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诗歌的创作方法_毛泽东论文

论毛泽东诗歌的创作方法_毛泽东论文

试论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诗词论文,方法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与革命家,而且也是当代伟大杰出的诗人。就他已经正式发表的诗词来看,都写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其中不少作品还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无论大小题材都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在艺术上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的诗词是这样富有创造性,他不但继承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荣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成功地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从而创作了那些雄浑深厚的诗篇,既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又有极强的美学价值。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分精神和手法两个方面,其中又以精神为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一点体会。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特别是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就是要看到生活里的新事物,要善于反映新事物,帮助新事物的成长。毛泽东所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就因为他始终能够看到人民生活中积极的新生的东西,不论在怎样复杂的情况下,不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中,他总是对革命、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例如毛泽东的第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朗壮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万类的自由正衬托出“人民五亿”的不自由,更表现了“人民五亿”的要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变革的趋势。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已经开始感觉到有用新的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必要性,新的历史任务已经摆在人民的面前。当社会变革的需要一旦产生,那么,社会变革便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指点江山”的少年英雄。诗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是社会新兴力量和人民力量的代表,虽然手无寸铁,然而胸怀壮志,敢于贬斥反动的统治阶级,把它们(万户侯)看成粪土。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壮大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社会革命的必然性。至于革命在什么时候爆发,在爆发以后或者迅速胜利,或者要拖延一个很长时间才取得胜利,或者要经过许多严重的困难、严重的挫折、甚至严重的失败才最后取得胜利,等等,则要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历史因素。但是,只要是真正的革命家,即使在革命过程中遇到严重的困难、严重的挫折、甚至严重的失败,他们也还是敢于蔑视敌人,坚信革命胜利的可能性。

1927年,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表面现象看,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政权处于四面八方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军的数量和装备都远远赶不上国民党的军队,反革命的力量似乎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但是,毛泽东同志从对敌我力量的对比出发,从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入手,却充满信心地指出: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政权,是革命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的出发点;这一支一支的红军,他们拿起了枪杆子,就一定能够改造整个世界!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政论里,他为我们指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必然趋势。在《清平乐·会昌》一词里,我们更看到了他对这一真理的最形象的解释。

这首词描绘了工农红军拂晓时的一次行军。“东方欲晓”既点出了这次行军的具体时间,也含蓄地表现了革命高潮象一轮朝日喷薄欲出的伟大理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现实的高度概括。“莫道君行早”,一方面肯定了这次拂晓行军的必要性,打消对这次行军的一切顾虑;一方面也是诗人为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出现,而鼓舞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的伟大号召。为什么要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并且说现在行动不是为时过早而是正合时宜呢?请听诗人充满信心的歌唱吧: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第一,我们有踏遍青山而永不衰老的红军战士,他们蔑视困难,热爱斗争,青春常在,越战越强。第二,我们有这边独好的形势,有革命根据地,有根据地里坚决拥护革命的广大群众。有了这些条件,打败敌人,战胜黎明前的黑暗便有了可靠的保证。由此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决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当时的估计。

斯大林说得好:“在辩证法看来,最重要的不是现时似乎坚固,但已经开始衰亡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哪怕它现时似乎还不坚固。因为在辩证法看来,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①]正是从这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相信新生的社会力量总归要战胜腐朽的社会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总归要战胜反人民的力量,毛泽东诗词才一再地把强大的敌人比做“苍蝇”“蚂蚁”和“蚍蜉”。虽然他们一时强大,并且表现出“风烟滚滚来天半”的气焰,但在革命人民针锋相对的斗争下,仍然避免不了“为营步步嗟何及”的命运。新生的社会力量、人民的力量,在与腐朽的社会力量、反人民的力量的斗争中壮大成长;由“赣水那边红一角”到“席卷江西”,并且“直捣湘和鄂”;由“收拾金瓯半片”到全国解放,“万方乐奏有于阗”。其间:人民武装力量的由小到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军队从占领农村到夺取城市的战略变化(井岗山——解放南京),写战争与写建设的交替衔接,等等,都有力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世界意义。

