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竹论文,科学工业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1)06-0041-05
科学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园区建设与管理的特点进行一些探 讨。
一、园区的实态指标观察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镇。目前园区的实态指标堪称台湾第一。
1、从综合经济指标看,目前园区的面积为605公顷,从业人员828243人,但其产值高达929 3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台湾GDP7%。
2、从产业活动看,从1980年至1990年,以IC(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 机械、生物技术为主的“六大”产业群在园区逐步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六大” 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呈现出持续的景气。在这“六大”产业中,IC产业的产值名列第一 ,余下依次为电脑周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这一格局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初,并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上述产业外,风险金融业也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重要活动。岛内外的许多风险投资 家来到新竹希望创造一个成功的故事。从量化指标看,1984-1999年底,台湾创业投资金额 达947亿元,园区占台湾风险投资总量的80%。
3、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入驻园区的科技厂商有297家。其中园区前20家企业的产值占园区 总产值80%(IC、个人电脑各9家、通讯2家),如台积电、宏棋集团等已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 领 域的“超级”企业。另一方面,在台湾证交所上市公司中,园区的上市企业最多,并且包揽 了台湾上市公司中最具经济价值(EP)的前10名公司。
4、从园区产品竞争力看,依产品市场占有率,园区有10多个产品(笔记本电脑、监视器、 主机板、光碟机、LCD、电源供应器、键盘、滑鼠等)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30%。
5、从比较角度看,在国际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称为台湾的“硅谷”。有两个指标引人 注目:一是按照从事科学园区比较研究的美国著名科技杂志《WIRED》(有线)的评估模式, 在美国《有线》月刊新近公布的“2000年全球46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中枢”的名单中,新竹 科学工业园区榜上有名。在《有线》设定的四项指标评估的累计得分上,美国硅谷为16分, 名列第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12分,它与印度的邦加罗尔(13分)、以色列的维拉耶夫(14 分),均排在亚洲著名的科学园区之列。二是,依IASP(国际科学园区协会)资料,台湾新竹 科学工业园区平均4年内有10%企业倒闭,这一数字远低于全球科学园区企业的平均倒闭率。
上述数字表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创造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佳记录,也是台湾高科 技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园区建设的历史考察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历史,应该说是从1980年才开始的。从园区建设的时序轨迹看,大致 经历了筹建、推进和扩张这样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建设特点。
1、筹建阶段:从园区提出立项到园区建设正式开工,时间为1976——1980年底,历时4年 。
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眼光的台湾科技、经济界人士,如被誉为园区“ 催生者”的李国鼎、徐修贤和孙运旋等,在多次到美国硅谷“取经”后,完成了关于设置新 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给蒋经国的报告;1996年9月,蒋经国指示“经济部”、“国科会”、“ 教育部”共同筹建科学工业园区,并将设置科学工业园区工作列入“台湾六年经济建设计划 ”(1976-1981年)。二是1979年7月17日台湾制定并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 1 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正式揭幕。至此,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开始进入全面建 设 时期。
台湾所以要创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应该说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科学园区源于美国,195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学校附近创办的斯坦福研究园, 即硅谷,是科学园区的鼻祖。美国硅谷的成功,其意义至少有三:一是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 成功模式。二是解决了如何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的问题。三是自美国创建硅谷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仿效硅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园区,硅谷已成为世界发展高科技 产业普遍仿效的样榜。
第二、基于对台湾“工业升级”的需要。从历史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曾 有 过多次调整,大致上说, 每一调整都伴随着一些“园区”(产业群集)的兴起。在60年代 ,台湾经济发展从进口替代向出口扩张调整,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出口加工区在这 一时期兴起。
