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建筑业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建筑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筑业如何积极推进这两个转变,关系到建筑业以什么面貌跨入21世纪的根本性问题,本文拟对建筑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在行业初创时期是难免的,但要审时度势向集约型转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筑业约有职工20万人,其创造的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1%左右。新中国成立后, 针对当时建筑业队伍分散,人员素质差,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不能适应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分别组建一批大型国营建筑公司,并在1952年4月15日由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将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的解放军八个师成建制地转入建筑业,同年八月又批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从而为“一五”时期国家156 项重点工程建设和此后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风风雨雨的45年,建筑业自身的规模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现已形成了建筑安装、建筑制品、勘察设计、建筑装饰、机械生产和科研教育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各类工程建设需要的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产业大军。1994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00.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62%,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为100,1994 年增长指数达523.7%,全国各类建筑企业个数已达94942家,从业人数318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1%。比1950年增长100多倍。发展的速度是较快的,成绩也是巨大的。但是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还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据统计80年代我国建筑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资本投入的贡献为60%左右,技术进步贡献约25%,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约15%。可见我们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投入,这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特别在初创时期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国际化,市场竞争加剧,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愈来愈不适应了,必须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下大力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分及时的,这是振兴建筑业的必由之路。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1、改革开放,经济国际化, 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很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为时不久之事,即使现在尚未加入,但经济国际化浪潮已向我们冲来,我们若还墨守成规地进行粗放经营,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技术,那么就会有被淹没的危险。1982年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大型水电工程鲁伯革工程项目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就遇到到了日本大成建设公司以低于标底43.4%的标价中标,比我国与外国联营公司投标标价低3600万元。引大工程(引大通河入秦(王川)主干渠、干渠长七十多公里)工程投资15亿元,由中、日、意三国承包修建,人称“三国演义(艺)”,开始由中国一家干,从1976年动工到1986年,干了十年,每年上近10万名劳工, 耗资6千万元,十年打通了10公里。1986年公开向国内外招标,日本、意大利中标,日本熊谷组公司承建最长的15.7公里隧洞,用54个刀头的悬臂掘进机开挖隧洞,平均日进6米左右,用新澳法施工,不搞常规支护, 直接喷涂混凝土,省工省时,24名日本工人加上480名中国工人, 五年打通了隧洞。意大利CMC公司承建30号A隧洞,技术更先进,采用美国大动力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开挖、衬砌、灌浆一条龙,日掘进50米以上,三百多人18个月建成两条总长27.3公里的洞子, 创造了日成洞进尺75.2 米和月成洞进尺1400米两项世界纪录。中国1986年也上了名牌队伍,但科技落后,用钻爆法开洞,日进尺只2米左右,6700人整整干了8 年, 到1994年才完成主渠道的另一半,比较如下:
(1)日进尺:意大利50米,日本6米,中国2米。
(2)打通一米隧洞所需费用(人民币)意大利7千元,日本1 万元,中国1.5万元,中国是意大利的一倍多。
(3)在质量上,日、意开挖的隧洞全是优质工程,无一伤亡; 我国企业返工隧洞二个、桥梁三处,还有数例伤亡。
由此可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技术、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注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意科技的应用及产业结构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国建筑业要进一步跨入国际经济竞争行列,振兴建筑业的必由之路。
2.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经营之路。
我国素有地大物博之称,但是我国有12亿人口,因此人均占有量就低了,很多重要资源如耕地、草原、森林等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耕地我国人均水平1.5亩,世界人均水平4.65亩, 林地我国人均水平1.8亩,世界人均水平13.8亩,草原我国人均约5 亩, 世界人均15亩,水能(总储量)我国人均0.67千瓦,世界人均1.1千瓦, 粗钢我国人均77.7公斤,世界人均127公斤,原油我国人均122.57公斤, 世界人均529公斤,电我国人均778.72度,世界人均2154度, 谷物我国人均373.4公斤,发达国家700.4公斤,世界人均339公斤,水泥我国人均353.39公斤,世界人均212公斤,原煤我国1010公斤,世界人均656公斤, 发达国家人均3324公斤。除水泥与原煤我国高于世界人均量外,其他均在世界平均线之下,与发达国家更是差距较大,但是即使水泥、原煤我国量大,但大而不强,水平有限,科技含量低,生产手段落后,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因此我们不能再以家大业大,地大物博,浪费点没啥地粗放经营下去了,必须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走集约经营之路。
