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知识讲座

行政管理知识讲座

一、行政管理知识讲座(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博[1](2021)在《日本行政组织法的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文中认为就大陆法系各国行政组织法的理论发展经验来看,两大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其一是行政组织法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源流问题。组织法的基础概念从何而来,存在哪些概念群,构成形成怎样的体系,如何加以理论化,能够各自为本国行政组织实践提供哪些理论支撑,发挥哪些机能,其演进与变迁的进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二是在上述理论与机能变迁过程中所遭遇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矛盾问题。在行政任务日益多元化,行政需要日益复杂化的当今社会,行政组织如何逐步适应任务导向,调和其与科层官僚制之间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行政组织法理论与机能的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问题,这一转变的过程、方式、进路,不但会深刻型塑行政组织法理论本身,也会为行政组织改革实践带来重要影响。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本文《日本行政组织法的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以日本行政组织法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归纳与概括总结。立足于该国对于行政组织法学的广义与狭义分类,对该国狭义行政组织法学研究上的“行政组织权论”“行政主体论”与“行政机关论”三大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并对日本行政组织法学在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建构,及其机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方面进行剖析。就行政组织权论由民主控制和严格法定向放松管制与组织弹性设置,行政主体论由明确责任向组织形态多元化,行政机关论由建立具备权限与决策机能的组织结构向行政任务分配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全面解析。文章以日本行政组织法的行政组织权论、行政主体论与行政机关论为研究内容与资源,以其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作为线索与脉络,对日本行政组织法学最为核心的三大理论发展脉络作出通盘分析,以及机能变迁作出通盘分析,兼顾中日两国行政法学的表述差异,对机能的语义及内涵在第一章中做出了相应解释。文章行文过程中的基本立场建立在历史主义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对行政组织权论、行政主体论以及行政机关论的学说史演变进行介绍展开全文分析与论述。因而在行文中所应用到的最主要方法在于对文献资料进行“史的考证”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力求还原日本行政组织法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此外文章还对日本行政组织法的立法体系进行了分析,概括其内在特征并与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法学发展进行了比较,应用了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以行政机关为代表的行政组织内部科层制与行政任务导向衍生的行政主体多元化倾向,分别代表了传统型与现代型行政组织的区分,投射到行政组织法理论中可以以“组织结构”与“组织形态”明确与二者的对应关系。与各发达国家一样,近代以来日本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行政需求和行政机能的扩张,其在行政主体论和行政机关论上都为化解该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探索。相较而言,该国行政组织法学发展形成了在行政组织法定主义框架下,“行政官厅—行政机关”与“公法人—行政主体”并行发展的特点,在学理上则实现了从传统行政组织法学对行政组织的民主控制、对国家责任的承担以及意思表示体系、决策过程的重视,向现代行政组织法学对行政组织的弹性设置、组织形态以及任务分解等机能的演进与变迁,行政组织采取何种形式能够以最适形态、最小成本和最大效果完成因福利国家、行政国家到来而日益复杂化的行政任务,寻求“组织形态开放化”而带来的“行政主体多元化”,以及行政部门组织结构的自我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理论演进及机能变迁问题的内在动因。文章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日本行政组织法理论的三大发展脉络,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廓清。对行政机关论中的行政官署与行政官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区分,并通过考证提出日本近代行政官署与当代事务分配型行政机关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日本行政组织法学发展过程中的规范主义与事实主义方法的区分与融合问题。以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为视角,以学说史演进为线索,较之过往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新颖性。文章核心观点在于提出日本行政组织法上的传统型理论机能与现代型理论机能处于并存关系,展示了较强的折衷色彩。具体体现为行政机关论与行政主体论并行发展,并就各自领域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组织法”与“作用法”上的两套概念体系,使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概念群得以二元共生,其所形成的“道具概念”属性与工具性价值,除能够为该国行政组织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一般性解释外,还能够为该国行政组织改革与制度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就其理论发展演进及机能变迁情况来看,其经验、道程与我国面临的同类问题相比照,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郝佩瑶[2](2021)在《山东省某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变革与挑战。为了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除了需要更加精准专业的诊疗技术,更有赖于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管理人员。管理胜任水平与管理结果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但目前多数公立医院对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针对管理人员的培养考核管理办法,从总体来看,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了解目前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现状及对培训的诉求,对促进医院管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水平及参与培训现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管理人员胜任力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结合定性访谈结果归纳其具体培训需求。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院管理人员能力素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现有文献、政策文件,以及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37名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医院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调查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现状及参与培训情况。再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对样本医院部分管理人员(共28人)进行调查,探讨其具体培训需求。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管理人员胜任力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使用Nvivo 12 Plus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最后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1)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水平有待提升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总体得分为4.45±0.9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8.78%的管理人员能力处于低绩效水平。从事管理工作前,管理人员在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22.78%)、推动医院内部改革发展(17.30%)、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13.92%)三个维度中,完全具备各项胜任力者占比较小。从事管理工作后,管理人员在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得分最高(4.84±1.04),在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4.20±1.24)、循证管理与决策(4.23±1.09)两维度得分最低。(2)学历、年龄、从业年限、岗位类别、培训情况影响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水平年龄为40岁以上、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年限为1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其总体管理胜任力水平较高。学历层次较高的医院管理人员,其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能力水平较高。临床管理人员的管理胜任力较高。参与培训对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3)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受到潜在因素影响组织支持程度是影响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根源性原因,为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的健全落实提供支撑。制度环境是影响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制定完备的管理人员培养制度,并监督落实,有利于管理人员胜任水平的提高。在有关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下,可在全院营造出权责分明的管理氛围,促使管理人员持续改进。个人特质是影响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既定因素,决定了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线水平,也影响了其对医院管理工作的认知、以及对管理能力提升的需求。(4)医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在培训内容方面,从事管理工作前,医院管理人员接受的培训内容多数以人际交往与沟通为主,较少参与运营管理、循证决策等方面的培训。从事管理工作后,管理人员参与医院运营管理、领导力、循证决策等方面的培训增多。