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论文_胡争艳

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论文_胡争艳

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初级中学 441500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教师在讲授时大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然后归结一下小说的主题。我在这里尝试着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等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解析,从而更好地、更为全面地解析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 主题的多元解析 人物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

(1)二十年前:“我”和闰土是两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少年的纯真、自然,让两颗童真的心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两个人在一起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的都是双方感兴趣的话。正因为这个原因,彼此才会对儿时的玩伴一直“念念不忘”。

(2)二十年后:“我”和闰土源于儿时美好而幸福的记忆,一直“怀念”着对方,两个人的重新见面,彼此都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文中这里对闰土再见“我”时的神态做了细致刻画,此刻的闰土,是如此的真实,说明他心里颤抖的真挚情感;然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让这对相隔二十年,彼此不忘的好友,在顷刻间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厚障壁”?对,就是那声态度恭敬的“老爷”。显然,二十年的时间,让闰土从原来那个不知世事的天真少年“锻造”成了一个“懂规矩”“讲道德”的知理之人。因此,从“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变化上,我们发现了封建礼法制度将一个纯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成年人。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我”和杨二嫂的关系。

杨二嫂是“我”近邻,二十年前,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也“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那个时候的杨二嫂,年轻美貌,“我”之于她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仅有的一回接触,也无外乎是小时候被抱过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那个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她来到“我”家,是专为捡便宜的。故而,她硬说“我”阔了,“放了道台了”,“有三房姨太太”等等。为了能从“我”家拿些东西,她把“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这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对“我”的重要性。此后,还诬称闰土将碗碟埋在灰堆里,自己则乘机明拿暗偷“我”家的东西。其尖嘴利舌、贪财爱小的性格特征,不仅对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性是一种衬托,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的罪恶。

最后,我们再一起说一说宏儿和水生。

宏儿是“我”的侄儿,而水生则是闰土的儿子,他俩于我而言都是后生晚辈。作品中描写的宏儿与水生,分明就是闰土和“我”的亲密关系的延伸。“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又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作者所执着追求的,不仅是要重建儿时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二、从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角度

1.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敬佩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便以“老爷”相称;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的形象: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的刻画,他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以,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走向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析,采用多元角度解读,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和创造力。当然,学生的多元解读一定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以防止多元解读的异化、泛化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富仁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

[2]沈振煜 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3]王敬文 鲁迅小说研究。

论文作者:胡争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论文_胡争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