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江苏高新区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_江苏经济论文

21世纪初江苏高新区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_江苏经济论文

江苏高新区发展现状评价与21世纪初期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高新区论文,初期论文,发展现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5-0071-07

经国务院批准,江苏有南京、苏州、高新区和常州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经过10年的发展,高新区不仅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已初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可以预言,江苏高新区对江苏经济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江苏高新区近五年来(1995-1999年)的发展作一总体评价,针对现实问题,结合21世纪初期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江苏高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发展现状评价

1.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评价。目前,全国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序主要使用技工贸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这两个指标。从这两个指标的情况来分析,除常州高新区外,从1997年起,南京、苏州、高新区三个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均超过了100亿元和90亿元,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序中,均稳定在前12名和前10名之内,而且占全国53个高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稳中有升,从1995年的8.0%和7.0%分别提高到1999年的11.4%和13.2%。1995-1999年的五年间,江苏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6%和75.8%,高于全国53个高新区年均增长率的15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注:本文有关高新区的数据、统计资料和具体的数字,均来自《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1995-1999年),以及根据统计资料具体计算的结果。)。因此,从总体上分析,江苏高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高新区中处于上游水平,发展速度较快,初步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尽管江苏高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先进高新区的差距呈进一步拉大的态势。技工贸总收入,以苏州高新区为例,1997年苏州高新区分别高于上海、深圳高新区1.3亿元和61亿元,但到1999年苏州高新区分别落后于上海、深圳高新区309亿元和4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以南京高新区为例,1997年南京与北京、上海高新区的差距分别为147亿元和30亿元,而到了1999年差距分别达到了408.7亿元和207亿元。此外,江苏四个高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常州高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仅在全省处于最差的位置,而且在全国也是处于较下游的层次,影响了江苏高新区的整体水平。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从国家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深刻把握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重大决策,并明确了国家高新区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因此,技术创新是我国高新区的本质特征。为了分析研究江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研发经费投入能力和技术收入这三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人力资源投入能力。国际上通常用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评估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力,以此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并将这一指标作为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这一指标来看,除南京高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苏州、高新区和常州三个高新区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1995-1999年五年间江苏高新区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

研发经费投入能力。除了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外,国际上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这一指标来分析,1995-1999年的五年间,江苏高新区的总体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1999年江苏高新区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12%,低于全国高新区4.13%的平均水平。以此指标来分析,江苏高新区的产业技术层次总体上属于中技术这一层次。从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来分析,由于苏州、高新区和常州三个高新区统计基数比较低,因而增长较快,但江苏高新区投入总量的平均水平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9年江苏高新区研究开发经费平均投入总量为3.9亿元,而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为4.4亿元,这与江苏经济发达、制造业先进的地位不相协调。

技术收入。技术收入是衡量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扩散与渗透的能力。1995-1999年的五年间,江苏高新区技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3%,只是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9,而且南京高新区出现了负增长。从技术收入的总量来分析,1999年江苏高新区技术收入的平均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苏州、高新区和常州的技术收入均未超过5000万元。因此,江苏高新区技术收入总体水平较低,这也表明江苏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能力是较差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由此可见,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总体上在全国高新区中处于中下水平。江苏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额总量之所以比较大,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不是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强所致,根本的原因是江苏高新区外商投资的大项目的牵动效应所致。

3.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江苏高新区利用外资的水平、层次比较高,而且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大,在江苏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更是名列前茅。到目前为止,苏州高新区已引进合同外资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外资企业达330多家,平均每个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270万美元。到1990年底,高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投资已达26.7亿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3.4亿美元,290多家外资企业进入,平均每个外资企业投资总额为920万美元(注:吴建斌等:《高新区是加速发展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增刊,第20页。)。南京、常州尽管不如苏州、高新区,但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仍然处于中上水平。

