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贺族社会生活中的母亲制度残余_畲族论文

略论畲族社会生活中的母系制残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畲族论文,母系论文,残余论文,社会论文,生活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翻开人类文明史,我们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男女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地位变化。私有财产的积累成为可能,社会逐渐出现阶级分化,父权制便逐渐取代了母权制。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已较大程度上失去了她们在当时社会生产中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转而从事采集、炊煮、纺织等次要工作,导致了母权制的削弱,并且开始“把妇女挤到了第二位。”(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58页,人民出版社,1972。)

畲族在本世纪50年代之前(本文以下论述的时间均指50年代之前,即公元1949年前),都以小家庭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单位,已属于“父系制”的社会组织。但是,笔者通过对馆藏文物的考察及对畲族社会风俗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畲族父系制社会中,还保存着大量的浓厚的母系制社会的残余。它一直与父系制共存,“他们互相斗争着,一个要保存自己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另一个则要削弱前者的这种地位。”(注:拉法格:《思想起源论》,59页,三联书店,1962。)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类文明史问题,对民族学、民俗学探索多有裨益。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二、畲族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消费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就会有一种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形式,就会有一定的家族组织、阶级状况。”(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论的信》,第1页,人民出版社,1953。)

畲族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虽然长期受周围汉族的封建文化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清代中后期已经有所汉化。但是,在社会组织中仍然存在着残留的原始母系社会痕迹。畲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组织是氏族,一个氏族有祠堂(畲族的氏族大部分是原始的“祖担祠堂”,这是一种以一担竹箱为容具,内装氏族的祖杖、祖图、祖宗牌位、族谱等,即为祠堂。有的村寨也建有祠堂)、祖坟、族谱、祖图、祀田,还有族规、家法。畲族每年在清明节或冬至举行一、两次祭祖,商议氏族大事。畲民对氏族内的人称“自家人”,有相同的心理、理念。

氏族,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有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但物质生活关系决定着精神生活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又决定着物质生活关系。畲族在过去历史中,社会生产相对低下,妇女与男人共同参加生产,因此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妇女与男子摆到平等的地位,有时女子地位甚至高于男子。可举例如下:

(1)我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畲族祖杖(征集于1959 年)其杖首“龙头”劲部刻有一个畲族孕妇的形象。说明畲族早期尊崇女子,妇女在畲族社会有崇高地位。

(2)畲族族规规定:凡登记为本氏族的男女, 都有权参加祠堂的祭祖、会餐和分配祭礼品。说明畲族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

(3)畲女和男子一样有排行次序,并能同上族谱。 畲族与汉族在排行与上谱上完全不同,畲女有排行辈份,并能上族谱;而汉族只有男子有排行,有权上谱。

畲族排行中以“大、小、佰、千、万、念”这六个字用周而复始的方法来区别,但历来有雷无“念”、有钟无“千”之说。清光绪三十二年版的《畲客风俗》中记载:“畲客自言雷姓分大小佰千万五字为行次,周而复始……若蓝姓,则分大小佰千万念六字为行次……”(注:清、浮云(魏兰):《畲客风俗》,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九日版。)

畲女的排行是在娘家与同辈姐妹一起排的。畲族男从父系排行,女从母系排行,男子同辈一百人,从一郎至百郎,女子同辈五十人,从一娘至五十娘。例如:

某畲女蓝姓,祖母辈为大字辈,为第五十个姐妹,称祖母为兰大五十娘;母亲为姐妹中第九十人,则其母为兰小九十娘;其本人为同辈的第十二个姐妹,则称兰百十二娘;其女是同辈第二十五姐妹,则称兰千二十五娘(但这种排位大号只是在死后使用的谥号)。

(4 )氏族中出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一样登记:据蓝周根先生所提供的一本“出生登记簿”记载:——村清嘉庆壬戌年(1803年)登记出生有十人,其中女四人;嘉庆壬申年(1812年)登记出生二人,一男一女;道光三年(1823年)登记出生二男。

