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300457
摘要:自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以来,农村水环境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在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也是特别的强调了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因此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正确分析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有效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措施
1、概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环境则是指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乡村范围内,各种自然及人工改造的个各种因素的总体。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该区域内的土地、水资源、空气、动物、植被、交通道路、设施、建筑物等。对其进行保护则是针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开展的一系列保护、管理、调节等措施。农村环境是是农业环境的核心,强化农村环境的保护则是为农村经济的提升、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且能够保障农村居民身心健康,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2、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居民生活废物。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垃圾也跟着增加,居民生活污水增加速度更是惊人。据资料统计,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垃圾堆放场地未做防渗处理,导致了农民生活垃圾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污染。截止2010年,我国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已经达到65%,人均用水量达100L/人•d,农村每年的生活废水排量要超过200亿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又较为分散,同时农村中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对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处理的设备,污水横流成为普遍现象,大量的污水直接在街道横流,有的沿排水沟流进河流、池塘或者低洼处,从而对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因此,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源的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病菌由于污染到处传播,严重危害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是构成农村区域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而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来自洗涤用水。大部分农村家庭洗涤衣服都是用含磷洗衣粉或肥皂,较少一部分用不含磷的洗涤液。另外,不少农村家庭将厨房污水直接倒入门前水沟。由于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相应的污水处理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这些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地下或附近河流中。
2)影响最大的污染主要是来自现代农业生产中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一方面,化肥的长期和大量使用,导致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土壤的吸收效率降低,未被土壤吸收的化肥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周边的地表和地下水体。肥料中的大量氮、磷元素以及有机物随之进入水体,不仅引发水体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氮、磷等负荷的超标,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15%左右,大部分农药则流失到周围环境当中,最终通过灌溉水、降水等渠道迁移到周围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此外,农药生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水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都会引起水环境污染。
3)农村畜禽养殖导致的水体污染。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越来越规模化,农村环境容量较小的特征使得其难以能够及时消纳畜禽的粪便,流入到村边河流或地表水中,粪便中所含有的病原体、大肠杆菌等等都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3.1、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里所说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得到同步推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宜致力于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以及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宜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使得治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并使得禽畜的粪便逐渐减量,降低其对水资源的危害,将沼渣以及沼液有效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使农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2、建立完善水质监测网络
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政府检测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水质检测网络,并且在实践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农村饮水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尤其是要做好对农村饮水工程水质的检测和监测,确保所有的指标都要达到国家农村饮水质量标准,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村饮水工程供水水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水质,要严厉督促相关单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从而避免传染病的传播,进而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当地农民安全饮水的宣传力度,使每一位农民都有健康饮水、安全饮水的意识。
3.3、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法制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应时而动,顺势而变,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制定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乡村活动,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要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原动力,积极运用市场法则,建立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力防范,强化治理。
3.4、加强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防治
首先是要控制污染源,在对点污染方面,政府严把企业进入关,在招商引资时,必须对入驻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特别是对当地饮用水源的污染评估,确保引进企业不对当地饮用水和饮用水源造成新的污染,并强制入驻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用工程的或生物的措施,有效保障企业污水、废料和有害物质的无害排放。在对面污染方面,政府倡导实施农村循环经济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推广绿色生产,实行农资、农技服务一体化,大力提倡配方施肥和广泛使用高浓度复合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并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加强对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在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集中沼气池等污水处理系统,对农户重点开展建设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一池三改”建设。有效防治来自农村、农业方面的污染。
3.5、倡导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为此,宜提倡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清洁生产得以有效实现。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水环境污染。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合理施用氮肥,并适度增加有机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用量,应用生物防止病虫害技术,使化肥以及农药的总体用量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生态平衡施肥技术以及生态防治技术,使水、肥的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使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满足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6、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目前,要想对县镇企业水污染进行有效防治,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同时应使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污染治理,使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逐渐得到显著提升。为此,可以参照以下思路:一是对乡镇企业进行适度引导,使其向工业园区集中,以此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二是参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标准,使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产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得到提高,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作用。对城镇污水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水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状况得以缓解。
总言之,农村水环境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要在各级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保证农村水环境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23-124.
[2]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J].环境保护,2002(7):3.
[3]唐丽霞,左停.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来自全国141个村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8(1):31-38.
[4]宋斐,王军,周广礼等.毛细管污水净化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43-245.
[5]李国学,李莲芳.我国小城镇和乡村水体污染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4):25-31.
论文作者:乔儒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农村论文; 污水论文; 水环境论文; 生态论文; 水体论文; 饮水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