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摘要:三峡文化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论文重点论述了三峡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和名人文化;并谈到三峡文化精神的实质则是三峡文化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三峡文化;文化特点;文化内涵;三峡精神
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和流域文化研究的日益升温,兼有两者文化特性的区域文化——三峡文化,逐渐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对三峡文化进行研究,需要先明确三峡地区的概念。在学术界中,对于三峡地区的解释共有三种:第一种是从微观层面划分出的地域。即从重庆奉节白帝城,一直到湖北宜昌南津关,整个地段共包含三个大峡谷,分别是西陵峡、瞿塘峡和巫峡;第二种说法是,从中观的层面划分三峡地区,其指的是受三峡工程覆盖的地区,另外,有移民任务的20个移民县市也同样在此范围内。三峡工程十分庞大,该库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交之处,不仅包含重庆核心城区以及其所辖县、湖北所辖县、恩施州所辖县,而且跨越川东岭谷地带,南部依靠川鄂高原,北部紧邻大巴山;第三种是从宏观层面提出的,指的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上的三峡地区,地域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有54个县、市、区。另外,湖北的神农架林区以及恩施州也在此范围内。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应以宏观层面划分的三峡地区为准。那么以此为依据,三峡文化指的就是三峡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特有文化,是历久弥新的区域文化,是勤劳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汇。
一、三峡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据地理学家考证,三峡地区曾经是海,由于印支作用,南北陆地结合成整体,自北向南的巫山山脉受到燕山运动的影响,切断了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古长江,使之分别向东向西流淌,而向东的长江之水切断了巫山山脉,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三峡。所以说三峡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以及200万年前的建始人。这就一举打破了人类起源了非洲的论断,将人类发源的旗帜插在了亚洲大陆。此外三峡文化的魅力也体现在其海乃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上:一方面,三峡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自身发展的特性;另一方面,作为区域文化,多种地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相互交融,使三峡文化独具特色。
下面就三峡文化包含的文化内涵作简要分析:
(一)山水文化
三峡的山水文化特点突出:山高水长,壮丽雄伟。三峡山水时而险峻,时而气势恢宏,有时又有些端庄柔媚,不同段域其风格特点都有所不同,但整体却又不失宏伟。来到三峡仿佛置身仙境,又恍若身处世外桃源一般。三峡是由西陵峡、瞿塘峡和巫峡共同组成,因此被称为长江三峡。这三个峡谷每一个都气势宏伟,悬崖峭壁、奇山异石层出不穷。古代名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就有一段文字是描写三峡的:“两岸连山......重岩叠嶂......不见曦月。”从这样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郦道元眼中,三峡中奇山怪石随处可见,悬崖峭壁十分雄伟。也正是因为如此,三峡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商贾游人前来一睹真容。商贾游人来到三峡猎奇览胜,文人墨客来这里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一直广为流传。其中,瞿塘峡最为雄伟;西陵峡最为险峻;巫峡最是秀美。不仅如此,三峡的文化价值也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例如,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涪陵白鹤梁石刻就是其中之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水文价值,其也是三峡唯一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白鹤梁经过历年来江水的冲刷,石梁被分为三段,有着“长江一绝”之美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白鹤梁上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包括朱熹、黄庭坚等,艺术价值极高,所以白鹤梁也素有“水下石铭”的之称。在三峡区域内,还有屈原祠、黄陵庙等建筑,也有动人的传说,如白龙过江、云台仙子等。它们和三峡的自然风光一样,早已成为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三峡文化变得更加丰富,散发无穷魅力。
(二)名人文化
三峡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引得古往今来诸多骚人墨客驻足吟咏。我国著名诗人、学者苏轼曾来到三峡一睹三峡风光,他沐浴清风,在皎洁的月光下作出《前赤壁赋》。苏轼的这首《前赤壁赋》是在长江三峡上的感悟,将内心的思想感悟借助于文字抒发出来;当杜甫来到三峡,也写下了千古绝唱。我们所熟知的《登高》就是他在三峡的瞿塘峡写下的。杜甫在创作《登高》时,贫病交加,怀才不遇,他用那满怀悲怆的词句将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写在了诗歌中。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迈,对人生的期待已经全然尽失,犹如那无边的落木一样没有着落,杜甫来到三峡,想到曾经作为古战场的三峡是何等的充满激情,曾经这里战鼓喧天,但如今却只剩惊涛骇浪。所以杜甫笔下的三峡也是“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李白也曾在三峡留下诗作,即《早发白帝城》。据记载,李白曾先后三次来到三峡,也写下了多首歌咏三峡的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最为著名。李白第一次来到三峡时,正值青春年少,他认为男儿应志在四方,所以在25岁这一年,值剑远游。当他从蜀地出来,乘舟在万州稍作休整,在太白岩留下了“大醉西岩一局棋”的轶事。“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过瞿塘,宿巫山,留下了歌颂三峡的华美诗句;759年,已是两鬓斑白的李白因流放而二过三峡。此时的他年过半百,在这段漫天愁程中他留下了“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无尽悲思;次年二月下令大赦,劫后余生的李白怀着喜悦的心情三过三峡,便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三峡文化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三峡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由三峡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内核。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三峡人民经历重重难关,在无数个危难时刻,牺牲自我,负重前行,肩负起作为中华儿女应有的担当。早在武王伐纣平定天下时,三峡巴人就参与其中,他们奋勇杀敌,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骁勇善战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千古绝唱;后来,宋末时钓鱼城抗敌,三峡地区巴人义不容辞拼死苦战;再到近代,三峡地区的人民在八年抗战中,始终坚守底线,忍辱负重,成为一道坚实的防线,为整个中华民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以说,三峡地区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整个三峡地区精神的集中体现。
古往今来,三峡精神犹如一面红彤彤的旗帜,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这片厚土之上。
参考文献
[1]张荣翼 三峡文化与重庆文化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涪陵师专学报,1999
[2]周兴茂 论三峡文化的建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
[3]屈小强 李殿元 三峡文化精神[J].《天府新论》,1997
[4]刘玉堂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2005
[5]陈喻 程熙 从三峡民俗看三峡文化的两大特点[J].怀化学院学报,2006
[6]蒋坤富 张述林 长江三峡文化地理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
[7]王川平 三峡文化特特质与三峡人文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10
[8]郑敬东 试论中国三峡文化的主要特征[J].重庆职工大学学报,1995
[9]张道葵 三峡文化论析[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
作者简介:何甜(1995.06-),女,重庆沙坪坝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何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文化论文; 重庆论文; 巫山论文; 地区论文; 瞿塘峡论文; 白帝城论文; 西陵峡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