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校园文化论文,现状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上向的学术、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有多种多样,本文所说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意见》中所指的学校育人环境和学科教学之外的一切活动。我们暂且将育人环境称之为校园的“静态文化”,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其中操场、国旗、图书馆、健身房、宣传橱窗、黑板报、名人挂像等等是最有力的代表。我们把诸如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称之为校园的“动态文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其功用是共同的,前者在于环境育人,后者在于活动育人。本文所思考的主要内容是校园动态文化的一些问题。
校园的动态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不少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常说得益于在校参加的社团活动、科技小组或大量的课外阅读等。他们说课外得到了许多东西,比课内得到的印象更深刻、更有价值。校园文化还是维系学生与学校感情的纽带,是使学校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上海建平中学一位优秀学生,在建平读过两年书后,由于全家搬迁需要转学,可是该生执意不肯转,问其原因,回答说,那边虽然也是重点校,条件也挺好,但却没有这里这样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这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渴求的。
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的半成熟期,“兴趣”还是他们接受未知事物的主要动力。校园文化就是在满足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它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特定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所以它的重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纵观一些中小学的校园文化现状是不够乐观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说明中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情况。
例一:1994年全国中小学几乎都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我们为每个学生都订阅了教育读本,并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学校做好安排,保证学生阅读,使之受到真正的教育。然而在一些学校,这种阅读被挤到了校外,在校外又受到了大量的家庭作业的冲击,结果,一本好书被束之高阁了。一学期过去了,学生手里的这本书还是崭新的,连翻都没翻,也有的学生干脆就丢弃了。我们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内容的吸收率都是很差的。
例二:近几年来,我们搞“校园歌声”、“校园艺术节”活动,明文规定要求学生人人参加,但在许多学校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得到落实,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两项活动是怎么回事。校园歌声活动虽然要求每人会唱10首歌曲,而真正会唱的学生几乎没有。不少学生连一首也唱不下来。
例三:一次区少工委召开全区少代会,选举少先队小理事,由全区各校派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演讲竞选。然而这些被推选出来的佼佼者们的表现却很令人失望。他们站在演讲台上表情呆滞、语言不能连贯,显得非常紧张。这其中固然有平时语文教学缺乏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缺乏心理优势,说明他们在学校里参加此类活动太少。不夸张地说,目前个别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的程度已接近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了。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要求是很迫切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起来,现代化的娱乐设备和娱乐休闲方式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而社会上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夜总会等场所无时不在对人们产生着诱感力。与之相比,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了,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也常常缺乏新意。孩子们的兴趣在校园里得不到满足,便要走向社会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兴趣的场所。于是出现了中小学光顾“三厅”,与社会消极因素、不良分子接触的现象。毋庸置疑,那些社会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严重的。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薄弱,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能被广泛地重视起来呢?可以用一些校长的话作为回答。他们认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终还要看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的高低,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正在这几个率上。他们看不到校园文化的长远效益和间接效益,以致把它视为“闲白儿”,就连一些试点校也在遮遮掩掩之中研究如何对付中、高考,否则升学率一下降就不会被社会认可。于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无时不在客观地指挥着办学者的工作思路。至于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升不了学的孩子们的出路,就考虑不过来了。这样便逐渐走上了凡是与升学有关的事就下力量做,反之便敷衍或不做。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存在是制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那么,我们应如何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呢?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从思想上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质量?过去有些人将分数和智育与质量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科学的。教育质量应是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受教育情况的综合评价,并不是仅靠一两次考试分数能反映得出来的。对于人才的界定也不能单凭考试分数作为依据。我们非常赞赏合格加特长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各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特长,是指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合格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而特长则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就不会有高层次的教育质量,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
其次,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监督、指导学校克服重智轻德,特别是轻视校园文化的倾向,保证给校园文化活动以足够的时间、空间,保证经费的投入,逐步推动校园文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产生效益,才能真正为培养人才,带动社会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增强办学者的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教。各中小学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各门课程,要防止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考什么课开什么课,或只有课表没有课程的现象,要加速对与校园文化有关的学科的师资培训工作。
第四,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形成“学校搭台,教师伴奏,学生唱戏”的局面。校领导、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及时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动向,防止社会消极文化的渗入,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分析、组织能力,以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