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稳定与利益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要触动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调整和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关系和权力关系,而且要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打破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格局,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均衡的,这就必然伴随着许多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因此,挖掘社会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探寻保持社会稳定的对策,研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稳定是发展变化中的动态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切社会形态所追求的最起码的要素。但对社会稳定的理解,由于参与研究人员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多样性,以致产生了对社会稳定多种多样的企盼,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视角,综合观之,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和文化价值观念及心理上的稳定;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则是指相对于经济稳定、政治稳定而言的社会生活的稳定,包括思想、价值观、道德风尚等方面的稳定;第三种观点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是指通过社会保障来调整社会关系和整合社会,使由于各种原因遭受生活困难的成员获得经济、医疗及其他帮助,保障他们的生活、教育与劳动权利;第四种观点是从社会成员个体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是指个人具有起码的确定性,可以把握住自己充当的角色,预料个人活动的结果,对自己的未来能作出一种有希望的安排,社会成员能有序地、按部就班地劳动、交往、活动;第五种观点是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主导思想和主导规范的认同与服从,和对利益关系、社会冲突和非对抗性矛盾的控制与调节。
上面的介绍虽然不尽全面,但基本上概括了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稳定内涵的理解。虽然他们各执一词,表现出种种歧见,但在观点上却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涵盖面的宽窄不同,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述的方法不同而已。对这些各不相同的定义,不能简单地用“或对或错”来评判。正如列宁在评注黑格尔时所说: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被下定义的对象愈丰富,也就是说,可供考察的不同方面愈多,那末根据这些方面所下的定义可能就有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稳定呢?我们认为,社会稳定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相对于社会动荡而言的一种社会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和思想观念的稳定及人心的稳定。对于这种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是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稳定、思想稳定和人心稳定的有机统一。其中的政治稳定是保证,经济稳定是基础,社会生活秩序稳定是关键,思想稳定是前提,人心稳定是实质。这五个领域的稳定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它们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稳定的有机整体。如果任何一个领域的稳定出了问题,出现了失调和紊乱,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第二,社会稳定是一个积极的动态平衡状态。稳定不是静止,不是一池静水,社会稳定必须以发展变化为基础,是社会处于一种正常的量变发展状态。它是在矛盾运动中的稳定,在不断进步发展中的稳定,在不断改革变化中的稳定。
第三,社会稳定是手段,不是目的,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目的就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说,社会稳定的实现就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四,社会稳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功能有两个:其一是保证社会变迁的有序性。任何一项社会工程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要求和逻辑发展顺序。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顺利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如果在变动过程中发生强烈的动荡,就会破坏其发展的有序性,容易造成社会的失调和部分领域的畸变,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稳定则可以使社会协调平稳地发展,使社会合乎逻辑的要求有序地发展;其二是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任何合理的社会变迁都是有步骤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现代社会,需要超前的理论研究作指导,不能始终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行动。要通过理论的研究,舆论的指导,观念的更新,权力的控制,最后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和提高。只有社会稳定,政府才能有效地组织人们向预定的目标前进。
二、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失衡
利益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根本关系,当今社会一切矛盾的缘起都因利益关系的失衡而形成。社会之所以不稳定,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触发因素的多种多样,但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则是利益关系失衡所致。
第一,经济利益的失衡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基础性因素。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尽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物质利益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它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权力向利益的转化等方面操作不当,便会出现利益关系的失衡,当这种失衡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就目前而言,经济利益的失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公平。一方面,原材料工业和基础产业,产品价格偏低,投资利润低,而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投资利润高,导致了等量资本、等量劳动不能获得等量利润,以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近年来,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经济过热现象,使本来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愈加不平衡。另一方面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还表现在生产性部门和经营性部门之间等量劳动、资本投入与所获收入的差距过大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特别是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存在,经商可以不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只需增加流通环节便可获得高利润,致使经营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收入大大超过生产部门,导致了经久不衰的全民经商热,造成了生产性投资减少,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其二是地区之间利益的失衡。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和社会均等原则,但由于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经济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等不同,机会实际并不均等,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速度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更使国内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加剧,内地与沿海之间,先进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反差要求政府强有力地调节地区间、群体间的利益。否则就会埋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其三是城乡之间的利益失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这就使城乡利益结构发生倾斜。如果城乡利益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由此而产生的工农和城乡矛盾即可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其四是所有制成份之间的利益失衡。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状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成份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管理体制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上有巨大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负担轻但收入太高,容易引起人们对公有制经济的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其五是脑体之间经济利益失衡。改革开放以来,脑体劳动者收入开始出现“倒挂”现象,近年来“倒挂”的差距并未减少,脑力劳动的高投入并未在利益分配上予以回报。这种经济利益分配的严重错位,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情绪不稳。本来,科学技术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群体反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应有的经济地位,势必增大其社会失落感,尤其是思想敏锐、情绪自制力不足的青年知识分子,更容易由怨气转化为过激言行;其六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貌似公平,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遍的分配不公,在物质财富奇缺的情况下,为了共同生存下去,还能被人们所接受。在通常情况下,平均主义的实施结果,使优秀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进而造成物质产品短缺,物价上涨,加剧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失衡。