在培训形式方面,管理人员多以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参与培训,较少能够通过定期系统学习、到国内外其他医院进修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从总体来看,医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5)医院管理人员对管理培训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在培训机会需求方面,部分医院管理人员表示对培训时间的利用应更高效,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来达到获取管理知识经验的目的。在培训内容及形式需求方面,多数管理人员表示应避免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少数管理人员则希望在建立起管理知识框架后,再培训具体管理技能;部分管理人员希望培训形式应更灵活多样。在师资来源需求方面,管理人员认为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对公立医院适用性较差,因此更倾向于参加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等医疗卫生行业管理部门、各高校、医院及协会等单位团体组织的培训。在培训考核方式需求方面,多数管理人员认为管理能力的考察不应采取硬性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过于严格会降低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结论与建议所调查样本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年龄较大、从业年限较长、学历层次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水平较高,临床管理人员胜任力水平较高,参与培训对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受到组织支持、制度环境、管理氛围、个人特质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对培训机会、内容、形式、师资来源、考核方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目前缺乏针对医院管理人员体系化、制度化的培训计划方案,其培训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建议如下:(1)促进管理胜任力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2)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进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3)医院管理人员需提高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4)医院决策层应提高对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5)深化医教协同,为医院管理人才继续教育打好基础。

聂婉颖[3](2021)在《山东省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与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社区疫情防控成为常态,进一步显现了基层卫生系统的强大力量。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对卫生服务体系的挑战,也对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包括基层卫生管理队伍和基层卫生职工队伍,基层卫生管理人员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力领导者,基层卫生职工是基层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但目前基层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现有的管理知识难以满足需求;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不强,人才流失成为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具体策略和探索影响基层卫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原因,识别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内部管理因素,这对于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着眼于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培训需求探索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培训策略;二是通过识别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原因提出提升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策略。通过研究这两个问题,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面优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达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总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了解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现状及管理培训需求。(2)了解我国基层卫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3)提出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培训策略与提升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策略。(4)提出基层职工和管理人员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助力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资料来自2020年山东省卫生健康政策研究重点课题《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养与使用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焦点小组法和专家咨询法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自制问卷和基层卫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问卷,工作积极性问卷Cronbach’s α为0.9223,P<0.05,问卷的信度较好。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的形式下发,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共调查青岛市、济南市、菏泽市、泰安市、滨州市和聊城市6个城市,72家基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36家,其中,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部分共调查161人;基层卫生机构职工共调查1605人。本研究采用Stata 15.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描述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个人、工作、培训的基本信息,培训需求信息;分析基层卫生职工个人属性、组织管理属性,工作积极性的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分析不同岗位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差异;若变量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采用秩和检验。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工作积极性问卷的内在维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究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回收基层卫生管理人员问卷165份,有效问卷161份,问卷有效率97.58%;基层卫生职工问卷回收1687份,有效问卷1605份,问卷有效率94.15%。(1)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现状管理人员培训主要以短期培训和网络培训的方式进行,74.53%和42.86%的机构管理者近三年参加过短期培训和网络培训;培训频率方面,短期培训仅有一次的占17.39%,2-3次的占82.61%,平均每年每人仅有一次短期培训机会。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主要的组织单位(24.84%),其次是省级卫生行政部门(24.84%)。授课主要形式为理论讲授(77.5%),12.5%为远程医学网络教育,另外实践教学占5.59%。在培训内容方面,管理培训占50.93%,医师技能培训占35.40%,另外由于目前处于疫情防控期间,50.99%的被调查者培训内容为疫情应急培训。(2)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需求本研究基于系统理论,从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工作内容的客观需要、职工视角三个方面探讨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在您是否愿意接受管理培训这一问题上,仅有5(3.11%)位表示不愿意参加;不愿意的原因为“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和“年纪大了,学习能力下降”。在期望的培训频率方面,65.38%的负责人希望每年接受短期培训的次数为2-3次;在时间安排方面,大多数管理人员希望每次培训的时间以2-7天为主(78.21%)。在培训组织单位方面,1 7.95%希望由市、县级行政部门组织。在期望的培训方式方面,选择小组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的占比分别为17.95%和40.38%。在培训考核形式方面,43.59%的负责人希望以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27.56%希望以理论考核方式进行。在奖励与激励政策方面,半数负责人希望培训经历及考核结果可以与个人绩效相关,另外有23.08%希望可以与升迁机会相关,56.41%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培训或考核证书。工作内容客观需要: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党建管理是院长、主任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其次是行风建设、后勤和信息管理,而副院长/副主任的工作内容则较为分散,最主要的依次是人员管理、分工协作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院长/主任的主要管理内容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占54.5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占52.73%、医疗质量与安全,占52.73%、副院长/副主任的主要业务管理内容集中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职工视角:基层卫生职工认为目前机构最薄弱的行政管理内容是分工协作管理和人员管理,分工协作管理和人员管理均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认为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改进;医疗质量安全和远程医疗服务被认为是最薄弱的业务管理内容。在管理知识的重要程度方面,基层卫生职工与机构管理人员一样,认为绩效管理理论与务实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管理沟通与团队建设。(3)基层卫生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工作积极性量表的检验:本研究工作积极性由工作满意度量表来进行测量,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纳自宋奎勐团队针对基层卫生职工开发的工作满意度量表,Cronbach’s α为0.9223,P<0.05,问卷信度较好;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RMSEA和SRMR值均小于0.15,CFI>0.9,说明模型拟合质量较好,此量表可适用于本研究人群。