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丘陵论文,资源优势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在我国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目前正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温饱型产业结构与农民奔小康,产品多与加工少,以及集体经济薄弱、剩余劳动力多和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丘陵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用现有资源和生产力基础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完善、改造、更新和开发新产品、新产业的路子。其重点是:(1)开发龙头产品,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区域经济;(2)发展产业系统,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3)以小城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其具体做法是:(1)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统一规划,确立转变计划和实施方案;(2)统一思想,分步实施;(3)突出重点,选择最佳项目起步。
丘陵地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主要是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中央及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针对丘陵地区的经济特点,就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如下探讨: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既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必然性,又要看到它的艰巨性;既要看到它的紧迫性,又要看到它的长期性。丘陵地区人多地少,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粮食、棉花、水果、油料、肉类、药材等农副产品的主产区。我国最大的农业省——四川省,其农业总产值、农业人口和农产品的大部分都集中在丘陵地区。这个地区的农民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保障全省生活消费品和工业原料的供给。所以,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农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向小康和更加富裕之路迈进。但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旧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丘陵地区的经济积累少,自身发展能力弱,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矛盾很多,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奔小康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1)单纯的以户经营规模过小,不适应社会主义大市场竞争的需要;(2)温饱型的产业结构已反映出很多劣势,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三高”农业的形成;(3)鲜货产品、原料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投入大、产出少,农民富不起来;(4)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组干部的误工补贴和集体开支都靠群众统筹,集体经济没有吸引力;(5)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开辟就地转移的新途径;(6)城乡差别拉大,与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相适应。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来一次大的转变,即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转变虽然难度很大,任务很艰苦,但有利的条件也很多,只要认真组织和动员群众,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就一定能够把温饱型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
二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仅与经济体制有关,而且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如果生产力很落后,温饱都未解决,要实现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转变是根本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丘陵地区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总产值上亿元的村和10亿元的乡镇;种植业正向“两高一优”发展,并建设了一批粮油、棉花、水果、水产、生猪等生产基地;农业科学技术有了明显提高。这些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丘陵地区经济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搞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总的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用现有资源和生产力基础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完善、改造、更新和开发新产品、新产业的路子。为此,必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开发龙头产品,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由于是生物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必须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影响。丘陵地区的各县(市、区)和镇(乡)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将开发出不同品种、不同产业,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小区域经济。这些小区域经济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也可以是加工业、运输业、销售业、或包装、贮藏等。它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而是以资源优势、地理位置、技术条件为前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产品、产业为谋介,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小区。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保持与发展的关系。对过去建设的商品基地,开发的新产品如果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品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量扩大生产,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优质度,增值率,建设成龙头产品和有机循环的产业系统。如四川省安岳县的柠檬为全国基地县,由于规模小,加工脱节不能形成产业系统,效益不好,如果再扩大规模,完善后序加工就能成为产业优势;二是更新改造与克服劣势的关系。在解决温饱过程中,农村经济开辟了许多新项目、新产品,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有的品种老化又只生产原料或者是初加工,没有形成新产业,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不少劣势。如农业上的“老三杂品种”、柑桔、蚕桑、禽畜等类的产品,有相当部分现在都需要更新改造,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嫁接、改造、更换新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等体系,化劣为优,重新占据市场。如丘陵地区的生猪基础很好,潜力很大,只要在良种、深加工、精加工、包装、贮藏等方面下功夫,生产系列化产品形成产业系统,效益就能发挥出来;三是新发展与大市场的关系。新开发的产品必须为社会主义大市场服务为市场所需,生产规模应根据需求量而定。开发的产品必须保证质量,一开始就应实行集约经营,以优质取胜形成小区特色。这样,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才有强大的竞争力。
2.发展产业系统,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长时期以来,丘陵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走的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表现在种植业上大量的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多种多收的路子,在养殖业上经营分散,产品多而杂;在产品销售上鲜活产品、原料和粗加工产品多,销售渠道单一,每年都程度不同的出现产品卖难和短缺问题。农业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就应发展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建设新的产业系统,走种、养、加、产、供销和贸工农相结合的新路子,使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买难、卖难、农业效益低、工商矛盾大等问题,增强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丘陵地区走好这条路,我认为应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依托农村经济服务组织,针对拳头产品建立或健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的销售服务公司或兴办加工、运销、包装等企业,形成新的产业系统,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加工增值富裕农村,还能提高农民的素质。第二,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作用,为开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好带动示范作用。丘陵地区的涉农部门,长期为农村经济服务,有较为完整销售、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还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应该转变经营作风,转变经营方式,提高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带头走出一条新路来。第三,组织农村能人和其他人员,创办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的新型企业。创办新型企业,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管理,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以股份制、合作制为主体,办好经济实体,把农户与企业结合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
3.以小城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丘陵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粮猪安天下的格局,加上交通不变,能源缺乏,开放力度不大,乡镇企业起步晚,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是一次大好机遇,其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应本着速度和效益同步进行。现有的企业要从靠总量增长支撑发展,转变到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调整企业结构。要形成一批效益较高的骨干企业,带动小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新上项目,应注意为农产品的加工增殖服务,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效益,增强集体经济势力。在项目选择上应把握住:高增长、高效益。另一方面,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要把小城镇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原来的遍地开花,小型分散,管理不善,效益较低的现状,转向适当集中,扩大规模,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建设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有了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就能连接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科技含量低,是粗放型经济的主要表现。丘陵地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一般只有30%左右。原来曾起过重大作用的品种,其生产技术、管理办法和生产工艺大都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第一,必须建设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人培训,没有人现场指导、帮助是不可能的。丘陵地区的农村普遍缺科技人员,缺科学技术,过去有的地区是种植业靠“老三杂”,养殖业靠“老办法”,乡镇企业靠“投入大”。现在要靠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技术进步,靠提高人的素质,靠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组织和动员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和涉农部门的科技人员下到基层,下到生产第一线,形成完整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第二,必须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队伍。丘陵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建设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商品基地,大部分是有新产品,没有形成新产业,或者大部分是粗加工,没形成新的产业系统。越是深加工、精加工,越要添高档设备、高新技术和高级人才。必须按照种、养、加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路子的要求,增加科技人员,加速科技队伍的培训,发展什么新品种、新产业系统,就组织培训好什么样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队伍。在方法上可采取试验、示范、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办法,培训急需人才。第三,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丘陵地区的农村经济以种、养业为主,农业生产水平和土地的利用率都比较高,没有大的科技投入,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这些县的财力十分薄弱,大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赤字逐年增加,只能首先保吃饭,不能保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靠多渠道投入,财政、金融部门、涉农部门、群众和有关的各类经济组织都应投入,并形成制度,确保科技投入落到实处。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涉及面广,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打好总体战。首先,统一规划,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丘陵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好,是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主产区;禽畜、水产品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正在兴起,潜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增变,各地都要把握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好统一规划,制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统一思想,分步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从根本上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以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增强产品竞争能力的目的。为此,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明确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责任,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转变经济方式作出积极贡献。再次,突出重点,选择最佳项目起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丰富,项目很多。但是,一定要突出重点,突出各自特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市场的需求和现有条件,选择能带动本地经济的最佳项目率先发展,带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