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需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态势论文,旅游市场论文,总体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是当代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全球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其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的旅游规模必将达到空前水平,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均将跃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产值可望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从而达到旅游发达国家水平。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国和国内旅游国。
二、我国旅游市场总体需求状况分析
(一)我国旅游市场的需求现状
到1999年,我国旅行社总数达到7326家,与1995年的3846家相比,翻了近一番;我国旅行社职工总人数为10.9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一万七千多人。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279.6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2640.9万人,增长了56.9%。1999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41亿美元,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53.7亿美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7%;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放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居民出境也与日俱增,1995年出境人数为713.9万人次,到2000年突破一千万人次,“九五”期间年均增长8.9%;国内旅游也日趋活跃,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亿人次,比1995年增加了一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7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5年的2.3倍,“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8.2%;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重要。
(二)有利于旅游市场需求扩大的因素
1.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 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历史性决策。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必须采取有利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快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于1999年提出,在今后20年,我国旅游业要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纷纷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有的贫困地区更把旅游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
2.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使居民用于旅游消费的支出显著增加 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80年代初期,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消费层次主要局限在温饱方面,消费重点放在吃、穿、用上,仅满足了第一层次,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也大多是重物质轻精神。进入21世纪,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实现了由量向质的转变,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主要表现为:吃、穿、用的消费比重逐年减少,文化教育、旅游、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住房、保险等成为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比重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旅游已成为都市人的新时尚,城镇周边游和近距离的周末游,国庆、元旦、春节长假假日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加。资料显示,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88元,比1995年增长167.6%。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为假日旅游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假日旅游的兴起 假日旅游的形成是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转变而走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的产物。假日旅游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餐饮业、旅行社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日旅游一方面带来旅游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需求随假日的周期上下波动,从而引发旅游市场供给时而过剩,时而不足,形成供需结构方面的矛盾。假日旅游作为一种集中休假方式,极易导致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住宿和交通十分紧张,因而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旅游资源,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经历了1999年“十一”与2000年“五一”连续两次的“火爆”之后,2000年的“十一”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外,实际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比预期的要差。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家纷纷建议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4.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契机新的放假制度使春节、五一和十一成为中国人一年三度的休假“黄金周”。中国人一起工作,一起休假,然后又一起出游,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有计划的假日经济”。这使得一方面旅游市场的供给在节假日严重不足,造成旅游资源在节假日过度利用,不利于一些名胜古迹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在闲暇时间旅游供给严重过剩,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而带薪休假可以产生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供需结构矛盾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据了解,已有很多专家呼吁作为对新的放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尽快出台公民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契机。
三、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给状况分析
(一)我国旅游市场的供给现状
20年来,我国旅游生产力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到1999底,我国共有旅游住宿设施20多万个,其中,涉外饭店总数达7035个;旅行社的总数已达7326个,其中,国际旅行社有1256家;旅游车船公司344家。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万多个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古迹、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跟随国际潮流开发的度假旅游、滑雪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和其他特种旅游快速起步,一批产品已拥有世界知名度。我国的旅游交通状况大大改善,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游船及城市出租车业全面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也在旅游需求的刺激下,不断有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
(二)我国旅游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1.我国旅游产品现状 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性产品,指满足游客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项服务或服务组合。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传统旅游产品已走向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一大批传统旅游项目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这一类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产品销量大且稳定。与此同时,新兴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我国自1992年已经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旅游年,由此各种专项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产品适应于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收入结构、不同文化结构的旅游消费者。
2.旅游上市公司的业绩 目前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景点娱乐业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开发等。通过对29家主要旅游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资产净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1996年旅游上市公司总体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0.88%,在上市公司所有板块中效益是比较突出的;1997年下滑到12.72%,比1996年下降了18.27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下降到7.8%,比1997年又下滑了近五个百分点,并且有三家出现了亏损。到1999年底,出现亏损的公司增加到五家,占全部旅游上市公司的16%,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下降为6.0%。
