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红作品中的太阳形象_太阳论文

论肖红作品中的太阳形象_太阳论文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笔下论文,太阳论文,萧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萧红,这位历经坎坷的才女,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诸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佳作,她的作品无论是描写热烈悲壮的时代画面,还是抒发个人寂寞悲凉的情怀,她都在其中融入了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她的作品生动、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萧红的作品[1]中经常会出现太阳的形象,其作品中的太阳并不仅仅只是作为自然环境描写的一部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而是融进了作者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出的理智与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2]P202萧红用太阳来表达她心中的某些理念与情绪,从而使得表达含蓄、生动,因此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的太阳往往就具有了意象的蕴涵。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有着寓意象征的特性,它并不追求外部细节上的逼真性,而是立象以尽意,在对于其内在特征的展示与挖掘中突出其较为宽泛的象征意味。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也是如此,通过太阳意象来表现受着压迫、艰难生存着的人们的不幸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在萧红眼中,“这是一个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3]P613,因此也是一个变形了的病态的世界。她对这个病态世界感到悲哀、失望,她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冷漠与寒冷,温暖的阳光高高在上却照不到人们身上,因此,萧红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出被太阳遗弃的情绪。

小说《弃儿》中的芹孤身一人,因欠钱被扣押在旅店里,一筹莫展的芹望着窗外被大水淹没的街道触景生情:觉得“水就像远天一样,没有边际地漂漾着,一片片的日光在水面上浮动着”[4]P1148。松花江决堤使得城市成为一片汪洋,人们几乎找不到可以立脚的地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芹也找不到安身之所,那一片片漫无目的浮动着的日光犹如芹漂浮不定的不幸命运的写照。当芹趁乱逃出旅店坐上船“第一次与室窗外的阳光接触”时,感到“天空生疏,太阳生疏”,“远天和太阳辽阔地照耀”,[4]P1151久囚于室的芹对太阳产生了陌生感,感到太阳离她很遥远,从中可见芹遭人遗弃后凄惨孤独的尴尬心情与处境。

在《广告员的梦想》中,失业了的“我”和郎华生活没有保障,为了谋个电影院广告员的职位而费尽了周折,当两人在中央大街上闲逛时,下午三四点钟“阳光仅仅留在楼顶,渐渐微弱下来”[5]P602,微弱的阳光让失业的人更增添了几分失望与寒冷。

作者心中的那种被太阳遗弃之感在《饿》这篇文章里表现得更为强烈。“我”没有工作,只能站在窗口看看街景打发时光。一直处于饥饿中的“我”虽然完全晒在太阳下,但却觉得“孤孤独独的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项”,“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我”看到“楼顶和树梢都挂着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灼灼撒了一层银片”,[6]P575那些白霜在阳光下像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我”沐浴在阳光中,心里却充满了寒冷、孤独之感,温暖的太阳照不到饥寒交迫的人身上,可见“我”心中的悲愤是何等的强烈!

无论是被抛弃的芹,失业了的郎华,还是饥饿的“我”,都处于一种被抛弃被遗忘的状态中,而且他们都把被抛弃感与太阳的温暖联系起来,觉得温暖的太阳离自己很远。萧红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处于这种状态,没有工作,没有钱,甚至失去亲人,失去生命。贫困的人们几乎和阳光绝了缘,感受不到太阳的温暖,仿佛生活在“终年没有阳光,终年黑灰着”[7]P1039的地方。被太阳遗弃象征着被这个社会抛弃,那也就是意味意生之艰辛,被抛弃的人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着,因此这里与太阳意象紧紧连接着的是“死亡”。

《生死场》是萧红的重要作品,她写出了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蚁子似地生活,糊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了粮食,养出了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与两只脚的暴君下面”[8]P94。小说中太阳意象比较耐人回味。小说中这样描写太阳:“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了!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9]P57

太阳炽烤着大地,炽烤着劳动的人民,于是太阳在人们眼中成为一个大火球,成为一个恶毒的施暴者,虽然人们心中怨恨毒太阳,但是“太阳权威着一切”[9]P57,辛劳的人们不得不“一天跟着太阳出去……又跟着太阳回来”[10]P780,“每天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到前村广场上给地主们流着汗。”[11]P519

