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_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_建筑论文

关于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计思想论文,图书馆论文,另类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照通行的理解,图书馆建筑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素:(1)功能性要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其功能必须强大和健全;(2)技术性要求,所采用的“结构”、“建材”要达到“技术上适用、经济上合理”的标准;(3)造型性要求,本身美观,又与周边协调。馆舍设计,就是在找到各个要素平衡点的基础上,实现上述要求的圆满达成。但是,这几个要素的内容和水准,随着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变迁,不断发生着改变或者升级;同时,彼此之间也不时产生冲突和抵消。而由于人们所持立场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对此作出的评价也千差万别。围绕馆舍设计理论,除了以上一般性探讨外,近来业界学者也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思考。

按照现代建筑学的说法,“设计”这个概念是根据对“时间利用方式(指单位时间内使用者的各式各样的行为)的相关信息”加以整理而来。设计,就是对消费行为做出设想并且使之实现。对某种建筑,可以认定是对空间要素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认定是对时间要素进行设计。建筑物完工交付给使用者后,往往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环节上要有预见性。

1 关于“导向标符号”

就图书馆建筑而言,怎样有利于读者在特定空间进行活动、阅读,当然是首要考虑的目标。建筑学家作为空间设计者,自然是将图书馆构想为一个空间体,但是不能将其构想为工艺品。按照特定的专业职责的要求,图书馆建筑物的结构和格局要呈现出立体、直观的向导符号的特征,起到“引领读者行为、帮助读者解决如何利用馆内设施这类困惑”的作用。读者进入图书馆,就像有“导游”带领一般,能够方便地前往要去的地方。否则,读者从事阅读、借还、查询、活动、传递送转这类将长期持续的日常行为时,就会因失去形象化的生动导引而晕头转向。那样一来,只好人手一册厚重的入馆指南了[1]。不过,读者人数众多,具体数目不好确定,提供指南的做法缺乏可操作性。图书馆建筑设计是要满足特定使用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设计师工作之初独具匠心的构思之中,要体现出“建筑物的内部构架、布局能够起到为读者引路的导向标作用”的良苦用心。这是有关图书馆设计方面既饶有趣味又颇有难度的事情。

设计图书馆建筑所要达到的效果,毫无疑问,是要让读者时时感到书籍的真实存在(即出版物的生命活力)。近年来,建筑界流行一些时髦的提法,比如:“图书馆里要像书店那样排列书架”、“图书馆里要隔离出咖啡厅一样的区间”等等。这些主张,完全不是设身处地为图书馆着想。书店是商业经营场所,按照市场原理布置空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图书馆却是公益性机构;而基本上作为餐饮设施的咖啡厅,在时间利用方式和特点上,与图书馆大相径庭。图书馆之所以重要,首先不在于氛围的轻松、简洁、舒适、惬意,而在于让读者在繁杂多彩的意义上感受到书籍的真实存在与精彩的“生命进程”。

2 关于“文化含义”

将图书馆建筑本身看作一本巨形书籍,这种观点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认为教堂会起到与《圣经》相似的作用一样,图书馆建筑将经典幻化成可触及的实物,让读者感觉到真实世界的生动和活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经典的权力和威严。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毋宁说是一件宏大的艺术品。图书馆是有关世界观的隐喻符号,同时也在发挥另外一种作用:构成“象征着某种权威”的形象。

在文盲众多的年代,漫步在由雕刻与绘画装饰起来的教堂中,感觉就像在阅读《圣经》一样,正所谓“置身于宗教建筑物中,就意味着体味教义”。同样道理,如同书刊的前面都加装的扉页所暗示的那样,书籍中有一扇扇等待打开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大门;进入图书馆大厦,就会领悟到知识的真髓。同样,它也被赋予另一种功效:成为某种外在象征,体现出某种权威的庄严可畏。图书馆这种构造物本身具有艺术性,这是其内在品性。此外,同时代的统治者、执政者、上层精英,又要通过建筑物表现权威、权力等的令人敬畏的“强大信息”。

图书馆建筑是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产物,利用建筑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出的“量”和“规模”,彰显出的是资本的强大和气势。这是因为,一般认为,社会的繁荣、富足是可以通过建筑物的宏伟庞大来表现的。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构筑近代和现代社会之基础的阶段,书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个世纪以前,书刊印造工厂面向整个欧洲出版、发行各种读物,印刷品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工业品,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3 关于“光”