由于江苏省高新区利用外资取得了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企业以三资企业为重要特征,支撑着江苏高新区的出口额的快速增长。1995-1999年的五年间,江苏高新区出口额不仅远远高于江苏同期(1995年—1999年)11.22%的出口增长率,而且以年均高于全国高新区近2倍的速度高速增长,1999年达到30亿美元,占全国53个高新区出口总额的25.26%,显示了强劲且持续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苏州高新区,五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1995年苏州高新区的出口额就达到2.39亿美元,仅次于上海和深圳高新区,位于全国第三,以后以年均57.82%的速度增长,1999年达到14.83亿美元,超过深圳高新区,仅次于上海高新区,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高新区出口总额的12.45%。苏州、高新区与上海、深圳、北京一起成为中国高新区出口的“五大巨头”。这“五大巨头”1999年出口额占全国高新区出口总额的53.2%,出口份额占全国高新区的半壁江山。江苏高新区外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直接带动了江苏高新区出口额的高速增长,这充分说明了江苏高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有着较高的依存度,国际化水平比较高。

4.产业结构现状评价。南京、苏州、高新区和常州四个高新区从建区开始,就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根本,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南京、苏州、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等产业的产出分别占各自高新区总产出的89.4%、92.6%、63.3%和82.1%(注:根据苏州、无锡高新区的《投资指南》。),某些领域已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为发展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作出了贡献。

江苏高新区产品出口额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显示了江苏高新区产业结构外向度高的特征。以1999年为例,江苏高新区出口额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3.23%,高于全国高新区(17.67%)和江苏全省(18.41%)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苏州、高新区高新区产品出口额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1999年分别达到51.11%和56.27%,成为全国高新区出口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最高的两个高新区。这充分说明了江苏高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江苏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型化、外向化的特征。

5.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两个主要指标。1995-1999年的五年间,尽管江苏高新区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5.93万元,比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高出14万元。从人均利润这一指标来分析,1995-1999年的五年间,尽管总体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发展不稳定,年均增长率仅为5.27%,大大低于全国高新区15.02%的平均水平,这与江苏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的高速增长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反差。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江苏高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统计数据不准确所致。

人均纳税和就业率是衡量高新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两个重要指标。1995-1999年的五年间,江苏高新区的人均纳税和就业率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54%和30.15%,而且总体水平远远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1999年江苏高新区人均纳税为2.1万元,高出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1.1万元,对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由此可见,江苏高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上在全国和全国高新区中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二、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展开,这是目前已经可以把握的21世纪初期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态势。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江苏高新区将直接面对这三大基本态势的严重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迫使江苏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分工要从地区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高新区的必然选择;新技术革命是21世纪的显著特征,正在促使世界经济以更快的步伐步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能力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江苏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与有效配置能力为核心,这是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江苏高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支撑;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正在进行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在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江苏高新区要继续发挥江苏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效应,必须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轻型化和外向化,实现在全球战略意义上的产业体系的重塑,在竞争中形成新的分工格局,使江苏高新区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节点,这是全球性经济结构深入展开的背景下江苏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如何应对挑战以提高江苏高新区的层次和水平,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从江苏高新区的实际出发,本文认为,21世纪初期江苏高新区的发展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提高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国际化发展和产业结构重塑为基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国际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塑“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就能够实现江苏高新区的基本功能。

1.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为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江苏高新区技能力并不强,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但关键的原因是制度环境问题。人才、资金向什么地方流动,能带来什么作用,取决于制度的约束。南京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有高等院校48所,各类科研机构500多个,各类科研人员40万,但1999年南京高新区只有6559名研发人员(注:周振华:《南京:迈向现代化的新世纪》,《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增刊,第1页。),南京市高层次科技人员不十分愿意到高新区工作,人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的水平,但资料显示,高层次人才却不十分愿意到这一地区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江苏高新区的制度环境尚不理想,体制与机制的深化就成为21世纪初期江苏高新区发展的焦点。因此,构建符合新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环境就成为提高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先导和基础。

江苏高新区制度创新,首要的是要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特征的新型产权制度。传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财富的中心是厂房和设备;而新经济时代,则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财富的中心是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既是一种产权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目前,高技术人才在江苏高新区技术入股的比例还囿于所谓的红头文件规定,而在上海、广州、成都等高新区地前几年就突破了此方面的政策规定,技术入股比例的多少由市场决定(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9年7月20日。)。这说明,江苏高新区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构筑江苏高新区新的制度框架,必须在现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率先构建新型的以知识产权为重要特征的产权制度,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这种新型的产权制度应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促进合作的功能。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商品化过程中形成复杂的产权关系进行调整,使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相互合作,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实施。(2)技术扩散的功能。以专利制度为例,作为赋予垄断权的代价,专利法规定专利技术必须对外公开,以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3)资产营运的功能。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评估较其他无形资产而言,其客观性、科学性比较强,从而维护了知识产权的资产特征。

