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测评与提升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旅游论文,竞争力论文,策略论文,环境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环境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环境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周延亭认为旅游环境是指一切具有旅游价值的区域所处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形成的物质环境。[1] 刘振礼则认为旅游环境,包括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2] 陈安泽和卢云亭则认为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3] 万绪才等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由旅游景观、环境氛围、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四项指标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4] 曹新向则认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由旅游地资源环境、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社会服务环境和旅游地信息环境组成。[5] 丁蕾等从软硬特征上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类,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而其中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又由一些具体的分力构成,关于环境竞争力定义了相关指标。[6] 冯学钢认为: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政府支持和基础保障是评价旅游业发展环境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因子。[7]
一、城市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环境是经济实体可以依托的外部条件的综合,环境竞争力是对这种外部条件相对优势的综合评价,是经济实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我们将城市旅游环境定义为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存在和运行所依赖的城市周围条件,包括经济、社会等方面。其中,城市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有着复杂结构,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既有较易度量的硬指标(如自然与人工环境),更多的是区位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社会开放度等软指标,其评价值的高低相对难以度量。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一个简明实用的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原则为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2.城市旅游业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8] 具体分析发展国际旅游产业的各个相关因子,我们建立了一套城市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与人工环境体系、交通与区位环境体系、社会与开放环境体系、经济与管理环境体系四大部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即城市国际旅游业发展与竞争的环境总系统、各子系统、度量因子共计选取了四类共24个指标。指标体系的结构参见图1。指标的权重根据特尔菲法由专家经过两轮意见反馈之后得出(见图1)。
图1 城市旅游业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10个热点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旅游环境构建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平台,旅游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影响到城市国际旅游业的竞争能力与良性发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为了对城市的国际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深圳、厦门、苏州、杭州、广州、西安和昆明这10个具有较大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热点旅游城市,采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相关计算数据,[9] 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指出不同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1.自然与人工环境竞争力
在自然与人工环境体系中,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环境舒适度指数、自然环境优美度反映了城市旅游自然环境的度量,以名胜古迹指数、建筑景观优美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三项指标度量城市旅游人工环境。根据本文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加权计算,北京、苏州、广州为第一个层次,北京在名胜古迹指数上拥有绝对优势,苏州的建筑景观优美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两项指标位居第一,广州则在自然环境优美度指标列居首位。杭州、西安、上海、南京自然与人工环境竞争力稍弱,虽然西安名胜古迹指数与北京同居第一,但环境质量和舒适度指数不高,自然环境优美度和景观优美度指数非常低,综合加权计算之后排名仍然非常落后。昆明、厦门和深圳处于较不利的地位。
2.交通与区位环境竞争力
道路设施指数、航空设施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是反映交通环境的主要指标,区域对外开放度、交通区位优势度和自然区位便利度表示了区位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值得指出的是,旅游交通主要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由于发展国际旅游的特殊要求,航空交通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和方便程度,因此10个热点旅游城市中,北京、广州、上海作为国际航线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在交通与区位环境子系统上占有较大的优势。上海在交通区位优势度和自然区位便利度两项指标上遥遥领先,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深圳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区域对外开放度均居榜首,加上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三者在交通与区位环境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虽然西安是西北五省区的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但就大环境来说,其地处内陆,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相比,其区位优势先天不足。而且西安的道路设施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指数较低,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基础设施状况难以适应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
3.社会与开放环境竞争力
对外开放程度较大地影响到国际旅游者对该城市的认知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该城市对国际旅游者的亲景度越大。10个热点旅游城市中,深圳在经济国际化、人文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居民外语普及程度四个指标上占据领先地位,以较大的优势获得最强的社会与开放环境竞争力,西安与昆明依然是各项指标均不具有优势,竞争力很弱。显然西部城市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体现在开放性不够,经济国际化水平太低,国际声誉难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个别知名度非常高的国际级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的作用较大地表现为旅游集散地,城市本身及城市文化背景缺乏吸引力,因此这类城市的国际旅游业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其成长速度与发展趋势较大地取决于开放程度的提升。
4.经济与管理环境竞争力
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使得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管理优势对于发展国际旅游产业非常重要。尤其在旅游产品加快创新,新的旅游形式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专项旅游等蓬勃发展的现代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等优势凸现,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发展国际旅游的重要平台。北京、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为国际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管理环境,深圳则有最佳的创新和企业经营能力,三者具有最强的经济与管理环境竞争力。西部城市的资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竞争力都不强,与沿海城市相比,市场经济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慢于东部沿海城市,旅游相关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国际旅游的资本与人力资源环境明显欠缺。
三、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的综合环境竞争力分析
1.热点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综合环境竞争力比较
综合以上四个体系计算值,根据图1加权计算国际旅游综合环境竞争力值,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竞争力最强,苏州、杭州、南京和厦门居中,西安和昆明虽然是西部旅游的龙头,资源优势突出,但在发展国际旅游的内外部环境上没有竞争优势。各城市综合排序见表5,据此得到10个热点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综合环境竞争力比较雷达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城市四个子体系中最为薄弱、有待加强的环节,也映射出各自优势,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
2.提升综合环境竞争力,搭建城市国际旅游发展良好平台
旅游资源优势的转化借助各种旅游环境平台,尤其是发展国际旅游业,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城市旅游资源优势的转化程度,并影响到旅游业绩,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力。我们计算出10个热点城市入境旅游相关指数与综合环境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入境旅游相对占有率和环境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为0.766,旅游收入相对占有率和环境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为0.825,相关性较好。
图2 10个热点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综合环境竞争力比较雷达图
据此,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环境竞争力,大力搭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平台,将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一,客观分析,科学整合,改善旅游系统内外环境条件。首先要科学客观地分析旅游内外部环境条件,包括上述系统中四个体系的各项因素,及周边区域、国家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等对城市旅游发展有影响的相关因素,一个城市的旅游行业与企业管理体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旅游交通、旅游人才培训等。名胜古迹享有盛名、层次比较高的都市一般是国际旅游的热点城市,要重点加强城市规划中环境舒适度和自然环境优美度,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这一点对于西部城市尤其重要。新兴城市、开放度较高的现代化都市则重点营造优美的建筑景观和人工环境,增添亲和力。
第二,增强可进入性,推进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努力提高认知评价水平。可进入性对于入境旅游非常重要,城市的交通区位条件是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重要制约条件。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国际空港航线多,比较方便,其余城市还有待大力加强航空设施和航线建设,西部公路交通网发展速度慢,质量较差,也是一大急需解决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与资讯信息的通达密切相关,各大城市均应全方位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对外开放度。在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普及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及酒店业的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三,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是提高城市国际旅游业绩的重要举措。创建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实现经济与人文环境的国际化。贯彻政府主导型战略,促进国际旅游营销,大力提高知名度以提升该城市在国际上的旅游认知水平。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协调。由于旅游业的相关部门较多在一个城市,又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各层利益,因此更多地应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总体的宏观协调能力,在旅游政策、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具有协调性、操作性、连续性和透明度为城市旅游发展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城市政府的促销和宣传功能。加大投入力度,并尽可能利用国际组织的优惠贷款和招商引资,改善基础环境,克服相关产业的“瓶颈”问题,并通过国际商贸往来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带动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再次,加强城市旅游法规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出台并及时修改一些与WTO不相符合的地方,简化护照和签证手续,规范旅游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