然而,进入70年代后,台湾劳动密集产业的优势在递减。一方面,世界新技术革命飞速发 展,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大量使用,越来越多挤压着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70年 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进入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经济调整的重心开始由劳动密集产业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新竹 科学工业园区就兴建于这一调整中。
广义上说,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与“科学工业园区”都属于经济特区。但是,前者以“ 出口加工”为主,而后者则是将园区机能定位为“科学工业”。从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设 置 条例》看,“科学工业”是指“制造及研究发展高级技术之事业”,设立园区旨在“引进高 级技术工业及科学技术人才,以激励岛内工业技术之研究创新,并促进高级技术工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台湾希冀将美国硅谷的经验移植到新竹,促使上述目标尽快地向实现演进。
第三,从新竹来看,它具备了创建“硅谷”的一些要素。园区位于台湾省西北部的新竹市 ,有中山及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联接,交通十分便捷;从台北到新竹由70公里长的工业走廊连 接,这与加洲的从旧金山到Palo/San Jose的走廊十分相似。另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197 3年 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建于新竹。除了这一研究机构外,园区周围又有“清大”、“交 大”等高等院校。这一区位优势,有利于科技人力、工业技术、产品研发之间的相互支援, 有利 于科学工业发展与“建教合作”。
2、推进阶段:时间为1981年到1990年,其主要标志是,根据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园区分3 期开发,历时10年(第1期1981-1983年、第2期1984-1986年、第3期1987-1990年)。
总体上讲,“仿真”导向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园区建设的最大特点。所谓“仿真”,就是整 个园区的建设是以美国硅谷为模式的,走一条模仿跟进的建设路子。这一特点,体现在“园 区架构”和“内涵能力”的建设上,至少表现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在“园区架构”的设计与建设上,不仅只是着眼于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而是以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为指向,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 。 在这一架构下,这一时期的园区建设可为两大脉络:一是自然资源(土地、水、电)开发,二 是园区公共设施建设(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室 、双语学校、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至1990年底,园区作为一个创业与创新的平台已初具 规模。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尽管园区各个时期的建设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但上述目标 模式始终没有变。从园区的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绿化用地的比例来看,园区绿化用地一直 有较大的空间预留。从可比性看,日本筑波科学城有花园式园区之称,其绿化用地占园区总 面积的比例为3.7%。从1990年台湾的数字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绿化用地比例与筑波的 水平相近。
第二、在园区的“内涵能力”的建设上,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的互动关系,从人才、技 术、项目等方面促进园区“质”的提升。其表现:
(1)采取“优势导入”政策,包括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等,与硅谷联姻、互动。 如果从园区对高级人才引进与延揽情况看,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 工研院”与硅谷的关系看,“工研院”的“班底”和技术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的华裔工程师 。他们从美国留学返回,带着技术与经验,甚至工作伙伴。从“工研院”与园区的关系看, 它是园区技术转移的重镇,而且又是“新竹——硅谷”联系与合作的桥梁。从“工研院”成 立 迄20世纪80年代末,“工研院”已有1000多个员工离开工研院,进入产业界,成了园区产业 界的领导或中坚阶层。
(2)园区以OEM的角色,与硅谷联姻、互动,在产业层面上,以电脑周边、IC尤然。就IC产 业而言,台湾IC产业的第一家企业是联华电子公司,1981年在园区创立,至80年代末, IC产业群集开始在园区形成。从发展趋势来看,1993年园区IC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电脑周边 成为园区最大的产业,如今台湾IC产业的产值占世界产值8.5%,居世界第4位。因此,一定 意义上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写下了台湾IC产业的发展史。
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 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各种联系,同时也是依靠OEM的规模优势,使园区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 援和加工体系。象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的IC厂家就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 英特尔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3、扩张阶段: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主要标志:一是,1991年台湾开始实施“台湾 科技发展12年长期计划”(1991—2002年)。二是,园区第4期扩建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就其 背景而言: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全球的理想,互联网正切实地向 全球伸展。而随着资讯科技的新发展,园区的数位化、网络化建设成了新一轮园区建设的重 要课题。第二、尽管园区经过第一、二、三期的建设,但是由于高科技厂商成长快速,用地 需求殷切,园区已有土地已不敷使用,园区的扩建势在必行。第三、“921”震灾的影响。 “921”震灾造成台湾大停电,仅无法正常供电、供水一项就对园区晶圆半导体产业造成的 损失约100亿元。园区的供水体系、供电体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升级。因此,20世纪90年代 以来,园区的建设,实际是处于“以扩张求调整”和“以调整求升级”这样一个建设时期。 当前园区建设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其态势呈现以下特点:
