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真学习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作者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以及学习这一理论需要把握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全面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特点。这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的重要成果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立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第一,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他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他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继承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胜利发展。既有巨大的成功和经验,也有严重的挫折和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十分深刻、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一些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放到首要地位;在生产关系上盲目求纯,搞“一大二公”;在经济建设中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特别是后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左”倾严重错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果断地纠正过去的错误,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已经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回到了正确的轨道。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道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产生和形成的历史依据。
第三,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和重大使命,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心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热情地支持和鼓励群众的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善于总结和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他领导我们党既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源泉。
第四,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成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竞争的重点,愈益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进步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发展,争夺科技优势,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科学地分析和阐明了我国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强调指出:我们既面临着机遇,又遇到挑战。这为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经济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为出发点,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主要是:
第一,经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得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首先肯定了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又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并且指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初级阶段。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并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方面,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基础地位,揭示了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从而,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纠正和廓清了在对待生产力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片面认识和模糊观念,为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要能够使社会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迅速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不放。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在这个大局下行动。
第四,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在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他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他还指出,有人担心我们的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肯定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两条,就可保证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倒退,一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占绝对主导地位;二是每走一步都要注意不使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也就是要走全国各地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损害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它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仅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
在收入分配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这个大政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极大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邓小平同志又强调,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现象。现在,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确有过分悬殊的问题。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所得,调节过高收入,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进行理论探索所作出的崭新论断。这一论断,突破传统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具有深刻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手段,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第六,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只有改革,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强大活力,促进实现中国现代化。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当然,这种变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进,要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的管理权限,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革是崭新的事业,是一场大的试验,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体制到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由单项或局部的探索试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循序渐进,步步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效地增强了综合国力,显著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开放,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既包括沿海、沿边、沿江地带的开放,也包括内陆城市和地区的开放;既包括引进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包括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建立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开放的消极因素比起它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和重大作用,毕竟要小得多。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加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提高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才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因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八,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生动概括。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战略是科学的、可行的。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们的综合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位次将进一步前移,全国人民的生活将明显改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到那时,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还不算高,但由于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国民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全国人民将会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国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多、更大一些。“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保证“三步走”战略的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包括: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利用机遇和“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从大局出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思想;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思想,等等。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整套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
第九,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告诫我们,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不是一个局部的方针,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方针;不是一个短期的方针,而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仅是农业战线的任务,而且是对全党全国工作提出的要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靠深化改革,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尊重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前途。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指明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阐明了这两个发展阶段的相互关系。
第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和能源、交通通信,以及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他又说:“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替代。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经济振兴的关键在振兴科技。“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和教育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新体制。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改革创造一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第十一,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经济工作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按价值规律办事。既要积极奋斗,尽力而为,又要充分考虑客观实际的可能性,做到量力而行;既要讲究对计划和政策措施的科学论证,又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组织生产和建设,加强经营管理;既要大胆试验,开拓进取,又要适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要鼓实劲,不鼓虚劲,踏踏实实地工作,切实解决问题;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农林牧副渔和轻重工业、经济发展和教科文卫等重大比例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要善于运用价格、信贷、税收、汇率、利率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绝不能凭“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瞎指挥。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
第十二,中国搞现代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长期艰苦创业。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仍然特别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搞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他说:“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他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艰苦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我们要坚持建党几十年来最好时期的传统,就是要艰苦奋斗,谨慎办事,兢兢业业。”我们一定能够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但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邓小平同志认为,艰苦创业,就要在各项生产和建设事业中十分注意节约,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就要反对铺张浪费,防止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消费;就要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发扬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
第十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改革开放一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和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后来,他又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越是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十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积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邓小平同志认为,“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不行”。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做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四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党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保证中央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
邓小平经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最根本的是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第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指导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总是把基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他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把国家、人民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于把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经济问题,“要用经济办法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思想方法论的一个突出特点。这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政治立场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与政治辩证关系的创造性运用,展示了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卓越的领导艺术。
第二,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注重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同时又接受实践检验,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同志特别注重运用试验的科学方法。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大胆的试验”,“一个最大的试验”,“一场伟大的试验”,是要“探索一条新路”。他主张“不争论”,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要有一点敢闯敢冒的精神。在“试”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从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的就坚持,不妥当的就赶快改,一时看不准或不好下结论的,要看一看,让历史和实践去检验。邓小平同志注重实践的观点和工作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胜利的成功的领导方法。
第三,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他认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依靠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看作是实现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动力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群众的呼声,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他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总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料、总结经验,同时率先垂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决策之后,总是耐心地做宣传工作,善于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和凝聚起来,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总是给予热情鼓励,坚决支持。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定什么样的路线,实施什么样的政策,最终都要由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的标准。他坚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第四,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又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他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历来都同讲求实事求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符合中国各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新生事物,符合生产力发展基本要求的,他都全力支持,付诸实践,不论阻力和干扰有多大都决不让步;反之,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则一概加以反对和纠正。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和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崭新的重大科学论断,不仅丝毫没有偏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求实与创新、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革命胆略、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卓有成效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