第二,政治利益的失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势必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匹配,否则连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无法巩固。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伴随领导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摩擦和碰撞,若不十分谨慎地处理好这些摩擦和碰撞,就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反过来阻滞甚至断送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摩擦和冲突。一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常存在和产生和不协调性,导致了尚未打破的传统政治体制和业已打破的现行经济体制这新旧两种模式之间的冲突。如经济体制改革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经济成份和利益结构的不同集团或群体,并由此衍生诸多的差异、摩擦和冲突,消除这些矛盾有赖于政治权力来加以正确处理和协调,而现行政治体制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它势必加剧社会的不满。二是人民群众参政扩大的需要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水平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产生了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政治体制水平提高的程度往往低于人们参政水平提高的程度,使人们的政治参与难以全面实现,造成人们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三是领导决策与群众期望反差过大的矛盾。在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困难和挫折,造成决策的失误,而且纠错机制的不完备,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四是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观念的碰撞。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摒弃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观念,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如果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新价值观念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政府机构不能通过内在机制纠正和消除自身的腐败行为,就会导致群众政治情绪的低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构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文化观念的碰撞也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不仅涉及政治、经济,而且也冲击文化,造成文化观念的碰撞。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为了深化和加快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系统和社会规范系统。但是,人们往往用否定批判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在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同时,把其中的精华也抛弃了,致使经过几十年历史沉淀而确立的优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规范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地位。旧的不适应现实需要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崩溃了,而新的现代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成员陷入了没有明确目标追求和行动准则的困境,此时,文化价值观念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盲目性。二是中外文化观念的碰撞。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扩大,传入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外来文化价值观念,使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一些人往往用不加分析不加批判的“拿来主义”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管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一律全盘引进,由此,造成了中外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使两种文化处于极不协调的对立状态。如果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冲突长期得不到协调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步的新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不能及时建立起来,那么一旦舆论宣传出现错误导向,便会对社会生活整个领域产生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思潮。
三、保持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对策是理顺利益关系
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产生的负功能是显易而见的。低量度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虽然不一定会影响社会保持总体上的有序状态,但决不能轻视它的可能造成的危害。在缺乏控制或控制不当的情况下,低量度的不稳定因素有可能迅速积累,急剧发展,从而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因此,正确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增长,保持和实现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保持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对策是调整和协调利益关系。
第一,利益上的调整。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协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改革,说到底是社会利益的合理分布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组合,使之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已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客观上仍然存在着阶级、阶层和不同的社会集团,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这些不同群体和由社会经济运行中不断分化出来的社会阶层之间,除有共同利益外,由于占有关系、劳动职能、劳动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必然存在着物质利益差别,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改革和完善政治经济体制,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系统而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利用行政手段对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采取妥善措施,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用政府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经济手段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分配差别,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分配差别趋向合理化,而且要针对各利益集团成员的思想状况采取宣传、启发、引导、精神激励等方式来平衡社会心理,约束个人行为,协调好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以保证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利益调整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谨慎从事。利益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满足原则。只要利益要求是合理的,且是可能实现的,又不违背或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应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予以满足。二是补偿原则。当利益群体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时,应给予补偿,或是直接补偿,或是间接补偿。三是无损原则。当满足或补偿某一群体利益时,不应损害其它群体的利益,或损害了要给予补偿。
第二,权力上的调整。权力的调整是保持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协调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任何对权力的调整最终都是对人的利益的调整,而对人的利益的调整又常常需要通过对权力的调整来实现。权力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除了继续加快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外,一是提高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安全阀功能。实现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开辟多种经常性和制度化的渠道,有利于社会各阶级、各集团和个人表述和实现他们特殊利益的顺利程度,也有利于排泄社会积累起来的冲突因素,使少量、分散、短暂的冲突因素不致于转化为大量、集中持久的冲突因素,从而避免或减少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实行政治体系的开放性,有助于人民群众获得对政府比较多的了解,透明度大,容易产生理解和支持,产生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行为的自觉性,正是政治体系的生命力之所在。二是建立权力的监督机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运行的轨迹,从正反两个方面已经证明,不同的社会形态尽管其阶级内容和统治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一旦政治权力体系中失去其监督机制,政治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时,社会便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动荡。而建立合理的权力监督机制,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预防社会失控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首先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需要。改革使利益多元化,不同利益集团在政治上有不同的要求,而要协调这些不同的政治利益,最终只能凭借监督机制,即在某个利益集团作出或制订只利于本集团,而损于其它集团利益的决议或政策时,权力监督机制有权对这些决议、政策进行干预,直到否决。其次是减少政策失误的需要。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业。要取得改革的胜利,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科学的决策。权力监督是保证科学决策的有力手段,它可以加强群体决策观念,避免盲目决策。最后是可以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的发生。现存的一些腐败现象几乎都是和滥用权力相联系的,要权力不致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三,观念上的调整。观念上的调整就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解决好以下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一是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作出积极的回应;二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指导原则,这是确定无疑的,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所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所以,对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引进、吸收和消化的积极态度,以便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但同时,又要坚决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总之,社会稳定是一个由国家权力控制和调整的动态平衡状态,是一个积极发展的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触发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造成社会大范围不稳定的根本原因(除了大的灾害和外部因素外)在于群体利益失衡。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权力的调整和制约,市场机制的建立而不断实施对利益的调整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精神利益作为物质利益补充和替代利益在一定范围内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权力与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一个亟待研讨的命题。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
标签:社会冲突论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