——在园区面积扩张上,第四期扩建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兴建“竹南基地”和“铜锣基 地”。这两个基地距新竹40公里,竹南基地的面积为118公顷,铜锣基地的面积为350公顷。 这两个基地面积合计468公顷,比园区原来面积扩增了77%。
——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在供电方面,由于北部电力供应不足,因此,园区的新目标是建 立独立的发电体系,以提供多种的稳定的电源供给。目前园区的新宇汽电共生厂的供电量为 15万千瓦,至2002年将完成企业再造,届时其供电量将增到55万千瓦。在供水方面,目前园 区每天用水量为11万吨,2004年需求量预计为16万吨/天。目前主要由宝山水库、永和山水 库 供应。
为了因应不断增长的工业用水,近年来,主要进行“三大工程”建设。一是兴建宝山第二 期水库,二是由翡翠水库引水到新竹,形成由宝山水库、永和山水库、翡翠水库、隆恩堰等 为结构的园区供水体系。三是实施半导体厂制程用水回收70%计划(半导体厂商是园区的用水 大户)。
——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园区定位为台湾第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除隶属园 区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图书馆等机构外,近年来,还先后建立了许多台湾顶尖的研究机构 ,如“国科会”的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中心、毫微米元件实验室;“行政院”的同 步辐射研究中心、太空计划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由于这些科研机构都是台湾第一流的科研院 所,因此,不论是对园区的技术创新,还是对吸纳岛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
——在资讯通讯设施建设上,自1994年8月台湾开始实施N11(“国家”通信基本建设)以来 ,园区的资讯基础建设呈现出新的跃迁。从资讯工程建设看,就其大者言,有“第二电信基 础建设”、“IDSL上网实验计划”、“NII高速宽频通信系统”、“园区区域整体服务数位 网 络”等。目前,台湾的数字化建设的四大支柱,即台湾“国科会”的“台湾科技资讯网络” (STICnet)、台湾“资策会”的“种子网络”(SEEDnet),台湾“教育部”的“台湾学术网络 ”(TAnet)和台湾“电信局”的“高速数位交换网络”(HInet),除台湾“教育部”和“电信 局”两个骨干网外,其它都是以园区为基地的。
随着这些重大资讯工程的实施和运行,园区原有资讯通讯模式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般升级和更新问题,而是将园区的功能与结构挂靠于全球互联 信息网,由此带来了园区厂商的营运方式的变革。从目前态势看,园区资讯基础与网络化建 设在台湾处于领先地位。据台湾“资策会”统计,截至2000年底,园区的宽频网络的到户配 置率已达95%,而台湾整体宽频网络到户的配置率为4%。从园区企业“e化”的指标看,近年 来“多用网络,少用马路”在园区蔚然成风。在园区企业中有40%企业导入ERP(目前美国企 业为60%)、30%的企业实现了SCM管理(目前美国企业为50%)。园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厂商营 运能力的增进,又进一步扩大了园区的影响力。
三、园区制度建设的内外观察
一般说来,科学园区的制度建设必须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园区制度体系内,各种项目、内 容的建立与设置;二是园区制度体系与外部的关系。从这两方面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制度 建设的特点,可简括为“二个原则、三大板块、三个突出”。
所谓“二个原则”,就是园区制度的建立与设置,一是遵循优惠性原则,二是遵循方便性 原则。时至今日,台湾当局出台了许多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其基本点 都是优惠与方便。
所谓“三大板块”,就是从园区制度体系看,大致由3个部分组成:“科学工业设置管理条 例”和“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是园区制度体系中的“二大板块”;除以上两个条例外的其它 条例为第三板块。这一板块多数是专项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规章或条例。就“科学工业园区管 理条例”和“促进产业升级条件”而言,这两个条例的区别在于,前者于1979年颁布并开始 实施,但仅适用于科学工业园区;后者于1991年开始实施,既适用于园区内,又适用于园区 以外。这一差别,体现在优惠政策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拥有的优惠是比较充分的。可以 说,通过这两个条例,园区的厂商从设厂开始,到原料及设备进口、产品外销、股东投资等 ,一路都有可以享受到各种减免税的优惠。若从平均有效税率看,据台湾“财政部”赋税署 统计,1990-1994年,园区事业为1.57%(亦即每100万元所得,缴税15700元),同期,园区外 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则为20%,相差近13倍。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园区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其项目及内容的设置、补充和改革,经历 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适应台湾经济科技的发展。以“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为例,这一 条例是由“奖励投资条例”(1981-1991年)演进而来的。