(5)畲族男女同时参加图腾崇拜。 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就是图腾崇拜。从本质上讲,图腾崇拜就是某一氏族认为人与某种动、植物或其他抽象物体如龙等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图腾崇拜是维系氏族公社的重要因素,氏族成员以为某一图腾与本氏族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从而统一理念,在一个图腾之下共同生息。畲族是信盘瓠图腾的民族(所谓畲族盘瓠图腾的探索将另文论述)。畲族祭祖,应该是举行人盘瓠图腾的学师仪式,一定要有畲女参加,女的代表“西王母”,并有两个穿民族服装的“伴娘”,陪同“西王母”。如果没有女子参加就不能做入教仪式(其畲族的祭祖的活动,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祭祖,而是“让祖宗知道新入教者姓名,使祖宗的法术传给后来者”,故畲族称“学师传师”或叫“做树头”的一种学法仪式)。畲族对妇女参加入教仪式较为重视,“他们认为妇女是一种神圣的和先知的东西;他们也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取妇女的意见。”(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58页,人民出版社,1972。)

(6)畲女的丧礼与葬俗与男子一样:畲族妇女死后, 跟男子一样,做三天三夜(学过师的)或一天一夜的功德道场。畲族妇女亡故后,同样可上祠堂受祀,祠堂同样安放有如“兰大×××娘之灵位”,基碑同样刻“兰大×××娘之墓”。不同于汉族妇女不受祀,墓碑仅刻××氏的情况。

恩格斯说:“神话中的女神底地位,表明早期女子还有比较自由与受尊敬的地位。”(注:清、浮云(魏兰):《畲客风俗》,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九日版。)畲族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组织中有上述高的地位,是母系制传统势力影响的表现。

三、畲族的妇女在生产和家庭中的地位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妇女特别是汉族妇女受到封建伦理观念及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家庭生活、生产活动中,男子占统治地位,妇女只能屈从男子的意志。

而畲族妇女的情况却不同,畲族基本上体现男女平等观念,在某些方面甚至妇女占主导地位。首先,畲族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及物质交换,掌握经济上的主动权,因此在家庭关系上也占居较高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畲女不裹脚。 妇女裹脚是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妇女“三从四德”封建伦理的精髓。它使妇女仅属于丈夫而没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裹脚不仅给妇女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行动上的不便,而且还是深重的精神枷锁。它剥夺了广大妇女平等参加劳动,参加社会交往的权利。从史料及馆藏文物证实,畲族妇女从来不裹脚,跟男子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男人能做的事,妇女也能做,甚至比男子更能吃苦耐劳。《畲客风俗》记载:“畲妇赤足,不事包裹。畲妇天足,无缠足之病。”“畲妇在家,皆穿木屐”。“畲客夫妇并耕。畲妇最勤,夫妇并耕而食,或犁或耨,无所不能。”(注: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皇清职贡图》记载:畲族“妇以兰布裹发……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注:《潮阳县志》卷八、俗志、清乾隆、嘉庆。)建阳畲民“女子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佩饰,服色惟兰青与白,常披蓑戴笠,跣足负来,日与男子同耕种”。“潮阳畲民”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注:周荣椿:《处州府志》卷十二,光绪三年。)处州府畲民“畲妇戴布冠,缀石珠,赤足负载。”(注: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乾隆。)

(2)畲女能上山种山、下地种粮,样样农活都会做。如犁田、 耙田、插秧、耘田、烧灰、割草、放牛等。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存的《畲客风俗》一书中有一组插图,充分展现了畲女的劳动场面。

(3)畲女不仅能干农活,且采薪较有名气。早在明代, 太姥山一带的畲民以“樵薪为生”。清初时,福州罗源畲民“力作采薪捕鱼,以供食用。”(注:杨澜:《临订汇考》《山川》卷一。)从事采薪的多为畲女,她们特别勤劳,不辞劳苦,常带饭深山采樵。有“绿薄畲客饭,红叶女郎樵。”(注:徐望璋:《畲妇》《处州府志,文艺志下》。)“衣冠斑□履苴芦,薪担压肩走风雨。”(注:屠木仁:《畲客三十韵》《处州府志,文艺志上》。)“三五女负薪,鬻市两脚赤。”(注:郑培椿等:《遂昌县志》卷一,风俗、道光十五年重修。)诗句,说明畲女艰苦樵薪的景象。图《山樵》,就描绘了二畲妇已在山上用刀起劲采薪,而一畲男子才上山的场景,是最形象的说明。