高技术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风险。在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发展史上,风险投资功不可没,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机构设在硅谷(注:[德国]约瀚:《创新:硅谷及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成功探因》,《高科技与产业化》,1998年第1期,第102页。)。江苏高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江苏高新区风险投资基金要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形成以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政府与民间共担风险的格局。风险投资基金要合理设计规模,从社会公开招募基金的合作者,政府持股而不控股。根据风险投资的运作特点,江苏高新区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时,应将过去的债权运作方式改为股权运作方式,风险投资者应对风险企业持股并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决策。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风险投资基金获得企业的优先股并享受附加的优惠条件,如企业一旦失败,基金有权优先获得该企业的资产和技术;允许基金拥有与投资额不成比例的表决权或重大问题的否决权等等。

形成江苏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江苏高新区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但仅靠企业单一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介入可以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为园区企业创造性集成创新人才资源提供保障。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为高新区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取消所有的人才限制政策,鼓励园区企业根据需要不仅可以在本地、在国内,甚至在国际范围内招聘人才,人事、公安等部门要为园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户口指标、子女读书等一切后顾之忧。二是真正形成公平、公正、公开和有序的人才市场,允许人才自由竞争和自由流动,允许园区企业择优使用人才和制定灵活的人才工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流动、人事纠纷仲裁等相应的规范,既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制定人才的奖励、补贴及其项目的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深圳市为全市所有博士后提供每年5万元的补贴,对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深圳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首选的城市(注: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308页。)。因此,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补贴鼓励政策。对高层次人才从事的重大产业化开发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资助。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内或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

2.以企业主体,以创新网络为依托,努力提高江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的基本功能是发展高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这就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江苏高新区要在未来的十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形成领导高新技术产业新潮流的高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高效运转,更取决于各个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间的相互合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性协同作用。如果仅有各个行为主体的高效运转,而行为主体间的技术流动和资源流动低效或无效,创新的整体效率就无从谈起。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区创新网络是21世纪初期江苏高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战略选择,是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除政府在制度建设层面发挥作用外,江苏高新区创新网络建设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引导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技术创新,使之成为高新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主要的创新源。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斯坦福大学在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晶体管、个人计算机、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微信息处理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源于斯坦福等一批大学。这为硅谷的迅速崛起,继而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中心奠定了基础(注:范从来、吴林海:《加入WTO与江苏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南京社会科学》(加入WTO与江苏经济开放高层论坛论文专辑)2000年9月,第124页。)。我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江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提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作出了贡献。但从总体上讲,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江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参与度还较低。科技与经济脱节,是一个较长时期内形成的、强大的惯性导致实现两者的结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因此,应面对现实,从江苏高新区各自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走向市场,参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使之真正成为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创新源。

(2)强化企业主体能力建设,使企业成为创新网络中的核心。在创新网络中,生产体系可以被一个企业所全部容纳,也可以由企业群落来构成。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群体作为一个灵活生产制造系统,能低成本或高效益地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同时也不排除大宗的通用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在创新网络中,不仅拥有众多的、大小和形态不一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不断衍生和繁殖,显现出较强的交叉繁殖能力。企业衍生是连接科研成果与商品之间的桥梁,其频繁程度常常意味着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项目的多少。衍生出来的公司往往具有创新活力的“分子”,它们发掘出被原企业忽视的技术和市场,这种改弦易辙的行为常常会导致某个领域的变革和新技术市场的开拓,进而又使衍生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新老企业在同一市场上展开竞争,又会促进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同时,衍生企业又往往是在原企业的技术中产生了新的突破,分裂出来后在一个技术水平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经营,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就更上一个台阶。不断衍生的企业间高度联系,形成了一条无形的创新链。依托创新链,企业间平等互惠而不是相互支配,进行着技术、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大大降低了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的投资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高新区与国内外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相比,在技术创新方面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太高。所以,要从高新区各自的实际出发,构建和依托创新网络,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小企业、网络化”的发展路子,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使高新区企业自身更多的资源用于核心能力建设上,增强已有的竞争优势。

