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英语论文,学科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科研系统还是在教研系统的实际工作中,区域英语学科人基于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共同研究都可以归于“研修共同体”这一范畴之内,并且可以作为英语学科相关研究的组织基础。理论和实际工作都证明,当前英语教师开展专业行动,必须以合作研修为基础。作为“理论—实践”共同体的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是否可能,现实如何,应当有着怎样的行动前景,这些问题都值得英语学科人深思和关注。 一、作为“理论一实践”共同体的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应当是指有共同愿望和共同目标的有机组织体。本文所指的“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即指在一定区域单位(区、校两级)内,由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包括英语学科教育研究者和英语学科教学实施者)为了达到学科研究的共同目标而结成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发现、探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想法,发现并形成新的技能,促进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织体。事实说明,作为以自己创造性研究促进区域英语学科人专业素养整体提升和发展的“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使命应当有三: 1.倡导学术研究,引领课程发展 基础教育体系中英语学科要纵深发展,关键在于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对语言规律、文化交往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踏实而执著的研究。“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无疑形成了这样一个研究和探讨的组织平台,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植根于一定区域范围,且教师的数目一般会比较大,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但在从事基于语言规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进经验主义、操作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误区,而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立在“区域”的范围之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较易形成专家引领,基于理论研究的专家引领和一线实践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就会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氛围,从而引领英语学科课程的发展。 2.倡导行动改良,引领教师成长 区域融合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以教师研修的新方式引领区域范围内英语学科教师,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研究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能力。在教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过程中,教师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的错误行为将得到不断纠正,从而引领教师的职业成长。 3.组建“理论—实践”共同体,引领区域教研文化和教研品格的塑造 从区域教研工作的实践看,品格塑造灵魂。区域融合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引领和发展教师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体关系,特别是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担不可预测性结果的人际互动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活的最佳方式。值得指出的是,研修共同体并非总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当共同体内部有强烈一致性的错误思想取向或观点存在时,共同体的行为将是危险的,但这只能说明这种思想和思潮是错误的,并不意味着作为教师研修有机体的共同体的存在是错误的。 二、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现状审视 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实现区域融合,有利于英语学科课程生态的立体发展;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实现集约发展,有利于英语学科教师素养可持续发展;而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凸显彼此关切,则有利于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 为了解我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组织构建和运行等方面的真实问题,笔者对栖霞区英语学科教师进行了全样本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教研调查的方式,教师实际参与630次,有效问卷613次,无效答卷17次。通过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进行分析,我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真实问题: 1.文化隔阂还比较深:研修共同体的场域文化疏离 调查结果显示,一线英语学科教师期待与专家交流的占81%,而认为自己会主动和专家进行交流的占26%。数据显示,有31.4%的人群认为研修共同体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57.2%的人群认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活动拓展了自己的学科视野,95%的人群认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存在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作用很大。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一线英语教师对栖霞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期待占62%,对校本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期待占71.3%。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对一线教师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强的,相比于区级学科研修共同体,校级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文化的吸引力要更强一些,即教师对研修共同体的校本文化的认同度更高。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对与专家交流的期待比较高,但尚普遍缺乏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勇气,文化与文化之间不能很好地互动融合。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场域文化隔阂所致: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作为学科学术研究的特殊场域,场域人员及其资源分配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场域越广,其占有的场域人员和资源分配将更广更合理。以栖霞区为例,共有英语特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优青3名,各级教坛新秀22名。 而校级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差异性则比较大,例如我区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校级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基础是市优青2名、各级教坛新秀11名;而我区农村中学的代表花园中学仅有的基础是:一名区级教坛新秀,与南外仙林无法比拟。校级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不仅差异性大,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研修共同体中总会形成校本特色。校本特色在更大场域内交流互动时难免会造成文化隔阂,从而造成场域文化疏离。 2.自主驱动还比较弱:研修共同体运行规则和独立性的缺失 据调查,栖霞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认为重要的占74.8%,特别是小学的英语教师,对于参与研修共同体的兴趣高达87.9%,对参与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不感兴趣的占15.9%。调查显示,45%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研修主要应当借鉴语文等文科学科,11%的人认为应当借鉴数学等理科学科。