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_校本课程论文

香港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_校本课程论文

香港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香港论文,校本课程论文,特色学校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教育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人类如何利用科技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以及如何更新和应用这些解难方法。受广州市教育局委托,2013年5月,笔者赴香港考察了大埔旧墟公立学校、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顺德联谊总会翁诺中学、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前两所是公立学校,后两所是私立学校)、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对香港科技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调研,挖掘出香港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亮点,以期为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政策导向

      当今很多学者把校本课程开发分为“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际来看,前者可以说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学者认为它是“地方分权国家的做法:国家或省(州)政府制定、颁布课程门类、标准,学校依照教育法规自主选择、改编教科书,自主决定教学内容。”[1]徐玉珍对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即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2]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我国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由学校自主确定并由学校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课程开发。

      在香港,根据《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文件的提示,以下三种情况不属于校本课程发展:只是删减科目内容、编制校本课程配套资料和教师个人的工作。根据文件精神,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学校和教师把特区政府确定的课程加以调整改编,发展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协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对此,学校可采用下列不同的方法:“如以不同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情境和示例,采取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策略,调整学习和教学进度,布置家庭作业。”[3]校本课程发展包括如下内容及特征:符合课程发展议会建议的课程发展方向与学习目标;确定协助学生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建基于学校现有的优势和学生的需要;强调教师与其他伙伴的协作;科目或内容组织有不同选择;涉及学习、教学和评估的策略;运用学习资源;在现有经验上反思及改进等。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02年发表《基础教育课程指引》,2003年教育统筹局直接接替了教育署的工作,其角色由原来的制订政策延伸至具体政策运作及实施。通常情况下,教育统筹局只制订并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每门课程的“指引”,并审查教材的合法性。不久,教育统筹局更名为教育局。2001年,课程发展议会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文件中强调五种基本的学习经历和八个学习领域。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部分组成。自2001年《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颁布后,香港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序展开,科技教育属于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科技特色学校在校本科技课程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线。香港中小学的课程自主权比较大,各学校可以根据香港教育局的课程指引自由选择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补充,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一些课程。

      二、以课程“指引”为依据开发校本科技特色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香港科技特色学校以教育局的课程“指引”为主要依据。科技教师根据学校的科技教育优势、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灵活开发一些校本科技课程,编制校本科技“资优课程”教材系列,或者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延伸开发出提高型科技特色校本课程或者设计具有创意的多元化课程,以充分激发资优学生的潜能。这类校本“资优课程”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大埔旧墟公立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公立小学。校领导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与时俱进;学校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为其提供一个适时、能力导向的课程,使其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同时成长。因而,大埔旧墟公立学校重视科学教育,该校教师设计了不少科技校本课程,如“小学通识教育课程”“常识科研究课”等。香港教育局的课程指导文件强调,科技校本课程要构建新的小学常识科课程框架,而不能将小学原来的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科学混合起来。该校开发的校本通识与常识教育课程内容既有知识教学也有探究的内容,而且把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在常识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时事讨论、小组辩论、分组研习等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考能力。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的“星空科研体验计划”曾获优质教育基金十周年杰出计划优异奖。

      香港中学的科技教育既有必修课程打基础,也有大量的选修课程作为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在三所科技创新中学中,其科技教育课程既有基础性的普通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也有专门的科技选修课程,如设计与科技、普通计算机科学、家政、企业会计与财务概论、信息及通讯科技、设计与应用科技等。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的设计与科技科旨在为禀赋突出的学生提供在设计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机会,以为把香港建设成设计和创新的工业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的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参与课程的学生开发了“科技延伸项目”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学校常规课程表中所没有的主题和项目,以丰富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和学习的经验。

      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的校本科技课程在中一和中二的学生中开设,采用六日循环教学周方式安排课时。学校每学期会先预留最后一周作为温习周,再将余下教学周与家政课分半;每班学生按双单数分组教学。高中的设计与科技科供中四至中六学生选修学习,选修该科的学生必须在中三期末考试中位列全年级前十名,且中三时已经成为“设计与科技校队”的成员。

