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指通过乡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景观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建设,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舒适,更体现在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坚守文化之魂才是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杆和旗帜。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尊重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有效传承。
2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是指那些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或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服务,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古村落包含了大量独特的乡土建筑、宗族传衍、村规民约、生产方式、历史记忆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涵盖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其它六个方面建设内容。从文化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村落,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既是农村现代化的大课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
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接受现代化洗礼已经无可避免,传统村落居民在保留乡村的古朴和选择现代化生活设施便利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甚至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指出,当前主要的问题有三个: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贫困仍然是主要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将重点开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法制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开展人才培训等工作。由此可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鲜活的“文化载体”,其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3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3.1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农村“空壳化”现象严峻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农业是一种较为落后的生产力难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工业就比农业先进的多,城市又比农村先进的多,于是人们大力发展工业,不断扩张城市规模、推进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峻,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感觉到生活的艰难,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背景离乡涌向城市或条件更好的、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生活,导致农村“空壳化”现象日益严峻,而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劳动能力较差的青年、年迈的老人及幼小的儿童,这些人群的保护意识、乡村观念及能力均十分有限,使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3.2大力建设新农村使得传统村落遭到建设性破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为主要内容,旨在为人们建设一个基础设施更健全、生态环境更良好、生活环境更优美,信息共享、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家园,其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一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的重视。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绝大多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地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部分地区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使传统村落遭到建设性地破坏,这主要与规划人员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曲解有关。有些地区将新农村建设曲解成大拆大建,于是盲目“拆古”,而传统村落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其几千年的历史文脉便难以传承,再怎么自行“造古”,其原始风貌也难以保留,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原始“味道”。
3.3传统村落居住环境与古居民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求相矛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各方面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许多古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一社会背景下传统村落落后的基础设施及简陋的居住环境显然难以满足古居民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求。
通常来说,修缮旧居的成本均高于拆旧建新,所以只要旧居不是文物保护对象,绝大部分古居民会选择拆旧然后重新建砖瓦房或混凝土房屋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另外,即使古居民有着较高的建筑保护意识,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也难以将保护放在首位。长期以往,若不重视传统村落统一修缮管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意愿与村落原真性保护之间的矛盾会更为突出,保护传统村落工作的实施将更为困难。
4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
4.1强化认知,提升自觉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展开了认定工作,我国有数千个传统村落入选,但是大多数的村落仅仅是得到了国家的理论认定,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事实上,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要建立在人们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和对其保护的意识提升之上。并且,不仅是传统村落的居民要提高认知和保护意识,其他人如政府部门人员、参与投资的投资者以及进行消费的消费者等都需要提升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政府部门有了保护意识,就不会以保护的名义将村民强制迁出,将开发和保护混为一谈;投资者有了保护意识,就不会胡乱开发传统村落,就不会忽视村中蕴含的文化,仅仅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消费者有了保护意识就会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村落的环境、文化等;村民有了保护意识就不会再随意的拆除旧居,修建新房,对村中建筑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可以从素质、道德、宣传、管理等途径来提升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保护有法可依
从我国开展对传统村落认定工作至今,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多条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的基础上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我们应该做好保护的辅助工作,并且要严格按照律法规的要求来执行,具体做法为:各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由相关部门调查本地区的传统村落的数量,并要确定不同村落的级别,以建立相应的保护方案,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重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其次,要建立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督机制,对传统村落实施实时跟踪监督,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
4.3发展多元化的保护开发运作模式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村落的建筑和环境,还要保护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传统村落的特点利用相应的保护开发运作模式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加大对传统村落价值的宣传,引进社会资本。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最主要问题,但是目前依靠政府拨款和村民投资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应该在政府拨款以及村民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引进社会资本,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其次,要利用多种保护模式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比如与传统民居结合保护模式、与农业工程设施结合保护模式、与乡村旅游结合保护模式、与生态农业结合保护模式、与特色产品结合保护模式以及多种形式融合保护模式等。
图1
