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思维火花,打造教学特色论文_李保红

碰撞思维火花,打造教学特色论文_李保红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新华街学校 038100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因势利导,才能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既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要让学生敢质疑;既要让学生多动手,也要想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心得 激发兴趣 质疑 思维拓展

中国教育名家窦桂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养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批评造就的。”笔者认为,我们要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思维之匙——兴趣

数学课程,实质是站在数学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对于中小学生的数学课堂而言,需要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如何让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的孩子们轻松快乐地渡过每一节数学课?

想方设法设计不同的导入形式,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课堂和促进思维的内驱力,触发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引课的: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天走在路上,唐僧感觉饿了,就派孙悟空去化斋。不一会儿,孙悟空就化回了三张一样大的饼。唐僧说:三块饼,我们四个人怎么吃呢?孙悟空说:“你分给我一块饼的四分之一就行了。” 唐僧就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拿了一块给孙悟空。沙僧说:“我想要两块。”唐僧听了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拿了两块给沙僧。这猪八戒啊,比较贪心也贪吃,他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唐僧把第三块饼又平均分成12块,给了猪八戒3块。可是在吃饼子的时候,孙悟空边吃边偷偷地笑,沙僧看看悟空手里的饼子又看看自己的,嘟嘟囔囔。同学们,你知道原因吗?就这样我们整整一节课就围绕饼子的大小实际上是围绕分数的大小展开教学,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切关注的话题切入教学,以数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为题材构建数学课堂。

二、积极思维之途——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学生开启探究之门的钥匙。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

让学生敢疑问,能思考放在第一位,是每一个成熟老师的必由之途。促进思想、思维的成长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甚至是刻意地坚守这一条。每一个教案的预设和每一课后的反思我都要审查自己:学生的疑问在哪里?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疑问可能触发他们什么样的思考?有价值的疑问和思考该如何引导?

有次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给每组的同学发了一个长方形,要求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学生问:“不知道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问:“知道找谁了还愁办法吗?”学生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小组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很快计算出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渴望获得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学会质疑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

三、自主思维之门——动手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经途径。中小学课堂中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可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使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学生尤其喜欢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思考。

在我的数学课上,经常想方设法设计动手操作课堂。比如为使学生建立“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时,事先准备两个盛着同样多水、大小相等的玻璃水槽,再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铁块,然后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铁块分别放入两个水槽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槽内水位的变化,着重分析水位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铁块占据一定的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来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兴趣。

四、纵深思维之法——拓展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如何针对数学原理进行理解性练习和深入探讨?怎样面对不同层次学情设计练习成为我数学教学上的又一个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教学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后,我出示了一道填空题:近似值5.87是由哪些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到的(至少填写六个数)。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从“四舍”和“五入” 两方面进行分析,很快得到:5.871,5.872,5.873等9个答案。当学生正沉浸在获得多种答案的喜悦中,我却神秘地说:“只有这9个吗?”学生顿生疑窦,重新投入思索之中,不长时间就有学生突悟:“还可以填5.8701,…,5.8709,5.8711,…,5.8719,…5.8741…”一语惊醒梦中人,“从‘五入’上来想,这道题也可以填无限多个数。”这一习题的练习过程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学生在成功——受挫——感悟的过程中,磨练了思维,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美与形式美,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论文作者:李保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碰撞思维火花,打造教学特色论文_李保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