个人因素:不同年龄组的基层卫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升高,积极性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23,P<0.001);不同职称的职工积极性也存在差异,副高级职称的积极性最高,其次是初级及以下职称,中级职称的积极性最低(χ2=34.078,P<0.05);不同岗位类型的职工积极性也存在差异(χ2=8.272,P<0.05),管理岗位的积极性最低,其次是专业技术岗位,积极性最高的是工勤岗位。组织管理因素:生活便利、医院管理水平、培训机会、晋升机会、设备支持均是影响积极性评价的因素,生活便利程度越高,培训及晋升机会越多,设备支持越完善,基层卫生职工的满意度也就是积极性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关系属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领导、上级的关系、得到群众的尊重或认可、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均对工作积极性有影响,其中与领导关系越好,群众尊重与认可越多,与同事关系越好,其工作积极性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越好,机构管理效果越好,其工作满意度即工作积极性也越高(P<0.05)。结论与建议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机会较少,难以满足需求;培训形式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难以结合实际运用需求,培训效果不佳;“重医疗,轻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内容缺少体系,培训重点不明确,缺少统一的考核激励机制。基层卫生职工的收入及福利保障缺乏激励性,发展晋升途径不明朗,培训机会少,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些因素均对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基于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改变传统观念,着力管理培训;增加培训机会,丰富培训内容;严格培训管理,建立培训考核和奖励机制;结合国家政策,创新培训方法。(2)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提高个人收入,完善福利保障;增加培训机会,加强岗位认同;完善个人发展和激励机制。(3)基于系统理论的策略建议:统一管理人员选任方式,明确基层员工晋升途径;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建设,促进组织内部自我提升;优化基层卫生机构考核程序,减少基层繁琐工作。

陈思[4](2020)在《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在这一背景下,社科类社团如何找准定位,在科学分析评价自身生存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社科类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社科类社团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提升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首先,分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重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评价带来的借鉴作用。研究我国社科类社团及其公共服务实践,分析社科类社团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深入阐述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机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其次,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五维双层”分析框架,即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引导、政策协调以及学术评估五个维度解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每个维度上提出公共服务能力的亚结构,其中:科学研究能力包含凝聚人才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创新理论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涵盖文化传承能力、社科普及能力、扩大交流能力,价值引导能力细分为价值创造能力、价值传递能力、价值践行能力,政策协同能力包括政策吸纳能力和政策传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基于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属性识别,从资源管理、公众导向、胜任水平、服务效能四个维度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建立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全面揭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效果,还研究了影响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前因变量,并建立了测度前因变量影响效果的SUR模型。然后,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卷并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引用SUR模型检验了前因变量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路径设计、治理建议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引导,明确社团自身定位;不断促进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始终坚持社团使命目标,从提升社会效益意识入手,明确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二是不断完善社团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监督,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以及增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专业化。三是从政府层面致力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度,以实现社科类社团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索,希望能够丰富社团治理经验,提高社科类社团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并建立科学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丰富和发展社科类社会组织能力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周娟[5](2020)在《中世纪早期医学院的兴与亡 ——以蒙彼利埃和萨莱诺医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是现代大学宝贵的精神遗产。中世纪大学的发展经验可以为现代大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萨莱诺和蒙彼利埃医学院作为较为古老的两所医学院,处于中世纪医学院正式建立的早期阶段,两所医学院所处时代背景相当且地位相当,但是发展命运却迥然不同,本文基于大学办学的基本要素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的命运发展轨迹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可以更清晰地洞察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本文首先梳理了两所医学院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影响两所医学院起源建立的因素,从两所医学院的源头和发展中去把握两所医学院的历史演进过程。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的主要因素,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两所医学院进行系统分析。一是对两所医学院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分析,细分为行政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学生管理三个层次并从中分析异同,在蒙彼利埃医学院行政管理制度较为健全且有着发展较为充分的师生行会,而萨莱诺医学院的管理制度比较模糊且师生行会缺失;二是着眼于两所医学院的培养机制,从课程设置、学位体系等层面进行系统分析,两所医学院都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学位体系,但是相对于萨莱诺医学院来说,蒙彼利埃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更为严谨和制度化,学位体系更为全面和系统化;三是聚焦于两所医学院的学科建设,从医学理论与教学、学科的发展完善以及医学院的作品等角度分析异同,两所医学院都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医学作品,作为最古老的医学机构——萨莱诺医学院的医学理论和作品更为丰富。但在学科建设中,萨莱诺医学院只有单一的医学学科,而蒙彼利埃医学院除了医学学科外,还有文学、法学学科的全面发展。文章最后对两所医学院不同发展命运进行归因分析得出结论。行会制度是大学的坚实基础,是否有完善的行会制度是决定医学院兴亡的关键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支撑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学科结构也是影响医学院发展或消亡的一个关键选择。

信爱彤[6](2020)在《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人才已经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公务员在国家机器的运行进程中发挥着螺丝钉的作用。公务团队中,基层公务人员是实施和执行党中央方针、路线和政策的主体,公务员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会对政府的管理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务员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广义角度来讲,在基层政府内工作的公务员可称为基层公务员,本文研究的N市为县级市,因此文中所指N市公务员为基层公务员。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胜任力素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性分析了公务员素质的概念以及内涵,并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国情出发,探讨了基层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掌握了N市公务员素质现状、问题以及成因,同时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方法与对策,深入系统的研究了提升N市公务员素质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基层公务员素质的概念。本文认为基层公务员素质是基层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素质代表着一个人行为能力的基础,而一个人行为能力又需要通过素质表现出来。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将有利于提高基层公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有利于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有利于我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团队。