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团结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冯惠芳,李 琼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扎实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工作,为民族团结与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保障奠定了基础。立足于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民族团结工作所取得的先进经验,为迎接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青海;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有效地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地区,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的青海民族团结工作对于实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现实意义
在青海这个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上,存在着54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五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于此。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所有的特点与困难。[1]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经过长达40年的实践与应用使“三个离不开”、“四种意识”、“五个维护”渗入各民族意识形态领域。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中平稳进行,共同为巩固和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民族和谐发挥了主体作用。
(一) 实现“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基础条件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新青海建设新篇章。“一优两高”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青海各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青海独特的生态优势,立足于各民族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可持续、低污染提出的新时代下的战略部署。“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8.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47.71%。”[2]全省总面积的98%以上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比重最大的省份。藏族聚居区的面积仅次于西藏,并拥有全国20%的藏族人口。只有构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关系,青海才能顺利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团结的作用出发,提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的重要论述。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各民族朝着统一目标前进,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基础条件,也是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组织、个人所需认同的关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体现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追求。提倡“四爱三有”是青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应作为青海各民族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各民族思想道德体系,需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使各民族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为青海经济的平稳可持续、生态的保护可发展、生活的高质可享受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健康的发展环境。
小灶河铜锑矿点,共发现4条铜锑矿化体,长约15~280m,宽约2~20m,主要有孔雀石化、辉铜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呈斑点状、浸染状附在岩石裂隙面上,辉铜矿、黄铜矿呈斑点状集合体赋存在灰岩内部,铜的品位在0.2%~3.71%之间,锑的品位在0.1%~1.09%。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但是任何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无法发挥理论对实际世界的改造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既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同时也结合青海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各项民族管理、建设、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坚持不懈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重视双语教育。在6个自治州和7个自治县各自制定了本地区的《自治条例》,并结合民族特色、语言、经济、文化发展完善配套法规。2013年以来,各自治州相继出台《藏传佛教寺院民管会换届选举办法》、《藏传佛教事务条例》等地方法规,为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制保障。
(三)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政治需要
青海各级党委政府从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入手,根据“落实到基层,覆盖到人”的要求,创新宣传方式,因材施教,结合各民族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印制编发了《十个讲清楚》《思想引导公民读本》《藏区自焚真相》等宣传材料,安排双语干部进入寺院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各信徒、僧侣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思想意识领域的思想偏差,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民族宗教人士认清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真面目,始终把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里,进一步夯实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区域基础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处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线。”[3]青海虽然处于大西北的内陆地区,却是我国遏制“藏独”、打击“东突”的前沿地带。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种恐怖主义、民族团结破坏分子、“藏独”和“疆独”分子的突破口。从封建制度下各朝各代的经验来看,维护大西北的稳定关键在于青海,做好青海的民族团结工作有利于抵制各种分裂国家的敌对分子,维护好新疆和西藏地区的稳定,有利于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
二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团结工作所取得的先进经验
话不能这么说,牛皮糖虽还强行装出个笑,却是早已脸红脖子粗了。你也是一级政府啦。赵书记说过,有事找政府。不找你找谁。
(一)将理论与省情相结合,因地制宜进行民族团结工作
(2)比特币诞生[13]的特殊社会背景。2008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的人民陷入恐慌,一些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甚至做出过激反应,政府和银行的信誉也因此受到重创。与此同时,NAKAMOTO S[14]在metzdowd.com中发表了一篇名为《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并且实际运行了其所提出的比特币理论系统,即比特币“挖掘”过程。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问世,其中含有系统奖励的50枚比特币。
本文研究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2017年9月诊治的颈动脉病变患者35例作为检查对象,患者均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疾病,其中脑梗死24例,短暂性脑缺血11例,患者均经过颅脑CT和MIR检查确诊,无肝肾疾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和碘过敏史等。患者同意参与本次检测分析,可以配合。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5.3±0.6)岁,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等数据可比。
(二) 创新寺院管理机制,实施精准化管理
青海多宗教并存,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颇有不同,青海从独特省情出发对不同寺庙采取了不同管理办法。“管好一个活佛,就管好了一座寺院;管好一座寺院,就管好了一方群众。”[4]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有效、积极、长期的具有独特青海特色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根据每个寺院的领导能力、历史情况、现实需要,提出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模式。共同管理的寺院是指由两套班子共同行使管理权力,既有原来的寺院民管会,还有以寺庙管理干部为主导的寺庙管理委员会;协助管理的模式是指由以委派干部的方式来帮助寺院提高自身的管理寺庙能力;自主管理则是该寺被合法任命寺庙管理委员会进行自主管理。三种不同的寺院管理模式,既尊重了原有的寺庙管理机构的设置,又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宗教事务管理的依法、自主、民主的特点,将宗教管理的触角伸到最基层,加强对寺庙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体现了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2014年青海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青办发[2014]20号),提出了面向寺院的“六大工程”,对寺院的基础设施修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促进宗教事务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发挥宗教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团结、稳定上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的发展为思维发展提供直接条件,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动态的语言过程。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话”,而不是“说话”,而“说出来”是口头交流的关键。