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作为教育对象之我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03)07-0003-03
一
成人学中对成人的界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唯名论的,认为成人并非真实存在,它只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无以为名,强名之为“成人”,这其实是早期走出精英教育传统的教育家和教育学专家们的看法,他们持“大众”教育观;另一种是唯实论的(在当前比较盛行),认为成人是真实存在的处于某个年龄的个体,处于某个群体之中,这是“小众”教育观。
教育的作用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和促进社会正义,成人教育综合了前两种职能,特别是在第三种职能上是最有发言权的(它以前被称为“社会教育”)。
如果按照教育的对象划分,教育应该三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一般的分法是成人教育和前成人教育的二分式。这是一种简单化的从年龄上的划分,并且是不考虑“社会”性而只是“时间”性的抽象划分。
二
哲学上总是要问:成人(即“成为人”、“养成理想人格”)为什么?其实对它的回答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的跨学科规定。在学科未分化之时,笼统地叫它“成人之道”。我国古人的成人之思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我的成人学之思考是什么呢?我的思考所基于的成人教育学是什么呢?如果单从年龄上看“成人”,那么在特殊教育领域、学校教育领域都大量的存在成人。这样的话,成人教育就被其他教育类型分割了“蛋糕”。所以,我从单一对象去理解成人教育,以求历史地研究成人和成人教育。
“成人”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呢?在夫权、君权、父权旧“三权等立”的宗法时代只有人,没有女人和儿童——他们都不被算为“人”。在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当女人有了地位,才有了“男人”,随着儿童有了地位,才有了“成人”。特殊人、学校人和社会成人是教育的三种对象。我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回到对象本身”,就像哲学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一样。成人教育的对象就是“第三种人”。那么,这“第三种人”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呢?
和马克思同时代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约翰·鲍威尔说:“人刚刚被发现。”在上个世纪中叶,法国思想家福柯说:“人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人就什么都可以做了。”
我觉得三位思想家所关注的“人”,就是被默认了的“成人”。世俗社会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由成人领导的社会。成人从性别上区分,有女性成人和男性成人;从年龄上区分,有青年成人、中年成人和老年成人(我认为,随着“青年的孩童化”和“中年的模糊化”,把成人只分为两类比较合适)。
三
那么,成人学何以可能?现象学方法、问题意识和危机感是我的成人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成人是“性的人”、职业人、社会人、民族人、国家人和宗教人,是政治动物、理性动物。从一个极端去看,我们的时代没有成人教育(事实上它在衰微),因为时代没有给我们创造教育家;然而可以有职业教育,因为有教师就可以了。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我在竭力打通二者。因为成人作为教育对象,基本上是职业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操心(又翻译为“烦”)是此在(就是成人)在世的生存样式。
黄向阳先生在《教育哲学导论》里认为,哲学是在教育问题的直接压力之下诞生的。“成人哲学”就是这样出现在本书的论域之中的,因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把成人作为教育对象来对待了。其实,目前在海内外正搞得红红火火的儿童哲学的发展也是得到了教育问题的催促。
青年学和老年学在我国新时期以来先后得到了大发展,而今,我觉得一门“成人学”(studies of adult)的诞生应该是瓜熟蒂落的时候了。前两种研究领域已经给成人学浇筑了扎实的分域研究的基础,我以为它们实际上已经在专论层次上开启了成人学,也给我研究成人学以学理的丰富给养。而成人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则给成人学以问题专门化的基础。成人作为问题阈是成人学呼之欲出的现实性所在。
如此看来,和教育学的发展相应,成人学是由复数走向单数的。“拖着应用的热情,只能躺在别人研究的过去里”,曾经是我们对教育学的疑虑,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以为教育学没有自己的理论。而今当我们挽起袖子为教育学在制度上的子学科“成人教育学”开发理论的时候才发现:成人教育学如果成立,它是属于“社会学”里的东西。
在知识麦当劳化的快餐时代保持对成人教育的学问化诉求实在是一种奢侈。它有时候会遭到别人(包括大学里的人)的鄙夷。但是我觉得有价值——因为世界上(含第一世界)的确存在第三种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知识上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事实上是处于被剥夺学习权力的地位。研究他们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学理关怀。
四
成人教育学的精髓在于:不是教育介入成人个体的成长,而是教育改造成人社会。成人的继续社会化是它的追求。
成人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成人教育面对的是整个成人社会。我时常在叫作“教育”的怪物的前前后后望闻问切,从它流利灵巧言辞的舌中捕捉人的沦丧和物欲的膨胀——以及背后成功的秘密。观察的结果令我自己十分吃惊:这小子实在天真得像个老祖宗——是地道的精英传统。我想,惟其如此,它才能在语言上不沾丝毫成人社会的世故狡黠吧。
