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中国文学史研究_文学论文

东南亚中国文学史研究_文学论文

我看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东南亚论文,史研究论文,文学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成熟中

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用华文写作的文学。它表现了东南亚人民,主要是 华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思潮流派、 作家群体,大量优秀的作品趋向成熟的风格与独特的传统。

东南亚华文文学拥有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作品。例如新加坡苗秀的小说《小城忧 郁》、姚紫的小说《秀子姑娘》《窝浪拉里》、马来西亚吴柳斯的纪实文学《生与死的 角逐》、惠斌的纪实文学《我怎样在敌人的刺刀下生活》、泰国吴继岳(珊珊)的纪实文 学《劫后重来泰国》、菲律宾吴重先的纪实文学《出死入生》、陈天怀的小说《春风浩 荡柳庐》等作品都是“反法西斯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东南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 富和文学遗产。

再如印尼黄东平的话剧《红溪》曾在美国《时代报》连载,马来西亚云里风的小说《 望子成龙》被译为葡萄牙文,泰国吴继岳的中篇《失去的春天》被人建议译为法文,菲 律宾云鹤的《野生植物——云鹤短诗》被译为葡萄牙文,诗作收入《奥运诗选》,并在 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的奥运会朗诵。新加坡方修的《马华新文学史稿》出发被译为英文 ,在国外出版发行。除此之外,新加坡李汝琳的短篇小说,尤今的游记,陈瑞献的散文 、诗歌、小说,杨松年、骆明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论著,马来西亚方北方的长篇《风 云三部曲》,韦晕的短篇《春汛》,印尼黄东平的长篇《侨歌》,泰国接龙的小说《风 雨耀华力》,巴尔的小说如《陋巷》及司马攻的散文等,也都愈来愈受到国际文坛的重 视。

东南亚文学逐步走向成熟,也因此受到专业研究者的关注。我国现代文学专家王瑶教 授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一文中肯定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独有的特色,指出它 在本世纪已与中国现代文学互相交流、影响与渗透。姚雪垠在《关于新加坡的华文》中 对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茁壮成长给予热情的肯定。秦牧在《归侨作家小说散文选》中对马 华文学的历史价值也给予赞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马华作家作品研讨会指出马华文 学走过了80年,将稳健地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独特地贡献。今年我国又在厦门大学成功 召开了第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学者也同样关注东南亚 华文文学的价值,并加以认真研究。法国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专家苏尔梦称赞东南亚华文 文学作品是“有趣味的书”,“含有审美”的价值。

历史:历程与分期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在文学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侨 民文学与侨民文学是否属于东南亚华文文学。

一种看法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从侨民文学或华侨文学发展变化到本土文学。有的学 者认为马华文学“起初是侨民文艺,现在已是马华文艺”;有的学者指出新加坡华文文 学的历程是华侨文学、南洋文艺、马华文学、新华文学。有些学者认为印尼、泰国华文 文文学都是由华侨文学或侨民文学发展到本土文学。

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当年的侨民文学“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而且从来就 不是马华新文学的主体”,“马华新文学是自主运动的曲折发展”。

对东南亚华文文学是否从华侨文学或侨民文学发展过来的问题论者看法不一致,这与 对侨民文学内涵的看法不同有关。有人把文学性质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考察,如把“服 务于中国政治的作品”,称之为“侨民文学”;有的又把表现华侨和居留国人民的生活 与斗争的作品,视为“华侨文学”。

我以为,华侨文学或侨民文学在东南亚文学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们具有两重性 ,因此,既可以成为中国新文学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居留国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 部分,把它排除在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之外,是不符合文学历史实际的。至于东南亚各国 的华文文学是否都经历着从华侨文学到本土文学的发展过程,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这 是正常的现象,应当提倡各抒己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研究文学史,除了探讨文学发展历程,与之相联系的分期研究也不可回避。问题在于 如何分期,如何处理东南亚华文文学整体历史发展与各国华文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对 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分期的尺度上。

有的学者以政治或战争为文学史的尺度。如将新马华文文学划分为战前与战后两个大 阶段,又如菲律宾华文文学把菲总统马科斯实行军事统治时期、泰华文学把他宁过渡政 府时期、印尼华文学把苏哈托政府时期分别作为划分该国华文文学发展的尺度,因为在 这些特定时期,华文报纸停办,文艺作品很难发表,华文文学受到严重摧残;而在政治 比较清明的时期,华文文学就得到顺利发展,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几个国家均曾出现。

有的学者主张以华文文学内在尺度为根据,从本地意识或文学性质的变化把东南亚华 文文学分为若干时期。以新马华文文学来说,有的学者依据本地意识的消长把新马华文 文学从1917年到1942年划分为侨民意识,南洋思想萌芽,南洋色彩,马来亚地方性、本 土意识遭受挫折4个时期;有人把泰华文学发展分为“中国文学”的移植,“抗战文学 ”的回顾,“泰华文学”的演进几个时期。

这几种分期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我以为,东南亚华文文学同中国新文学一样,与 社会经济、与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与政治的最高形式战争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都 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单纯是外部的,也渗透在文学创作内部,二者紧密相关、不 可分割。政治思想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发展的背景,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左右文学的 发展,因此,在分期研究中,既要注意作为社会背景的经济、政治、战争以及思想文化 等因素,又要重视这些因素在文学创作内部的表现;从文学方面来看,应该围绕东南亚 华文文学本土化这个轴心从多方面去加以思考。

主潮:现实主义的丰富性

研究文学发展史,必须围绕着文学发展的主潮加以考察。

一种看法认为东南亚国家华文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精神,即作品“贴近现 实,贴近时代,贴近历史发展,写法可以是种种各样的——可以是浪漫主义的,也可以 是象征主义或现代主义,并非一定要一般所谓的‘写实’不可”。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的,不过,60年代以来,现代主 义在诗歌领域是主流。

再一种看法是,70年代前现实主义是主潮,70年代后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主潮 。“现实主义现代化,现实写实化”。以诗为例,“现实主义结合现代派诗歌的一些优 点来反映生活”,现代主义“常使用写实的手法以表现生活而使诗歌内涵表露,逐渐走 向明朗了”。

我认为,一般的说,作为文学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东 南亚华文文学中都出现过,不过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后起的诗人 中表现较为突出。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战前较为重视客观地反映现实,战后作家描写客观 现实主体作用发挥较为明显。例如在描摹客观世界时,渗透作者的强烈爱憎感情等。60 年代以来东南亚华文文学借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作品的主体色彩更为浓厚。 探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必须结合各国文坛的实情加以多方面的研 究和考察。

涉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由于视点不同,对一些问题的提法、问 题的理解也有差异。例如在评价南来作家(我们称之为旅外作家)的问题上就有分歧。有 人认为在新马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作家即南来作家“垄断文坛”,直至南洋文艺 的提倡,才开始“迈向脱离中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的道路”等。对这种看法,当然不敢 苟同。我以为尽管中国作家在新马华文文学运动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仍然应该 充分估价其作用,诚如新加坡出版的《南来作家手稿图片展目录》所说,南来作家“居 留南洋的年限虽长短不一,但对新华文学的承前启后起着一定的影响及极大的贡献”。

标签:;  ;  ;  

东南亚中国文学史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