)

其三,加速东欧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5月布什访问西德时称,民主观念正在欧 亚大陆扩散开来。波兰朝着真正的选举迈出了第一步,匈牙利也有实行多党竞选的可能 性。如果波、匈的试验获得成功,其他国家就可能步其后尘,美国自然要对东欧国家采 取区别对待的政策,表示将尽所能帮助东欧打开封闭的社会,寻求整个德国和东欧的自 决,促进东欧的自由选举和政治多元化。(注:George Bush,“Remarks at the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Ceremony in College Station,”May 12,1989.)198 9年7月布什访问波兰和匈牙利时,又公开提出“共产主义正在急剧崩溃”,宣称支持两 国的“自由和独立的浪潮”和争取“把自己的命运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斗争”。

“超越遏制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其实质而言,虽然它是 战后40多年来美国在对苏政策上的重大的战略调整,包含某些向冷战后时代转变、过渡 的成份与色彩,但仍未跳出冷战的巢臼,依然是一种经过重大修改的冷战战略。比较起 来,“超越遏制战略”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目标更大、更远,不是要阻止“共产主 义势力”向国际上扩散,而是要将美国的影响渗透和扩展到苏东地区,最后将苏联融入 到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中去。(注:刘绪贻:《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美国研究》1 993年第1期。)二是在手段上更加重视“和平演变”,将重点从与苏联的“硬对抗”转 向“软进攻”,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非军事手段,推进美国的政治体制 、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实现“不战而胜”。为实现“超越遏制战略”的目标,布什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推动着以匈牙利、波兰等为首的东欧诸国的局势日益朝着美 国希望的方向演化,美苏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2月至 1990年11月间高密度地先后举行了四次会晤,宣布北约、华约两大集团不再是敌人,将 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冷战格局迅速地以和平方式结束了 。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 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 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 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 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 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 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 )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 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 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 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 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二)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

1993年1月,克林顿政府执政伊始,即着手对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家实力进行重新审查和 评估。经过深入研究,克林顿政府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既充满伟大希望但又捉摸不定 的时期”。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更趋明朗,“全世界的每一个角 落都寻求并尊重我们的领导”,另一方面,“令人烦恼的变动不居的形势和明显的威胁 依然存在”。(注:Anthony Lake,“From Containment to Enlargement,”Johns Hopk ins University,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Sept ember 21,1993.)当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安全环境发生变化,对美国家安全利益的威 胁已发生了变化。1993年的美国防部长阿斯平曾把这些变化总结成八个方面:一是威胁 的种类由“单一”(苏联)走向“多样”;二是威胁的程度从“危及美国生存”变为“危 及美国利益”;三是威胁从“明确”变得“模糊”;四是威胁从可慑止变为“不可慑止 ”;五是威胁从欧洲转向其他地区;六是威胁升级的危险由大变小;七是使用战略核武 器的威胁被恐怖分子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取代;八是威胁由“公开”走向“隐蔽”。(注 :参见彭光谦《国际战略格局剧变中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研究》1993年第4 期。)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 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 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 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 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 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同时,克林顿也 希望用类似于“遏制战略”的词汇来形容其对外政策框架。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 负责此项工作,当时诸如“民主参与”(democratic engagement)和“民主扩张”(demo cratic expansionism)等用词受到青睐,后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演说撰稿人罗斯纳提出 “扩展”(enlargement)一字以作为扩大美国民主价值观的描述词,为克林顿和莱克所 采纳。(注:张亚中、孙国祥著:《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台北 ·生智1999年版,第81页。)1993年9月,莱克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题为《从遏制到扩展 》的演讲,将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提出的全球战略思想加以系统化,强调美国“在实行 了遏制主义之后,必须采取一项扩展战略——扩大这个世界由市场民主制国家组成的自 由大家庭”。(注:Anthony Lake,“From Containment to Enlargement,”Johns Hopk ins University,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Sept ember 21,1993.)鉴于莱克发表讲话的时机和他本人的身份,讲话一经发表就立即引起 广泛的注意,被认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初步确立的标志。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 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 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与” 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 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 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 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 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这几年中,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第一,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克林顿称:“美国及其盟友 从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安全关系对推进冷战后的议程是个关键”,“头等大事必须是加 强和适应美国的伙伴关系来应付冷战后的挑战”。但同时强调,“美国仍然是不可缺少 的国家。有时候,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压迫、希望与恐惧之间 起决定作用”。(注:克林顿:《变化的世界中的美国安全》,美新署华盛顿1995年8月 5日英文电。)在加强与西方主要盟国关系的同时,美国还积极推进美中、美俄关系的发 展。

第二,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 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将“ 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为此,美国不但从战略高度重视对外 出口,专门成立了“提倡出口办公室”,提出“新兴大市场”战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对 外经济政策,而且还积极推动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的 建立。

第三,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 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项原则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而改变了克林顿政府在执政的头一 年把经济问题置于对外政策首位的做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第四,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克林顿政府上台之时,恰逢冷战结束、 “历史终结论”躬逢其盛之时,于是正好继承老民主党人的衣钵,明确地将“全球民主 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表明美国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规模在全世界 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经模式。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 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缺乏战略意识,左右摇摆,前后不 一,过份重视近期利益,美国成了对敌对友都既不可靠又难以预测的国家。兰德公司发 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少一个得到广泛同意的大战略,许多方面遇到困难。美国 的主动性受到削弱,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在众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更加难于分 清轻重缓急并形成前后一贯的对策;许多问题上的方针往往自相矛盾、动摇不定或不能 持久”。(注:该报告是兰德公司为美国空军撰写的研究报告,作者是该公司空军工程 课题部的战略、理论和兵力结构组组长卡利尔萨德。见Zalmay M.Khalilzad,“From Co ntainment to Global Leadership?America and the World After the Cold War,”RA ND,1995.)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