从一定意义上,旅游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反映了全旅游行业经营状况。以旅行社业为例,目前旅行社业的效益滑坡严重。据统计,1990年全国共有各类旅行社1603家,到1998年增长到6222家,8年间增长了2.88倍,年平均增长18.47%。而同期有组织接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仅10%左右。旅行社的利润总额1995年比1994年下降12.6%,1996年比1995年下降6.9%,1997年比1996年下降17.48%,到1998年全国所有旅行社的利润总额仅有3.34亿元,比1997年又下降34.9%。旅游商店、旅游景点等旅游设施也增长过快,大都进入总体上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旅游企业的利润早已从高利润下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甚至下降到平均利润水平之下。
3.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 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旅游企业之间在向市场上提供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规模大小、集团化程度、网络化程度和产权结构等各个方面。通过分析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判断一个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市场效率。按照旅游企业的发展的一般模式,其组织结构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一般均衡、业务联合、集团化和网络化等四个阶段。在一般均衡阶段,产业活动刚刚开始,进入市场的企业在规模上相差不多,企业相对独立地运作;在业务联合阶段,竞争活动开始出现,并出现了一般形式的联合活动,但企业资产方面的联系还很薄弱,企业分化加速;进入集团化阶段,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开始出现了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在网络化阶段,企业的购并活动增加,除了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外,也开始出现了管理、技术、销售等领域的一体化。而特许连锁经营和跨国公司则是网络化的高级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主体上处于由业务联合向集团化过度阶段。其主要标志是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各种形式的结盟、联合和合作成为单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途径。目前,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已在上海、北京、西安和广州等地大量出现。旅游集团通过将本地区的旅游关联企业合并或组合,实行规模化经营,降低旅游产品的综合成本,在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在企业的规模和经济类型上则呈现以下特征:经济规模偏小和经济类型构成较为单一。仍以旅行社业为例,1999年全行业旅行社的平均销售额仅为403万元;如果将国中青等排名前10位的旅行社排除在外,销售额平均水平将锐减。旅行社业除了少数股份合作制和集体经济的企业外,大部分都属于国有经济。这一特征在饭店业则表现得更为突出。1998年客房数500间以上的大饭店占总数的1.6%,客房数200-499间的中等规模饭店占13.6%,200间以下的中小饭店占84.7%。在经济类型方面,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饭店占总数的77.8%,私营经济和联营经济占5.3%,股份制经济占4.9%,外商、港澳台投资经济占12%。由于投资规模偏小,导致饭店价格低,出租率低,也造成经营和管理问题;饭店的经济类型与市场效率密切相关。由于外资企业拥有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客源网络优势、优惠政策优势,市场效率相对较高;这些优势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只是部分地存在,因而市场效率相对较低。旅行社业则由于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因而能维持相对较高的市场业绩。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旅行社业与饭店业相比将面临更大的冲击。
四、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旅游市场总体消费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已达到世界第一,旅游消费收入近年来也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旅游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属于后列。以旅游消费较为集中的假日旅游为例。1999年十一期间人均旅游消费为352.5元,2000年五一期间人均消费只有392.4元。旅游消费水平总体上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的报告,1996年全世界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全球总消费支出的11.3%,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消费水平,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扭转旅游消费水平偏低的局面还有待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和旅游产品供给单一的矛盾
现代旅游者尤其是重复旅游者的增长表明人们已不能满足大众化的旅游消费,更加追求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的个性化旅游消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散客旅游的比重已高达80%。一方面,为了赢得旅游消费者,除了对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加以合理引导外,旅游企业还必须开发类型各异、种类繁多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旅游企业还必须降低成本以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甚至降低成本的同时向个性化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无限多样的旅游产品无疑是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和旅游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
旅游企业的利润从高利润下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并进一步下降到平均利润水平之下标志着旅游市场态势向供大于求转变。这一转变的直接后果是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而以下这些因素又使竞争进一步演变为过度的价格竞争。
第一,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性或不可储藏性。旅游企业只能在规定的时间交付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旅游产品的效用是不能积储起来留待日后出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自然消失。旅游企业为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将尽一切努力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降价相应成为促销的重要手段。第二,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旅游企业的产品竞争策略选择的空间很小。旅游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被迫转而求助价格策略,竞相采取降价的方式。以旅行社为例,我国现有旅行社对外销售的产品几乎都是团体包价观光旅游等有限种产品,线路也大多限于几个热点城市,档次除选用饭店、交通工具有所差别外,其他项目基本一样。因而旅行社之间的竞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第三,由于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较小导致旅游市场的过度进入。旅游产品一般无高科技含量,更无法享受专利制度的保护。进入障碍也仅限于资金需求和政策限制。第四,从考虑提高外部价值的角度,投资者会选择专用性程度较低的行业。从事旅游业的资产专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弱,因而如果具有相同的初始投资要求和相同的经营风险,投资人会选择专用性程度较低的行业以提高投资的外部价值。第五,按照非合作博弈理论,旅游企业在静态的博弈中,将陷入“囚徒困境”,选择降价将是唯一可行的均衡(博弈论把其成为“纳什均衡”)。
旅游市场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的逐年下降。饭店在1997年的行业利润率仅为1%,从1998年开始,更是出现全行业亏损。过度价格竞争不仅降低了旅游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造成旅游企业的经济困难,而且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接待质量,对旅游业的声誉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行业管理政策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另一方面则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四)加入WTO对中国旅游业的冲击
总体而言,由于旅游业特别是饭店业与国际接轨时间较早,整体开放程度较高,开放涉及范围较广,因而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所受到的冲击要小。旅游业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20年来旅游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比其他产业更高、更透明的开放之中,实际上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前经受了“入世”可能带来的种种考验。从行业背景来看,加入WTO有助于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中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参与竞争能力。但是中国旅游业在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进行结构调整,因此,“入世”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入世”可能带来的冲击,旅游企业在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创造出科学、合理、经济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并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走集团化和网络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