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探讨

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探讨

陈兴[1]2010年在《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模式设计与制度构建》文中提出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市政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建议屡屡出现。在此背景下,探索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制度至关重要。本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深圳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国外市政债券的发展及其启示。阐述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政府职能划分理论、政府部门支出理论、财政分权理论等市政债券理论基础,对市政债券的概念、种类划分、特点、性质、功能以及国外市政债券的概况进行介绍,并重点比较美国和日本的市政债券制度,指出了它们对于中国市政债券制度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市政债券在中国的探索。重点对中国近年来对于市政债券的探讨进行了回顾,从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完善分税制、融资需要、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现行“准市政债券”特点、出现的原因、具体运作模式及存在问题情况进行介绍,提出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稳妥试点市政债券的建议。第四章,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分析。着重阐述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和自身优势。从弥补资金缺口和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和减轻财务负担、优化政府投融资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化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市场、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优化地方债务管理、积累经验和稳妥推进市政债券发行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并从风险控制力较强、具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经验、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突出强调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主要优势。第五章,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模式选择。根据深圳市政府投资需求、现有财力和负债能力,对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涉及的基本原则、发行主体、发行方式、发行种类、功能定位、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利率、承销方式、投资主体、税收待遇、信用评级、债券担保、二级市场流通、信息披露以及发行流程进行阐述。第六章,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风险分析与制度构建。主要从投资者面临的信用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政府面临的地方财政风险、中央财政风险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进行风险分析。并针对风险,从完善市政债券发行的法律保障、配套政策和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偿还机制、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资金运用管理制度、中介机构与市场约束机制等方面对推进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提出了政策建议。

袁兰兰[2]2000年在《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主要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已日益取代了股票筹资,逐渐成为国际直接融资中占统治地位的筹资渠道。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融资远大于企业债券融资。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债券市场。在我国,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上市募股;上市公司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而国外的企业融资决策顺序则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同样的筹资主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探索其中的原因,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快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使我国资本市场中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协调发展,成为本文选题的动因所在。本文采用了对比、演绎、归纳的研究方法,从中西方资本市场的比较入手,通过对西方企业债券市场发达的原因分析,讨论了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必要性,剖析目前我国在企业债券发展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各种障碍,并从宏观制度环境和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企业债券的加快发展,消除企业债券发展障碍的改革思路。文章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必要性。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中西方企业债券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西方企业债券市场发达的原因;此外,还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不发达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以及发展企业债券在我国的特殊意义。文章的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首先从国内经济和制度环境出发,分析了目前发展企业债券的契机。其次分析了企业债券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一是制度因素。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使企业债券发展受到过多的制度约束,这是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二是内生因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以及许多国有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展。三是外在因素。我国<WP=3>还缺乏规范、公正的债券评级机构,能够进行信用评级的公司不尽规范,评级可信度也令人怀疑。而且目前的评级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四是市场因素。债券期限品种和偿还方式的单一性,难以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理性投资者的缺乏,以及债券的弱流动性也严重削弱了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文章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在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后,主要从宏观制度环境和企业运行机制两方面提出了发展企业债券的改革思路。在宏观制度环境方面:一是转变证券市场发展战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全面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理顺股票、国债与企业债券之间的关系,明确企业债券的地位。三者协调发展较之单一券种市场的片面发展,更有利于加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其次是减少国家干预,为企业债券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即放宽乃至取消各种行业和规模限制,逐步实现利率与企业信用等级的挂钩;允许国有股上市流通,使债券的控股权优势得以发挥。 二是大力发展二级市场,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相互关系,指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债券的发行。另一方面,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发展的基础。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发展的因素,即制度因素、投资者因素和企业债券市场自身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构想。一要大力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其途径在于: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建立规范的养老保险基金、就业扶助基金等;鼓励保险基金投资。二要改善债券流通市场环境。首先是改善债券交易条件和环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手续费费率;规范债券的代理范围和记帐方式。其次是启动场外市场,实施做市商制度。三要进行金融创新,丰富投资品种如保值债券等。 三是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首先是确<WP=4>定评级机构的一般原则,即公正性、超脱性和权威性原则。其次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使评级结果具有可靠性、可比性,易于管理监督评级机构。四是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债券保险机制。可以考虑通过以下途径: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完善担保机制,充分利用担保法所规定的各种形式;设立偿债基金;设立投资保险等多种形式。在企业运行机制方面: 一是构建企业债券健康运行机制的体制基础。首先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企业债券的控股权维持优势,建立企业债券的信用基础。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建立市场化、动态化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完善经营机制。其次是建立和健全企业破产清偿和兼并制度。通过破产和兼并制度的完善,硬化债务合同的约束力,防范经营者和股东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二是降低企业债券成本,使企业债券发行更具经济性。融资成本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影响企业债券使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利率、资信等级、偿还期限等,因此降低企业债券使用成本的途径应主要考虑:以同期资金市场的利率水平为基准,考虑企业资信等级和?