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他写出了革命发展中的现实,而且也表现在他提出了对于未来的理想。他总是不满足于既得的成就,总是及时地提出新的革命任务,使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不致在中途发生停顿,使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不致因为革命的间断而冷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长时期以来就是用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例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作品,体现了毛泽东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我们知道,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必须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以便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使革命有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象《西江月·井岗山》《如梦令·元旦》《清平乐·会昌》等词都鲜明地写出了党和红军的领导,也就是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根本保证。十分明显,如果没有“岿然不动”的“我”(党和领袖的形象)的指挥,就不会有敌军的狼狈“宵遁”;如果没有红军“直指武夷山下”的转移,就不会有“风展红旗如画”的胜利;如果没有“踏遍青山”永不老的“人”和“风景这边独好”的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更加郁郁葱葱”的最美好的前景。而农民问题又是解决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热烈歌颂和大力推动农民运动,自然而然就成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内容。象《清平乐·蒋桂战争》,写“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写“十万工农下吉安”的阶级斗争;《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写“百万工农齐踊跃”的群众运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写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英勇决战……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正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以及由此形成的工农联盟,一方面使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推翻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另一方面则使民主主义革命有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由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是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②]

毛泽东还常常根据形势的要求,向广大人民发出不断革命的号召,使革命不失时机地从一个阶段前进到另一个阶段,从一个胜利发展到另一个胜利。《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正是我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之后。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眼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单纯的用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除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外,还“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如果再要前进,则应带上温和的色彩,务必不要太多地侵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利益”。[③]

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毛泽东在这首七律中,给我们作出了无产阶级的最坚定的回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项羽)的惨败就在于他沽名钓誉,拘于小仁小信;就在于他怜惜敌人,姑息养奸,没有把战斗进行到底!霸王的教训是历史的教训,今天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再不能重蹈古人覆辙:必须以足够的勇气追击残败的敌人,彻底打碎反革命的国家机器,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壮举。再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写于1963年1月9日,正是国际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两大潮流猛烈冲击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统治的时候,扮演新“神圣同盟”的老路,勾结起来反对革命、反对人民,妄想削弱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妄想孤立同全世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然而,当代的革命潮流不是几个扮演闹剧丑角的“明智人物”所能阻挡的。人民不会饶恕那些做尽坏事的人,他们得意忘形未免早了一点。毛泽东在辛辣地讽刺和形象地描摹了这些“苍蝇”们的嘴脸之后,正面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是一场关系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整个事业的成败的斗争,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的斗争。对于这样的大是大非,我们绝不能等待一万年后的历史来作结论,必须在现在就弄个一清二楚。这里,洋溢着多么强烈的革命精神呵!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诗人发出了“要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号召,指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真理。毛泽东诗词中不断革命的精神,是他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在艺术上最完美的体现。

毛泽东诗词由于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而显示出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从不回避艰苦和困难,忽视阶级敌人的反动势力,冲淡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这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只会把生活简单化,把真正的英雄人物描写成没有生命力的稻草人。这样的作品,是起不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的。恰恰相反,毛泽东对艰苦困难总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既看到它们阻碍革命事业的一面,也看到它们激发革命精神的一面。每当我们战胜一次大困难,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一次大发展,我们也就具备了进一步战胜困难的大好条件。因此,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英雄主义是与战胜艰苦困难联系在一起的,乐观主义是与紧张激烈的斗争分不开的。如《七律·冬云》,写于1962年12月,正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掀起猖狂反华大合唱的时候。虽然寒凝大地,白絮乱飞,但“万花纷谢”不过是一时的现象。诗人在冰雪漫天里看见了春天的来临,在歪风邪气弥漫中看见了革命力量的生长。“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个“独有”,一个“更无”,十分强烈地传达出挺身而前力挽狂澜的马列主义战士的英雄气概。为什么“梅花欢喜漫天雪”呢?就因为“冻死苍蝇未足奇”!巨大的革命风暴只能淘汰掉那些经不起考验的叛徒和胆小鬼,而真正的革命队伍,真正的革命学说,却将在斗争中成长壮大,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具有战斗力。