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N市部分公务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N市公务员自身欠缺提升职业素质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弱,N市在培训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部分基层公务员还存在官本位思想,这些实际的问题阻碍了N市公务员素质的提升,也妨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是对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紧密结合N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公务员素质提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本论文的探讨研究,希望对其它的边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陈法源[7](2020)在《能力本位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E大学工程硕士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工程专业人才无疑将在其中承担重要的责任和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专业人才尤为迫切。本研究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研究主题,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SPSS和Python等数据分析软件,以E大学六大类工程硕士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企业导师的调查访谈,剖析目前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困境。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切入进行调查访谈研究,构建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工程硕士的校内外导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查,得出关于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权重。首先,基于能力本位视角梳理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从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应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基本能力出发,综述了中外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我国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其次,以E大学工程硕士和企业导师为调查对象,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和能力提升五个方面总结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最后,结合中外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E大学工程硕士和企业导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反馈的调查研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并以E大学工程硕士的校内外导师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和Python软件计算得到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研究结果发现,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成果、能力提升和毕业设计6大维度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案例教学的质量、增强企业导师的教学热情、加强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的制度管理、科学评价工程硕士的实践成果、加强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学校、企业和政府应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三方通力合作才能提高工程硕士的认可度与社会竞争力。

楚卓孛[8](2020)在《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P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关心、关注的热点。随着一座座新建公办幼儿园拔地而起,“入园难、入园贵”的供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新建公办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又成为现下学前教育的新问题。教师专业素养高低是影响新建公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园本培训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应该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及其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开展调查研究,探寻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成倍激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学前教育管理难度大;对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的管理政策制定不健全,区域内研训机制建设不完善;各新建公办幼儿园在实施园本培训的过程中,缺乏上位管理政策的依据和有效管理机制的支持。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管理者配备不足,现有管理者普遍年龄较小、教龄较少,专业性不足,管理经验比较缺乏,管理的事务繁多;各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关注不够,培训内容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同时,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对所在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发展需求认识不到位,职业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教师普遍年龄小、教龄少、学历低,在培训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参与园本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以上问题及原因导致各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理想。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本研究尝试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幼儿园、教师、网络与社区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健全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的管理政策,建立并完善区域内的研训机制,逐步配足、配齐新建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其次,各新建公办幼儿园应该建立并健全教师园本培训的制度,优化培训实施的方案,建立并完善效果反馈和评价的机制,增加园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再次,各新建公办幼儿园的教师要充分了解所在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发展需求,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在培训中要主动学习、积极求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最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网络和社区教育学院、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应为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王国强[9](2019)在《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止2016年杨陵区大多数村庄的公共中心建设已经基本结束,且已投入使用,但是各村公共中心的使用效率不高,出现了大量的闲置空间,作为村庄核心的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保证村庄公共中心建设的品质和效果,同时为后期美丽乡村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需要对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以杨陵区王上村、姜嫄村为例,基于村庄公共空间研究、建成环境使用情况评价方法的系统梳理,构建评价体系逻辑;结合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建设特征和使用情况,初步确定评价应该考虑的因素,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界定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评价理论范式;在了解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现状布点、设施配置及布局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空间分析理论、村民使用频率,构建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村庄公共中心空间布局分析、村民满意度评价、环境行为与使用频次分析、村民需求调查分析四个方面。将整个杨陵区的行政村按村组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集中型、分散型两大类,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姜嫄村、王上村展开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实证研究。王上村满意度评分结果为一般满意;村庄公共中心在500m的服务半径内(村民可接受的出行距离),公共服务覆盖不到全村;设施配置较为完整,但在配置规模方面却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满足村民公共生活的多样性需求;村庄公共中心使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复合性,但整体复合利用率较低。姜嫄村村庄公共中心满意度评分结果为一般满意;村庄公共中心在500m的服务半径内(村民可接受的出行距离),公共服务可以覆盖到全村,但出现部分服务重叠较为严重的现象;设施配置相对完整,但配置规模过剩,致使出现很多闲置空间;村庄公共中心使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复合性,但是整体复合利用率较低。根据两个案例村庄公共中心评价结论,探索王上村与姜嫄村村庄公共中心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空间使用存在以下问题:分散型村庄公共中心较为单一,服务覆盖率不足;设施配置不健全,空间复合利用率低;空间对乡村生活的适宜性差;后期管理运营缺失等。通过对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现状村庄公共中心既存在着设施配置不健全无法支撑公共活动的多样性的问题,也存在着设施虽已配置健全,但又带来大量闲置空间的问题,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研究发现村庄公共中心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村庄实际人口和发展需求,提升村庄的经济活力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公共服务配置能够良性循环,本着既要方便村民使用,又要集约节约空间的目的,主要提出了村庄公共中心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复合利用的策略。

