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河浙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_赫哲族论文

黑龙江省河浙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_赫哲族论文

黑龙江省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哲族论文,黑龙江省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22(2000)04-0005-07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黑龙江省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于2000年5月20日至26日对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通过听汇报,深入赫哲族村屯、农户家中走访、考察、座谈、讨论等形式,重点对同江市和饶河县赫哲族当前经济社会状况、民族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后如何加快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我们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分别与乡、县、市三级班子交换了意见,对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有关的具体问题当场与县市领导交换意见,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在整个调查期间,本着掌握情况与总结经验相结合,宣传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认真的调研工作。

一、两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两市的基本情况

佳木斯和双鸭山市都是多民族的边境城市。佳木斯市共有29个少数民族,人口12.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6%,建有4个民族乡(2个赫哲族乡、2个朝鲜族乡),共有4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赫哲族村3个,满族、蒙古族村各1个,朝鲜族44个)。双鸭山市有30个少数民族,人口6.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建有2个民族乡(1个赫哲族乡、1个朝鲜族乡),共有9个民族村(1个赫哲族村、8个朝鲜族村)。佳木斯、双鸭山两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共19.4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7%;有民族乡6个,占全省民族乡总数的8.6%;有民族村57个,占全省民族村总数的6.2%。两个市的赫哲族人口为3190人,占全国赫哲族人口的74%。可以说,我国的赫哲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佳木斯和双鸭山市的民族乡村。而且这三个赫哲民族乡都在边境线上,赫哲族属跨境居住的民族(在俄罗斯有2万多赫哲人,他们称“那乃人”),因此,赫哲族工作是这两个市民族工作的重点。

(二)赫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是黑龙江省独有的世居民族。赫哲族的发展进步,一直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特别是1992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赫哲族工作给予关怀、重视和大力支持,赫哲族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认识明确,民族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从调查中我们感到,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及同江、饶河两县(市)的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民族工作无小事”的认识是明确的。一是都能从讲政治、讲安定、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制定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的政策措施。同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把发展赫哲族经济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书记、市长每年都多次到赫哲族乡村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跑项目、申请资金,时刻把赫哲族乡的发展放在心上,为各部门支持民族工作做出了表帅。二是能够针对民族工作的特点,选派政治素质好,有朝气,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同志到民委、民族乡工作,加强民委和民族乡的力量,对搞好民族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三是各级党政领导能够始终把民族工作抓在手上,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解决问题到位。同江市各级各部门认识到赫哲族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从做好赫哲族工作就是做好了五十六分之一的民族工作的认识高度出发来研究赫哲族工作,解决赫哲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赫哲族群众中得到了较高评价。

2.领导重视,民族政策法律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一是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享受平等权力,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按照《民族乡条例》规定,同江、饶河的三个民族乡行政一把手都由建乡的赫哲族公民担任,而且每个民族乡还配备了民族工作助理。在民族乡党政机关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数已占乡干部总数的38%。特别是同江、饶河两县(市)对赫哲族年轻干部的培养给予了重视,同江市把赫哲族干部安排在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饶河县还采取高配的办法,四排赫哲族乡的乡长兼任县政协副主席,这些举措为民族干部的加速成长和经受重要岗位的锻炼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江市采取在现有的人才中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年轻干部、派往其他乡镇挂职锻炼、选送到上级党校进行培训等,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在各级人大、政协中都有赫哲族的代表和委员,他们与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共同参政议政,谋划发展大计。特别是在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的比例都高于人口比例。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家庭里,赫哲族同其他各民族兄弟一样享受着平等权利。二是民族政策法律得到较好的落实。佳木斯、双鸭山两市和同江、饶河两县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落实非常重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省里相继出台《黑龙江省民族乡条例》、《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等民族法规之后,都能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条例》,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伟大意义,营造了人人都重视、遵守民族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大了贯彻《条例》的细化、量化工作力度,先后制定了各《条例》的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使这些民族条例更贴近本地实际,更加具体,更便于操作。与此同时,对各条例中规定的少数民族应得到的照顾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同江市两个赫哲族乡财政超收部分的3.8万元,全部留在乡里使用。