(4)畲女在产品交换上也起主导作用。 畲女以自产的农产品去交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如棉布、食盐、铁器农具及大米等。《畲客风俗》中有两幅有关交换的插图:图《鬻薪》,二畲女以二担薪柴与汉族地主换米,在举手比划讨价还价,而一畲男则在后面反剪双手,若无其事。图《换衣》画的是:二畲女,一畲女挑两篮农付产品如蕃茹、鸡、蛋等,另一畲女背着小孩,正与汉人以农产品换旧衣、裤、鞋等。

(5)畲女在家庭中,也起主导作用。 清代郑培椿在《遂昌县志》风俗篇中记载:“其妇人为人家执爨薪水独任,余夫事肩与助力。 ”(注:《建阳县志》卷三,风俗,民国。)说明畲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任”讲出了畲女重要的家庭地位。

(6)畲女能自由参加社会活动。 畲女喜欢自己自由参加如赛歌会和畲族传统节日——正月半、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走亲访友也以畲女出面为多。

笔者在畲族人士配合支持下,采录了部分畲族传统山歌,其中有关生产的几首节录于下:

《种田歌》节录:

新年过了月半来,公婆割草烧秧灰;

男人犁田女割草,男人插秧女插灰。

此首山歌讲备耕生产。公婆、畲族指的是夫妻。插灰,指用泥灰塞秧根,也是农活。

《时辰歌》一节写道:

卯时食饱郎先行,千万不与女人平;

男人多做女人活,女人迟来养头牲。

另一首来自景宁的《时辰歌》是这样写的:

卯时食饱郎先行,千万莫对女人讲;

男人多做男人事,贤娘饲猪你先行。

此首山歌道出了畲族女人不但要从事田间劳动,还要在家带孩子,养牲畜等。劝说男人多出力代女人做事。

《劳动歌》节录:

与娘作田上下界,娘禾更大郎禾细;

小娘禾木种何食,郎子禾细欠人债。

有关地方志及早期资料中,也有为畲族劳动写照的诗歌,现抄录二首于后:

(1)云和县:

四面塞山两道溪,溪山深处几群黎,

除荒蠲赋思常渥,破屋颓垣筑未齐。

祗有茅棚藏牝犊,更无篱落隔邻鸡,

佃田多是盘瓠种,两遇夫妻尽把梨。

(2)遂昌县:

盆陀之后亦编氓,百亩夫妻事并耕。

人不厘居无力役,田从主赁省官征。

麻衣粗织神农制,绣帻高粒帝当甥。

四、畲族母系、父系并存的家庭

我们把畲族社会的母系、父系并存家庭,简称为双系家庭。笔者的调查结果及蓝先生的调查显示:畲族社会中,母系家庭加上双系家庭所占的比例很大。

蓝先生曾于1987年在浙南的丽水、松阳两市县的6个村60 户的调查,笔者于1987年、1992年、1997年先后3次在丽水的几个畲村15 户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共调查75户,其中母系家族有19户,约占25.33 %;双系家庭28户,约占37.33%;父系家庭28户,也只占37.33%。可见母系加双系家庭合计约占62.66%。

现将蓝先生及笔者对丽水上中寨、下牛寨、紫阳贯、老竹沙溪、上井、松阳后堂、黄岩等村的调查所得母系、双系家庭的资料,列表公布于后(表1)

表1 畲族母系、双系家庭调查情况

家名

近代血统 现存世系

(上中寨村)

钟陈英母父母 母

蓝火妹父母母 母母

蓝月英父母父 母父

蓝中根母父母 父母

蓝贤花母母父 母父

蓝文伟母母父 母父

蓝东贤母父

母父

蓝新妹父母母 母母

(下牛寨村)

雷石根父父母 父母

雷树根父父母 母母(两代领女招赘)

雷木土父母母 母母

(紫阳贯村)

雷法海父父母母母母(四代领养)

雷章旺父父母母母母

雷贤才父母母 母母

雷炳莲母父母父

(后堂村)