法国史学家Philipe Aries采用历史研究法,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观点阐述童年观念建立的历史因素,Aries使用大量的日记、绘画等文化证据来支持他的主张:中古世纪社会中,并无儿童期的概念存在,儿童只是成人社会的一部分。和妇女一样,儿童曾经是成人社会里可以忽视的一部分。养成教育是儿童教育真正的精髓。成人教育则不是,它是社会性的、行动式的、补偿性的。
对青少年的成人教育在于透过增强他们照顾自己生活需要的能力,发展投入社区活动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可在成人社会中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与他们的依附性相反)。
在成人社会里,我反思了作为总体的成人社会和作为保罗·朗格郎关注的个体家长以后,提出了“反思的成人教育学”,而它的入口就是建立“成人学”。
作为总体的成人社会,当它几无筛滤地将社会负面现实暴露于还分辨不出价值观之根本精神与表面形式的青少年眼前时,“权威”、老前辈的“金玉良言”立时瓦解,教师、家长和社会领袖们再也不是他们心中信赖的中流砥柱;在触目所及的败坏中,作为总体的成人社会与家长有重大冲突。
可见,把成人做唯名论的理解和唯实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在唯名论里,成人不是某个社会人,例如我说的“总体成人社会”;在唯实论里,成人不是随意可以有所指的词语,而是在某种群体里“成人”才有意义,例如家长。
五
互联网的产业化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这就导致我的研究是不会绕过网络这个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的。
我发觉,在互联网时代里,沉沦是越发的美丽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沉沦是此在在世的一种方式。畏启示着无。而对现代人网络的沉沦不是无畏,而是“忘畏”。
夏学銮先生认为“网络社会≠虚拟社区”:成人们被带入一个神秘的新世界之前,这个新世界既遥远又贴近,既真实又虚幻,既神秘又具体。成人们从其中可体会到以前所未有过的新感受,对互联网这个新事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则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世界——这是社会学家对网络世界的界定。
有一种“虚拟世界,真实人生”的标语,让人感受很深。互联网世界到底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从个人角度讲,网络是不可以体现真实人生的真实世界的。与传统世界不同的是,网络世界中的互动对象不是直接接触的,但它也是具有激情、理想的。查找英、德、俄、法原文中的“社区”一词,可发现其中都不含有地理区划这一含义,因此,中国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是值得商榷的。“社区”强调的是共同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它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地理只是附带次要的条件。在一个网络社区中大家有共同的理想爱好、价值观、生活方式,可以进行感情交流和经验共享,可以相识、相知、相爱,可以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真正的社区。
夏学銮先生对网络的社会学分析认为,同世俗一样,网络社会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可给人际社会提供一个真正交流的载体,充当世界一体化的加速器。全球化、地方化、自我认同和现代性以跨时空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网络的出现对社会学家提出许多挑战,要求其必须重新审视社会学的许多基本概念。网络社会可从社会群体、功能两方面分析,网络群体是一种参与者的群体(非“受众”即“audience”群体),其大致可分为大学生群体、网络女性群体、网络经理群体、网络名人群体、网络公务员群体。当然也存在界限不明确的模糊群体;从功能上讲,网络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市民社会、大众社会,其中具有的超时空功能,有助于民主公民意识的兴起和公民情绪的调节。
夏学銮先生对网络社会学的构建开启了我的思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的社会学提出许多挑战,因为后现代社会,个人认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走向成人社会里的“常人”(海德格尔)。所以,沉沦是网络社会的巨大魅力。我称此为“网络社会的常人性”。
六
用教育的方式改造成人社会将是我从历史的维度对成人教育本质的认识。我面对的是“反叛时代”里的成人教育,这是一种理论的宿命。
在国外没有成人教育学(Androgogy不是我国出版物所说的“学”),也没有我国学者所理解的作为“科学”的教育学。
我想,成人教育学既然是一门“知识学”就应该具有独立的概念体系,就会提出诸如“何为成人、成人教育和成人教育学”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要我们首先认识对象化“成人”应该是哪一种人。从生理说,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人格上的平等是另外一回事情。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天然不平等”里的学习力居于下层的族群,应该是一个非“知本家”阶级,是在精英教育传统里被汰除的弱势群体。扩大到整个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和对象也主要是弱势群体——起先是老人教小孩,目前主要是妇女教青少年。历史地看,老人是教师。如今教师多是女性。也就是教育的主力军是历来如此的弱势群体。学生若是未成年人,他们一定是弱势群体;如果是夜大学的成人学员或者自考考生,他们在学术性知识的学习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所以成人教育具有弱势群体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