3.措施得力,民族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来,佳木斯和双鸭山市及两个县(市)加大了对赫哲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江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赫哲族乡村经济发展环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000万元。1996年筹资220万元为八岔赫哲族乡安装了万伏输变电线路,结束了这个乡建乡40年来无国电的历史;筹资100万元为两个赫哲族乡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拓宽了信息渠道,方便了赫哲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投资1600万元,为街津口赫哲族乡建起一座莲花河大桥;1999年筹措资金150万元完成了街津口赫哲族村居民小区主体工程建设,2000年街津口村的赫哲族群众将全部住进砖瓦结构的新居。饶河县为四排乡赫哲族免费打补水井24眼,彻底缓解了赫哲族农民种地供水不足的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发展,赫哲族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9年四排赫哲族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万元,是1992年的4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1:0:0.9;八岔赫哲族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0万元,是1992年的9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8:1:1,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街津口赫哲族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2万元,是1992年的6倍,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7:1:2,人均收入2800元。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该市(县)中等水平,赫哲族群众从多元经济格局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希望。

4.重点突出,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佳木斯和双鸭山两市及同江、饶河两县(市)的党委、政府认识明确,民族工作重点突出,他们始终把赫哲族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给以重点研究,重点支持。尽管两市赫哲族人口仅有3190人,占两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一,但是他们从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独有民族的特点考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从1991年以后,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产资源逐年减少,赫哲族渔民收入逐年下降。到1994年赫哲族渔民人均收入下降到600元以下,人均收入不足所在乡人均收入的二分之一,同其他兄弟民族间的差距明显增大,有近二分之一的赫哲族渔民处于贫困状态。这一状况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省政府在桂木斯市召开了全省首次赫哲族工作会议,会议取得共识,决定实施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会上出台了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与此同时,同江、饶河两县(市)针对各自的情况分别研究制定了当地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措施。省市县三级政府采取匹配资金的办法,利用三年时间为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启动资金500多万元。为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江、饶河两市县成立了组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通过四年的艰苦工作,转产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同江市的两个赫哲族村实现总收入473万元,是1992年总收入的6.4倍,其中种植业收入358万元,渔业收入80万元,其它收入35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5.7%、16.9%和7.4%。目前这两个赫哲族村转产户已达121户,占总户数的80%,耕地面积达3万亩,人均耕地50亩,拥有大型农机具28台(套),小型农机具36台(套),牛120头,羊60只,经济林200亩。还有16户渔民搞起了养鱼、养猪、大棚蔬菜种植、旅游和饮食服务业。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赫哲族农户转产已达97%,耕地达到3000亩,人均耕地17.6亩。此外,还出现了养殖户、多种经营户,1999年人均收入达到1690元。赫哲族以捕鱼为主的单一生产方式已成为过去,多元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5.成绩显著,民族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三个赫哲族乡的社会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三个民族乡分别建有中心校和中学,在校学生达817人(其中赫哲族学生193人),有教师95人(其中赫哲族教师76人),教师达标率为97%。赫哲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8%。三所学校的校舍总面积5140平方米,全部实现了砖瓦化。三所学校都开办了学前班和幼儿班。经过省市县三级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三所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1998年省里检查验收,这三个赫哲族乡中心校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九”教育标准,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率先实现了“普九教育”,受到了国家民委和国家教委的肯定。在赫哲族地区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2)赫哲族的卫生保健体系已初步形成。三个赫哲族乡都建有卫生院,共有医生12名,护士23名,基本上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常见病及时医治,结核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初步解决了赫哲族过去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的问题,赫哲族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保健意识大为增强。(3)继承和发扬了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活跃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三个赫哲族乡大多建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同江市建立了赫哲族博物馆和少数民族歌舞团。三个赫哲族乡能经常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活动。在有关县市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省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已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近几年来赫哲族传统文化走出了家门、省门,向世人展示了赫哲族的艺术魅力。1993年同江市7名赫哲族演员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日本举办的“环日本海民族文艺展演”活动,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得到了挖掘、整理和提高,赫哲族运动员代表黑龙江省先后参加了2~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了全国,有的项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牌。近些年,佳木斯市在挖掘赫哲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创作各类少数民族文艺作品100多件。加强了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赫哲族歌曲集》、《伊玛堪》、《赫哲族戏剧选》、《中国赫哲族》等一批书籍,这些书籍对全面反映赫哲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继承和弘扬赫哲族优秀文化传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4)赫哲族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观念明显增强。三个赫哲族乡能够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及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科技指导。四排乡还建立了为赫哲族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些都为赫哲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建国50年来,赫哲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出现了历史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历史地看,他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其他民族相比,反差还比较大,一些影响和制约整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1.主产业不稳定,辅助产业也较弱。赫哲族虽然在1995年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的历史性跨越,开始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赫哲族的耕地绝大多数都在黑龙江的江心岛上,处在泄洪区,抵御水灾的能力极差,而且这些岛屿都在中俄界江(黑龙江)的江中,严格地讲是不允许筑坝围堰的,国家不会投资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民族乡自己又无法完成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任务,因此,农业生产的基础还很薄弱,加之赫哲族乡又地处高纬度、低积温、无霜期短的地理位置,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问题。另外,多种经营才刚刚起步,既无规模,又无多大效益,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2.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三个赫哲族乡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虽然1995年确定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但是,在具体的指导上力度不够,农业种植单一。八岔、街津口两个乡只是种植大豆、小麦两个品种;四排乡只有水稻种植,经济作物几乎等于零。另外,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存在总量不大、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等问题。二、三产业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仅占十分之一左右,三个赫哲族乡没有一个企业。