雷里门父母父父母父父

雷天 父母父父母父父

雷林葱父父父母父 母父

雷文根父母父 母父

雷陈根父父母 母父

雷春兰母父父 父母

雷胡松父母父 母父

雷德和父父母母母母

雷先春父父母母父母母

雷似友父父母父父 母父父

雷门书父父父母父母

雷中妹母母父 母父

雷兰寿父母母 母母

雷炳英父母母 母母

(黄岩村)

雷石根母父母母母

蓝火 父母母母母母

(老竹上井)

雷宝花父母父 父母

雷贤花母母父 父母

(老竹沙溪)

蓝石女父母母 母母

蓝春梅母父母 母母

对双系家庭,经分类研究,具有几个不同类型,现举例说明于下:

例一:姐妹嫁兄弟而出现双系家庭。

蓝押开家

蓝押开有二子,蓝阿利与蓝利法两兄弟。雷万四娘跟蓝土当(三岁给蓝押开领养)是亲姐妹。雷万四娘是村头岩人,家里仅留此独女,跟蓝阿利结婚,要招受继雷家祖业,所以他俩生的小孩,老大蓝石根,跟父姓,祀蓝姓业。老二雷土根,随母姓,祀雷姓业,其女雷石钗招赘,这样祀业形成双系家庭。

例二:养女、生女招赘形式双系家庭

雷里门家

雷里门,初无生育,领女雷根,招赘雷火才。后生一女雷天,招赘雷中付。雷里门养女、生女招婿后形成双系家庭。

例三:儿子出祀留女招赘形成双系:

蓝陈生家

蓝陈生生有一子一女,子蓝金福出祀,女蓝天风留家招赘而形成双系家庭。

例四:自身属母系子娶媳,女招赘形成双系。

钟陈英家

钟陈英自己是母系出身,招夫蓝章土。畲族招夫本族可不改姓,外族要改妻性。儿女随父姓,儿娶媳,女留家招赘形成双系家庭。

例五、先夫亡带女嫁夫祀双姓形成双系。

蓝东

蓝东,前夫已卒,所生一女,带女重嫁雷姓,女继承蓝、雷两姓祀化而形成双系家庭。

五、畲族的生育观念

人类对于生育的观念,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的表现。现代科学认为,生儿生女是自然生态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意识形态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生育观。例如,有的民族认为有女孩就能繁衍后代,使民族人丁兴旺,他们就喜欢女孩子;有的民族,特别是汉族,长期受封建思想统治,重男轻女,喜欢男孩。畲族则在生育观上一直认为男女都一样,基本上体现男女平等。举例说明:

(1)对不育妇女与生育妇女一样看待。 笔者与蓝先生的调查资料显示:畲族对不育妇女的领养行为持支持态度,给予平等对待。对养儿女、不育妇女不另眼看待。上中寨、下牛寨、紫阳贯、后堂等4村27 户,通过累计162代调查:自生儿繁衍后代的有98代,占60.49%;自生女招赘繁衍后代的有20代,占12.34%;领养儿女的有44代,占27.17%。其中最高的是紫阳贯村6户28代,就有9代领养儿女,占32.14%。 领养对象:有本族过祀的,而大多数是汉族贫苦农民的弃婴。从汉族领养的小孩,不准认生身父母及来往。本族领养的可与生父母相认、来往。领养儿女的多为自己不育,有的甚至几代不育,如雷金水家四代不育:

(2)生男生女都一样:畲民认为生男生女一个样。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由于畲族男女有平等参加生产的权利,畲女在生产劳动中是能手,有的时候还是主心骨,所以不会因为生女儿而受社会及家庭的歧视,形成了生男生女一个样的观念。我们调查时,许多畲民都这样认为。他们反映:“三代连生儿子的不多见,反正生男生女都一样。”据多个畲族村寨的调查,新生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

(3)非婚生子女的归属:畲族对非婚生子女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准堕胎和溺婴,不受社会和家庭的歧视,同婚生子一样对待。女方未婚而孕的归女方父母抚养,也可随女嫁到夫家,作夫家的亲生子女,有继承夫家的财产的权利。婚外生子女,可归生父,也可随母在养父家。畲族民间早年有俗话说:“不怕野种,只怕绝种。”体现了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新社会,畲族的婚姻生育文明有显著的进步。