人们还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这种象征着权威独裁者式的太阳。当小孩做错事时,“做母亲的可发了威风,让他们一个一个向着太阳跪下”[12]P131,而求雨的人虔诚地“在太阳下边把脚烫得很痛,”[12]143让龙王爷可怜他们,从而给他们降雨。

可见人们一方面诅咒太阳,认为它是一个暴力独裁者,一方面又把它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一种应该虔诚跪拜的宇宙统治者,对太阳的崇拜也暗含了对男权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跪拜、屈服。我认为小说中写得比较出色的并不是人们抗日意识的觉醒与抗日斗争,而是那些“生”、“死”的场面以及妇女们悲惨的命运。贫苦的人们在毒太阳下作着生死挣扎,在地主的压榨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是妇女们除此之外还得受着男性的压迫,男人像“两只脚的暴君一样对待妇女。那些“发育完强的青年汉子,带着姑娘,像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走下高梁地去”[9]P16,可姑娘们一旦成为他们的老婆并怀了孕,男人的笑脸就不是从前的笑脸了,他们打骂女人,甚至摔死自己的女儿,于是妇人们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9]P47。男权社会中男性如毒日一般主宰着妇女的命运,妇女们受着比男人更多的压迫与痛苦。可见太阳的意象在这里又连接着“死亡”,“太阳”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妇女们无力反抗,只能认同男人的这种权力与权威,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男权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各种压迫与不幸。萧红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怨恨来体现对霸道又暴力的男权统治的愤慨。

可是,萧红心中还是充满着对光明的期待与向往的,她觉得“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13]P1180。孩子象征了未来与希望,所以当萧红以孩子的视角看这个社会时,阳光是“跳跃”着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散发出朝气蓬勃的气息,这样的太阳意象通向“生存”之路。

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出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12]P159

在《家族以外的人》里也有类似的描写:

太阳晒着我,还有别的白色的闪光,它们都来包围着我;或是在前面迎接着,或是从后面追赶着。我站在台阶上,向四周看看,那么多纯白而闪光的房顶!那么多白色的树枝!它们好象珊瑚树似的站在一些房子中间。[10]P786

文中的“我”在家里要面对“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语”、“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指”这样的事情,这一切让“我”感到“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是多么令人压抑,因而“我”只有到了后花园才会觉是到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从而感到自由、快乐、健康。

萧红对于那些反抗的人们有着朴素的好感,觉是他们是新生的力量,预示着光明的未来,于是在写这些人的时候,赋予太阳光明、力量、热情的内涵。起来反抗的人们动摇了统治者的地位,萧红仿佛在嘲笑男权社会的统治者们,他们可以主宰妇女的命运,可以主宰那些弱小者的命运,但面对反抗的人们却有些软弱无能。战争的烈火在燃烧,尘土“漫卷着太阳和蓝天”,“漫卷着所有黄河地带生长的一切,以及死亡的一切”[14]P808,太阳被不平静的战争遮住了光芒,也暗示了统治者也被战争还有反抗者们动摇着它的权威:在畅明的天光中起来反抗的人们共同宣誓;在光明的朝阳下被打倒的地主看到了长工们向他挥动着的拳头;人们向着太阳的方向前进投入战斗……但是这种带着积极意义的太阳意象在萧红的作品中并不经常出现。

太阳在人们心中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某些自然现象往往十分恐惧,比如昼夜的更替,太阳出来能驱走黑暗,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所以人们常常将太阳神化并加以膜拜,这种对太阳的崇拜心理在人们心中积淀下来,成好一种集体无意识。太阳成为主宰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而又无所不在的力量,成为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在男权社会中统治者(男性)又把自己与太阳联系起来,把自己定为“阳”性,意即与太阳有相似的性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高高在上的“毒太阳”是男权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象征,这种男权统治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人们在这种统治下艰难地生存,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可以说,在萧红的作品中,太阳的意象一头连接着“生”,另一头连接着“死”,而连接着“死”的这一边力量似乎更强大一些,因为太阳所表现的更多是寒冷、寂寞、萧条等含义。人们特别是贫困的人们,处于太阳的压迫之下,处于被太阳抛弃的状态中,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冷就在他们身上”[12]P189,他们在带着寒意的太阳下苦苦地挣扎,在生与死之间苦苦地挣扎着。作者通过对太阳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表现太阳底下无助、无奈的人们的不幸与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呼唤。这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太阳意象的展示与解读,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某些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行文中,但是通过意象的运用又把它们都凝聚起来,增强了叙事力度,突出与加强了主题的表达,同时这些意象也给文章增添了美感。