3.生产力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赫哲族还没有完全完成由渔猎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过渡的历史进程。生产技能低、管理水平低、经营能力低、科技人才少的“三低一少”现象还相当突出。相当一部分赫哲族农民还不能进行独立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的甚至连一些常识性的生产知识还没完全掌握。例如,八岔乡董双林家给农作物施用农药,比例还掌握不好,没有达到施用农药的目的。诸如此类事件对刚刚放下渔网、走下鱼船、进行农业生产的赫哲族农民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他们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上的指导。

4.认识上有偏颇,民族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由于认识上有偏颇,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急燥心理和恩赐态度,认为赫哲族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优惠照顾已经不少了,无需再给予特殊扶持等。另外,也受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对省人大颁布实施的有关民族《条例》中的规定,如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以加分照顾;对少数民族补助费的安排;对民族企业的优先贷款给予贴息、减免税等项优惠政策,在有的地方还没有落到实处。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佳木斯市的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低于人口比例两个百分点;二是层次下降,少数民族处以上干部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省委组织部制定的2000年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对此,少数民族意见很大。

5.投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赫哲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纵向比较有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但横向比较就看出了明显的差距。由于投入较少,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设施不完善。由于赫哲族乡都地处偏远,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派不进来也留不住。三个乡的卫生院缺少较高层次的医护人员。近几年来三个乡的卫生医疗状况无大改变,卫生院医疗设备显得很陈旧,简单的阑尾炎手术和妇女节扎术都不能做,赫哲族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设施基本空白,八岔乡没有文化站,有文化站的乡也只是个空架子,没有设施,更缺少活动经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和体育项目不能很好地得已传承。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亟待抢救和整理,诸如伊玛堪、口弦琴、桦树皮工艺、鱼皮工艺等,由于几位老艺人的相继过世,已后继乏人。

6.发展不平衡,一部分赫哲族农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自1995年赫哲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很大变化,但发展还不够平衡,仍有一部分赫哲族农户处在温饱线以下,过着贫因的生活。同江市有20%、饶河县有3%的赫哲族农户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江市两个赫哲族乡赫哲族农户中,仍有27%的贫困户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观念守旧,热衷于传统的渔业生产。在赫哲族农户中,一部分人的思想还比较守旧,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产业认识不够,仍固守于传统的渔业生产,不管江里鱼的资源是否减少,每天都划着船到江里转,打不着鱼,也不愿上岸从事其它生产。即使在1995年省里确定了赫哲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仍有一部分赫哲族农户想不通,至今还没有转产。特别是一些赫哲族老年人还留恋原有的生活方式,思想上长期形成的东西改变得不够快,接受新事物慢,对先进民族的长处借鉴得也不够。总的看,虽然在赫哲族地区实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结构调整,但还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并没有跟上来。(2)文化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从我们走访调查的赫哲族农户看,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因此,生产生活管理能力较差,更缺少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那些刚刚转产的农户,在种植业上种什么效益好,他们知道的并不多。如街津口乡的尤金玉老人,种了60垧小麦,可是由于小麦品种不好,不好销售,至今还有一部分买不出去。(3)民族特殊感较强,有依赖思想。在赫哲族干部群众中,还存在着民族特殊心理,尤其是在一部分赫哲族干部群众中还较为突出。他们没有把党和政府给予的照顾当作是推进本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反而当成了包袱背起来。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而是把问题提出来,叫上边帮助解决,依靠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差。(4)帮助教育不够,具体指导不利。调查中我们看到,赫哲族工作中还存在着不细不实的问题,有些干部热衷于干轰轰烈烈的事情,搞大项目、大投资,而忽略了对赫哲族进行一户一户地帮助、指导,一步一步地带动,一环一环地推进。虽然赫哲族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5年了,但农民的收入普遍还不够高,除去种粮大户、专业户外,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还较低。另外,在转产后的具体指导上还显得不到位。赫哲族农民种的粮种质量不高,而且品种相当单一。缺少具体的指导,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显得十分薄弱,农民亟需的帮助指导还远远不能满足。