口语交际教学需要互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在互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在教学中进行语境创设,实际上也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自由、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犯错误,只有犯错才能纠正,只有通过反思和纠正,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能力。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解脱思维的束缚和身份的枷锁,消除顾虑、大胆交际,在倾听、思考、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 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点,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40年来,西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51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284.91亿元,在1978年基础上翻了7.42番。”[5]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西宁市经济总量的增加,为进一步健全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青海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强的路径是开放。”[6]虽然地处祖国的西北部,但青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也获益不少。青海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44.4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15倍。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青海的生态资源以及矿物质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为青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青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将生态资源变成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大美青海”被更多人知晓。青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事业、农牧区协调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昭示着青海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对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 坚持思想教育引导,增强“五个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脱贫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面临着加快地区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异等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气候条件等原因,青海较多农副产品都得从外省引进,本地无法生产,加上青海虽然地域辽阔,但大多处于高寒缺氧地区,较难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特别是青海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使得青海的经济虽然在快速增长,但仍与其它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2017年西宁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2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825元。”[9]这充分体现了城乡经济的差异。民族团结的首要前提是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自由、文化上的传承与发展,经济的差异会不断影响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是以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为前提,各民族冲突、差异、发展程度都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青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外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给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工作造成了更多的困难。如果不及时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倡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会加大青海社会治理的难度。
首先,作为国有企业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使企业员工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推动企业发展。其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员工在思想觉悟水平上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1]。因此,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与职业水平,推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实现共同进步。最后,国有企业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国家党政方针和企业文化等不断向员工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员工增加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五) 坚持依法治藏,维护藏区的社会稳定
“(青海藏区)总面积为70.7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面积的98.2%;总人口为176万,占青海总人口的33.7%,”[7]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藏区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是推进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青海认真贯彻中央“依法治藏、富民治藏、长期治藏”战略部署,结合各藏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因素,提出了多种科学有效的依法治藏新举措、新方法。其中,班玛经验就是青海依法治藏的一个典型代表。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地处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地区,多年来,这一地区成为涉藏事件的多发、集中地区。“地方社会风俗、部落习惯以及藏传佛教教义等地方性知识,成为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8]针对班玛县社会问题突出、治理难度较大的实际,2013年12月份起省委启动实施为维护班玛县稳定与民族团结,针对僧俗群众思想认识模糊、治安形势严峻、各类矛盾复杂交织、寺院管理不到位、基层组织涣散等问题,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措施,从各州县共抽调885名以懂双语为主的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群众、综合施策,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管脑子与管肚子并重”、“戴手铐与戴红花并重”,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为核心的藏区治理的“班玛经验”。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以及新时代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大学生党建新情况,努力破解大学生党建新问题,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激发大学生党建工作活力,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 、新时代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挑战
(一)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较低
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活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本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了文化制度、文化产物和文化意识等。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血脉相通、守望相助、心向中华,外加各宗教和睦相处,本民族的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彩文化。这也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各民族文化由于宗教不同、信仰不同、世界观不同,与别的文化具有明显或者根本的差别。青海作为多民族地区,因为宗教、风俗习惯、经济的差异难有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共同体意识较差。思想是行为的先驱,本民族所具有独特文化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观不合会影响各民族产生多样的思想意识,形成不同的思想意志,构建不同的行为倾向。民族团结工作需要从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主导权,进行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方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针对各民族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差异,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从省情出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措施,积极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增强了各族各界群众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顺利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力量来源。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支队伍在青海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少数民族的干部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少数民族干部本身也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其主要问题有,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缺乏,学历水平整体不高,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青海藏区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他们很难留在基层。“重数量、轻质量,重配备、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普遍存在。[10]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这些都挫伤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
