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大报告论文,新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七一”讲话之后,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5·31"讲话。这是又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直接为“十六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学习贯彻"5·31"讲话的基础上起草的十六大报告初稿,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形成了十六大报告。《报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精神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结合、团结稳定与开拓创新的结合,为新世纪的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报告》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奋斗。《报告》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核心思想,共讲了十个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是一篇闪耀着时代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十六大报告在“七一”讲话创新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在论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时,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强调“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的科学内含和相互关系作了全面论述,但对其基本精神和贯彻中要抓的主要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理论概括。十六大报告依据全党实践“三个代表”的需要,对它的基本精神和贯彻中要抓的根本问题,用精辟的语言加以理论概括,这就为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方向。要理解“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首先必须明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历史方位”:一是指我们党在世界历史大转折和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二是指我们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伟大变革”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三是指我们党在中国共产党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江泽民同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代表”的,目的是要把党建设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还必须对“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二字的含义有深刻认识。“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二字,是一个内含丰富的复合概念,它的含义是委托、表达、引导、服务四者的有机统一。“代表”首先体现在委托上,即人民委托干部来代表他们掌权;其次,体现在善于表达人民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上,即代表者要按人民的意愿办事;第三,体现在善于引导人民和领导人民问题上,即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并取得胜利;第四,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即党的干部要成为人民的忠实公仆。共产党要当“代表”,前提条件就看能否做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否则,就是空喊“代表”。明确了“代表”的含义之后,还必须抓住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灵魂和根本问题,也就是要抓住关键、核心、本质三大问题。首先必须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问题。贯彻“三个代表”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要求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所在。第二,还必须抓住“保持先进性”这个核心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其核心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过去,毛泽东同志主要从阶级先进、成员先进、思想先进、纲领先进和宗旨先进五个方面来论述党的先进性,邓小平同志在坚持这“五个先进”的同时,强调从“三个有利于”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江泽民同志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强调要从坚持“三个代表”方面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共产党人要在新世纪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第三,还必须抓住“执政为民”这个本质问题。“三个代表”是互相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但也不是简单并列的。前两个“代表”,归根到底是为第三个代表服务的。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p.161)在新形势下,要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制定出一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划一个求发展的宏伟蓝图,等等。我们党的“十六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二)在论述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论观点,强调在发展中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论观点。这里讲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同时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行业的全面发展,特别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论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发展提到“执政兴国”的政治高度加以论述,并且摆在“执政兴国”这件大事的第一位。之所以摆到第一位,是因为发展不仅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兴衰,而且关系着党的先进性问题和我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问题。应该说,这是对执政党领导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这里,而且还表现在科学地论述了发展与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就得创新,要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在论述党的思想路线时,把“与时俱进”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提了出来,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思想路线,在“实事求是”前边加上了“解放思想”四个字,并强调“解放思想”的实质是要求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又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新内容,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十六大报告不仅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而且同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联系起来。2001年的“七一”讲话,主要是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理论品质角度论述其重要性的,而十六大报告则是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角度来论述的,并且强调这是“决定性因素”。这表明我们党对与时俱进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它告诉全党,能否坚持与时俱进,不仅是科学态度和理论品质问题,而且是关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关系执政党先进性和创造力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自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自觉打破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束缚,从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使我们党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前进。
(四)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在新世纪我们遇到了一个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思想,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地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提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思路:一是强调要坚持“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谓“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指在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对邓小平设想的第三步即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要再分三步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新世纪的前十年要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这是第一步;然后再用十年,即建党一百周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可见,这“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强调要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全面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所作出的新论断。它告诉全党同志,我们在走前两步的时候,不仅会遇到严峻挑战,而且会遇到一个难得“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这里指的不是瞬息即过的小机遇,也不是三、五年的中机遇,而是长达二十年的大机遇,一定要始终紧紧抓住;二是说,不仅仅经济发展遇到了大机遇,而且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个大机遇。因此,各行各业都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求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强调在完成新世纪新阶段这个奋斗目标时,“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四新”就是对新形势下创新内容的新概括。我们只要既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又能做到“四新”,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实现。
(五)在论述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强调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思路,也是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行几十年了,取得了伟大成绩,这一点举世公认。然而在新世纪能不能加快建设步伐,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还是一个新课题。党中央认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走这条新道路,首先必须实施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见,走这条新路子的关键是信息化。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信息技术革命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语言文字的发明;第二次是印刷术的发明;第三次是信息传媒技术的电子化。当前正在兴起的第四次革命就是信息载体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社会生活网络化。我们把第四次革命出现的信息技术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统称为“信息现代化”或“信息化”。只要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一定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其次,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第三,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这个新思路去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能够成功。
(六)在论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个崭新表述,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政治文明是针对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而提出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仍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政治文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才是公正合理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依法治国是基本形式。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出现失误和挫折。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看,主要是政治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所以,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道路,最终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是一个新课题。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强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第二,要着重抓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逐步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第三,要结合中国国情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第四,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一起抓,促进“三种文明”协调发展。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对社会全面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飞跃,必将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七)在论述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重申了建设以“三个面向”为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强调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却没有深入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对发展先进文化作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发展方向的精辟概括,为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十六大报告还对新世纪如何发展先进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特别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其三,必须贯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抑制腐朽文化”的正确原则;其四,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严格对文化事业和企业的管理,等等。
(八)在论述新世纪党的建设问题时,提出了“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报告指出:“总结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活力。”在这里,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了“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问题。过去,我们只讲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而党的自身能否讲改革,一直有争议。其实,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党,自身也必须改革。因为“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这里所说的改革精神,是指共产党的自我变革和完善,其实质是强调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要做到“新”。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形成党建的新思路,作出党建的新决策,实施党建的新办法,开创党建的新局面。这样,我们党既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本色,又能具有蓬勃活力。
“十六大”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怎样全面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新课题。根据十六大报告和党章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的基本内容,就是十六大报告讲的“四个一定要”。一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三是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动;四是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次,必须明确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十六大报告概括的六大任务: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三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四是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五是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六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最后,必须以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当前党建需要着重解决的新课题:一是要深入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提高领导水平问题;二是要深入研究干部队伍建设和选人用人的科学机制问题;三是要深入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问题;四是要深入研究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党政领导体制问题;五是要深入研究城市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六是要深入研究“四个多样化”条件下党员干部的“四信”教育和严格管理问题。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的“四基本”教育问题,也就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四个方面的教育。十六大报告在这方面的贡献,就是把十条基本经验纳入党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中,这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按照十六大报告中讲的这些思想去做,坚持以创新精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标签:十六大报告论文; 党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