谢丽霜[3]2003年在《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揭示金融发展之于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分为8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金融发展与西部开发的绩效 本部分从关乎西部开发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即资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激发、“造血”机制塑造着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金融发展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资产流动与重组功能、筹资用资的风险约束功能,可以促进西部资本形成、缓解西部开发的资金约束,改善西部产业结构,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同时,金融发展即金融市场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还有助于完善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进而为西部开发以至西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必不可少的市场制度基础。 第二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本部分从实证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本部分的基本观点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结构也和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金融发展处于浅层发展的状态,西部金融市场无论是在数量扩张,还是在质量改善上,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市场经济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状态,必然会妨碍西部开发的推展。该部分实际上是第一部分思想的逻辑延伸,它们既共同构成了研究和促进西部金融发展的背景,也共同印证了发展西部金融,强化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基础和路径 本部分的基本思想是:在经济发展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固然需要促进金融发展以强化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但是,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到区域实质经济基础如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储蓄及其与投资的分离,以及排他性产权安排等制度基础的约束的,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夯实这些基础;从金融应有的功能看,金融发展是金融市场作用范围扩大、作用层次深化、作用力度增强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总体上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强调这一点,并不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作为后进型经济的西部地区,“双力(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合一”的成长路径,更应成为其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部分 西部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是金融发展命题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金融工具多样化发展(其本身也是金融发展的内容和标志)的必要条件。由于间接金融既是西部金融系统的主体构成部分,也是西部实质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而该部分对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探讨就只限于间接金融领域。本部分主张: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在西部开发中的支持作用;存量调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以提高其运营效率;发展西部地区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等次级经济力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西进以促进西部大开发对外资的利用。 第五部分 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及其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当然内容和标志,国家如此,区域亦然。但就一个区域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介入和利用的程度。长期来看,各区域能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和利用资本市场,要取决于各区域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不是政府的扶持。因此,本部分主张发展西部股票市场应当着眼于长远,重点从提高西部卜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改善其结构及市场形象,开发和培养上市公司后备军等方面,来提高西部上市公司的整体赢利能力,进而提高西部地区对股票市场参与和利用的程度。同时,还应努力抓住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良机,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西部企业的债券融资,以期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未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好处。 第六部分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本部分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和障碍,也是中国货币金融政策进行区域化调整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根据。着眼于总量调节的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加剧了社会资金空间配置的失衡,进而扩大了区域间金融、经济发展的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中央政府应当重视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实行地区差别化的货币金融政策。具体到西部大开发中,就是要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引导金融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促进西部金融发展,增强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持作用,期间,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是西向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第七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推动