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究其根源,是与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分不开的。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行动,正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鼓舞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赴汤蹈火,英勇奋斗,而置个人安危、个人生死于不顾。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以高昂的调子、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美了壮烈牺牲的战友和他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歌颂的英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士,他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是全人类最壮丽最崇高的事业。他们因理想、事业而不朽(飞入月宫),也因理想、事业之未实现而念念不忘,即使在吴刚捧酒、嫦娥献舞的热情招待下,也依然不减他们深沉的思虑。而当理想、事业一旦成为金光闪闪的现实时,极度兴奋和欢乐便化成千顷热泪从九重高天上飞酒下来。这首英雄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多么炽烈的感情,多么崇高的襟怀呵!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偏重观察,善于描绘客观世界的精确图画:浪漫主义偏重想象,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幻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则是把现实主义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对理想世界的热情抒写,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现实生活的产物。他在反映现实的矛盾斗争,揭示社会的本质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的具体描写中:同时,他昂扬的热情、崇高的理想,又总是由于火热的斗争、壮丽的事业所激发,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例如《沁园春·雪》,诗人以敏锐的观察、豪迈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美的北国飞雪图。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好景色,这确实是自然景物的精确描绘。然而,诗人的眼光并没有被地面暂时冰封雪盖的现象所遮蔽,而是透过眼前事物,看到了斗争力量的积聚、大地万物的蓬勃生机:千里皑皑的白雪,并不能锁住长城内外的明媚春光;一泻万里的黄河,终将突破层层冰封,恢复它滔滔的水势,山如银蛇狂舞,原似蜡象奔驰,它们都要与神圣威严的天空决一高低,见一上下。斗争尽管艰巨,而胜利却已在望,阳光普照、春意盎然的“睛日”,就要到来了!为这壮丽的江山、火热的斗争所激发,诗人在下阙评价了古代的英雄,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这里,我们看到:巨大的革命气概渗透在强烈的生活气息之中,生活气息的渲染因为有革命气概的抒发而显得光彩夺目、意境深远,而革命气概由于依附于具体的生活形象变得更加扎实,更加富有生命力。

为了抒发理想,毛泽东的诗词大量采用了夸张、幻想、神话色彩等表现手法。以表现理想为目的,并且创造出高美的境界,就是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夸张。在毛泽东诗词中常常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描写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的威力,因而充满革命想象的美,给人以无比巨大的鼓舞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用“离天三尺三”的高山,写红军的敢闯;第二首用“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场面,写红军的敢斗;第三首用“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形象,写红军的敢撑。三首诗一首一个夸张,一首一个想象,有力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先锋地位和骨干作用。它们都是以表现人为目标,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概括,在更高的水平上,反映了生活中的不寻常的真实。

幻想。在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十分豪迈的情调和极其瑰丽的色彩。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大至莽莽昆仑,小至苍蝇蚂蚁,皆信手拈来,无不入画。不仅给我们巨大的思想教育,而且使我们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诗词运用幻想手法绝不同于唯美主义,而是为表现他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服务的。所以,幻想尽管如何奇特,思想驰聘尽管如何高远,它仍然与脱离现实的想入非非有本质的差别。象《念奴娇·昆仑》这首词,诗人通过对昆仑山功罪的评说,生发出一个奇特的幻想: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实际上是诗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博大的共产主义胸襟和高尚的无产阶级人格的诗化,是伟大理想指导下的伟大行动,在中国革命已经胜利的今天,这完全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逐步付诸实践的伟大目标。

神话色彩。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比较突出。诗人不是一般地运用神话,而是通过神话透露出要改造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还是那首《念奴娇·昆仑》,诗人在注解中引用了老百姓的话,说昆仑本来是火焰山,孙行者过此借了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为什么引用这段话呢?说明中国人民历来都有改造自然的宏伟愿望,不过因为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的缘故而只能付诸于神话传说罢了。而握有马列主义世界观、深知社会发展规律、相信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领袖则不同,他敢于也能够把这千百年的梦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从《水调歌头·游泳》一词里,我们还看到毛泽东对神话传说的另一种运用,这就是不仅仅正面写伟大事件,而且用神话和幻想来映衬、强调,从侧面表现这些事件在世界、宇宙中的影响和反映,把这些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广大的宇宙里加以评价,也就格外有力地表现了它们的划时代意义。《水调歌头·游泳》中“高峡出平湖”的工程是够伟大的了,但是,如果不通过“巫山神女”的惊讶这一超现实的表现形式,其伟大意义是很难说尽了。诗人卓越的才能就表现在他写出了巫山神女惊讶的一瞥,长江三峡的工程因为这一瞥而焕发出一派奇迹似的光彩。在广阔的宇宙里,在漫长的历史上,这确实是一项值得惊讶的伟大创举。