这一阶段,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 ,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这充分表现在美国 先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当中。如:1997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前几 年的报告相比,未使用“参与和扩展战略”名称,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 略报告》,(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 y,May 1997.)表明美国全球战略的着眼点发生了转移。同年5月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 务评估报告》也首次提出2015年之前是“战略间歇期”的概念。

首先,认为冷战后时代已经结束,美国需要面向未来,维护并增强世界领导地位。199 7年3月27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演讲时表示:“现在,冷战后时代已经结束 ”,“我们将在新的现实和持久的价值观与利益的基础上开创一个建设的时代”。(注 :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ceo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国防部长科 恩则认为,“我们的力量需要改变——重点应从应付一个时代的结束转为塑造下一个时 代”。(注:《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 盛顿1997年1月22日英文电。)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强调:“今天,对我们来说,光说共 产主义已经失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继续确立一个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新框架”。(注:S ecretary of State Designate Madeleine K.Albright,Prepared Statement Before t 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Washington D.C.,January 8,1997.)美国《 时代》周刊曾指出,克林顿政府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E2CW”(the end of the en d of the cold war),即冷战结束的结束。文章说,过去10年,世界地缘政治平衡是由 西方对苏联的胜利所形成的,国际关系的现实是美国力量的扩张。但是,由于俄罗斯在 政治和经济上陷入困境,中国对美国的行为怒而不平,美国的霸权可能正在终结,世界 开始步入E2CW时代。(注:“A World of Trouble,”Newsweek,May 24,1999.)

其次,认为在2015年之前是“战略机遇期”,美国不面临紧迫的现实威胁和势均力敌 的全球性竞争对手,美国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使国家更安全更繁荣的机会,其唯一超级大 国的地位可以保持。

再次,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 美国对保持独超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

最后,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 ,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 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新的形势下,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加紧为新世纪的争夺预作筹谋 ,使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克林顿强调,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使 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要在全世界维护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以建立“ 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注:参见克林顿1997年1月20日就职演说及其文章 :《走向新的千年》,《华盛顿时报》1997年1月20日。)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即是在 美全球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标志着冷战后美全球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扩 张期。这个阶段,美国全球战略的动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应—准备”(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强调 维护当前利益与应付未来挑战相结合。1997年5月,美国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 全战略报告》,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 体的全球战略新构想。“塑造”意味着不是要消极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应更积极 主动地去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对美有利的方向发展;“反应”是指按照对美国利 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指立 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作准备,以确保21世纪成为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的美国世 纪。(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cond Term,”Cen 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 造—反应—准备”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推出的一个重大 举措,它既是对“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有力补充,更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已完成了“冷 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将着眼于21世纪,以更加灵活多样和富于进攻性的手 法参与国际斗争。

2.加强对各地区事务的参与,进一步扩展美全球战略优势。在欧亚大陆西端,加紧改 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 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世纪之交,美国在各主要地区的重大步骤,有着深远的 战略考虑,就是要通过推行从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两洋战略,控制欧亚;通过加强在欧 亚边缘地带的存在,掌握中东的石油资源,策应其两洋战略,对欧洲和俄罗斯等形成战 略箝制和掣肘。“东扩”、“西进”和“北拓”遥相呼应,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强化其优 势地位的重要战略步骤。此外,美还不断加强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近年来,美国 一改冷战结束之初对这两个地区有所忽略的倾向,明显加大了对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 ,克林顿在第二任期曾几次前往访问。

3.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加强对“潜在对手”的防范和牵制。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 展,美为保持主导地位,更加注意运筹大国关系。针对欧盟自身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 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的情况,美国有意在一些问题上作出一定让步,使美欧联盟关系得 以维系。美国也注意多方缓解美日矛盾,加强与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 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制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还首次提出, 在2015年前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对手。这表明,美国对俄、中两国的 判断逐步趋于严峻,对两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明显加大。

4.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炮舰政策”。冷战时期,美国以反共主义作为安全战略的 理论基础和对外干涉的理由。近年来,美国又极力鼓吹“人道主义灾难”、“人权高于 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等谬论,不断为新干涉主义寻求法理基础。美国为推行新干 涉主义,还更加倚重军事力量。国防部长科恩表示: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只是为了 对正在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且还为了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塑造这个环境”。( 注:《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盛顿1997 年1月22日英文电。)据美方统计,从1990年至1997年,美军对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 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3次对外直接使 用武力。

5.更加轻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和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曾较为注意借重联合国的作 用,但近年来绕开联合国加紧推进西方价值观念的霸气明显上升。1998年12月美国绕开 联合国,联合英国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试图弱化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危机中的作用。特别 是1999年3月推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是美国安全绕开安理会,操纵北约自行其是 ,而且把手伸进了另一常任理事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甚至声称要重新考虑联合国安 理会的作用、运作和决策程序。美国对联合国用则取、不用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严重 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在国际社会创下了非常恶劣的先例。

在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而对全球战略进行较大调整多是在战争结 束后进行的,冷战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顿政府加速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则是在和平 环境下进行的,新旧国际战略格局过渡期将经历较长的时间,中间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和复杂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指导原则及政策构想也不断发生 变化。总的来看,这次调整,涉及面广、幅度大、影响深远,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的 调整,在战后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时期是从冷战转向冷战后的大转变阶段, 国际局势风云际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格局激烈冲撞,虽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 略”,但该战略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克林顿政府执政期 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 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 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 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 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 将在这项遗产的基础上发展下去。

标签:;  ;  ;  ;  ;  ;  ;  ;  ;  ;  

美国全球战略的起源与演变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