郑文博[4]2004年在《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文中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讲,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解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经验证明,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中小企业的发达。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展中小企业是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先天性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十分低下,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实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又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金融运行效率低下,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点所致。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银行竞争不充分、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畸形”发展、政府金融政策存在扭曲、中小企业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产生“贫血”现象。通过改革、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对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金融方面来讲,金融业是专事经营货币资本的行业,是通过对实质经济的服务来提高实物经济的配置效率,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金融结构不合理,机构不完善,体系不发达,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制度改革的落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我国是以银行制为主的国家,企业的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但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时,金融机构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并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予以配置,存在所谓的惜贷现象。对惜贷现象深层次追究就是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效率。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体制转换缓慢,原有的计划经济下银行体制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信贷政策主要是立足<WP=4>于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等有限的优良客户,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以及上市公司。银行系统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银行系统贷款管理目标过严,造成基层行“惧贷、慎贷”心理。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贷款终身责任制,要求实现新发放贷款100%按期还本付息,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行不敢贷、不愿贷思想,抑制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银行系统为加强管理,将贷款权限上收,基层行贷款权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企业信贷主体缺位,申贷无门。在贷款审批上手续繁杂,工作效率低。信贷权力的上收,对应的是贷款审批环节的增多,与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需求急、频率高的特点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为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体制与规模的不对称性,同大企业相比,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监督费用大,与其趋利性相左。中小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资产负债率较高,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再加上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最初设立的思想和政府制定的股票市场的政策法规,主要是为大型企业融资设置。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有着过高的进入“门槛”。从企业方面讲,许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发展前景不明。部分中小企业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部分银行畏惧向中小企业贷款。部分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不到位。许多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并且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中小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融资效率,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金融支持是解决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效办法。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金融创新、市场开放和减少传统体制管制、通过竞争来培育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金融交易透明度和信息完全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显然,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对我国利用金融政策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不无借鉴意义的。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首要一步。本文主要探讨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带有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本<WP=5>文解决问题主要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入手,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上,以疏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方式和手段出发,提出建立新型的银行市场体系,增加信贷市场的竞争主体,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证券市场体系、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中国这个以银行为核心、间接融资为主要手段的国家,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要解决对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会选择多

杜晓华[5]2016年在《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逐渐下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他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随之而来,我国以广义货币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社会融资规模是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提出的衡量我国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总额的指标,见于官方文件时间较短,因此学者在全面研究我国社会融资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数据的公布为社会融资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提出了社会融资传导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揭示了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信用具有生产力的理论,论证社会融资具有生产力,推动贸易、投资、消费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三是尝试建立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变量的数量关系,分析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提出问题: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后,本文提出研究的主题是社会融资资金在传导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问题:首先,按照参与主体、所属市场和领域的不同,将社会融资资金的流动过程划分为社会融资的供给和社会融资的需求两部分。其次,从社会融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对社会融资的供给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供给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供给主体、供给渠道和影响融资供给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供给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需求主体和融资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需求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和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融资是生产力,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社会融资规模的各个组成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经济增长。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在短时间内的增多,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水平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在对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中,分析了导致我国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社会融资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分析表明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非常敏感。通过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社会融资过程中缺乏定价权,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融资的不均衡。其次,在社会融资供给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中都能看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不足。再次,从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社会融资的统计口径可以看出社会融资统计信息还存在缺口,这会降低货币当局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然后,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均衡分析以及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都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存在融资难题,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未充分发挥。最后,从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不能一直有效地调节社会融资的不均衡,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金融统计信息缺口的存在也表明金融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关于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监测水平、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闫屹[6]2010年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投融资渠道,为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了资金流动和风险管理的场所。公司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过程中,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此后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加快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可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的建设,这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在1984年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发展,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特别是2005年以后,开始进入较快发展的时期。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相比,中国的公司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偏小,占GDP比重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发展严重滞后,既滞后于前述国家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滞后于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严重滞后,也使得企业部门难以通过市场改善自身的融资结构、传递公司经营信息、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使得本应对银行系统产生的正溢出效应也难以发挥,因为,银行也难以通过持有公司债券而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的质量,分散风险。而且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效率降低。文章共分为九章,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章为公司债券融资理论,包括融资结构理论、MM理论及其发展,以及不对称信息理论,并分析了公司债券相对于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的优势。第三章为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及滞后原因分析,分析我国以及国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从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还是从企业融资结构来看,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显得严重滞后,这导致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失衡,金融风险集中在银行系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进而分析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有误区、股票市场发展有问题、公司治理不规范、法律规章不完善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上存在着很多不足。第四章为公司债券市场运行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公司债券市场运行制度包括债券发行制度与交易制度。通过国内外对比,一方面总结了成熟市场的特点与经验,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运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发行制度这些年来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度、发行规模小、定价不合理、债券种类少、期限短、发行条件严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中小企业的进入等问题;交易制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如如流动性不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介机构实力弱、偿债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债信文化落后、诚信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五章为公司债券市场运行制度的改进。通过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分别从政府职能定位、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债券市场化发行、创新品种和期限,鼓励中小企业发债融资等方面就公司债券市场发行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从大力发展做市商,提高市场流动性,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培养成熟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对公司债券市场交易制度的建设提出理论政策建议。并提出发行高收益债券,建立地方性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观点,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行美元债券,以鼓励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并缓解外汇储备不断增多的压力。第六章为信用中介制度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基础,主要研究以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代表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中介制度。分析了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制度在公司债券市场的作用,并对已有百年历史,具有较成熟实践经验的美国信用评级制度以及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分析;次贷危机暴露了信用评级业的不足与缺陷;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由于发展历史短,尽管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除信用评级机构之外,还分析了在公司债券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另外一个主要的中介组织:国内外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状况。第七章研究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介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从加快金融创新、创造评级市场需求,完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重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公平性,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声誉机制,提高评级机构公信力等方面对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发展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此外,分析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霸权行径对一国经济安全带来的隐患,提出构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的观点。针对我国目前信用担保的状况,提出大力发展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机构、担保机构自身应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并且建议多成立几家类似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CBIC)这样的全国性专业信用增级公司。第八章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运行的保障制度。从监管体系、法律制度、公司债市场基础制度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公司债券市场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构建公司债券市场合理的监管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宏观层面的政府监管,二是中观层面的行业自律监管、三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自律性规范构成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但仍存在体系尚不健全、制度层次不高、处罚偏轻等问题。在公司债券市场基础制度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问题屡屡出现。而国外成熟市场,则具备了完善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全面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成熟的市场微观主体、坚实的公司债券市场基础制度等特征。第九章则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公司债券市场保障制度内容的基础上,从建设完善的公司债券市场监管体系、重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保障制度的观点。