杨朔镔[10](2019)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化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现代大学生成演进的历史产物,也是现代大学的制度之基和活力之源。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的臻善治理,关乎大学组织系统“学术生态力”的有效激发,关乎大学学术特质的永恒坚守,关乎现代大学制度的持续繁荣。自清末民初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草创以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最为特出的内容和最为显在的表征,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探索。无论是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功能上,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都为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的变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乃至大学实力的整体崛起,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我国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学科交融方兴未艾、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速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以组织生态学的视野和生态的思维审视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系列问题。一方面,大学办学利益相关者过高的期待与过多的要求被叠加于其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能力,也使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出现结构碎片化与功能失耦,“以学术为志业”“以基层办大学”的主体性不断弱化;另一方面,重外力轻内生、重局部轻整体、重眼前轻长远的体制机制障碍,往往致使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性被行政化的科层管控遮蔽,从而偏离学术本位。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纠葛和复杂环境,如何切实消除生态“痼疾”,构建动态、多样、共生的生态化治理体系,以激活“学术生态力”,促进学术本位的回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系统隐喻,借鉴组织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框架,结合系统科学、管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访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内容分析法,以激发“学术生态力”为旨归,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演进的历时性视角和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三个层次的共时性视角,重点探讨了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个体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种群生态系统中基层学术组织之间及其与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生态系统中基层学术组织种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辨识和归因分析,尝试建构生态化的治理体系。本文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背景下,对中西方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其生成演进的历时性生态逻辑是:从适应到超越的动态演替、分化与综合交替演进、从“求真”到“求力”的制度伦理变迁;共时性生态逻辑是:功能的多元共存、结构的松散联合、行为的分工协作,并提出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化治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在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认为,基于自组织理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个体生态系统应具有自组织的样态;基于生态位理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种群生态系统应具有“共栖”或“互利”的应然样态;基于组织边界理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群落生态系统应具有共生共荣的样态。以之为参照,当前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个体生态系统存在组织使命缺失、对外开放不够、学术圈子“割裂”学术权力结构、内部制度的形成缺乏契约文化;种群生态系统存在组织形态过度同构导致组织间的竞争加剧,“空巢组织”“近缘组织”“山头组织”的出现,使组织种群生态系统因生态位重叠滋生了干扰性、排斥性和利用性竞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群落生态系统则存在学术传承中的“专业融合”不足、学术创新中的“单位身份”束缚、学术应用中的市场“转换机制”缺失等边界固化问题。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认为,组织使命的认知偏误、学术制度科层化导致组织相对封闭、结构圈层化导致“学术共同体”精神缺失、自上而下的制度路径依赖等问题,致使组织个体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认为,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定位不清,资源依赖诱致的过度扩张,致使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种群之间存在生态位过度重叠和过度宽泛的问题;基于组织边界理论分析认为,因“单位制”造成的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组织群落外部合作过于功利化,造成组织群落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固化问题。上述原因最终导致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失效、失衡,使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偏离“学术本位”,脱离学术逻辑,遮蔽学术权力,使其难以在现代大学功能的实现中发挥有效支撑作用。对此,本文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治理的整体视角出发,尝试提出激发“学术生态力”的目的指向,以学术权力的优化配置为切入点,秉持目的性、过程性、整体性的生态化治理思维,促进个体生态系统功能耦合,以明确组织使命激发内生动力;创新种群生态系统竞合机制,以知识交叉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再造群落生态系统组织边界,以强化内外协同达致共生共荣。与此同时,应加强学校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统筹谋划,建立超越学术绩效的组织评价制度,完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柔性化人事制度,为建构生态化治理体系提供条件保障。

二、行政管理知识讲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管理知识讲座(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行政组织法的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行政组织法学的形成与基本问题
    一、日本行政组织法学的形成
        (一)日本行政组织法学的源起
        (二)日本行政法学与行政学的分化
        (三)广义与狭义的日本行政组织法学
    二、日本行政组织法学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有机体学说
        (二)国家法人学说
    三、日本行政组织法学的基本问题
        (一)行政组织权问题
        (二)行政主体问题
        (三)行政机关问题
        (四)三大问题的基本关系
    四、日本行政组织的传统型与现代型机能
        (一)机能的语义
        (二)日本行政组织的传统型机能及其特征
        (三)日本行政组织的现代型机能及其特征
第二章 行政组织权论:从“民主控制”到“弹性设置”
    一、行政组织权论及民主控制机能的出现
        (一)行政组织权问题的产生
        (二)官制问题与行政保留
        (三)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的确立
        (四)行政组织民主控制机能的实现
    二、组织权放松管制及行政组织弹性设置机能的实现
        (一)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的缓和
        (二)本质性理论的导入
        (三)行政组织权论的发展
        (四)弹性设置机能的实现
第三章 行政主体论:从“确定责任归属”到“建构多元组织形态”
    一、行政主体论及其责任归属机能
        (一)公法人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从公法人论到行政主体论
        (三)责任归属机能的实现
    二、特殊行政组织的出现及其组织形态机能
        (一)行政主体二元论的出现
        (二)特殊行政组织的形成
        (三)组织形态多元化机能的发展
第四章 行政机关论:从“建立组织结构”到“实施任务分配”
    一、日本行政机关论的主要线索
        (一)行政官署论线索
        (二)行政官厅论线索
        (三)行政机关论的二元化
    二、行政官厅论的产生与结构
        (一)行政官厅论的产生
        (二)行政官厅论的发展
        (三)行政官厅论的基本结构
        (四)传统行政机关论的组织结构机能
    三、行政官署论的演进与变迁
        (一)行政官署论的发端
        (二)战后日本行政组织立法体系
        (三)《国家行政组织法》与新型行政机关概念
        (四)事务分配行政机关论的形成
        (五)新型行政机关论的任务分配机能
第五章 日本行政组织法理论及机能变迁的启示
    一、我国行政组织法学的议题及问题
        (一)我国行政组织法学的产生动因与主要议题
        (二)我国行政组织法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日本行政组织权论及其机能变迁的启示
        (一)日本行政组织权论及其机能变迁特征
        (二)对我国行政组织法定问题的启示
    三、日本行政主体、机关论演进及其机能变迁启示
        (一)日本行政主体、机关论演进及其机能变迁特征
        (二)中日两国行政组织法学的可比性基础
        (三)我国“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相关理论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相关理论的改造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山东省某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现场调查法
    2.3 资料分析方法
        2.3.1 卫生管理人员胜任力自评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2.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3 单因素分析
        2.3.4 多因素分析
        2.3.5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3.1 医院管理人员社会人口学情况
    3.2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评估
        3.2.1 胜任力自评量表效度信度分析
        3.2.2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现状
        3.2.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水平
    3.3 医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情况
        3.3.1 学习管理知识的途径
        3.3.2 医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现状
        3.3.3 不同培训情况的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比较
