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精神的现代渗透——高中哲学课寻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中国论文,高中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是谁?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和宇宙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了,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这是笔者常在高中生第一堂哲学课引用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质问杀手姬无命的台词。虽为一段台词,却深含哲学意蕴。哲学就是这么一门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学科。高中哲学课肩负着启蒙青少年人生思考的使命,肩负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肩负着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创造力的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
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与哲学》教材,其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近代欧洲哲学却参照了中国传统哲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见诸经传的哲学家几乎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历史渊源。而后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们也承袭了这一传统,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曾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中往往闪现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其中黑格尔认为“道”和“理”不属于精神实体,即“绝对精神”,而只属于“相对精神”。如果对“道”和“理”再抽象,就形成了“绝对理念”。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黑格尔的现象学最接近宋明理学的本体认识论。在辩证法方面,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和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如出一辙,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基本命题可以说是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等典型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也蕴含着儒学成分,他曾在《幸福论》中说:“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许多由人们思考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训诫中,这个朴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要为课堂寻根,要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共通之处,利用两者之间的“血亲”关系点作为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唤起学生骨子里自发带有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思考。唯有以此为突破口,高中哲学课才能真正让学生不但能学能懂,而且爱学爱问。
二、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高中生思维特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提到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因此,把握学生目前的思维现状,不但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起点、经验起点,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起点,这是提高哲学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中国哲学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眼里,会呈现不同的特色。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这种哲学精神风貌已经随着中国人的代代繁衍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思维特征和行为习惯。虽然还没有人能说尽“中国哲学精神”所包含的奥秘,但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寻找高中生的精神之根,在当今高中生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面临越来越大冲击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增强高中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意义。
自发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古代的先哲通过仰观星空、俯察大地,睿智地指出世界是由对立组成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产生万物。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以阴阳变化为基本范畴,其中以道家辩证法为典型。中国高中生从小学习古诗词和古代优秀论篇,其中不乏《〈老子〉两章》《塞翁失马》等辩证法名篇。因此,高中生思维中带有自发的辩证法思维,且由于受到长期文学学习、家庭成员思维、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自发的辩证法还相当浓厚。如大部分学生做客观题善于从正反两个角度选择选项,答主观题也常善于从优劣点、好坏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能够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也曾有学生调侃过学习和网游:学习,过程很痛苦,结果很美;玩网游,过程很美,结果却很痛苦。如此思考,可见辩证法自发地在学生身上的点滴传承。
倚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直觉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发展的始终。西方学生重演绎、抽象和分析的逻辑推理,保有一种善于分析、区别和偏向于抽象化、条理化、层次化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学生则不同,中国学生的思维非逻辑,即非抽象的,它具有重直观、直觉和顿悟等特征,因而善于在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由于缺乏思辨的能力和兴趣,中国学生不善于离开眼下的经验去作超越的反思或思辨的抽象去更深地探求事物的本质。最典型的实例是,我们的高中生常常依靠“语感”“题感”去解题,而不是依照严格的知识点去判定。如很多学生善于从“一定”“肯定”“全部”等用词中去找到选项错误的端倪,但对于“物质”“价值规律”等借助逻辑思维的抽象学科概念却很难掌握。
强调主观能动性。儒家哲学认为,人能弘道,主张“为万世开太平”。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常有批判。中国这种传统哲学氛围,孕育并壮大了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为的思想。从小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等思想熏陶的中国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从主观出发,而弱化甚至忽略了客观条件。如在学习“尊重规律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经常觉得人类能够改变规律,能创新规律,还下意识地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常常把关注点放在主观因素上。如考试后,往往把考试失分归结为“没看完整”“不够仔细”“考试的时候突然忘记了”等主观因素,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下次考试一定能比这次考得好,却很少有学生能从客观角度去分析考试失分情况,只有极少数学生肯承认是受限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
