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语文预习效果论文_文娟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语文预习效果论文_文娟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侨城小学 255086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开始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预习。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环境下,一切都是快捷高效的,传统的预习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我们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

什么样的预习作业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为高效课堂服务呢?

首先,要明确预习作业的意义

预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当今的社会,已有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无论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都不如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俗话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一种习惯,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预习要为课堂服务,成为联系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有准备地学习,让老师能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互联网交互式的特点正适合这一要求。

虽然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同、语言知识点不同,预习作业的设计也肯定不尽相同,但都应该把知识、情感、能力的要求融入到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协同发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简洁有效,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例如最常见的朗读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三遍。说是三遍,其实是朗读的三个层次:先默读,即最初读课文,要手脑并用,勾划词句,粗知大意;再是朗读,要出声,口脑并用,熟悉课文内容;最后要精读、赏读,这是更高层次的读,要尝试着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最好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光看以上这三条,没有一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觉。所以,今天的预习作业从设计到反馈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力求做到学生乐意做、有收获。

其次,互联网技术在小学语文预习中的几个应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朗读是预习的关键。课标中每个学段的目标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对于一些自律性不高的学生来说,教师布置的朗读课文已经变成了没有作业的代名词。因为这样的作业实在是难以逐个落实,这就养成了很多孩子在预习时只顾闷头圈划生字词而不放声朗读的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可以利用QQ或微信群的提交录音功能,让孩子将自己的朗读上传,第二天在早读或者课堂上将录音播放给大家,让大家一起鉴赏每个同学的作品。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大胆阅读展示自我,也对朗读能力较弱的同学是一种鞭策,教师也可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阅读指导的方法。这样一来,促使学生们更加重视朗读,努力使自己读得通顺、有感情。通过实践,我发现对于比较长的课文,全文录音上传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软件并不支持长时间的录音,而且增加了课堂展示时间。所以后来调整为由学生自选感触最深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调整后发现,这样做虽然读的少了,效果反而更好了。因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段落来朗读,不仅要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也能较好地学习课文的感情点和文章的重点。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地找到文中写得优美的、富有感情的自然段进行朗读。课堂上,再经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表现更加活跃,朗读的感情更加丰富。

要从读音、书写、含义三方面进行预习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不宜采用设计大量习题的方式。应该选择几个重点的字词,利用互联网直观快捷的优势,将它们学精学透,也引导着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例如:《落花生》一课中的“慕”字,是个名副其实的重点字,意思难理解,笔画比较多,不容易写好,还有很多形近字来干扰。可以这样设计作业:首先,从字源网中找到“慕”字的起源,截取代表着“慕”字起源的图片在网上发布,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提交自己的答案。这种类似猜字谜的方式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字猜对了还要把它写好,下一题就是认真书写“慕”字,将最满意的一遍拍照上传。一看要拍照,同学们都认真起来,仔细观察字形结构,尽量把字写好。当然也会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但老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纠正。学生在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其他同学提交的作业,这个相互比较的过程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接下来,让学生想一下这个字的形近字,尽量多地写出来。这样便从一个字迁移到更多的字上去。

课文的感知应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一般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从作者、写作背景、作品大意、文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等等让学生在小组里自行分解给每个同学,各自上网查询整理,课堂分享。例如诗歌《最后一分钟》,倾诉了作者在香港回归最后一分钟这一特殊时刻的思绪。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将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豪情都融入在诗中。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香港回归已经离他们远去,祖国耻辱的历史已经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开始读诗自然激发不出他们的情感。所以在布置预习作业前,我先要求小组内朗读课文,对诗歌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质疑,由组长组织分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最终每个小组形成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第二天的课上,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对诗文的理解进行展示,教师再给予恰当的引导。一堂充满了爱国情感的课就这样产生了,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为国之不幸扼腕痛惜;又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论文作者: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语文预习效果论文_文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