(3)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介服务体系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粘结功能。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及被选择的过程,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无论是在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等,要先搜寻、识别,再根据各自的效用函数和收益预期,历经博弈,进入满意空间,走上协同,完成技术创新。如果每一个企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汪洋里,单靠自己去完成搜寻、识别,工作量非常之大,成本非常之高,并且在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市场上,风险也大,难以形成合作博弈。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项,均需要由中介机构发挥综合社会高度分工而产生的众多比较优势,互补互动,集成于技术创新。硅谷有3000多家企业为2700家电子信息企业服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注:吴林海:《中国高新区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37页。)。与上述情形相反,江苏高新区总体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相互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影响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强化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这既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的需要,更是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

3.以国际化为支点,努力使江苏高新区的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以此来实现在全球战略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重塑。江苏高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构筑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构架,这既是实现高新区基本功能的需要,又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位的确立,不在于高新区是否拥有齐全的产业门类,而在于它的产业结构是否高度化、智能化,取决于它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中的掌控、聚集和辐射作用。但放眼于全球大背景下来的分析,按国际标准来衡量,仍属于低层次的。江苏高新区要实现在全球战略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重塑,关键的是要以国际化发展为支点。

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大项目,迅速形成江苏高新区新的产业优势。我国即将加入WTO意味着对外开放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外资进入高潮,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江苏高新区,能不能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十分重大。21世纪初期江苏高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仍然是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大项目,以此来推进江苏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10年内,如果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各自都能引进80-100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借助于跨国公司的力量和优势,江苏高新区就能够真正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1)一个特大的项目就能够支撑一个行业,在地域上形成一座产业城。江苏高新区要进一步引进高新技术大项目以集聚江苏高新区产业经济的能量。(2)大项目在江苏高新区落户并蓬勃发展起来,就将对江苏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富有活力的支柱产业将由此产生并不断壮大。(3)高新技术大项目具有极强的产业联动效应,通过大项目的零部件扩散和生产延伸,江苏高新区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成为拱月之星,获得发展机遇;通过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大项目就获得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从而大小企业各有所获,相得益彰。(4)大项目的引进往往伴随着成熟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市场营销机制的介入,这些可贵的软件资源将会渗透到江苏高新区的经济细胞和产业组织之中,从而有效地推动江苏高新区产业体系向高度化、外向化方向演进。

抓住加入WTO后的机遇,在国际化进程中提高江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江苏高新区核心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的技术创新。客观地讲,目前引进的还只是先进的产品流水线而非真正的先进技术本身。跨国公司的明显战略是通过控股控技术,通过合资占领市场,最终使我们“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落空。加入WTO后,这将为打破这种“技术黑箱”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江苏高新区应该早作为准备,早作打算。加入WTO后,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开性”,可以使江苏高新区的企业以最新技术为研究的起点,通过专利检索,借鉴相关技术,可以迅速实现创新上的突破。通过知识产权合法的交易,江苏高新区的企业可以节约在技术需求方面的资金和时间的耗费,使江苏高新区的企业能更快地接近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加快江苏高新区的创新步伐。此外,要值得研究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科技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广泛使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信息网络、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先进的中试设备等,并充分发挥江苏高新区自身的某些优势,合作、合资开展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江苏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海外投资,提升江苏高新区国际化的层次。对外投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外投资必然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发出了这样信号:江苏高新区已到了逐步扩大对外投资的时候了。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注:吴林海:《构筑亚太地区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江南论坛》2001年第1期,第16页。)。据初步估算,至1999年底,江苏高新区已累计实际引进外资60亿美元,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来衡量,则江苏高新区的对外投资额理论上可达7亿美元,而实际上是少得很。因此,江苏高新区要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海外投资,寻求江苏高新区走出去的产业化新亮点。通过向海外投资,一方面可以强化江苏高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掌握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江苏高新区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合理链接,提高江苏高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依存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江苏高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行业提升江苏高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标准,建立国际采购、国际化营销链,最终提高江苏高新区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江苏高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江苏高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和摆脱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束缚和制约,重要的是要迅速向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结构转变,尽可能地推动江苏高新区工业结构高度化。现有的国内市场需求远远不足以提供江苏高新区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推动力。江苏高新区的工业如果囿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必然失去大好的发展机遇,失去潜在的优势。因此,江苏高新区要抓住加入WTO后国际间贸易门槛降低的机会,培育出口型工业。这是江苏高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扩大出口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21世纪初江苏高新区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_江苏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