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检验机构的风险控制论文_谭运华1,叶菁菁2

浅谈检验机构的风险控制论文_谭运华1,叶菁菁2

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株洲 412003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展示自己能力和实力的产品,就检验检测机构而言,严格把握检验过程,把控好检验报告的质量,规避机构风险至关重要!检验报告为产品提供公正可靠的检验数据,是生产方和使用方的公正评据,无论怎样,检验结果都必须公平、公正、科学、准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了解检验机构风险把控问题上,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关于检验报告上的认证标志的知识,通常,在我们的检验报告中,会出现三个不同的标志符号:CNAS标志、CMA标志及CAL标志。这三个标志分别是指:

1)、CNAS标志:表明该机构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这是什么实验室都可以申请认可的,只要你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通过认可就可以发证,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实验室,企业甚至个人实验室等等都可以申请认可。而且是自愿性的。CNAS已与亚太地区实验室认可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签订了互认协议(APLAC-MRA)。因此,获得CNAS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也可以获得签暑互认合作方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如:我们对避孕套、手套等认可范围内的产品的检验结果,在世界其他已获得互认的国家里,我们的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也是得到他们认可的。

2)、CMA标识:中国计量认证简称“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英文缩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这种认证对象基本都是从事第三方检验的机构。

3)、CAL标识:表明该机构获得了原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认可(验收)的授权证书。CAL是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符号,是原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授予的权威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使用的授权标志,可以承担国家行政机构下达的法定的质量监督检验任务,可以出具带有CAL、CMA标志的检验报告。授予前,该机构是必须经过了CMA计量认证的,否则不能授予。如我们通常承担的省定期抽检、监督抽查等。

在了解了认证标志后,关于检验风险的控制和讨论,我认为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乱用CNAS、CMA、CAL标识

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有时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资质较老的实验室一般都是三合一评审,这种现象较少),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此外,当实验室出现复评时,CNAS证书批准了,但其他两证暂时还没有,有时候又正好实验室有效日期到了,这时候就会出现标识的正确使用问题了,必须经批准且在有效期内才能使用相应标志。如果实验室的所有证书都到期,而新的证书未能及时换回,则在新证书批准前,该实验室不能出具任何检验报告。现在,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如:有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检验机构就有相应的专门印制和带颜色区分的检验报告封面。

二、超能力范围检验

原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执行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自2015年8月1日起执行,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内,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出具检验数据和结果。同时,《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内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但实际工作过程中,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2.1不经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每个实验室,一经认可,认可机构是会下发认可能力范围附件的,把实验室认可的产品或参数,以及相应的标准一一列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认可范围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但有时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也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为单位项目的开展或单位其他需求,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志的检验报告;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就可以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所有所有标志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相应政府机关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定期不定期的公布取消或暂停这些有违规行为的实验室的资质。这种影响一旦出现,哪怕只要一次,其负面影响一时是无法挽回的。所谓“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必须高度警惕!因此,无论何时,实验室应不断的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客户着想而“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检测服务的能力。

2.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

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变更非常频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然而,有的实验室不能及时备案申请变更,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于是,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这就出现了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是:实验室所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内,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得通过实验室评审。实际执行过程中,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这种“隐性的”超范围检验也是必须避免的。再有的情况是,新旧标准中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原有设备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仍然用旧设备老条件进行检测,也会发生超范围检测的事件。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因此,实验室应及时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三、检验设备及环境条件有偏差

检验设备及环境条件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要素,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量值无法溯源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每次检定或校准后,必须根据检定或校准证书的结果,和检验标准进行比照,查看检定或校准结果是否在标准规定所需的量程范围内,这个工作是每个实验室必须要做好的。必要时,在两次检定或校准之间还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持续准确。但有些实验室不能按规定将仪器设备按时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甚至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有的虽然送检了,仍可发现检定中的一些纰漏,如实验室发现送检前置留在滴定管中的稻草,在检定回来后依然在其中,这样的情况则实验室应采取重检或其他比对方式,对设备设施进行校准。此外,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也是每个实验室验证自己能力的重要手段。

3.2 设备精度下降

检验机构由于资金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已经明显下降,或部分功能已基本丧失,检验数据的可信度已无法满足标准和客户要求。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时,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环境条件不满足标准要求