调查同样显示,教师参与研修共同体的原因,基于管理要求的占61%,基于个人发展需求的占17%,基于奖励诱因的占11%,而基于职业责任的不到11%。这说明教师合作缺乏自主性。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对研修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从内在方面看,我区有部分英语学科教师认为英语学科缺少独特的研究领域,这种态度无疑会影响这部分老师参与共同体的积极性。从外在方面看,教师参与研修共同体的主观原因明显不足。 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之所以应当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有二:一是英语学科学术的场域性标志应当明显且具有明显向心力。英语研修共同体要具备这样的场域标志和向心力,必须秉承语言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依托和借鉴母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而我区英语研修共同体的场域标志缺失则明显说明研修共同体的独立性比较弱,换言之,我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只有通过全体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确认其独立研究的合法性,赢得确定公共体独立规则的权利。二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域外场域的影响。一方面,省市级教研活动对区级研修活动有重大影响,区级研修活动容易受到上级教研活动的干扰和阻滞;另一方面,校本研修共同体则更容易受到行政任务的干扰,甚至沦为行政事务的工具。 3.凝聚自觉还不够高:研修共同体内沟通、交流的阻滞 数据显示,37.9%的英语学科教师认为研修共同体中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是可以优化的。教师之间合作研修的观课评课研修的比例高达96%,教研组活动占71%,集体备课占52%,合作课题研究占17%,师徒结对占18.7%。一线教师之间的学科竞争对研修共同体的影响的调查显示,56%的教师认为英语学科作为大学科有比较大的竞争压力,只有12.7%的教师认为英语学科教师的竞争压力一般,数据还显示,认为竞争压力对合作的负面影响比较大的占63%,影响大的以初高中毕业班最为典型。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我区目前的交流形式限制了共同体的生成、共同体内的沟通和协同。从“同伴竞争压力”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竞争压力会对合作研修起负面作用,这明显会造成场域内交流的阻滞。另一方面,场域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着体制的阻滞。例如,调查结果显示,区级研修活动取得的成果和校级研修的活动结果明显不同,这些不同因素和阻滞造成的后果我们在今后的研修中都必须要深切关注。 三、场域融合与英语研修共同体建设的思路 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产生是区域英语学科研修文化、教师集体成长的标志,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不仅需要得到维持,更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生和共进。事实上,当不同场域的英语学科人面临共同的英语学科问题困扰时,这些教师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心理愿望。换言之,当这一心理愿望被偶然的机会解决并将这种偶然的机会解决的机制进行制度化后,区域英语研修共同体便呈现了组建和融合的曙光。具体来说,这种融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现: 1.共同体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在英语学科教育研究过程中,源于实际工作层面的经验总结常常容易被学术领域所忽视;而在教育实践中,基于理论研究层面的学术成果却又常常容易被教学实践领域所忽视,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学科学术型研究和应用性实践的二元背离,解决这种背离,既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学科责任,更是研修共同体的文化使命。 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区域融合需要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理论研究层面,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要加强理论的实践化研究,共同体成员要致力于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观念和操作技术;从实践层面,共同体成员要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上升为区域英语教师共有的教育观念,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教学行为生态。换言之,学科研修共同体应当致力于凸显共同体的工具价值,使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成果更加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实际和真实需要。 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区域融合还要求共同体在研修方式上注重尊重所有共同体成员的话语权。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工具发声,实践人员通过实践经验发声,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在整个研修过程中都应当受到尊重。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的曙光。 2.共同体内交流合理化与经常化的协同 共同体内怎样的交流才算得上是合理化的交流?怎样的交流才算得上恰当的经常化?这些都与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合作密切相关。畅通的组织渠道、积极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内团结合作的重要条件。毫无疑问,共同体内部需要密切、积极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在基础教育英语学科这一特殊领域,交流、分享是研究者和行动者共同的研修诉求。 而从当前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运行来看,制约场域共同体融合的主要因素是交流合理化和经常化的制度规定性不足。这些有缺陷的制度规定人为地造成了共同体融合的无形“壁垒”,造成共同体内交流合理化的缺失。因此,融合区域英语研修共同体,打破这些制度“壁垒”并且形成新的有利于共同体融合的制度机制尤其重要。 3.共同体内共同学习与即时培训的协同 教师的专业提升更多的是实践智慧的提升,需要教师从课堂上发现、从研讨中明白、从培训中提高、从反思中悟出、从研究中懂得,“共同体”这种思路正好有利于将教学、研讨和即时培训这几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研—培”一体化发挥共振作用。 此外,教师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内所有教师素养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长期性”是主要原则。但是教学实践又是极具“情境性”的活动,时过境迁炒冷饭的培训效果肯定不佳,同时,课堂经验需要及时总结,问题需要及时研讨,共性的欠缺需要及时的培训,所以“即时培训”是共同体内教师成长的情境性原则。 4.共同体场域文化的传承与修正的统一 场域萌生文化,文化决定实践。共同体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深深的熔铸在共同体成员研究行为的氛围之中。文化也不全是主流文化,场域的非主流文化一旦形成,文化的力量便演变成为共同体发展的一种惰性力量,这种惰性力量在区域共同体融合过程中往往起着牵引障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是人们心底底层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和无意识,因此深处场域文化之中的共同体成员未必能够察觉。 针对共同体独特的场域非主流文化,我们无疑要进行修正。其做法:一是在共同体内部进行主流文化的倡导和非主流文化的主流牵引,在逐步的主流文化牵引过程中逐步纠正非主流文化的“阻碍力量”。二是倡导并逐步拓展不同场域之间共同达成的“最低限度一致”的文化认同,倡导的基础面逐步扩大,区域融合的共识更大,区域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之,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为高擎“学科教师集约成长”主张的新兴事物,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不仅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更需要不同的主体为之鼓与呼。只有所有英语学科人共同行动起来,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之路才会更顺畅、更自然。区域性英语学科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与思考_英语论文
区域性英语学科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与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