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对策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传统观念正受到严峻挑战,新的思想观念正逐步形成。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人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逐步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因此,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作对策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知识层次较高,但思想又尚未定型的青年群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造成了强烈的社会振荡,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面对这种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意识不断强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社会行为主体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认识了自我。大学生在自由、开放、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在不断成熟,自主意识不断强化。他们对待社会上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而是以一种批判、审视的态度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来看待。他们在重新审视这个社会的同时更加重视自我,认为必须凭借自我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因而特别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这种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才能的发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甚至以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个别的对待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不是仿效,而是采取挖苦、抵触的态度,对待高校的政治课、党和国家的正面宣传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以及市场本身发育的不完善,造成人们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化。过去那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冲击。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工作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发挥,把自身需要能否满足及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多向辐射,而其核心部分是“功”和“利”。这种功利性表现在:在入党动机上,学生是为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争力,或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择业观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今天的自我价值实现,很少有人想“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更多的则是想“到国外、到合资企业、到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今天的以经济利益关系为重,有的学生把同学友谊看得很淡薄,对待别人的困难、挫折熟视无睹,整日为个人的利益而患得患失。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又是集体,希望得到集体的关照。这种看重功利的价值观,固然有利于个人价值的满足,但对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无疑有不利的一面。
(三)道德观念复杂化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和僵化的,这也影响到大学生,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观念的复杂化进一步带来道德评价的宽容性。他们对待社会现象不再以单一的眼光来看待,而是多角度地看待、分析和评价。过去那种以是否对社会、对人民、对他人有利作为评判善、恶的道德标准受到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种复杂的道德观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注重自我价值的发展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的增强反映了道德上的进步,但是,基础文明、社会公德方面的削弱则是道德上的退步;思想开放、拥护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但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又是错误的;勇于开拓、勇于竞争是正确的,但个人主义、损人利己则是错误的等等。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多样性、复杂性特点。
(四)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心理素质较差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对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择业、转业、工作上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过去那种按步就班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高校招生、分配工作的转轨,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面前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在入党、学习、评优乃至就业方面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和正确认识社会,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对择业要求过高,平时缺乏挫折训练,一旦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或者择业时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时,往往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产生了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有的甚至在不被录用时心理上承受不了打击,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这种心理素质无疑会削弱大学生的竞争能力,不利于他们达到择业的目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策
市场经济的建立造成整个社会向自由、竞争、开放的格局发展,同时也造成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大学生蓬勃进取,锻炼成才,但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良莠并存现象。因此,针对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讲社会主义义利观,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努力做到义利统一,不要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讲“利”的同时不能忘“义”。当然,只讲义不讲利,义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社会就难以发展,义也就无所依托。但是,如果只讲利而不讲义,人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就无法健康发展,利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我们讲义不是要大学生放弃自己正当的物质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同样,我们讲利也不是要大学生放弃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已主义。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满足自己正当利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候,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克服、抵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与利益追求,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并努力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转化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利益的义利互济的行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工作和劳动创造,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重视的,但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使得中小学教育成为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加之,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道德准则灌输得多,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造成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与行严重分离的现象。这样,畸形成长的学生一旦迈进大学校门,许多毛病便暴露无遗。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薄弱,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崇尚个人价值发挥的过程中,往往遇事先为自己考虑,然后才考虑他人和集体。要教育他们尊重社会、尊敬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要使社会、公众在自己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时,对社会公德教育强调不够。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德都不具备的话,那么他也不可能建立起更高的道德境界,更谈不上为国家作贡献。因此,大学德育要把社会公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把它渗透到德育方方面面中去。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我国高校重理轻文,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学术“利”、“用”价值又造成了学术的市场化,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观,一是思维方式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以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为主要手段,以人文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开启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从而形成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健康的完美人性起着重大作用,对于确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要使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敬业乐业,使他们既认真做事又认真做人,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对于涌进国门的西方各种思潮,我们要批判吸收;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要加以揭露和批判。要帮助他们明辨真伪,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转轨,使大学生的压力感、不稳定感明显增强,心理稳定性较差,许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要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政策,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志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择业观,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把职业理想纳入与国情现实相符的轨道上。其次,要培养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调整择业期望值。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排除择业时可能出现的种种误区和不良心态,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要教育学生确定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择业期望值,要把择业目标与祖国需要统一起来。否则,如果择业期望值过高,一旦现实与理想产生差距时,就会使心态失衡,导致心理疾病。第三,要搞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疾病搞好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另外,还可开展发展咨询、成长咨询,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