    3.4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3.4.1 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4.2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影响因素的定性访谈结果
    3.5 医院管理人员工作期间存在的问题
    3.6 医院管理人员培训需求
讨论
    4.1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水平有待提升
    4.2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胜任力存在潜在影响因素
    4.3 医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4.4 目前医院管理类培训尚不能满足管理人员需求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研究特色与局限性
    6.1 研究特色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山东省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与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目的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综述
    3 研究目的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3 资料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理论基础
    1 研究相关概念
    2 系统理论
    3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
    2 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
    3 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基本信息分析
    2 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3 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策略与建议
    1 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策略
    2 基层卫生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策略
    3.基于系统理论的策略建议
研究展望
    1 创新性
    2 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治理理论
    2.3 市场/政府失灵理论
    2.4 理论述评与运用
3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与价值分析
    3.1 社科类社团规模与构成
    3.2 社科类社团发展历程
    3.3 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
    3.4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效能分析
    3.5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
    4.1 科学研究能力
    4.2 文化传播能力
    4.3 价值引导能力
    4.4 政策协同能力
    4.5 学术评定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
    5.1 评价的属性识别
    5.2 评价维度
    5.3 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的前因变量
    5.5 评价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
    6.4 基于SUR模型的前因变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7.1 完善社科类社团发展路径规划
    7.2 加强社科类社团内部治理能力
    7.3 构建社科类社团外部保障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

(5)中世纪早期医学院的兴与亡 ——以蒙彼利埃和萨莱诺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中世纪医学院
        二、萨莱诺医学院
        三、蒙彼利埃医学院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所医学院起源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中世纪医学院建立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和文化背景
        三、宗教背景
    第二节 中世纪第一所医学院:萨莱诺的起源与发展
        一、多种传说下萨莱诺的起源
        二、官方法令的颁布:萨莱诺的发展
    第三节 比肩萨莱诺的顶级医学院:蒙彼利埃的起源与发展
        一、多元文化与教会影响下:蒙彼利埃的起源
        二、丰富学科与教师行会建立:蒙彼利埃的发展
    第四节 两者起源与发展的比较
        一、多元文化的交汇:两所医学院的共同摇篮
        二、师生行会发展的异同奠定了医学院不同的发展基础
第二章 两所医学院管理机制的比较
    第一节 医学院的行政管理
        一、萨莱诺:在政策干预下进行行政管理
        二、蒙彼利埃:行政管理初具体系
    第二节 医学院的教师管理
        一、政府干预:萨莱诺医学院的教师管理
        二、制度化章程:蒙彼利埃医学院的教师管理
    第三节 医学院的学生管理
        一、制度缺乏:萨莱诺的学生管理
        二、制度建立:蒙彼利埃的学生管理
    第四节 两者管理机制的比较
        一、蒙彼利埃的行政管理更为制度化和组织化
        二、蒙彼利埃的教师管理更为制度化且自主化
        三、蒙彼利埃的学生管理更为系统化
第三章 两所医学院培养机制的比较
    第一节 医学院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一、萨莱诺:逐步探索课程内容
        二、蒙彼利埃:逐步体系化的课程结构与授课方式
    第二节 医学院的学位体系
        一、萨莱诺的学位体系:依托官方法令进行宏观管理
        二、蒙彼利埃的学位体系:逐步建立学位等级体系
    第三节 两者培养机制的比较
        一、蒙彼利埃的课程设置更为制度化且科学化
        二、蒙彼利埃的学位系统更为完善且制度化
第四章 两所医学院学科建设的比较
    第一节 医学院的医学理论与教学
        一、萨莱诺:由重视医学实践转向医学理论
        二、蒙彼利埃: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并重而行
    第二节 医学院学科的发展
        一、萨莱诺:医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二、蒙彼利埃:医学学科发展完善且其他学科建立发展
    第三节 医学院的作品
        一、萨莱诺:医学作品丰富且影响久远
        二、蒙彼利埃:“外科之父”及其着作
    第四节 两者学科建设的比较
        一、两所医学院在医学实践和理论上取舍不同
        二、蒙彼利埃在医学学科之外发展了其他学科
第五章 发展或消亡:两所医学院不同命运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是否有坚实的师生行会
    第二节 是否有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节 是否有丰富的学科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公务员
        2.1.2 基层公务员
        2.1.3 素质
        2.1.4 基层公务员素质
    2.2 相关理论
        2.2.1 胜任力素质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当前N市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准备与实施
        3.1.1 调查地区
        3.1.2 调查目的与样本选择
        3.1.3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3.2 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3.2.1 N市公务员基本信息统计
        3.2.2 N市公务员素质总体现状
第4章 N市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N市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4.1.1 公共服务意识缺乏,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4.1.2 专业知识薄弱,学习创新能力不强
        4.1.3 思想教育活动趋于表面,道德规范不够细化
    4.2 N市公务员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4.2.2 基层公务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4.2.3 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第5章 国内外公务员素质提升经验
    5.1 国外公务员素质提升的经验
        5.1.1 英国公务员素质提升的经验
        5.1.2 澳大利亚公务员素质提升的经验
    5.2 国内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的经验
        5.2.1 对年轻公务员强化实践锻炼
        5.2.2 城区结对帮带提升新录用公务员素质
    5.3 国内外公务员素质提升的启示
第6章 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基层公务员主体观念
        6.1.1 选树优秀典型,摒除“官本位思想”
        6.1.2 加强一线岗位锻炼,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6.1.3 传承北大荒精神,提升艰苦奋斗品质
    6.2 提高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6.2.1 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6.2.2 实现政治思想教育渠道多样化
    6.3 强化基层公务员自主学习能力
        6.3.1 增强组织引领,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6.3.2 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6.4 强化公务员培训工作
        6.4.1 完善培训内容
        6.4.2 改进培训方法
        6.4.3 端正培训态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7)能力本位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E大学工程硕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高校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一、欧美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一) 法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二) 美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三) 德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四) 欧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案例研究——以3所高校为例
    二、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发展历程
        (一) 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历史沿革
        (二) 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案例研究——以6所全国示范培养高校为例
        (三) 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总结
    三、能力本位视角下国内外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