图书馆建筑,在外观上极具政治意味,但是内部空间却进行着细致周密的“演出”。这里,堪称知识与智慧的剧场。整齐排列的书刊,具有一种“呈现均衡意味的美”的秩序和韵律。只要驻足其中,人们就会感到承受到了历史的恩惠,这一点历来广受重视和称道。接下来,通过在馆内“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光”和“影”的作用,承接恩惠的感恩情怀有可能进一步升华,转化成为领受恩宠的幸运之感。图书馆内部使人产生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是图书馆内的“光”和“影”交错互动而“酿制”出的。这种感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隐喻,使人切实感觉到世界甚至宇宙的存在。“光”带来的豁然、明朗,是一种照亮世界的“有关‘明亮、清晰’的象征”。再有,在自然采“光”时代,图书馆尚没有安装照明、灯光这类系统设备,而只能利用天窗射入的阳光。对书籍来说,“光”就是成就其生机的生命之光。对阅读行为而言,“光”、“光明”就是活力、生命力本身。日本学者桂英史说:“此时此地,在读书人的脑海里,学识和艺术女神缪斯,伴随阳光由上天翩翩降下。读者与之交流嬉戏,不觉心旷神怡,产生巅峰体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足以将图书馆描述成为一段传奇、一个故事,塑造出这一文化设施的神圣形象[2]。

20世纪代表性的建筑学家阿尔巴·阿尔特曾经说过:“所谓图书馆建筑设计,归根结底就是关于‘光’的问题”。 阿尔特出生于芬兰,他深刻认识到,人们处于书籍包围中而产生的陶醉感,就本质而言,就是“光”或“光明”催生出的巅峰情绪。当然,他提出的有关“光”的观点,不单指采光、照明之类的问题,而是在暗示说,有关世界观的隐喻、权威的象征等等,都是与启蒙运动推动下建立的现代社会密不可分的。所谓“光”、“光明”,就是指以文明、开化、启蒙等理念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面貌或者景观。 现代图书馆的建立,是以工业社会造就的人类群体(劳动者)与时间(劳动时耗)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这种历史背景,就不会有文化事业的基础。只要了解了图书馆的发展史,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时间,自从成为由市场原则决定的社会性概念之日起,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种建筑,就不单是一种空间的表现形式了,同时也是时间表现形式意义上的创造物了。劳动与雇佣的报酬以时间计量,劳资关系通过薪酬的升降来调整,时间,成为根植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以市场优先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教育活动或者社会改革运动,最终将要把重点放在肯定现状、使生活规律化上面。那么,将维稳守成、认可既有秩序这一倾向引申开来,就会出现所谓“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要害之处就是‘光’的问题”这一命题。读者在馆内停留、阅读,在馆内交流、沟通,都是一种时间的流动,馆舍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段段时间进行谋划。阿尔特在暗示我们,设计师观察人们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行为,对如何“达到方便高效的效果”加以设想,从而进行建筑构思,那么,必定会与“时间”这一概念不期而遇、正面交锋,这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3]。

4 关于“量”

与“光”同等重要的是“量”。对出版业扩大投资规模,是人们满足进取心、成功欲、求知欲、好奇心而采取的行为,因此,出版业对社会的状况、面貌具有决定性影响。比较文学家内狄克特·安达松,根据现实中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事业在开拓创新、重塑社会面貌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提出了“出版资本主义”的概念,相近的提法还有“传媒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民、国家之类的正统观念,正是拜“出版资本主义”所赐才产生的。英国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的文化机构,在物理空间上宏伟壮观,在政治领域里“魔力”不可思议,这种状况迄今没有根本改变。知识立国,是民众共和国的真实图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建筑具有了代表民主国家的象征意义。

开创现代建筑理念的先驱者奥托·瓦格纳说过:“‘强大’、‘实用’两种建筑物观感,不只是构成‘美’的因素中无足轻重的旁观者,而是决定‘美’并且与‘美’同为一体的参与者。”巍峨庞大而且功能强大的某种建筑物,表达着一种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同为一物的一体感,表达着一种权威和强势。 同样道理,某种美学意识也将在图书馆建筑风格上如实反映出来。书刊整齐排列而凸显的秩序,是构成图书馆内部空间形态的主要角色。书籍摆放若非整齐有序,读者就感受不到“量”,也无法去获得图书馆井然有序的内部空间的真实感受。今天,许多人心目中所描述的图书馆,是一个能够让人体味到“历史截面”与“时间积累”的场所。从往昔的岁月开始,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进入近代、现代后,图书馆建筑一直是侧重表现自身的“量”、“规模”的。这些在重新塑造图书馆感观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4]。