1991年“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所以 取代了“奖励投资条例”,其原因有二: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召开了“第四次台湾 科技会议”,这次会议对“策略性工业”的内容做了调整,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即“十大 新兴产业”。这意味着台湾的工业升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在这一背景下, 奖励政策的着眼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奖励投资条例”的特点是强调投资、外销导向的奖 励 ,而“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主要精神在鼓励企业从事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建立产品品牌、 产销自动化、污染防治等功能,这一调整的目的,一是促进产业升级,二是使奖励政策能与 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所谓“三个突出”,即整个园区制度建设突出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采取 财 税奖励、金融辅导等政策与措施。
——高科技产业方面,其财税奖励和金融辅导的特色:(1)1982年台湾公布了“策略性工业 奖励措施”,其中,台湾“交通银行”自1982年至1988年施行的“策略性工业融资辅导”是 主要的措施,其优惠如下:7-10年的中长期货款,由台湾“行政院”开发资金配合出资25% ,台湾“交通银行”出资75%,放款利率比基本利率低1.25-2.75%。贷款范围为制造高科技 产品、购置自动化机器设备、产制污染防治设备及制造优良药品等均可申贷。(2)依“促进 产业升级条例”,投资资本额10亿元以上,购买设备金额5亿元以上者,持有其股票两年以 上者,得以取得股票价款20%限度内,抵减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或综合所得税额(第8 条);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或5年机器设备加速折旧(第14条);进口自用机器、设备 、原料、物料及半制品,免征进口税捐、贷物税及营业税(第17条);投资高技术的投资人, 可用技术作股,但以不超其总投资额25%为限(第6条)。(3)依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认定其科 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特殊贡献者,得减免承租土地第五年以内的租金。
——技术创新方面,其特色:(1)依“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实施要点” (1995年),园区管理局每年配合该要点编列适当的经费,以奖励企业创新技术及研究发展, 奖励金额每案最高为200万元,目前则以每个计划50%为上限,并以500万元为原则。(2)依“ 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办法”(1991年),对高科技新产品开发费用之50%由“政府”提供补 助款(不必摊还),另50%可依“鼓励民间事业开发工业新产品办法”(1983年)申请配合款(第 4条)。(3)投资于研究开发、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的支出,可在支出金额5—20%限 度内抵减当年度的营利事业所得税,当年不足抵减时,得以在以后4年内抵减之(第6条)
——新产品开发方面,其特色:(1)依“鼓励民间事业开发工业新产品办法”(1983年颁布) ,民间企业或研发单位开发高科技新产品,可申请“政府”核拨开发费用或融资利息费用配 合款项(第3、5条);(2)以产品开发计划书向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提出申请,不需任何担 保抵押(第6条);新产品开发或开始生产的企业,自产品销售一年后,于5年内分期摊还配合 款。
四、园区管理的基本特点
从园区的开发主体看,目前台湾的科学园区大致有“政府”、民间,以及“政府”与民间 联合开发三种模式。如龙潭渴望园区(由宏棋集团开发)、林口华亚科技园区(由台塑集团开 发)则由民间开发;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属于第一种,即“政府”主导型。这一模式的基本特 点有二:
1、从宏观上说,在于其规划性。(1)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制定阶段的发展目 标、发展规划,以及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2)园 区的管理体制,由园区指导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及决定政策,下设园区管理局,执行区内 的管理业务,负责整体园区的运作。(3)从园区建设资金看,主要来自“科学工业园区作业 基金”。这一作业基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也来自包括园区管理费、厂房、住宅 、土地租金和作业服务收入等。(4)园区的土地只租不卖,以防止出现地产泡沫,有效地防 止先期入园的企业炒卖土地的投机行为,保证良好的投资环境。
2、从微观上讲,在于其服务性。亦即管理就是服务。他们以“企业的成功,才是园区的成 功”作为目标,为园区企业提供一揽子高品质的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有三:(1)在入园企 业 的标准“把关”上,实行动态管理。具体措施是,严格审查监控园区企业。根据园区发展形 态与需求来界定园区引入厂商的标准,同时,每隔一定时期进行调整,以配合产业发展的变 动。(2)在企业入驻园区之后,实行跟踪式服务。一方面,根据“园区专业投资撤销办法” ,园区管理局定期对园区厂家进行全面检查,对不符合要求者,限期改进,若不见起色,一 个月后令其退出园区;厂商自产品销售或提供服务之日起3年内,使用台湾的科技人员数应 增加到该厂科技人员总数的50%。另一方面,强化培训,保证园区企业创新后续能力。园区 在培训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与“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资策会”、“劳委会”、“中国生产 力中心”等机构合办“园区从业人员在职进修训练计划”专题班、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物资 管理、电脑资讯等。(3)行政管理方面,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家提供高速度服务为前提; 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人增加合理便利的条件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以有利于园区的发展而 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