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新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管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笔者以为,其新意如下: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人格化的管理。学校是有生命的,应该成为幸福快乐的校园,学生、教师和校长都应该在其中获得成长、获得幸福感,这也是学校成功的最终标志。人格化的学校管理,是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多层次共同追求的基础之上的。人格化的学校管理,视学校为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场所。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学习型的管理。新课程将促进教师角色专业化的发展。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充满机遇和挑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与时俱进。实施学习型的管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是学习的共同体,这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为合作的伙伴而不是雇佣关系。通过实施学习型管理,使组织成员真正体悟到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使组织成员胸怀大志,反省求真,勇于挑战极限和自我,使自己的专业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并创出新成果。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教育性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要求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是教育的共同体。教育性管理是柔性的,开放的,重在引导、促进和激励;教育性管理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更重视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即心灵的相互寄托。教育性管理通过创造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组织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情境。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开放性的管理。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学校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区、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课程不再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其次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它要求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它要求管理者借助“他山之石”,以达成“可以攻玉”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互动式的管理。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同样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应当是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互动式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关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中具有能动性的“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互动性与互惠性的统一。通过二者的互动,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互动式的管理不再是被管理者的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人治”管理。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自主性的管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力下移,这意味着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开发和设置自己的课程。学校管理已经从国家包揽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向学校管理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实行的校本管理。这对基层学校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谓自主性的管理,是指学校除了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校课程外,还有权利选择经过国家、省级审定的教材。学校可以自主决策学校课程的开发,以关注“具体的学生”。开发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成为学校管理分内的事情。在课程开发中,校长和教师将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利,以及它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是个性化的管理。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学校也将改变“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现状,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如何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的特色凸显出来,将是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