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解毒汤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_王绪臻,王晓华,邹方鹏

王绪臻 王晓华 邹方鹏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苏叶解毒汤联合灌肠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6例与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在低蛋白低盐、低磷饮食,同时积极控制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叶解毒汤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疗程1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21%,优于对照组(54.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功比较:经治疗,两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 TNF-α、IL-6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叶解毒汤及灌肠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CRP、IL-1、IL-6、TNF-α水平,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并显著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的进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苏叶解毒汤 保留灌肠 炎性因子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肾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与血管硬化、贫血、营养不良、促红素抵抗以及感染等密切相关[1],微炎症状态在CRF进展恶化过程中其着重要作用,是CRF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引起国内外肾脏病学者广泛关注,亦成为研究和预防CRF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加强对CRF微炎症状态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相关性的探讨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对改善CRF患者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院采取苏叶解毒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150例,所有患者符合慢性肾衰竭(CKD)临床分期标准,诊断为CKD3、CKD4期。并已排除引起炎性因子增高的其他疾病,如急慢性感染、创伤、手术、心肌梗死、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慢性肝炎等。150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4.7岁。其中肾小球肾炎78例,糖尿病肾病39例,高血压肾病24例,多囊肾6例,梗阻性肾病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盐、低磷饮食,同时积极控制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纠正酸中毒等基础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叶解毒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程1月。

苏叶解毒汤组成及加减:苏叶45g,黄连6g,白术30g,泽泻30g,车前子30g,枳壳30g,大腹皮15g,大黄5g,佛手10g,炒麦芽25g,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25g,黄精15g,阴虚明显者,加枸杞15g,何首乌20g,旱莲草30g,瘀血明显者,加丹参30g,益母草15g,水蛭6g湿热明显者,加石苇30g,六月雪15g,白茅根30g,本方水煎取汁30ml,分3次温服,每日一剂,若呕吐明显者可浓煎至100ml至150ml,分3次温服。

中药灌肠方,组方:大黄、牡蛎、泽泻、熟附子、蒲公英、丹参各30g,煎煮浓缩药液至200ml,药液控制在37-39℃,肛管插入15-18cm,每天1次,每次保留灌肠约30分钟。

1.3实验室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监测肾功能:Scr、BUN、UA、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男性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女性CCr=(140-年龄)×体重(Kg)/85×Scr;炎性因子:hs-CRP、 TNF-α、IL-6。

1.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Ccr增加≥20%或Scr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Ccr增加≥10%或Scr降低≥10%;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Ccr无降低/增加﹤10%或Scr无增加/降低﹤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Ccr降低或Scr增加。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及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4.21%,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hs-CRP、 TNF-α、IL-6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 TNF-α、IL-6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病晚期的一种共同归宿。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CRF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反应状态。这种微炎症既有别与微生物感染,亦不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CRF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毒素潴留、氧化应激、液体超负荷等因素导致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慢性炎症过程,是一种非显性的炎症状态,临床往往没有症状,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循环高水平的CRP、TNF-α等因子能够与受损的肾组织细胞结合并沉积于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管周微循环的肾组织中,并有活化损伤肾固有细胞的作用,从而升高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上调转化因子-β(TGF-β)表达,致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沉积,具有促纤维化作用。因此,患者的微炎症反应与肾功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 [3],微炎症的程度是预示CKD预后的可靠指标,参与CKD病情的恶化发展,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

根据CRF的临床表现,隶属于中医学之“肾衰”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脾肾衰败,毒瘀内蕴,损伤肾络,为本虚标实之证。毒邪贯穿于CRF的始终,既是CRF发病的始动因素,也是其病情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学所谓“毒”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5]: 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损害,损害致病的程度,应与人体相互作用。中医学中“毒邪”的涵义具有多样化和应用的广泛性。邪盛谓之毒,而毒邪包括外毒和内毒,CRF时的微炎症状态可谓内毒,毒邪可随经脉、血液入肾,损伤肾络,导致肾脏的生理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CRF时体内各种代谢紊乱(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CRF时高表达、分泌增加及蓄积增加的CRP、IL-1、IL-6、TNF-α等都可以称之为“毒”。中医学中虽无“微炎症状态”的病名,但从微炎症状态的病理产物是炎症因子来看,可归属为“浊毒”、“瘀血”等范畴。CRF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质属于虚证范畴,由于脾肾虚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湿浊与瘀血停留,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因子增高,因此微炎症状态应属于CRF 的“标证”[6]。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化湿解毒,和胃降逆为主要治则。湿毒去路有三:或化解于内,或从尿液排泄,或从后阴而去,苏叶解毒汤中苏叶黄连配伍,法从吴鞠通之苏叶黄连汤法,重用苏叶,即能化湿解毒,又能和胃降逆,为本方主药,能迅速缓解恶心呕吐纳呆等湿毒范围的症状。白术、泽泻、车前子功能健脾利湿排毒,佛手、枳壳、大腹皮、大黄炒麦芽行气降浊,使毒邪从后阴而泄。灌肠方中,大黄清热解毒、活血通便,蒲公英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化浊排毒,泽泻清利湿热,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大黄可以减少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并促进尿素和肌酐从肾脏排出,可以抑制CRF 时残存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蒲公英具有促进肠蠕动,抑制氮质代谢肠-肝循环的作用;牡蛎收敛固涩,既能制约大黄的峻下峻泻,又能吸附肠内毒素,且能提高药液渗透压有利于肠壁内有毒物质和水向肠腔分泌[7];方中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裂解的作用,可使血黏度下降,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8];另外,丹参还具有降低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浓度,抗氧化损伤,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以达清热排毒、活血化瘀、通腑泄浊之功。中药保留灌肠利用中药直接灌注入人体结肠内,利用结肠的吸收和排泄功能,以清除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本研究显示:中药汤剂苏叶解毒汤内服、灌肠方外用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CRP、IL-1、IL-6、TNF-α水平,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并显著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的进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月明,侯凡凡,张 训,等.慢性肾衰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和微炎症反应间的关系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92295.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谢恺庆,张绍峰,杨海波,等.非透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微炎症反应与肾功能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5,20(14):791-793.

[4]叶运清,终末期肾病微炎症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肾病杂志,2004,20(3):173.

[5]南征,主编,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7.

[6]朱辟疆,周逊,赵华,等,慢性肾衰竭与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J]

[7]邹香国,梁湖,赵东鹰,等援中药水煎剂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援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4):237.

[8]郑汉臣,蔡少青援药用植物学与生物学[M]援第4 版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5.

【作者简介】 王绪臻 女 大学本科 主治医师 在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从事肾病科工作. 联系地址:山东省莱芜市汶源东大街8号,邮编;271100,

论文作者:王绪臻,王晓华,邹方鹏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  ;  ;  ;  ;  ;  ;  ;  

苏叶解毒汤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_王绪臻,王晓华,邹方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