3.人类的无限需求与地球的有限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管理,走集约经营之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生的世界性的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耕地侵略,水资源缺乏等,在我国工业化发展中也愈来愈感觉到其严重性了,我们不能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中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毁林造地,毁地制砖,使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据测算:我国每年因自然资源破坏造成的损失约212 亿元,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377亿元,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损失79亿元, (《经济日报》1988年12月5日载)因此我们建设项目必须文明施工、 集约经营,既讲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社会效益,只有两者统一,才能造福于人类,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消费需求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建筑产品是耐用品,是万元级以上产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根据建筑产品的特点提出的要求,如果建筑产品不讲质量,忽视安全,轻则使人“遗憾终身”,重则使人“命归黄泉”,1995年10月23日《消费时报》载:四川泸州市38户居民联名投诉,住宅粗制滥造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该楼屋面渗漏,木门窗不符合规格,构造柱密度不到设计要求,出现空鼓,洞内撬出的是砂灰,不是混凝土,二至九层楼阴阳台台柱筋全部未进行焊接。这种粗制滥造现象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屋面渗漏几成通病。1995年11月17日《经济日报》登载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写的“乔迁之后有烦恼”一文也反映了类似更严重的质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提出“保质、守约、薄利、重义”的原则,一般质量信誉是好的,但是国内市场除重点工程外,一般民用工程质量普遍下降,全国抽查的合格率只达71.6%,1994年建设部又在全国组织抽查了462个建筑工程,抽查合格品占82%, 优良品率仅为6.49%。用户们深切地感受到,这几年建筑产品及其制品价格涨了,质量却下降了,这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的信誉和支柱产业的形象。现在有些建筑企业还搞偷工减料、层层转包、吃回扣、不顾工程质量,这如何能步入小康社会,跨进21世纪呢?我们要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要求提高了,既要质量好,又要功能合理性,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
世界已进入计算机、电子仪器、微机处理的新时代,建筑技术逐步向高空和地下发展,高层建筑、地下铁道,空间开发,海底隧道等建筑技术都日趋完善。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涌现的智能化大楼在中国也已成现实,且未来市场一半在中国。它通过构筑在大楼皮肤(墙壁)内的各种控制传导系统,使大楼具务像人一样的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和中枢系统,使主人随时随地能获得各种信息,如温度、光线、湿度、通风、烟气、消防、节能、安全保卫、传真、甚至个人的健康状况等一系列高水准需求,并得到满足。这就要求设计、施工到管理等多方面提高水准,发展新体系,建立新的工程管理体系。这是世界潮流,二十一世纪的需求挑战,建筑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三、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
集约型或称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各阶段虽有不同含义和要求,它的转变也是一个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它基本的共性特征,在建筑业表现为:
1.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三者辩证的统一。
建筑产品使用期比较长,因此质量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必须认真贯彻,质量好在某种意义上讲也等于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果。提高质量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信誉和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十分剧烈,如果不树立起用户信得过的质量标准,那是寸步难行的。在粗放经营方式中,企业重进度,重产值,轻质量,装修粗糙,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工程质量抽查合格率只达71.6%。质量不好,既浪费国家资财,贻误建设,又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留下永远的遗憾。一个行业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就会失去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更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好,就失去生命力,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建设部提出“质量兴业”,这是建筑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
工期短表明建设的速度,也表明经济效果,工程提前完成,就可以提前交付使用,投入生产,为国家提供积累。在美、日等国工期要求十分严格,十分注意经济效益,在高层建筑中,一般上层还在施工,下层已竣工交付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设项目的工期长得多,建造30—40层房屋,我国3年左右时间,而美国只需2年;建设一座500 万吨钢厂,日本仅需2.7年,而我国则需5年以上;建设一座130 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美国工期为4年,而我国则约需9年。所以向集约型转变要高质量,还要工期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成本低是反映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质量指标,无论是工程数量、质量、劳动力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原材料的节约与浪费等,都可以在成本中反映出来。降低成本是增加积累的基本方法,我们常说建筑产品价格规定不合理,是微利行业,这是事实。但是建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则是我们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管理的结果。因此在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国际招标中就败下阵来,如鲁伯革工程项目招标,日本大成建设公司竟以低于标底43%的价格中标,而我们报的投标价比它高出3600万元。