六、畲族社会的婚姻现象及制度

畲族在婚姻制度上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畲女婚后有从夫居,子女随父姓,也有从妻居,子女跟母姓。畲族反对纳妾及典妻行为。奉行同支不能通婚的限制。比较汉族,畲族较多地保留母系制。调查发现,畲族婚姻中除女嫁男外,尚有以下五种婚姻形式:

(1)“招女婿子”:主要是独女家庭, 也有部分多子女家庭仍采用此种方式:男子到女家招赘,作妻方家庭财产的继承人。这种女婿,畲族人当作自己的儿子,故称“女婿子”,以传宗接代。其中有个特点:本族招来的女婿子可以不改姓,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随父姓,以随母姓居多。外族招来的女婿子,要改姓氏从妻姓,讲畲家话,尊重畲族的风俗习惯,子女一律随母姓。

(2)“男嫁女家”:畲族男子可以出嫁。 男子出嫁的礼节与女子出嫁相同:男子出嫁时,女方要给男方父母送礼,还要给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和养儿费,酬谢男方父母的养育之恩。男到女家后,在政治、经济、生活上享受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男子出嫁后没有赡养自己父母的责任。据松阳黄岩村、丽水北山脚村的调查,1949年前结婚的70对中,有8 对是男嫁女家的,占11.41%。有的男子出嫁也同女子一样坐轿。

(3)“作两头田”:男女双方都是独生,在双方家庭同意后, 夫妻婚后定期两边家庭轮流居住,招祭双方香炉,继承双方祖业,赡养双方父母,种好双方田、地、山,故称“作两头田”又称“做双边亲”。为主的一方要在两家合并后,把对方祖宗香炉接过来与本家祖宗香案同排放在坐向右边,年节同样祭祀。在畲村,发现祖宗香案上有两只香炉的,就可以确定这家上辈有一代是两家合并的,如有三只香炉,则说明有过二次两家合并。

(4)还有的多子女家庭,女方虽有兄弟已娶妻, 但仍要男方到女方家上门3年,期满后可以从妻定居,也可以从夫定居。

(5)童养媳与童养子,选择符合与本家通婚条件的,才能抱养。成人后,必须男女双方同意婚配并举行婚礼,请过“缘亲酒”,拜过祖宗,才能成夫妻同居,畲族称为“作大人”。据调查,童养子比童养媳还多。如丽水西弄村,五十年代前只有12户,有两户带童养子,一户娶子。

畲族婚礼除了坐轿以外,较多的还是“行嫁”及农具嫁妆。所谓的“行嫁”,在有关早期畲族资料上均有记载,据现在的调查,其仪式如下:

婚前两三天,男到岳父家接新娘。新娘出嫁日,头戴三公主凤冠(即畲族头冠);穿兰色花边衣(俗称“拦杆衫”);有的村寨穿裙,而丽水老竹上井、沙溪等村畲女出嫁时绝对不准穿裙,穿青色裤(裤脚有的有一周绣花);脚穿草鞋(这是一种用络麻打编的草鞋,鞋耳染上红色,鞋鼻上拴四枚铜钱);新娘与新郎同撑一伞,边走边唱歌,新娘唱新郎和。

关于行嫁资料记载转录如下:

(1)《建阳县志》

先期二、三日,婿来迓,略如古亲礼。及时,婿先导,新娘裹红帕于首,衣兰色,张雨伞,徒步随之。女父殿后,若拥护然。(注:《建德县志》卷三,风俗,民国。)

(2)《建德县志》

……新妇出阁与新郎同撑一伞,步行至乾宅。沿途唱歌取乐,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注:沈作乾:《栝苍畲民调查记》,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四期,1925年11月4日。)

(3)《栝苍畲民调查记》

丽水畲民“新郎前行,新娘尾之,各手雨伞一,半张以蒙其首,途中,新郎唱之,新娘和之。夜半灯火煌煌,履声椽椽,亦奇观也。抵婿门,谒翁姑及庙,见毕,而婚礼完矣。奁币悉为农具,而服饰甚鲜。如犁、锄、耜、蓑衣、水车等,皆为必需之品。富者益以牛,贫者缺矣。”(注: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志》,1993。)