4.4引入各种有效的经营模式,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有序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引入合适的投资模式。在完善基础设施之后,对于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直接开发,特色小镇的直接投资与建设、小镇的后期运营与管理等领域,政府不宜进入,可以通过成立公司,村民集资入股,或成立农民合作社,或者招商引资吸引外来的投资方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2)采取合适的古建筑整合利用方式。通过企业运营的方式将属于村民的古建筑、村中废弃的古建筑以及其他古建筑统一整合起来,需要修缮的结合古建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工艺以及不同建筑风格,按照统一的修缮标准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证古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可以按照分区式、居民博物馆式、景观式、景点式等不同模式,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盲目追求规模,造成资金大量的投入,产生资金风险与管理风险。
图2
(3)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收入利益分配。在特色小镇建设开发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古建筑的所有者、土地的所有者、资金的投资方、企业的监督管理方等。因此,要按照不同利益主体在开发建设中的投入,通过协商,按照法律规定与合同的约定进行利益分配,既要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能保障投资方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同时政府能够获得合理的地方财政收入。
4.5培养、引进专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吸收借鉴成功的模式与经验
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注重培养与引进上述相关专业的人才,形成能够相互团结的建设管理团队。在开发建设中,要多吸收借鉴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专家研讨、村民访问,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开发方案,聘请有经验的专业运作组织和人员进行运营,避免大的决策失误。
4.6因地制宜的培育附加产业,引导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吸收本地劳动力资源
以古村落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相关附加产业如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商业零售业、特色手工业等的支持。游客来到小镇,不仅希望能够全面的了解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当地的生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为了能全方位立体的展示古村落及传统文化的魅力,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与特产,因地制宜地培育高附加值产品。吸引和引导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村的空心化。
5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5.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项目地区的主要领导应高度重视,并将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纳入本地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组建一支标准化领导小组队伍,加强对队伍的领导和建设,可以出台相应部门联合的会议和工作制度,做好任务分工和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定期召开总结会,下一步工作安排布置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按部就班开展。
5.2坚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原则
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不断“实践—理论—实践”反复进行。首先明确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应以人文本,以村民为主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其次严格依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最后借鉴先进经验,尊重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5.3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依靠人去做,而标准化又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标准化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应加强人员的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把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整个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5.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协调、统一、简化、优化”的标准化原理,将标准化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为了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巩固标准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应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整个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工作氛围。
5.5处理标准的统一和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有许多不同发展的地区,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差异,重视特点。一般来说,在建设美丽的农村时,对规划、资金管理和建筑标准可能有统一的要求,但是嵌入式管理应该在合理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实施,以避免分散。我们要坚持规划第一、建设第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逐步嵌入标准化工作。
5.6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形成美丽乡村持续发展良性机制
在第十九次全国人们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规定建设的目标: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成为社会主义将更加民主,文明,和谐。因此,在建设美丽的农村的过程汇总,应树立金山银山绿水绿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引入最严格的环保生态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遵循生产发展道路,丰富生活和良好的生态文明。因此,在发展美丽农村产业的同时,要注意环保,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首先要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在保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各地区要发挥各自优势,合理组织产业发展,严格规划,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其次,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作物污染,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最后,加强研发,推广新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姜美丽乡村的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
结论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的开启,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衰弱和凋零,更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工作增添了迫切性。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必须要有活生生的载体,载体的活化需要当地居民来演绎。因此在对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但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对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满足亦十分关键。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便是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会赋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以新的生命力,使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同时,也使传统村落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优化,乡村越发美丽,村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盛,昂首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53(1):1-6.
[2]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7(6):107-116.
[3]金建新.推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7-49.
[4]陈善鹤.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探索[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
论文作者:覃宇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村落论文; 乡村论文; 传统论文; 美丽论文; 文化论文; 标准化工作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