有人称赞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15]P168。的确,萧红的作品自然、不雕琢,文笔优美,感情真挚,但总有些忧郁、悲谅,“体现出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的特征”[16]。如《呼兰河传》就像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7]P89。萧红的小说总是带有她个人的生活痕迹,因此有人评价说“(萧红)本质上是个自传体和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18]P169。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眼光,用细腻真挚的笔触来写她所处的社会,她所熟悉的人和事。萧红作品中的这些特点与萧红细致的观察还有其本身那种敏感忧郁的气质是分不开的。萧红感叹:“这痛苦的人生啊,这服毒的人生!”[19]P1306为了把她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体验感受传达给读者,于是她执意描绘那些独特的意象,让读者在阅读中细细体会。她笔下的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展示,成为其作品风格有机的组成部分。

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常常也融入自然环境描写中,为作品内容的展开提供背景、制造气氛。小说《生死场》第一章题为“麦场”,作家首先设计了一个烈日灼人可以烧毁万物的场景,在闷热得令人窒息的氛围中,愚蠢的麻面婆、暴躁易怒的二里半等人物一一登场,在“权威着一切”的太阳底下麻木而又艰辛地活着,而且可怜的妇人们还要受着男人的打骂。这种闷热压抑的天气描写刻画了农民悲惨受压迫的生存环境,为晚上大雨的来临作铺垫,同时也为全文打下沉闷病态的总基调。因此小说中描写的太阳常以消极的形象出现。

小说展现出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的残败景象:“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9]P24又如:“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9]P26

夕阳西下的情景:“红日斜照着河水,对岸林子的倒影,随着红波模糊下去。”[9]P47

瘟疫笼罩下的村庄病象:“太阳血一般昏红,从朝至暮蚊虫混同着蒙雾充塞天空。”[9]P59太阳变成暗红的放大而无光的圆轮,当在人头,昏茫的村庄埋着天然灾难的种子,渐渐种子在滋生。[9]P60

上述引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太阳是病态的,与“没落”联系在一起:“昏红”、“暗红”的太阳暗淡无光,“斜照”的光线软弱无力,“忧郁”、“凄沉”的阳光下是一幅毫无生气的残败图像。视觉上的萧条残败在心理上投下消极压抑的阴影,这些病态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境:金枝未婚先孕担惊受怕;老王婆为了糊口不得不把老马送进屠宰场;整个村庄在传染病的淫威下人心惶惶……小说中人物凄惨的遭遇使得他们拥有悲凉的心境,因此他们眼中的太阳仿佛也带上了忧郁病态的气质。全文笼罩着一层凄凉迷茫萧条的气息,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感。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应该从外来材料中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对象在他的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20]P365太阳本身是没有意识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萧红把它经过感情的过滤与酿造,使之“心灵化”了,于是太阳就不再是客观事物之“象”,而是成了作者的心理现象,太阳意象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虽然文学意象是“居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更高一级的象征性符号系统,它具有难以用概念语言表达的意味”[21]P212,可它还是离不开语言,它的含义必须通过词语来表现,因为词语具有联想性与暗示性,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从而使意象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而又确实充盈于其中的“活”的东西体现出来。萧红在写太阳意象时所选用的词很多是“冷色调”的,并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太阳本是热烈、光明的,应给人暖色调的感觉,可是在萧红笔下,太阳是“暗红”的,“血一般地红”,“惨淡”的太阳“斜照”出“素白”的并不温暖的光。“暗红”、“素白”、“血一般地红”等词语给人一种灰暗的低沉的感觉,而“惨淡”、“忧郁”、“稀薄”等形容词更是体现出作者对太阳主观上的评价——觉得太阳是软弱无力的,虽然她也写太阳你“大火球一样滚转”炽烤着人们,可对太阳消极的评价是无法消除的,而且从感情色彩上看还有着一种厌恶的感情成分在里面,萧红就是常用这样“冷色调”、带着“贬义”的词句来描写太阳的。她并没有大段的议论与抒情,她用朴素而又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太阳下那些凄惨的人们,想“不动声色”地展现人间的不幸,可是从那些“冷冷”的词中,从那些清冷的阳光中读者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对社会、人生的失望与悲凉,同时也感受到作品中弥漫着的忧郁与悲凉的气氛。