由上述畲族婚姻形式可见,畲族曾经经历过原始公社母系氏族时代的对偶婚时期,另外畲族婚姻中的器嫁、大户嫁、领酒水的“借镬”与抢亲,都有“掠夺婚”的痕迹。是婚姻形式的母系力量对抗以父系为中心转换的一个混合体。

七、畲族的舅权特大的现象

在民俗习惯中,舅权的存在,有学者认为是母系制残余的一种体现。关于舅权,许多民族或多或少地存在,汉族也有些痕迹。而畲族的舅权特别大,这是值得民俗工作者探讨的。

笔者就畲族的舅权现象作过专门调查记录,适巧蓝先生也在这方面作了努力,两方面的调查资料表明:畲族人民对娘舅十分尊敬,就是再无能的舅舅仍受尊敬。故俗语有“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之说,认为舅公最大。恩格斯说:“舅舅与外甥间的特殊密切的关系,起源于母权制时代,这是在好多民族间都可以看到的。”

畲族社会的舅权特大,在民俗学方面表现有以下方面:

(1)嫁外甥女,(外甥娶媳)席上,舅舅要坐上位, 其他辈份高于娘舅的,也得让给娘舅,此时的舅舅是宾上宾。敬酒也得先敬舅公、舅舅。畲族有《敬酒歌》:

一双酒盏花里红,奉上酒筵敬舅公;

敬你舅公吃双酒,酒筵完满结成双。

酒筵毕时,舅公、舅舅没退席,其他人不得先退席。新娘上轿,由娘舅抱上轿。

(2)请外甥女,又叫“作表姐”也称“崩女人客”。 凡当年要嫁之女,娘舅要请她及其母亲去做客,次数不拘。姑娘要穿漂亮衣衫、佩银饰,到舅家后,舅家村的年轻人陪唱歌,这就是“作表姐”,也是对姑娘学歌的一次考验,能歌的人人夸,不能唱的会遭到不客气的讥讽。“作表姐”,娘舅未请之前,其他任何亲戚都不能请。

(3)娘舅有管教外甥权:外甥(包括外甥女,下同)有错, 娘舅有权管教,叔父则不然。在畲民中,夫妻吵架要双方娘舅调解,分家由娘舅主持。外甥虐待父母,要跪在娘舅面前认错。外甥婚嫁,娘舅要插手。孩子满月、做“十六岁”时,一定要请娘舅,其送礼最多,得还礼也最多。母亲亡故时,要先报娘舅,并跪门外接娘舅入内后方能入殓盖棺。其他人送的祭品可以收下,娘舅家送的祭品要如数退还,不能收一点。

(4)做“娘家头”又称“打生利亲”。 主要是外甥女出嫁后受夫家或子女虐待,回娘家报告,由娘舅出面组织亲友到甥女婿家去讲理,直至女婿认错并保证不再虐待后才回去。其一行人往、行、吃应由甥女婿负责。在畲族中虐待妇女的情况极少发生。

八、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畲族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有崇高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是一种母系制残余的一个特征。正像恩格斯说过的:“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一样,即母系制社会的最主要表现。

畲族妇女为什么有崇高地位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畲族妇女与男子一样直接参加各种生产活动。因为,母系家庭公社的妇女,都属于同一个氏族,丈夫可以来自其他外氏族。所以母系血缘在维持公社方面起决定性影响:妇女担负着主要的生产活动、抚育子女、管理家务、主持分配,从而决定了妇女在母系家庭公社中有崇高的地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共产制家庭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庭内的统治。”“这种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原始时代到处通行的妇女统治物质基础。”

如果畲族妇女不直接参加各种生产活动,而从事次要的纺织、炊煮和生儿育女的家务劳动,那么“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正是这种社会生产的变化导致地位变化,使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社会也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畲族妇女也就没有了母系制存在的依托。

研究畲族社会所保留的大量浓厚母系制残余,弄清它们的根源,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权制发展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家庭的产生及历史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WW郑玉琴

标签:;  ;  ;  ;  ;  

论贺族社会生活中的母亲制度残余_畲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