三、我国高中哲学课的教学现状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由于小学教育中以语文为代表的科目含有大量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神韵,再加上祖祖辈辈的家庭文化熏陶,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已经内化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人文气质和行为习惯中。高中哲学教学应该正视这一现实,以中国哲学精神糅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从而与中国高中生的固有思维产生共鸣,达到提升高中生哲学思维、培养高中生哲学气质,引导高中生进入哲学之门,并学会用哲学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着的世界,逐渐发出自己的人生追问。然而在目前的高中哲学课堂实践中,虽不乏精英教师、精品课堂,但受限于高考压力、学生固有思维、教学模式固化等原因,哲学课堂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和抗拒感
很多学生“天生”并不喜欢哲学课,根据对本校高二学生的调研统计,喜欢思想政治学科的仅有6.5%,而其中只有12%的学生喜欢四门必修模块中的哲学模块,这直接导致了高中哲学学习效果的不理想。“马克思主义,感觉比较虚,从小就在电视、网站上看到,但从来没懂过”“好像离我们很远,没兴趣”“不喜欢却还要学、还要考,我都考烦了”“感觉马克思像神话一样,他有这么对么”,这样的声音占据了主流。从小积攒的情绪都被带到了高中,学生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漫画化”,高中生普遍对哲学的学习态度不主动,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抗拒感到对哲学课程的预习、复习情况,从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到课后复习拓展体会研究,都显得颇为消极。之所以把这一问题列在首位,是因为这个问题是社会性的,且不容易解决,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最大的“拦路虎”,在理科班教学中,更为明显。
第二,传统课堂模式难以有效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在现实高中教学中,迫于考试压力,学为了分数而学,教为了分数而教,机械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不能得到有效突破。“讲授—接受”这种模式一旦固定化,不管什么内容,一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上抄条框,课下背条框,缺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缺乏学生的有效反馈,也缺乏来自学生的质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还是更倾向于能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希望能多借助于新型互动教学提升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长期在中国学生思想中“水土不服”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过半学生选择“学哲学靠死记硬背”“学完一段时间后基本忘光”“如果是选修课,我不会选哲学”这些选项,虽然被调查学生普遍表示学完哲学后有收获,但都表示这些收获“没那么大”,甚至有学生表示,“还不如看一部好电影”。教人智慧的哲学,却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包袱,这种尴尬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其原因有很多,如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深度,不能很好地用哲学眼光解读中国的社会问题,无信服力,学生自然不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也有教师照本宣科,缺乏用生活化语言解读课本理论的能力,有的教师课例多偏向于党政方针,不够生活化,太过于主旋律,难以打进学生内心。
四、以哲学精神教哲学的策略探究
第一,课堂理念上,应先理顺高中哲学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做学问正如做人,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所做之学问就很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高中哲学课如果失落哲学精神之根,那么只能从“爱智慧”变成为压制智慧的条条框框。中国哲学精神指向一种中国人精神身份统一性认识的要求,用中国哲学精神融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将哲学精神渗透至课堂,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和高中生本身固有的思维现状有效对接,使高中哲学课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高中生头脑中“水土不服”的问题。唯此,才能使高中课堂培育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气质成为可能,也能够使学生在新时代里寻找民族精神身份的自我认同。我们要从整体着眼,重塑整个哲学教学队伍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哲学精神糅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从而与中国高中生的固有思维产生共鸣,决不能让中国高中生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落精神之根。
第二,课堂策略上,常规化开展案例教学,使哲学知识经与中国高中生固有思维充分磨合后内化为高中生自己的知识
但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举例子,也不是单纯模式化的“一例到底”,而是要让学生有东西可以思考,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更有一次次探讨后的思维收获。为此,要注重选材的开放性和过程的深入性。一方面,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紧贴时代脉搏,这是案例教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话题,常常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有话可说的。虽然中外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可以被用于哲学教学,比如田忌赛马等典故,比如“量体裁衣”等成语,又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名句,但此类哲学例子作为知识点的“举例”更合适。因为这样的例子直接贴合了哲学课上的相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哲学概念,但要开展课堂讨论性质的案例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开放性,预设不能过于明显。笔者曾经在教学中大胆采用了某著名手机公司面临经营危机的案例。在简单的公司经营现状介绍后,开展了“找问题”“提策略”“归纳思路”等环节,话题充满了开放性,学生“想说话”“有话说”。另一方面,哲学课更注重思维的深度。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维审视,而思路就是一种自发的哲学思维,适时点拨,学生会发现身上蕴藏的“抓主要矛盾”“一分为二”等哲学思维,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哲学啊”,并产生运用哲学原理提升思维的强烈愿望。如此,案例从具体材料深化至思维领域,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渴求,从“自发”走向“自觉”,在思维知识的碰撞中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方法,真正提升哲学思维能力。
第三,课堂评价上,不但要重知识点的突破,更要重哲学精神的提升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规律”“联系”“辩证”“矛盾”“能动”“整体”等知识点固然是学习的必经途径,但必须认识到,这远远不是教学的目的。在课堂评价方面,不但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比如要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产状态等过程性评价。在此,笔者着重提出创新结果性评价导向,简言之,就是考试要突出考查学生思维品质能力、哲学感悟程度和哲学思考深度。只有改变评价的侧重面,才有可能真正改变我国高中哲学课的教学状态;只有让考题真正回归“哲学本质”,真正考查学生的哲学感悟和思维品质能力,才能让高中哲学课堂真正回归哲学根本。而在操作上,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也有一些可借鉴之处。比如法国高考考查的就是诸如“‘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历史的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这样的哲学大题。要回答好这样的哲学问题绝不是背几个原理就能够做到的,必须经过长年累月、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和认真思考。朝此方向,我们也可以从改变课程考核的导向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教授,调动学生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哲学气质、哲学精神,为高中哲学课寻找精神之根,真正使高中哲学课成为启发青少年人生思考的哲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