三、进一步推进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工作,是全省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民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可以说,赫哲族工作如何,是衡量全省民族工作的一个标志;也可以说,我们做好了全省赫哲族工作,也就做好了全国五十五分之一的民族工作,因为赫哲族的绝大多数人口(99%)都在黑龙江省。因此,我们应努力缩小历史遗留给这个民族的差距,使之尽快发展起来。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推进赫哲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小康目标和远景规划,从总体上说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逐步引导的方针,自力更生的方针,急事先办和特事特办的方针。具体应实施以下对策:

1.分类指导,全面发展赫哲族经济。(1)因村而宜,因户施业。虽然赫哲族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已实施了历史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但还必须看到这一调整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还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只有一个模式、一个生产思路、一个经营方针,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地进行,要根据赫哲族农户的实际状况,采取一户一业的办法做细致的指导工作。例如,八岔赫哲族乡远离县城、地处边境、没有污染,就要依托当地土地多、草质好的实际,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畜牧业;街津口赫哲族乡交通方便,自然风光独特,可以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条件发展民族旅游业、绿色农业、商饮服务业等。(2)发展高起点的绿色生态农业。赫哲族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一定不要重蹈汉族乡镇的覆辙。要根据土地情况发展高起点和高附加值的农业。不要单纯追求产量,而要追求产品的质量,要加强信息的收集,种植适销对路的、价格高的经济作物,向市场要效益。(3)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走养捕并举的渔业生产模式。实施产业调整后赫哲族渔业生产的特长还不能丢,自然捕捞渔业的生产方式还不能放弃,要走养捕结合的渔业发展路子。要充分利用三个民族乡辖区内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名特优鱼的养殖,重点发展鲟鳇鱼、鳜鱼的养殖,以捕养结合、扩养限捕为方针,为赫哲族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4)充分抓住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这一有利契机,发展赫哲族经济社会事业。我们要抓住国家民委2000年推出的“兴边富民行动”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帮助的同时,市县(市)政府要加大对赫哲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采取国家、省、市、县、个人共同投入的办法,利用几年的时间,把赫哲族经济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要利用同江、饶河两县(市)地处边境和口岸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赫哲族乡村围饶绿色食品开发、粮食精深加工等项目上作文章,增加农产品出口,扩大劳务输出,把经济发展这篇文章做活、做好。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赫哲族地区投资环境。(1)加大农田防洪设施建设投入。同江市两个赫哲族村的土地都在坝外,防洪能力极低,要使转产的赫哲族在农业上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其防洪设施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在省、市投入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同江市要给予重点投入,使赫哲族的土地能够达到抵御十年一遇洪水的侵害程度。(2)加大乡村道路建设投入。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对三个赫哲族乡来说是十分准确的。三个乡都地处边境,远离中心城市,道路状况好坏直接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距县城150公里,到了夏季的连雨天,道路泥泞,车辆行驶十分艰难,乡村里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四排赫哲哲族乡距饶河县城仅22.5公里,1992年时就反映道路状况差的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排至西林子的7公里路段到了雨天、雪天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因此,必须加大对三个赫哲族乡道路建设的投入,把路修好,使赫哲族与外地在交通上保持畅通,保持经常的联系。(3)加大对赫哲族乡村小城镇建设投入。三个赫哲族乡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上虽有一定投入,但由于基础差,小城镇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要加大对乡村有线电视、自来水建设、村屯道路及民房砖瓦化率的投入,使民族乡所在地真正成为赫哲族群众的经济文化中心。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采取省、市、县三级共同投入的办法加以解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赫哲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同时还要加大对三个赫哲族乡信息建设的投入,缩短民族乡与先进发达地区的距离,以适应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提高民族素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1)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赫哲族虽然已实现了“普九”达标验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使赫哲族地区的教师教学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其次巩固学生入学率、合格率;三是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为赫哲族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为培养更多较高层次的赫哲族各类建设人才服务。(2)搞好成人教育。提高赫哲族整体素质对成人教育也不可忽视。一是要结合赫哲族由渔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实际,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教育,结合生产实际定期进行农业栽培技术、生产知识、管理方面的教育,增强赫哲族群众的劳动技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通过调查感到,赫哲族农民的文化程度还不高,对现代农业知识的运用还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利用农闲时间,组织赫哲族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发展现代农业积累力量。三是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三五”普法对赫哲族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赫哲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3)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一要加强赫哲族群众的全民保健意识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讲卫生、爱清洁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提高乡级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使民族乡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控制,从根本上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三是改善赫哲族乡卫生院医疗条件,增添相关的医疗设备,增加诊疗服务项目,扩建维修卫生院院舍,同时要强化管理,为提高赫哲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4)搞好民族乡文化馆(站)建设,活跃赫哲族文化生活。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要求和文化部、国家民委200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相关部门要对三个赫哲族乡的文化馆(站)进行投入,特别是八岔乡至今没有文化场所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要引导赫哲族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4.精心培养民族干部,强化乡村领导班子。(1)要使用得力干部,并要相对稳定。民族乡村两级班子是带领赫哲族群众搞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路人。因此,要由十分得力的干部来担任,要从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群众反映好的干部中挑选,充实到民族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可选派乡干部轮流到赫哲族村挂职,蹲在村里,帮助村里开展工作,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赫哲族群众研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如何使赫哲族群众尽快摆脱渔业生产的束缚,投身到现代农业和多元经济的生产之中。民族乡党政一把手一般应稳定在三年以上,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宜轮换过快,相对稳定有利于赫哲族乡工作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对乡党委书记、乡长制定明确的岗位任期目标,对达不到任期目标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2)培养赫哲族县处级干部。建国以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一批赫哲族干部茁壮成长,一部分赫哲族干部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在解放初期濒于消亡的民族,在新中国的大家庭里不仅得以很好的繁衍生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的干部。因此,今后要加大赫哲族县处级干部的培养工作,使一些年轻的、有才干的赫哲族青年干部脱颖而出,走上较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工作。(3)要进行培养提高和易地交流。每年都要对赫哲族干部的培养工作制定计划,将那些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有计划地选送到县、市、省党校或民族院校进修学习。同时,要加强赫哲族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工作。可将赫哲族后备干部采取易地交流的办法,适当安排到其他乡镇或县直部门工作,学习领导经验,增长实践才干;也可采取挂职的办法,到先进发达地区工作学习,以开阔视野,更好地带领赫哲族群众发展经济社会事业。