        (一) 国内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比较
        (二) 国内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影响环节的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学生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调查反馈研究
    一、调查和数据分析
        (一) 问卷访谈设计
        (二)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学生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反馈
        (一) 学生认为自己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改进的能力
        (二) 学生认为自己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改进的能力
    三、能力本位视角下学生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影响环节调查反馈
        (一) 课程设置环节
        (二) 师资队伍环节
        (三) 实践基地环节
        (四) 毕业设计环节
        (五) 实践能力培养影响环节全过程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反馈调查研究
    一、调查和数据分析
        (一) 问卷访谈设计
        (二)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调查反馈
        (一) 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总体评价
        (二) 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反馈
    三、能力本位视角下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比分析
        (一) 能力本位视角下E大学工程硕士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对比
        (二) 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校企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反馈
        (三) 能力本位视角下企业导师对E大学校企合作现状的访谈调查反馈
    四、小结
第五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思路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能力本位视角下构建评价体系初始指标
        (二)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三) 量表题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能力本位视角下熵值法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一) 多选题权重分配
        (二) 量表题熵值法权重分配
        (三) 多选题与量表题权重综合分配
    四、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8)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P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园教师培训受到政府及学术界高度重视
        1.1.2 学界对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1.1.3 P区新建公办园迅速激增给教师园本培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1.4 笔者自身为新建公办园管理者,工作需求与研究兴趣驱使
    1.2 文献综述
        1.2.1 新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1.2.2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策略与途径的研究
        1.2.3 聚焦幼儿园新教师园本培训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1.2.4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的模式研究
        1.2.5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制度建设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新建公办幼儿园
        1.3.2 园本培训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研究法
        2.4.2 问卷调查法
        2.4.3 观察法
        2.4.4 访谈法
        2.4.5 研究工具
    2.5 研究步骤
3 P区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现状调查
    3.1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
    3.2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实施现状
        3.2.1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所参加过的培训的最高级别
        3.2.2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制度建设的现状
        3.2.3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组织方式的现状
        3.2.4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频次安排的现状
        3.2.5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时间安排的现状
        3.2.6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形式安排的现状
        3.2.7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内容安排的现状
        3.2.8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存在问题的反馈
    3.3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的满意度
        3.3.1 新建公办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对新教师的帮助程度
        3.3.2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形式安排的满意度
        3.3.3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内容安排的满意度
        3.3.4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时间安排的满意度
        3.3.5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效果反馈
        3.3.6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总体安排的满意度
    3.4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的需求
        3.4.1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时间的需求
        3.4.2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形式的需求
        3.4.3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培训内容的需求
4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4.1 P区幼儿园数量激增,主管部门对园本培训的管理缺位
        4.1.1 P区学前教育管理背景复杂,困难重重
        4.1.2 主管部门对新建公办幼儿园研训管理政策的制定不健全
        4.1.3 主管部门对新建公办幼儿园研训管理机制的建设不完善
    4.2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
        4.2.1 老园托管的新园园本制度不完善,更新不及时
        4.2.2 单独新园园本培训制度不完善,与园所制度不匹配
    4.3 新建公办幼儿园对教师参培实际需求的关注不够
    4.4 新建公幼儿园管理者专业性不强,培训质量差
        4.4.1 老园托管的新园中,管理者培训理念不同,培训质量差异大
        4.4.2 老园托管的新园中,管理者专业性缺乏,培训质量差
        4.4.3 单独新园中,管理者普遍专业性严重不足,培训质量差
    4.5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4.6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4.6.1 老园托管和学前专业园长的新建园中,内容缺乏针对性的分析
        4.6.2 非学前专业园长的新建园中,内容缺乏针对性的分析
    4.7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形式单一氛围冷清
        4.7.1 问卷调查中各新建公办园教师对形式单一的反馈
        4.7.2 访谈中老园托管的新园教师对培训形式单一的反馈
        4.7.3 访谈中非学前专业园长的新建园教师对培训形式单一的反馈
        4.7.4 访谈中学前专业园长的新建园教师对培训形式单一的反馈
    4.8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组织方式和时间频次安排不合理
    4.9 新建公办幼儿园面临的现实困境较多,园本培训开展难度大
        4.9.1 老园管理者调动,新园管理者缺乏,培训质量难以为继
        4.9.2 新建公办园管理者配备不足,缺乏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4.9.3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职业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4.9.4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4.9.5 新建公办园各类经费紧张,专家资源短缺
5 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质量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5.1 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与对策
        5.1.1 完善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管理政策和机制
        5.1.2 组建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培训者团队,定期开展研训活动
        5.1.3 成立学前教研联组,为新建公办幼儿园培养师资,丰富培训资源
        5.1.4 整合邻近新建公办幼儿园之间的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实施的经验交流
    5.2 针对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建议与对策
        5.2.1 健全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制度,保障制度落地
        5.2.2 坚持需求导向,摸清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所与教师发展的双向需求
        5.2.3 构建新建公办幼儿园必修、选修、自修相结合的多维培训内容体系
        5.2.4 多元创新新建公办园理论学习的培训形式,激发教师参培积极性
        5.2.5 新建公办园应关注培训实施的过程,完善效果反馈与评价的机制
        5.2.6 新建公办幼儿园要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优质资源引进和对外送培..
