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研究论文_苏颖

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研究论文_苏颖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 山东蓬莱 265600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体系建设、环境营造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经济;战略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部署,说明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发挥更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长期努力,国家创新指数由2000年的第38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已接近世界创新国家第一集团;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上市到2017年57.5%;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已占全球的38.9%,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慧眼”卫星遨游太空、国产航母初露真容、大飞机翱翔蓝天、量子通信领先世界。由此可见,创新在对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

(一)以创新实现发展方式和动力的转变

随着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为此,在“双创”的号召下,我国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50多家国家高新区,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16.5%;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1.5%,PCT申请增长44.7%。由此可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二)以创新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创新,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从2010年开始,连续6年制造业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三)以创新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消费新时代,2017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8.8%,人们的需求不断升级,对环境、食品、信息安全等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在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型领域需求快速增长。只有通过创新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这些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定制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面向消费需求的创新,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创造出新业态和新模式,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生活需求。

(四)以区域创新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

我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以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8个国家高新区为试点示范,推广到全国实施,形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具有特色的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型城市,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6年,146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8%,工业总产值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西安等7个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率都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总之,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但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创新人才缺乏,创新环境尚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科技创新10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155.8亿元增长到670.6亿元,年均增长率17.6%。,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只有夯实基础研究才能筑牢创新的“大厦”,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在国家层面明确相关支持政策;如在经费支持上,优化中央科技财政结构,提升投入强度。另外创新成果转换过程中,存在成果定价机制不健全、时间长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交易难,国家应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交易机制。二是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从国际上看,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都把围绕国家目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后要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

目前我国形成以官、产、学及研究机构四角相倚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被称为“中国天眼” 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际首座超大型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等这些重大科技设施,然而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握这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超前谋划和系统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国家科研体系。此外,还要因地制宜,营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引领带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活力

首先要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形成。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土壤。其次,国家要创造一个符合创新规律、宽松的科研环境,修改废止有悖于创新的“陈规旧章”,减轻科研人员创新“负担”,让科研工作者少‘跑项目’,沉下心搞研究,自由探索、释放更大创新潜能。最后清除有碍创新的“繁文缛节”,把好政策落实好。创新,最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需切实扭转普遍存在的“以论文论英雄”的现象,建立以影响力和应用效果为标准的成果评价方法,引导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创新的质量、价值和实质贡献。

(四)尊重科技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队伍

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在队伍结构、政策开放度、发展环境品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本质上就是人才创新、人才驱动,要围绕人来加强改革,比如在科技政策方面,让愿意创新、有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包括物质上、精神上、荣誉层面的认可。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把国家战略意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科学家兴趣结合好,分类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余欣荣.《坚持创新激励注重制度建设--我国种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及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6(12)

[2]杨琳.《补齐科技创新短板》[J].政协天地, 2017( 5) : 12.

论文作者:苏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  ;  ;  ;  ;  ;  ;  ;  

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研究论文_苏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