      翁佑中学也致力于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在校内全面而系统地推行创新及科技教育课程、普及资优教学。初中开设综合科学科,注重从生活题材中发掘科学理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校开发了有关计算机系统程序编写的校本课程,在高中的课程中不仅开设了“信息及通讯科技科”(ICT),还将“软件开发”作为选修单元,并融入“信息科技与通讯科创及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的教学元素,让学生通过科创过程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渠道搜集资料并自学。该校教师除开发了Visual C#.Net及“基本电子学”的校本课程外,还开发了系列的程序设计校本课程,如智能手机APPS、WCF服务及ASP.NET互动网站的系统程序设计等模块,让学生学习以微处理机作为计算机操控的知识及技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技巧来设计、制作相关作品。

      上述学校所开发的科技校本课程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探究。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香港中小学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传统。自1990年以来,香港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5年前后——课程剪裁阶段,教师以重编教科书为主;1999—2000年——课程调适阶段,教师尝试不同的学习、教学及评估策略,辅以制度革新,如时间表编排、测验和考试机制;2000年至今——课程研究和发展阶段,教师逐步尝试探讨实际问题(如学生为什么对写作不感兴趣),通过发展性策略寻求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搜集实证材料以进一步改善课程实施。近年来,一些学校逐步深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香港教育局建议学校创办课程开发团队,运用较灵活和互动的模式,有策略地培训教师,以推动全面的校本课程发展。[3]

      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可以灵活地根据团队需要、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创设跨领域或跨年级的专题研究项目。学校可根据需要,组织团队集体备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所遇到的问题,编写学习材料,研究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香港教育局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提倡如下三种课程开发模式。

      一是“由点、线到面”方式:第一年仅由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在某一年级的某个学习领域试点,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进行帮扶。试点成功后,在学校分享成功的经验,然后推广到其他课程开发小组甚至全校。

      二是全校参与方式: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建立课程开发团队,要求全校所有教师都参加进来。课程开发团队寻求校外支持,如教育行政机构、高等学校等,或是由以往课程开发而栽培出来的课程领导人才。

      三是综合课程发展团队模式:由来自不同学习领域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共同完成知识面宽广的专项计划。这种模式常用于综合科目的课程开发。教师掌握有关课程开发策略后,在有关学习领域创建课程开发小组。

      调查中发现,香港科技特色学校通常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全班式、抽离式及校外支持模式。例如,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对科技特色课程进行全班式的增润工作,让学生在不同任务的刺激下进行各项活动,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及社交技能。为了进一步提升资优学生的能力,在抽离式课程中,该校参加了“资优教育学校网络”计划中的演绎技巧小组,通过“校园小记者”活动训练学生的拍摄技巧和表达技巧。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的“校本资优教育”计划通过“核心资优课程”“资优课程”及“拔尖课程”,安排表现突出的学生参与各课后小组,让有潜能的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组中进行强化学习、展现潜能。为了进一步激发特别资优学生的潜能,学校还推荐学生参加教育局的资优课程、升中伯乐培训计划等。

      全班式校本课程由设计与科技科组织实施,其创意思维教学策略有奔驰法(SCAMPER)①、基于问题的学习、六何法、思维导图、逆向思考法、创造性问题解决法等。

      抽离式校本课程通过创新科技学生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对象为本校学生及区内中小学生,培训课程包括航天模型、再生能源、智能传感器、人形机械人、智能机械人等。抽离式校本课程的实施由创新科技学会组织,主要活动形式是带领学生参加不同的科技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科技潜能。这些课外活动具有人数较少、内容聚焦、以兴趣为本、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等特点。

      校外支持校本课程是对前两种模式的补充。其主要是借助校外科技教育组织,丰富科技校本课程内容,提升科技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四、科技校本课程通过课外活动展开

