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家园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深化和推进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家园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深化和推进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家园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拓宽深化提升中不断向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路径论文,精神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既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它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依靠不断实践而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920年,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给身在湖南的毛泽东写信提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深表认同,回信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晚清中国,积弱积病,吏治腐败、军队孱弱、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鞠躬尽瘁,以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寻找中国自立、自强之路。然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接连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冀求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最后仍被封建势力逆袭。

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中兴自强,抑或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奋斗,都无力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事件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中国革命自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并逐渐踏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追求。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能够正确解答上述两个历史课题的理论和主义,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的政治力量,就会成为掌握中国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能够指引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道路,就会成为一条不可替代的必然之路。

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考察,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大众的心之所向。同时,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也促使先进分子寻找一种有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新制度和新样板。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面前表现出的两面性和软弱性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民心,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却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能够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种种因素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仍然有人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提出质疑,他们说:“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针对该问题,邓小平曾经这样回答:“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2.罗斯·特里尔这样描述自己为毛泽东立传的原因,“我想写毛泽东是因为他的不同寻常。他建立起前苏联没有的许多东西,开辟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完成这些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中国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所取得的成就对欠缺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吸引力的样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忽略本国实际情况,照搬套用苏联模式的做法,很快便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

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继发生,再度暴露出将苏联模式神圣化、固定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匈牙利共产党领袖卡达尔·亚诺什曾经说过:“关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在初期我们没有适当考虑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错误地认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以原封不动地机械地照搬到匈牙利和其他国家,结果每个国家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56年3、4月期间,毛泽东连续听取中央34个部委和两省、两市的汇报,并阅读了来自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的大量书面报告。在掌握了经济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当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重要报告。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当然,道路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但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规律性认识,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失误和挫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历长期探索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只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印度与中国毗邻,国情相似,几乎同一时间走土国家建设的道路,但是,印度的发展步伐却明显慢于中国。从1991年至2003年,印度的GDP平均每年增长5.8%,中国则增长9.7%。

英国《经济学家》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巨大的差距——如果这是一场赛跑,那么印度已经落后一圈》。文中,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提出,两个世纪前,中国略富于印度,但自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比印度穷。按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从1820年的533美元增长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国却从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国只有439美元。不过,自那以后的每个十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均超过了印度。

两个同时起跑的亚洲大国,一个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漫长的赛程中,后者逐渐超越前者,并拉开了距离。这场比赛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从而使这一科学的、创新的道路得以不断拓宽、深化和提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贡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会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荡气回肠的宣告,是8300万中国共产党员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也是13亿中国人民历经波折形成的共识。在这面旗帜下,中国人民将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满怀豪情迈向新征程,去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美丽、幸福的中国。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使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期特别策划选用文章均摘自《辽宁日报》,文中三个版块的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标签:;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家园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深化和推进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