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人的自然化”初探论文_籍亭亭

李泽厚“人的自然化”初探论文_籍亭亭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建构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既是对“自然的人化”的纠偏也是补充,“人的自然化”是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由理性的改造征服关系转变为感性的情感审美关系,对当代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实践;情感

“人的自然化”是李泽厚根据时代发展、人类文化的衍进,审时度势、思考得出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从“自然的人化”为标志的“工具本体”转向以“人的自然化”为标志的“情本体”。

一、“人的自然化”的提出

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注意和防止工具理性泛滥进而主宰个体感性存在,是对日渐膨胀“自然的人化”所导致的理性至上的纠偏。“人的自然化”的主张并不是要退回原始、野蛮的动物性中去,而是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类进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充分“人化”和“社会化”了的人,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归自然这一母体,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亲近的情感关系,使自然和人都达到更高的境界。“‘人的自然化’实际是‘自然的人化’的对应物,是整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化’包涵三个层次或三种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人与自然界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这是‘人的自然化’的第一层(种)意思。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这是第二层(种)含义。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与‘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如气功等等。”[1]在“自然的人化”进程中,纵然物质文明发达,创造了许多奇迹,但严重的弊端也伴随始终。进入工业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强大。在此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惧怕依赖演变成单方面掠夺,人类无节制的榨取自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人类应改变这种与掠夺与被掠夺的冷漠关系,与自然相互依存、友好和睦,建立美好舒适家园。

“自然的人化”在给人类以进步、舒适、方便、快捷的同时,它所建立的强大的社会本体和工具理性也逐渐变成一股异化的力量,并带来了人的心理的异化。人被物质欲望所制约、控制,成为物质的奴隶。技术理性统治社会,使社会成为一架巨大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的个性、个体价值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面前往往成为牺牲品。此外,技术理性的统治使整个社会丧失了温暖的人情和浪漫的情怀,使人变得冷酷无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人的自然化”强调回归自然,游山玩水,以自然美为审美对象,在对自然界审美中改善异化状态,享受心灵自由。

二、与“自然的人化”关系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的人化”是顺承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自然的人化”无从谈起“人的自然化”,后者是前者发展的高级阶段,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是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人的自然化”是对“自然的人化”补充和发展。

“自然的人化”实质上指的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外在的自然的人化” 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这些改造自然的手段无论是建筑、农业、还是科技都益于人并且是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而被创造的,经过漫长的物质生产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随之改变,对自然由惧怕到征服,其根本原因仍旧在于人类发展进步。“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人类在漫长社会劳动生产实践对人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践中积淀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如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使人类精神世界由此更加充实而完满。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整个人类进化史(自然的人化进程)是曲折而复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挫折。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类无节制地单向度对自然的掌握、掠夺和主宰,使人类无论是和外在自然界还是与内在人自身都有了极大的矛盾。人类整体陷入环境危机、生态危机,人类个体则陷入精神危机、信仰危机。“自然的人化”遭受到挫折,于是“人的自然化”,便从另一侧展现它本身的美和魅力,吸引人们从种种的“异化”状态中,把生命和世界的契合、协调甚至提升到一种更基本、更自然的状态中。[2] “自然的人化”的车轮转了一下弯,出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既是对“自然的人化”的纠偏也是补充,“人的自然化”是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由理性的改造征服关系转变为感性的情感审美关系。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立,那么“人的自然化”则是对人类进化史所创造的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三、启示

“自然的人化”过程中,社会科技发达,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自身也发生异化。人们在实践对象上打上自我的烙印,视自然规律为无物,由“时尚潮流”“审美取向”等因素引领,崇尚个性化,“潮流”化;而“人的自然化”更偏重于“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合规律的目的性”。力求改善人类异化状态,恢复自由本真的生存境界。

“人的自然化”生成为人从情感与心灵上对自然的依赖与回归;“人的自然化”在于个体感性价值的确立,在人与自然的广泛的情感联系中安放精神与情感,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情感有所皈依,实现“诗意地安居”。它的实质是以个体性的自由享受的情感与审美经验对群体性的工具本体的批判与反思,也是自由而诗意地生存理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54

[2]汪济生. 相映生辉,还是自相抵牾——评李泽厚美学的一对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60-65.

[3]宋妍. 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

[4]倪怀彩.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读李泽厚美学思想后的再认识[J]. 大众文艺,2014,21:47-48.

作者简介:籍亭亭 (1990--),女,汉族,籍贯:吉林四平,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专业硕士。

论文作者:籍亭亭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李泽厚“人的自然化”初探论文_籍亭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