秦涛[7]2009年在《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当金融因素的作用受到限制时,经济增长必然遭遇资本投资不足和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约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广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动和金融运行,以保障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会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毫无疑问,我国现阶段林业仍具有显著“产融弱质性”,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林业资本形成缺口必然导致出现林业投资缺口,从而对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这必然形成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迫切需要在公共财政经常性账户纳入预算和已有稳定来源的资金支持之外,制定新的特殊政策,允许从全社会范围合理并适度地筹措资金,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提高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林业金融支持正是为弥补林业资本形成不足造成严重资金缺口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制度安排,林业金融运行的核心集中于林业金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实现,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是由其金融制度、体系、治理、运行机制等共同决定的过程,效率取决于制度供给的完备性和有效率的传导。林业金融支持基本职能在于实现对林业金融的动员和配置,林业投资风险规避与防范,以保证林业资本的顺畅循环、周转和有效流动,满足林业产业发展日益增强的资金需求,林业金融支持理应成为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重要途径。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合理因素,从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基础、产融互动和林业金融资源效率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内在机理,并基于金融战略视角,从林业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会融运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林业资本形成缺口模型”梳理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依据,为林业金融支持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林业金融支持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体制的完善能够提供林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集聚与配置机制,通过以财政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支持体系奠定了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平台。在林业金融支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金融需求和供给角度对林业融资需求和引资能力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林业信贷融资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信贷供给理论探讨林业面临信贷约束和融资困境的本质原因,提出利用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以及通过建立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缓解林业信贷融资困境。其次,通过对商品林投资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林业政策以及不同因素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而认识在现有的政策条件还无法改变商品林投资收益率低、投资风险大的基本状况,对商品林投资还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提出通过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完善林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和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来解决林业资本形成不足,林业产业“吸融力”不强的困境。第三,分别就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三种应用模式、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以及林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进行论述。随着林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健全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高效率的金融制度,日益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林业金融支持不仅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取向。林业金融支持必须坚持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以市场化为导向,从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制度供给、优化林业金融支持供给结构、制定并协调林业财政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而促进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力度和效应,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比较利益。