      (一)开办课后资优小组

      除了正式的课程与教学之外,本次考察的学校大多有针对资优学生的课后资优小组,以让有潜质的学生在教师特意设计的课程中进一步深入学习。例如,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组建科技训练小组,实施科学资优课程(科学小先锋、机器人训练班);翁佑中学成立“优才”小组,设计特定的培训课程,让有潜质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指导,培养具有创造思考能力的优秀学生。谭李丽芬纪念中学对本校学生及区内中小学生实施创新科技学生培训计划,开设了智能传感器、航天模型、再生能源、人形机械人、智能机械人等课程。

      (二)开展科技活动周或科技活动日

      每年开展一次科技活动周或者活动日成为这些学校的惯例,在活动期间会有大批的科技作品展出。大埔公立旧墟学校教师着力拓展学生的科学学习渠道。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通过工作坊、参观学习、特训营等活动,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科技的学习兴趣。每年4月,学校举行科技周(有摊位②、科学DIY、讲座等形式),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水火箭、机械车及降落伞等活动了解其背后之科学原理。

      (三)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活动

      科技特色学校在引导科技特长生进行作品开发或者研究科技问题时会遇到很多科技难题,这就需要大专院校的相关科技领域教师来指导。翁佑中学定期与各大学的科学研究院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先进的仪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忱。

      (四)参加各种大赛

      所有学校均推荐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比赛与测试。学校先对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学生进行挑选,然后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世界性或全国性的比赛。

      (五)利用科技创新实验室,实施校本科技课程

      在所考察的学校中,有四所拥有科技创新实验室。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和谭李丽芬纪念中学还有生物科技园,里面栽种了各种植物和中药材,供学生学习和研究。

      除了上述活动外,科技特色学校走出香港,到内地调研或者到欧美国家考察,如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经常带领该校四至六年级学生去广州参加“广州航天体验团”。

      五、科技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香港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仅仅起到点拨的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学校的科技指导员仅仅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而探究和创造由学生完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教师提供多种机会,如分析现象、进行试验及研习活动等,让学生对科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香港科技教育学会会长梁伟业先生认为,香港科技教学的探究模式可以概括为“实验→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模拟测试→问卷调查→市场研究”。

      以谭李丽芬纪念中学为例,该校荣获全港首个“宋庆龄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称号,设有创新科技研习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优化的创造空间。这种研习中心能扩充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科技兴趣。

      翁佑中学开展科学活动的宗旨是“营造探究气氛”,各类科技活动主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如综合科学科与科学学会、科技创新学会定期合办课后活动,通过一些趣味实验的原理学习来启发学生科学创意方面的灵感。综合科学科还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科技的进展,如邀请宝马公司举办可持续发展能源讲座、设立科学创意工作坊等。

      很多科技特色学校的学生对在科技校本课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深有体会。翁佑中学的王嘉英认为:“正是‘优才’计划为我们准备了形形色色的活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参观大学的实验室和利用矽胶来复制物件。我的感受是亲身体验比起纸上谈兵获益更多,而且印象也更为深刻。”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大力开展科技活动。该校毕业生邓乐文说:“一直以来,老师给予我们参与不同比赛和课外活动的机会,使我们从各种活动中得到难忘的经验,促进我们成长,发展独一无二的潜能。”

      总之,香港科技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以探究主题为线索,成立课程开发团队,调动各方积极性,成功地开发了多种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取得了较大成功。香港科技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内地的科技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希望通过科技教育改变应试教育的窘况,培育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帮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

      ①奔驰法(SCAMPER),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尔创作的用来检核人们创意的系统方法,包括替代(substitute)、合并(combine)、调适(adapt)、修改(modify)、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rs)、清除(eliminate)、重置(rearrange)等内容。

      ②指的是学校里面在科技活动时摆一些摊位,类似于商业领域的席位,形容有很多这样的小型科技节目。

标签:;  ;  ;  ;  ;  ;  

香港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