5.实施重点扶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1)采取乡村两级干部包的办法。对还没有脱贫的部分赫哲族贫困户,要采取干部包、党员带、群众联的办法,使他们摆脱贫困。可由每个乡村干部包一户,根据这些贫困户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帮助他们搞一个好的生产项目,经过手把手的帮,使他们在三年内摘掉贫困帽子,达到温饱水平,经过努力赶上富裕农户。每个乡都要制定脱贫规划,利用三年时间,彻底解决赫哲族群众贫困问题。(2)政策扶持。对尚未脱贫的赫哲族农户,要在政策上给以扶持,对那些有能力创办餐饮服务业、加工业的农户要减免有关税收和费用,让他们更好的积累、发展;对那些适应种地的贫困户,在籽种、化肥、农药的使用上,乡村要有专人进行指导,对土地及各种费用可采取减免的办法给以照顾,使他们尽快发展起来。

6.弘扬民族文化,加大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工作力度。(1)要加大传统文化遗产整理的经费投入。对赫哲族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没有经费不成,必须加大投入,才能保障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的正常进行。(2)要组织一部分了解、掌握、熟悉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志,深入到赫哲族村屯,对传统说唱艺术、手工制作技术、饮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等进行收集、整理、完善。有的要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赫哲族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3)对人们已经继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形式,还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之更好地继承下来,为带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收稿日期〕2000-06-10

标签:;  ;  ;  ;  ;  ;  ;  ;  ;  

黑龙江省河浙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_赫哲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