为什么建筑物要有“量”和“规模”呢?因为对于经营国家的统治者来说,有“量”是让大众切实感受到“资本令人敬畏的现实存在”的最为简单易行的手段。从19世纪起一直呈现扩张态势的图书馆建筑规模,就是在表现这种“具有与鸿篇巨制的百科全书相同作用”的文化设施的非凡影响力。同时,“量”的巨大,也体现着某种“富足、繁荣”。通过特定建筑,借助无限的想象力来表达对“丰富、兴旺”的渴望;迄今为止,人们的内心深处对这种表达想象力的方式依然是信服而着魔的。

5 关于“新媒介”

当代的“出版资本主义”,迎面遭遇了计算机、互联网的挑战。现在,流行用信息概念对书籍这一事物加以诠释。而且,人们从与信息时代新媒介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未来做了重新构想。从根本上说,计算机、网络等等媒介,只能算作“素材”层次的东西,而不能称为“工具”、“资料”。图书馆必定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化解原料和加工制品的矛盾?在设想书籍的未来和图书馆的命运时,应该深入而细致地思考下面的课题:如果按照“工具”、“资料”的标准来思考和衡量,会发现“素材”的构造并不定型,具有永久的可塑性;那么,如何利用种“素材”去开拓学问的世界、知识的天地?

所有的“素材”,都是在自身得到利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意义里面显示其生命活力的。为了使新媒介这种“素材”所具有的令人敬畏的“强势”和令人叹服的“功用”得到尽情发挥,首先要经历一个“程序”,即把“素材”、“原材料”的特征提纯到极限。但是,现在图书馆尚未准备好一个有针对性的“表达平台或发挥环境”,以便实现对属于科技前沿产品的“素材”进行的探索、研究[5]。因此,业界目前面临某种挑战:即如何运用体现时间进程的工艺和技术学设计理念促使图书馆建筑发生改变。

6 关于“时间”

图书馆不仅使书籍被激活了生命,焕发了生机,而且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也汇聚了与读者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交流与互动行为。例如,对图书馆来说,与书籍真实生命力构成交汇的最为古典而有代表性的交界面,就是书架。本来,每个书也是某种设计的产物,在图书馆,成千上万本书籍所展现的异彩纷呈的无限个性,齐聚一堂而构成图书馆整体特征,以完整面貌提供给读者。因而,采用开放式书架、开架阅读,既要求呈现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完整“景观”,又要让读者在拿取每一本书时,都在一瞬间感觉到特定书刊独特而真实的鲜活生命。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仔细观察开架书库里各种实际情景,就会注意到,读者在书架前面为了找书或有所发现,是要耗费一定时间的(指读者以“损耗时间”为外在方式从事“选书活动”这项内容)。有确定目标书籍的,都想尽快将书拿到手上;而心中没有目标、只是大致确定了范围的读者,会徘徊在相关主题的书架前,一边调整思路,一边寻找。这些细节就是人与书、人与馆之间的互动“时间段”,建筑师对图书馆的了解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馆内的设备、用具也是设计要素不应忽略的部分。例如,不少图书馆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摆放了数目不等的踏脚登,以方便读者从书架高处拿取或者放回书刊。当然,工作人员排架作业中也要用到。这种用具本来只在特定场合才使用,具有临时性特征,不过大部分读者并不仅仅把它视为登高工具,而是常常当作一般的凳子来坐,或者当作小桌子摆放书刊。如此一来,读者通过“灵活使用踏脚登”的行为,在不经意间充实或丰富了“时间利用方式(指单位时程内人们的活动内容)”,这种临场发挥造成了一种结果,即“单纯”的踏脚登成为多用途的办公设备。这里无不体现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

书籍是联通时间进程的媒介,图书馆建筑是一件通过空间形式表现“特殊时间感觉”的工艺品。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从建筑理论中的工艺和技术学理念出发,将图书馆构筑成为“为读者提供时间进程的场所和平台”,或者铸就成为象征某种权威力量的空间。这种思考或者仅是一种浪漫幻想。从因果关系上讲,正是由于“时间”、“权威”这些因素,才成就了图书馆大厦从久远古代到今日的“思想工具箱”的美誉,图书馆建筑群就是承接着“思想工具箱”后面的传奇、故事而形成的艺术和技术理念的结晶。从这个观点起步,对阅读活动(包括获取信息的各种方式)或者馆舍建筑做重新审视,就必须与时俱进,向着新技术革命中诞生的新媒介所展示的不同以往的“表达平台”靠近,做正面接触,就是说,在设计思路上要为新媒介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利于其大显身手。

图书馆这种存在物,是时间历程积累成的空间,也是上天赐予的微小宇宙。这两种解释或者观点都是成立的。力图保障“求知自由”与“表达自由”两种共进共退的“时间进程”延续流动,这种意图在图书馆设计中应该具有核心价值。

收稿日期:2009-04-17

标签:;  ;  ;  

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