无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好,还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好,其表现手法的职能都是为了创造形象。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并且和群众一起亲身参加了革命的实践活动,这就赋予他的诗词作品以巨大的革命政治内容,赋予他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以深广的社会生活基础。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是这样的丰富多采、光彩夺目,既有“横空出世”的昆仑,也有“红遍”“碧透”的俏湘;既有“长缨在手”的红军,也有“一枕黄梁”的白匪;既有“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嫦娥,也有“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瘟神;既有“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的梅花,也有“几声凄厉,几声抽泣”的苍蝇……它们都闪耀着艺术的魅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真正达到了照耀世界振撼人心的地步。

我体会毛泽东诗词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雄伟壮观,鲜明突出。

就景物形象而言,多是雄奇与壮美的结合,诗人宽广的心胸和深沉的思虑常常和大自然的素质相得益彰,因为诗人自己是伟大的革命家,所以他笔下的景物就总是表现出雄伟、壮丽、崇高、刚健等特点。象《菩萨蛮·黄鹤楼》,在一横(“茫茫九派流中国”)一纵(“沉沉一线穿南北”)里,勾勒出武汉的江山胜概,境界深远而又开阔;象《采桑子·重阳》于至柔中见至大至刚,于偏然意远、冲淡从容中见豪迈纵横,气象搏大而又恢宏。这些都不仅仅使人感到祖国江山的壮丽可爱,而且使人觉得在如此江山之上所进行的如此革命之伟大崇高。诗人还特别注意形象的色彩,不管一山一水都做到了鲜明突出,他的诗词中的自然景物无分季节时间,一律都是诗人“四季如春”的精神世界的表现。

就人物形象而言,体现了伟大和平凡相结合的特点。不管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还是革命者的集体形象,他们都具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足点高,联想面宽,视野极其辽阔;另一方面是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周密观察和极度关切广大人民的生活。

第二,活泼飞动,坚实沉着。

这是诗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艺术上的表现。毛泽东诗词中塑造的形象,不光是表现了形象的活泼飞动,也同时表现了形象的坚实沉着。例如他笔下的自然风光,往往都处在一种运动状态中。这种运动,幅度大(“苍山如海”),力量强(“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气氛紧张热烈(如“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充满了强烈的斗争性(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空试比高”)。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是如此。毛泽东特别注意人物的行动性,总是把人物放在剧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斗争中。毛泽东笔下的人物其所以都充满一种龙腾虎跃的气氛,原因正在于他是从这种不断革命的历史观点出发,把现在当做从过去发展到将来的一个阶段,把各种人物的活动放到过去到将来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观察和分析。因此,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是活泼飞动的,又是坚实沉着的。

第三,讽刺尖锐,含蓄深厚。

毛泽东诗词不仅塑造了革命领袖、革命战士和革命人民的正面形象,而且也塑造了诸多反面形象。

例如《清平乐·井岗山》,纪录了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体现了诗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光辉思想,而对敌人的讽刺和嘲笑,是通过“敌军围困万千重”和“报道敌军宵遁”的对比来实现的。这里,我们看到:讽刺的手法由于表现了含蓄的主题,而更具战斗力;含蓄深厚的主题由于以讽刺的方式出之,就显得更加隽永。

再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以漫画的手法给某些历史喜剧人物的扮演者勾勒了几幅肖像:苍蝇碰壁,蚂蚁夸大,蚍蜉撼树,落叶号风。对于那些“在人民历史运动面前是那样地卑鄙和软弱,就象他们在蓄意谋害之前一样”[④]的历史小丑们来说,这其实又是最真切的写实。在这里,无情的嘲讽寓于高度的严肃之中,强烈的政治倾向是通过喜剧性的形象流露出来的。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标签:;  ;  ;  ;  ;  

论毛泽东诗歌的创作方法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