    5.3 针对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建议与对策
        5.3.1 新建公办园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园发展的需求,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5.3.2 新建公办园教师应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求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5.4 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与社区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5.4.1 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应为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5.4.2 各新建公办幼儿园属地社区的教育学院及图书馆应为教师提供学习便利..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研究现状
        1.1.2 研究范围..陕西省杨陵区
        1.1.3 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的必要性
    1.2 相关概念及释义
        1.2.1 村庄公共中心
        1.2.2 使用后评价(POE)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体系构建
        1.4.2 案例村村庄公共中心使用评价研究
        1.4.3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问题
        1.4.4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优化对策及建议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村庄公共空间研究
        1.5.2 评价方法研究
        1.5.3 总结与借鉴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体系构建
    2.1 评价前期准备
        2.1.1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现状特征
        2.1.2 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
        2.1.3 评价内容
        2.1.4 评价标准
    2.2 评价研究总体方案
        2.2.1 评价技术和方法
        2.2.2 评价体系构建
    2.3 村庄公共中心空间布局评价方案
        2.3.1 区位及服务半径分析
        2.3.2 设施配置类型及规模
    2.4 使用行为及频次评价方案
        2.4.1 行为测量法
        2.4.2 观察方案预设
    2.5 满意度及需求评价方案
        2.5.1 构建评价因素集
        2.5.2 评价因素的权重、定级和赋值
        2.5.3 问卷调查预设
    2.6 本章小结
3 案例村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
    3.1 村庄公共中心布局调查分析
        3.1.1 区位及服务半径分析
        3.1.2 公共服务配置分析
    3.2 村民满意度评价分析
        3.2.1 权重计算
        3.2.2 满意度评分结果
        3.2.3 满意度评分分析
        3.2.4 满意度评价分析总结
    3.3 环境行为和使用频次调查分析
        3.3.1 人群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
        3.3.2 行为地图分析
        3.3.3 村民使用频次调查分析
        3.3.4 村民环境行为及使用频次总结
    3.4 村民需求调查分析
        3.4.1 产业、科教发展需求
        3.4.2 文化娱乐需求
        3.4.3 休闲活动需求
        3.4.4 社会福利需求
        3.4.5 医疗卫生需求
        3.4.6 商业服务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问题及优化对策
    4.1 案例村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问题分析
        4.1.1 王上村
        4.1.2 姜嫄村
        4.1.3 问题总结
    4.2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问题分析
        4.2.1 公共中心较为单一、空间覆盖率不足
        4.2.2 空间复合利用率低
        4.2.3 空间对乡村生活的适宜性差
        4.2.4 后期管理运营缺失
    4.3 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优化对策及建议
        4.3.1 村庄公共中心布局优化策略
        4.3.2 空间复合利用优化策略
        4.3.3 管理运营、社会环境优化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与讨论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规范
    附录二 调查问卷及图表

(10)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
        (三)个体生态系统、种群生态系统与群落生态系统
        (四)生态化治理
    四、研究前提、方法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假设与视角
        (二)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成演进及生态逻辑
    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成演进
        (一)国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成演进
        (二)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成演进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成演进的生态逻辑
        (一)历时性生态逻辑
        (二)共时性生态逻辑
第二章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的应然样态
    一、自组织的个体生态系统
        (一)具有“双重目的性”的组织使命导向
        (二)具有开放性的系统结构
        (三)能够自我催化循环的系统功能
        (四)非平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行为
    二、“共栖”或“互利”的种群生态系统
        (一)多样稳定的种群“共栖”结构
        (二)开放互补的种群“互利”行为
    三、共生共荣的群落生态系统
        (一)差异化基础上整体统一的组织结构
        (二)中心性与边缘性相互转化的组织功能
        (三)与内外部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的组织行为
第三章 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使命缺失
        (二)组织对外开放不够
        (三)圈子文化“割裂”学术权力结构
        (四)内部制度的形成缺乏契约文化
    二、种群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的过度同构导致组织间的竞争加剧
        (二)生态位重叠导致组织间的竞争异化
    三、群落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组织群落边界分析
        (二)边界的固化导致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失调
第四章 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系统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个体生态系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一)组织使命的认知偏误
        (二)学术制度科层化导致组织相对封闭
        (三)结构圈层化导致“学术共同体”精神缺失
        (四)自上而下的制度路径依赖
    二、组织种群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位重叠
        (一)定位不清导致组织“共栖”或“互利”受阻
        (二)资源依赖诱致的过度扩张
    三、组织群落生态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固化
        (一)“单位制”造成的环境承载力下降
        (二)与组织群落外部的合作过于功利化
第五章 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化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生态化治理体系构建的目的指向与切入点
        (一)激发“学术生态力”的目的指向
        (二)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学术权力的优化配置
    二、生态化治理体系构建的思维方式
        (一)彰显稳定持续的目的性思维
        (二)关注阶段演进的过程性思维
        (三)立足有机统一的整体性思维
    三、生态化治理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
        (一)促进个体生态系统功能耦合,以明确组织使命激发内生动力
        (二)创新种群生态系统竞合机制,以知识交叉融合实现良性互动
        (三)再造群落生态系统组织边界,以强化内外协同达致共生共荣
        (四)D大学生态化治理体系构建的案例分析
    四、生态化治理体系构建的条件保障
        (一)加强学校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统筹谋划
        (二)建立超越学术绩效的组织评估制度
        (三)完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柔性化人事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主持科研课题情况

四、行政管理知识讲座(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行政组织法的理论源流与机能变迁[D]. 郭志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东省某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D]. 郝佩瑶. 山东大学, 2021(12)
  • [3]山东省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与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策略研究[D]. 聂婉颖. 山东大学, 2021(12)
  • [4]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中世纪早期医学院的兴与亡 ——以蒙彼利埃和萨莱诺医学院为例[D]. 周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N市公务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D]. 信爱彤.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能力本位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E大学工程硕士为例[D]. 陈法源.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培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P区为例[D]. 楚卓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0)
  • [9]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研究[D]. 王国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化治理研究[D]. 杨朔镔.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行政管理知识讲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