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环境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会很大,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如:GB7544《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中附录L中L.2.3.5中规定,避孕套针孔试验用水温度为(10-40)℃,在南方试验室,有时候寒冷的大冬季里,尤其在那些极限的冰冻天气里,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和检测用水温度了,并及时采取开启空调等升温措施,来保证检验条件满足标准要求。又如:红外光谱试验室内,设备对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必须经常开启去湿机,以确保环境条件满足要求。此外,如需要同时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试验室,往往会因温度达到标准要求而湿度达不到的情况,这时候就有必要对试验室采取加湿措施来确保温度和湿度同时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才能开展检验工作。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具备条件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四、人为因素

4.1 检验过程和数据处理不专心

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中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或一边看着手机里电视剧,听着音乐等现象,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偏离,从而影响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导致结果有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结果失实,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

4.2 对可疑数据不敏感

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应该不难知道。如我们通常的气象气球产品拉伸强度一般在(20-30)MPa,其伸长率一般在(700-900)%,750克气象气球的爆破直径一般在(6-8)米、溶剂型木器漆中VOC含量目前国产产品通常在(50-90)的水平,如果结果是20多的话,除非产品真的控制得非常好,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产品通常应有的性能指标,而当检测时,发现结果异常大或异常小时,检验人员就得引起注意了,在关注检测的同时应查找原因,并及时排除引起异常状况的因素,以便检测正常进行。而当检验审核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首先应调查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人员、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没有经验的累积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的可疑性。

4.3 对标准理解有误

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如果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对氟碳涂层普通材料的检测问题,按照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有氟碳涂层的材料,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中,如果疏忽大意,对标准阅读和理解不到位的话,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直接使用GB/T22412-2008进行检验和判定,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我们日常轮胎产品的检测中,不同层级的要求,不同速度的指标,标准规定是不同的,必须仔细阅读,认真运用才能确保检验及结果正确。

4.4 新员工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检验机构因新老交替,抑或业务扩大,开展了新一轮的扩招,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有时,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加上责任心不够,对检测工作随便应付,有的甚至不做检测直接编写检测数据。实验室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实验室要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此外,不光是检验人员,对检验报告批准人员(授权签字人)的要求,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2.11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不敢有半点松懈。

五、原始记录不规范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是检验过程的再现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时,实验室将置于危险境地。虽然每个实验室都会按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要求,但有时实验室仍不能很好地执行,主要表现在:

5.1样品处置记录不全

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裁片前的准备、试样进入检测室后的调节、化学分析中的平行滴定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求在提高,我们必须及时根据新的要求,调整和补充完善现有的原始记录,将检验全过程进行记录,以全面再现检测过程。同时,对检验员要不断更新学习,及时掌握检验新要求。近年来,各类审核也尤其加强了对检验前样品处置过程的控制和审核。务必引起实验室的高度重视。

5.2 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有的实验室恐怕早已将该项工作抛之脑外。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此外,设备的检定校准误差,有必要时也应带入数据处理中,如果校准结果偏离规定量值,则应在设备校准后,将偏离值带入最终数据处理中。这也是实验室很容易忽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做过的一个工作,这样的误差很难被人发现,却是非常实际存在的。

5.3 誊写检验记录

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有的甚至随意编写数据,有的私藏检验原始记录,最后检验无法追溯。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检验数据及时记录在本实验室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私自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再誊写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无法保证检验数据的原始性,更容易在誊写过程中出现差错,引起数据失真,结果不正确。

六、检验报告的把关不严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

6.1 报告编制错误

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

对具备网络系统编制检验报告的,可有效防止时间逻辑错误;对其他输入性错误,则要通过加强报告编制人员和审核、批准人员的责任心来解决。对是否建立了网络处理系统的实验室,这里还存在很大一个差距。

6.2 检验报告的批准有误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检验报告的签发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发。授权签字人应对检测技术、结果评定、设备维护校准、记录和报告核查程序等非常熟悉,因此,授权签字人的授权签字的能力范围、试验地址范围是有限制的。在实验室运作过程中,部分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报告,或授权签字人不了解自己的授权签字能力范围或试验地址范围,超越授权范围签发检验报告,造成检验报告的错误。这种超越能力范围批准检验报告,违反了实验室标识使用的规定,会使检验报告失去法律效力。从而造成对实验室的风险。

综上所述,检验过程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其风险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提及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展检验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对检验过程风险点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对策,从而最终降低自身的风险,有效保护检验机构!

总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奶粉问题仿佛还在昨天,疫苗事件更是令人震惊。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坚决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检验标准和规范要求,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2025中国制造”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和监督作用。

论文作者:谭运华1,叶菁菁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谈检验机构的风险控制论文_谭运华1,叶菁菁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