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陇西 748100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及手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救治的120例老年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即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措施,观察组采用预防镇痛措施,即在是手术进行之前使用预防性药物,手术后若疼痛继续采取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析患者急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的感染患者5例,发生率为3.6%,观察组感染患者2例,发生率为1.6%。两组患者在感染发生率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56例患者镇痛有效,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中有50例患者镇痛有效,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术前使用预防镇痛的治疗方法,治疗耳鼻喉术后疼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发生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老年耳鼻喉手术 术后镇痛 处理策略 探究
耳鼻喉部位实施手术或术后发生感染后,在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下,疼痛症状就会出现且或加重,进而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其中,耳鼻喉手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之一。老年人患病不仅发病率多,而且有其特点,主要是步入老年期后,人体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随着老化衰退,各器官功能逐步出现减退甚至发生功能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降低,协同功能降低。耳鼻喉解剖结构包括:耳部、鼻部、咽喉部三个部位。鼻部生理作用主要是呼吸功能和嗅觉功能,对吸入空气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过滤清洁作用。咽部的功能主要是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形成、以及扁桃体对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喉部主要是吞咽和呼吸功能。耳部生理作用主要是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耳鼻喉解剖结构及生理作用相互衔接关联,病理上互相影响。主要的耳鼻喉的手术包括:胆脂瘤型中耳炎、鼓膜修补术、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成形术、鼻窦囊肿摘除术、扁桃体摘除术、声带息肉及小结切除术等。由于耳鼻喉的解剖结构特殊,腔小洞深,故手术时间较长,切口需要较长时间外露所以容易发生感染且受外界刺激便会引发急性感染。为了研究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手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的120例老年耳鼻喉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他们分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67-81岁,平均年龄为69.27±6.98岁,病程为1年-8年。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67-79岁,平均年龄为70.27±5.78岁,病程为1年-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救治的120例老年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即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措施,观察组采用预防镇痛措施,即在是手术进行之前使用预防性药物,手术后若疼痛继续采取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析患者急性感染发生率。
常规镇痛的方法:手术后若出现疼痛现象,在肛门处塞入一粒双氯芬酸钠栓镇痛,若再5小时后仍然得不到镇痛的效果,则再次使用。
预防性处理方法:在手术前开始7个小时,先预防性的处理,在肛门处塞入一粒双氯芬酸钠栓镇痛,手术后若出现疼痛现象,在肛门处再塞入一粒双氯芬酸钠栓镇痛。
注意以上两种用药方式,每天不得超过3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老年进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使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感染患者5例,发生率为3.6%,观察组感染患者2例,发生率为1.6%。两组患者在感染发生率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56例患者镇痛有效,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中有50例患者镇痛有效,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疼痛是由于外来因素刺激创面,发生炎症反应后产生的。对耳鼻喉的这些刺激包括:冷热刺激,化学刺激(比如吸如相关刺激性的气体),生物刺激(病毒,花粉之类)。这些因素入侵手术创面后继发炎症反应。炎症共同反应的表现是:红、肿、热、痛及局部功能障碍。炎症是抵抗外物入侵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术后疼痛是急性的、短期的疼痛。术后镇痛的传统方法是按需间断肌注哌替啶或吗啡等镇痛药物。这是正常情况下,病人术后疼痛难以忍受时医生所取用的止痛方法。而现代更加实用的镇痛方法是指尽可能完善地控制术后疼痛,包括:术前预防性的准备、病人参与镇痛方法的选择、常规疼痛评估、使用新型的镇痛装置和技术如病人自控镇痛、硬膜外镇痛以及持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等。本次实验使用的双氯芬酸栓是一种新型强效消炎镇痛药,主要成分为双氯芬酸,它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后疼痛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使疼痛得以缓解和消失。
本次的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术前使用预防镇痛的治疗方法,治疗耳鼻喉术后疼痛及预防术后发生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及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齐鹤立.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现况及手术后疼痛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9期
[2]周平.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现况及手术后疼痛的疗效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29期
[3]蒋杏丽.耳鼻喉急性感染以及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34期
论文作者:李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6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疼痛论文; 耳鼻喉论文; 手术论文; 老年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