质量、工期、成本三者是辩证统一的,进度快、工期短,一般来说成本就低,但突击赶工成本就会提高。质量与成本也有数量界限,不顾成本提高质量也是片面的,因此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不断降低成本,这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和两者的区别点。
2.经济增长效率高。主要表现在装备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大。
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粗放经营的建筑业总是认为建筑业分散流动,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行业,忽视了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忽视了高、新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和现代化管理和实际需要。造成建筑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长期在20平方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40—120平米之间;我们仅占其1/2—1/6,差距不少; 在机械装备生产率方面,从全国看,我们每一元的装备费平均只能完成2.5元的施工产值,而美国一元装备费所完成20元的施工产值,相差8倍。技术进步贡献率80年代中国为25%,日本约50%,具体如下表:
国别年份技术进步 资本投入 劳动力投
贡献% 贡献% 入贡献%
日本196517.8 46.7
35.6
197041.1 26.8
32.1
197548.7 15.4
35.9
中国
80年代
25.0 60.0
15.0
由表可见,日本技术进步在促进建筑业装备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所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应抓住技术进步这一主要内容,促进装备生产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建筑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就是按照现代化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生产方式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英国P·A·斯通写的一本建筑经济学中指出:1900年初期西方国家汽车工业的情况及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工业的情况,同当时的房屋建筑工业差不多,都是手工业小量生产,但是从那时以来,汽车和无线电工业已经由手工小批量生产转变为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大批量生产,成本也很快下降,与此对照,房屋建造的单件性生产性质很难改变,仍然大量依靠手工劳动,所以成本也很难像汽车工业等一样,不断下降。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建筑业,必须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不断探索工业化,专业化,联合化使成本降低,效率不断提高的途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对建筑产品的需求,特别是我国现阶段人们对必需品住宅的需求,使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这是建筑业的努力方向,也是光荣的任务。
我国建筑业根据中央提出的在2000年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达到小康水平的要求,制定了建筑业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其要点是:1)发展多种工业化建筑体系。2)提高传统建筑体系的工业化水平,把预制构件、配件和机械化施工技术,向传统建筑体系进行渗透,不断提高其工业化水平。3)发展第二代建筑工业化。 日本称之为“部件化”,即将建筑按结构、围护、隔断、设备等不同功能划分为多种部件,形成规格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产品系列,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4)为加快和促进建筑工业化实现, 相应做好:①设计标准化,提高设计水平。②加强建筑构配件的管理,按照专业协作和经济合理原则进行调整改组。③发展建筑机械化,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改革经营管理方法,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
建筑工业化是一个逐步过渡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发展的方针,坚持改造传统工艺,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消化、推广多层次适用技术,不断发展。
4.实现由建筑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三位一体化转变。
建筑业经过40多年的扩张发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产,但由于存量资产结构不合理,地点不适宜,影响资产最大效益的发挥。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产运营为核心,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重组、合资、嫁接等多种途径,把死资产变成活资产,使企业资金、资产在企业资本金中保持合理比例,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资本运营则要从效益最大化出发,合理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资金流与物质流要同步完成,而且要增值,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资本运营要靠多元保护,多方获利,分散风险,不能搞单打一的施工生产经营。这也是国际大中型企业的发展道路。如1994年公布的世界500家大公司排行榜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收入的40 %不是来自本业,而来自服务业。韩国的现代建设集团公司就有21家系列公司,他们经营的行业有:建筑、造船、汽车、水泥、炼铁,贸易、航运、机械等,如在海外承包了某项工程,则该工程所需的一切器材和机械等都由现代集团的系列企业进行设计、制造和运输,从而节省了工程费用,提高了效益,也积累了技术和经验。由此可见,实现商品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三位一体化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经济新增长点。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措施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建筑业自我发展能力,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前者是生产力如何发展,后者是生产关系如何相适应,建筑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把建筑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混为一体,即供、需双方不分,把基本建设投资需求管理与建筑生产管理合一,因此在价格上以基本建设预算价格代替建筑产品价格,市场主体缺位,投资者游离于建筑商品市场之外,市场体系很难形成,市场秩序规范艰难。最近湖南省有关单位对建筑市场进行调查,归纳了不容忽视的七大问题,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地霸”和“行霸”强行揽工程。有的地方以征用土地为由, 强行承揽工程任务,有的利用行业管理职能承揽工程任务,强行推销所属厂家的器材设备。