邢燕[8]2004年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轨迹探析——兼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债券市场是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和表现形式。研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旨在揭示企业债券市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条件下运动的内在机理和主要特征,作为构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参照系。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对企业债券理论深入探讨和中外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实践的系统研究,探寻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和制约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特殊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模式和构建途径。通过对企业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地位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发达而稳定经济中的企业较多地利用外部负债和内部资金,而处于不发达但发展迅速经济中的企业,则较多地采用外部权益方式筹集资金。我国企业具有银行借款和股权融资偏好,形成了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左的融资顺序。通过对国外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认为企业债券逐渐成为企业融资重要渠道的趋势是肯定的,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需求基础之上,不同的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时机不同。本文将现有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模式分为三种,指出各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不仅仅是资本结构理论所认为的企业融资选择的结果,还要受到各国不同金融制度、股权结构和法律框架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仍遵循一般性规律,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基于信息经济学角度,发展中国家适宜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则适宜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有利时机;基于范围效率角度,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般晚于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转轨时期特有制度安排的双重约束,快速发展时期尚未到来,应选择政府推动下的渐进发展模式。企业债券市场的构建重点是市场主体培育和债券品种设计两个方面。通过中外市场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体和品种设计与国外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培育重点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赋予企业完全的融资自主权,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使企业基于市场化因素进行合理的融资选择。同时引入新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实现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债券供给基础。投资主体培育的重点是扩大机构投资者基础、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和加强投资者保护。近期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创新的两个主要方向是资产支持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政府在企业债券市场中主要发挥监管的职能,重点通过加强信息披露要求降<WP=6>低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维护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各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监管体制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如中间监管趋势、监管机构统一趋势和依法监管趋势。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制度本质上是信用增级手段之一,信用评级制度确立的历史可以证实评级制度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我国政府在企业债券市场中存在角色错位问题,应通过建立恰当的监管制度实现政府在企业债券市场中角色的合理定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制度功能尚未正常发挥,无法形成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应通过建立数量适当且保持独立性的评级机构,扩大政府对评级结果的利用来促进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最后,本文指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最终企业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银行借款占企业融资比重大致相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具有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多项功能,发展的可能性在于企业债券供给和需求提高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

吴凡[9]2008年在《滨海新区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已成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融资体系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关键。而区域范围内发行的企业债券作为区域融资体系中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是区域内企业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其在缓解区域内企业资金的短缺,加快发展区域金融市场,深化其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区域内证券投资品种,增强其金融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笔者选择了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天津滨海新区,以其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介绍了滨海新区发展企业债券融资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状况,对区域金融、区域融资和企业债券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系统概括国内外有关区域金融、区域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理论,以及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理论。接着,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滨海新区融资体系中企业债券融资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特有的区域金融环境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势,对区域融资体系中的企业债券融资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做出了探讨。然后,通过借助38个国家跨度13年的数据资料,从宏观总量角度对影响企业债券规模扩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此形成的经验模型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和滨海新区企业债券的现实供需条件和规模扩展的潜力。同时,系统分析滨海新区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宏观环境支持和新区企业在选择债券融资时的优势,以此探讨滨海新区发展企业债券融资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分别从滨海新区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的角度,探讨发展新区企业债券融资的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以坐落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2005年发行企业债券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滨海新区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为新区完善融资体系、开拓融资渠道,以及新区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发展思路。

徐鑫月[10]2015年在《私募债券发行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私募是与公募相对的证券发行方式,它具有发行对象特定、监管方式较为宽松、发行方式受限、流动性较低而融资效率较高的特点。私募债券是指以私募方式发行的债券,当然也具有私募发行的上述特征。这使得私募债券在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其融资困难现状,增加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私募债券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发行的私募债券主要包括沪深两大交易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和场外市场发行的私募债券,以及银行次级债券、证券公司次级债券和保险公司次级债券这三类准私募债券。由于私募债券对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尚属新生事物,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着私募发行法律体系不完善、发行人范围限制过严、发行对象规定不合理、转售限制性规定缺失、信息披露制度过于宽泛等问题。从目前我国私募债券发展的现状来看,它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直接融资工具的功能。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美国和台湾地区私募债券相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对他们在发行人资格条件、私募发行对象、私募证券转售限制、私募证券信息披露制度这四个私募发行的核心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私募债券发行法律体系、拓宽私募债券发行人范围、完善我国发行对象相关规定、构建我国私募债券转售限制的安全港、完善我国私募债券的信息披露制度五个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模式设计与制度构建[D]. 陈兴. 复旦大学. 2010

[2]. 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探讨[D]. 袁兰兰.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3]. 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D]. 谢丽霜.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4]. 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D]. 郑文博.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5]. 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 杜晓华. 吉林大学. 2016

[6].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D]. 闫屹. 河北大学. 2010

[7]. 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秦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轨迹探析——兼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构建[D]. 邢燕. 复旦大学. 2004

[9]. 滨海新区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 吴凡. 天津工业大学. 2008

[10]. 私募债券发行法律问题研究[D]. 徐鑫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