1978年12月青海省恢复青海民族事务委员会,使得民族团结工作重新正常开展。1983年9月,青海第一次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此后,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每五年召开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每年专设一个月来进行民族政策宣讲,使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成为青海常态化工作之一。2003年以来,青海开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并于2013年颁布了《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青海在长期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有着较丰富的先进经验,值得别的民族地区学习和借鉴。2013年9月,国家民委选定13个州(市、盟)作为首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盟)试点,海北藏族自治州成为青海省唯一入选的创建地区,也是全国藏区除拉萨市外唯一入选的自治州,成为青海民族团结工作的缩影和代表。
四 、新时代青海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做好青海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地区得到成功实践,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为民族团结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让每位党员干部成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面旗帜,引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二)重视民族文化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1]青海省委省政府、各类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及寺庙在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时,要重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尤其要重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各民族的文化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鼓励各民族在原来的文化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观念的认同感。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出发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使各民族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中,血脉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青海政府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青海人民对青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青海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在效益在于其生态环境价值。”[12]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会给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迎来蓬勃的发展期,发展旅游业会带动特色民族经济的发展,会加大宣传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为提高旅游景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经济基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偏远地区建设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医院、寺庙、学校等,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再调节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坚持用发展来解决目前发展水平落后、发展差异大、发展质量偏低等问题,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结合青海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把握好发展机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营造较好的氛围。
(四)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健全激励培养机制
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经济、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大省转变提供思想基础。青海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克己奉公、心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将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要事件作为发现、培养、检验和考核少数民族干部的依据。努力形成各少数民族干部共同共事的局面,一起为民族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谋发展,弘扬青海精神。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政策和方法鼓励少数民族接受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努力提高各少数民族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少数民族干部的后备队伍提供高素质、能吃苦、觉悟高的合格接班人。
(五)重视理论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青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是以各民族利益为中心,以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基本权利为根本目的,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并在青海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地争取了民心,巩固了党在青海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为藏区民主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要看到政策的优越性与正确性,坚定不移的执行各项政策,同时也要看到民族政策下的自治权利,结合青海的省情、民情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不能忽视理论使用的地域性、特殊性,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再从实践层面反馈到理论层面,并再用于指导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开创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导下,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民族关系,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取得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益经验。同时,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改善和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参 考 文 献 ]
[1]乔文良.关于推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15(1).
[2]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青海日报,2018-02-27(006).
[3]江源平.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之策[N].青海日报,2013-07-30(001).
[4]郭连云.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青海新闻网.从7.51亿元到1284.91亿元40年西宁经济总量跨越四大台阶[EB/OL].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8/07/15/012655529.shtml,2018-07-15.
[6]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J].青海党的生活,2018(8).
[7]肖莉.新形势下青海藏区发展稳定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5(6).
[8]张利涛.民间法在青海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影响与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8(2).
[9]中国信息统计网.西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29qh/35505_3.html,2018-04-24.
[10]辛峰.黄南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调研报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12]白力嘎.青海从经济小省向民族团结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路径探析[J].攀登,2017(3).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Qinghai ’s National Unit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ENG Hui-Fang,LI Qiong
(School of Marx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Xining 810007,China )
Abs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Qinghai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national unity work,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st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national unity work in Qinghai,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national unity work in the past 4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national unity work in Qinghai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Qinghai; national unity work; experience; suggestions
* [收稿日期] 2018-12-19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17CDJ013)
[作者简介]
冯惠芳(1994-),女,江西赣州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琼(1964-),女,陕西蓝田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C9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2019)02-0053-05
[责任编辑 :刘卫财 ]
标签:青海论文; 民族团结工作论文; 经验论文; 建议论文;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