2)无证设计,越级施工。
3)工程不报建,违章搞建筑。
4)肢解、转包工程,层层渔利。
5)不搞招标,私下交易。
6)强行垫支,拖欠严重,建设单位资金不落实, 全省拖欠工程款达6.7亿,全国已达300亿元。
7)政出多门,搭车收费。 检查中发现政府有关部门收取规费达16种,占工程总造价的30—40%。
由此可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在于深化改革,通过大力改革,要尽快形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建筑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同时要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资本金制度,建设工程报建制度,进入建设市场发包工程的业主单位(建设单位)须具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能力,不具备资格的应委托监理公司负责管理。
2.建筑产品价格政策,应逐步将国家定价转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定价。
现在建筑产品是用基本建设预算定价取费制代替和管理建筑产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严重脱离市场。定价制度的定额预算单价,不能随物价和工资变化而及时调整,造成死单价与活市场的矛盾十分严重,如塔式起重机120T/m预算单价296.08元,市场价545 元,每工日单价市场实际价格已达20元左右,而定额单价仍在10元以下。据上海市调查,国家预算单价与市场价比,相差13—41%。这样就使企业难以走向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做到自负盈亏。因此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在国家宏观指导下,放开建筑产品价格,广泛推行合同价格,建立合同价格机制。
3.严肃信用法治,建立工程建设合同担保制度。
建筑业的信用关系紊乱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信用道德危机成为可怕的癌症。1995年8月21日《经济日报》载:“白条子”成灾,“第三者”作梗:驻湖北随州市的铁十一局第四工程处,仅去年就有五家建设单位和投资方为其打“白条”7500万元,占该处全年完成工程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目前该处手中攥着的“白条”约1亿元。 湖北襄樊市长虹建筑公司是一个仅300 多名职工的建筑企业却被建设单位打“白条”1000万元,其中部分资金兑付希望渺茫,严重影响企业再生产和职工生活。此外,一些建筑企业和建设单位在工程经营过程中还遇到第三者插足,索要信息费,介绍费……某项工程投资仅3000万元,涉及“第三者”四人,仅信息费就高达200万元, 而且这些“第三者”与工程投资方掌权人关系密切,他们要求先付信息费再谈工程。现在建筑业全国拖欠工程款达300余亿元,炒工程项目,拿回扣, 在投资建设领域已成顽症,对此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予以扭转。
4.建筑产业技术政策的导向与鼓励。
1)国家应鼓励建筑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体系, 积极开发、消化吸收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增加建筑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
2)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实行建筑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 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施工安装合理化、机械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和发展节能、节土、保温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
3)国家对建筑节能、节材、节地、节水、 有利于环境保护及提高工程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开发,在资金上给予必要和支持或设立科技项目开发基金。
4)制定多层次技术装备政策,先进、简易、改良工具相结合, 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发展专业化技术装备,成立各种机械化施工公司,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机械租赁维修及咨询指导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界限,促进商品化发展。
5)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传统美德,使相互促进。据调查,建筑业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人数的10.3%,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有56%的管理人员还不具备所在岗位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一线在岗的工人主要是大量的非熟练的、不固定民工。从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来看60%左右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中专、高中程度约30%,大专以上约10%,属于普通文化型,应逐步向科技型职工类型过渡,即中专大专以上职工要达到60%以上。这也表明建筑业还未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人员素质,依靠经营策略的集约经营经济增长方式轨道上来。因此在政策上要规定持证上岗和在岗培训制度及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选送出国培训,有重点培养一批外向型科技咨询企业家。
现代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效益、人才的竞争较量,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都很难在越来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改变面貌,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较长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首先要处理好、运用好现有资产运营质量的提高,资源开发要与节约并举,不断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7%, 科技对行业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国有建筑企业装备生产率在1995年基础上增长50%,劳动生产率增长30—40%,人均竣工面积达80平方米,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合格标准,其中工程优良品率达到35%。到2010年基本完成振兴任务,提供的利税总额应达到一般发达国家水平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以上。 正如邓小平所说:“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建筑论文; 经济论文; 工程成本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市场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