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中心医院 内蒙古乌海 016040)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单用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与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0d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与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阿奇霉素;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重症肺部感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52-02
肺部感染是临床上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位居各类感染性疾病死亡之首[1]。重症肺部感染是因治病力强多种耐药性强的细菌混合感染所致,具有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生存率低的特点,严重威胁中患者的生命安全[2]。单传的药物治疗疗效常不尽人意,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本研究选取我院8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奇霉素与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痰培养确诊为肺部感染,经常规治疗久治不愈或恶化为危重症,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23~72岁,平均(52.63±2.57)岁,病程1~15d,平均(7.32±1.73)d,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将1.5g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70163)溶于0.9%的生理盐水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500mg阿奇霉素(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54)溶于0.9%的生理盐水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CT显示炎症消失,细菌培养呈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发热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CT显示炎症大部分被吸收,细菌培养呈阴性或阳性;无效:以上均无明显改善或患者死亡。总有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10d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重症肺部感染主要是因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大量黏液阻塞气道所致,常伴有气管狭窄、肺不张或痰液量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为一复合制剂,能有效的清除费内感染部位的炎症因子,增加血药浓度,抑菌、消炎、抗感染作用显著[3]。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药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渗透性,抗菌作用强,两药联合应用,能协同性的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疗效显著[4]。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0d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与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阳,张士忠,张天一.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老年肺炎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06:103-104+112.
[2]袁平.阿奇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对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5,04:630-633.
[3]黎汝,王亚军.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肺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06:1114-1115.
[4]李燕,郝泽蕊,王淑云.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痰热清治疗肺癌化疗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J].癌症进展,2016,02:185-187.
论文作者:张海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0
标签:头孢论文; 肺部论文; 患者论文; 霉素论文; 重症论文; 疗效论文; 阿奇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