当然,萧红作品中并不是没有暖色调的词语,她虽然觉得在黑暗的社会中人们都过着凄惨的生活,可她还是对未来有着希望与憧憬。当她描绘象征新生力量的人——孩子还有反抗者眼中的太阳时,所体现出的是另一幅场景:金灿灿的太阳光明而又温暖。可是这样的描绘在她的作品中并不多,而且在描写反抗者时,作者用在太阳上的修饰词好象突然匮乏,甚至不用修饰词,太阳成了抽象的“光明”、“希望”等词的指代,因此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根本无法与那种冷冷的悲凉的气氛相抗衡,于是它们只能作为作者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而这种希望与理想又是多么地渺茫!

此外,萧红作品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也有助于作品忧郁、悲凉气氛的形成,她在描写太阳及其笼罩之下的自然万物时,把它们都人格化了,太阳具有忧郁的气质,自然万物也呈现出病态的无力的精神面貌,以此烘托了人间社会的病态与不幸。可怜的人们谁也逃不开这种灾难,所以萧红感慨道:“这痛苦的人生啊,这服毒的人生!”

我们可以这么说,萧红在作品中所描画的太阳仿佛是一位具有忧郁情感气质的人,目睹并诉说着悲惨世界中的不平事。萧红运用拟人等手法,在描写太阳时采用“冷色调”的语句,将她本人强烈的感情与体验蕴涵于其中,制造出荒凉阴森的气氛,从而有力地烘托了不幸中的人们迷茫与悲凉的心境,也展示了病态社会中亘古不变的凄凉与悲酸,因此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与激荡。

作家的身世之感、性格气质、人生经历等都或多或少地对他的作品产生影响,像萧红这么敏感的女子也不会例外。出生在士绅之家的萧红虽然童年时不愁吃穿,但她缺少爱。她与父亲“半打着生活”,她害怕父亲居然到了经过父亲身边时“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刺一样”[13]P1179的地步。母亲也常打她,有时甚至用石头砸她。她对父亲不满,因为“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同样吝啬而疏远,甚至无情”[13]P1179,萧红的童年时代是在农家度过的,她看到了许多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悲惨的生活在她头脑中有着深刻的印象。萧红说她“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并且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22]P1173。寂寞的童年生活使她养成了恬静、孤寂、矜持而又倔强的性格,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童年生活对萧红的性格以及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评论说“父女的不和使她对中国传统遗毒男权至上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的极端愤慨”[18]P14,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独自出外求学,先是逃婚,后又被人“始乱终弃”,困在旅店里差点被卖,又与萧军一起过流浪与艰苦的日子,长期颠沛潦倒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带着一颗受伤的孤寂的心离开了人世间,离开了这个充满着不幸与悲凉的世界。萧红的生活动荡而又孤独,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23]P111她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可是逃婚后的初恋最终遭到始乱终弃的严重打击,暴躁、直率的萧军也给敏感、内向的萧红带来了满心的创伤,而“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24]P160的端木蕻良让她更加失望,男性的欺凌给她的打击是沉重的。所以她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对女人的世界感到十分辛酸:“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24]P160自怜的情绪充满了她多灾多难的一生,孤独寂寞的性格使得她对好友也不肯吐露内心的苦闷,“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痛在折磨着她的感情,不然为什么连好友也不肯吐露内心的苦闷,“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痛在折磨着她的感情,不然为什么连她的微笑也总是使人感到是一种忧郁的伪装呢?”[25]P111萧红感到她生活在黑暗中,“两天没有见到太阳,在这屋里,我觉得狭窄和黑暗,她像和老鼠住在一起。假如走出去,外面又是夜。”[26]P696温暖的太阳似乎在她的生活中不存在了。

因此萧红对男权社会的统治带着敌意,并对这种统治表示愤慨,对于受着压迫的人们特别是像她一样的弱女子更是表示同情,她认为男权社会的统治给人们特别是妇女带来了灾难。同时她也热烈地期待着渺茫的希望与光明能够降临到不幸的人身上。所以她在作品中用连接着“生”与“死”的太阳意象表达她这种复杂、矛盾与痛苦的心情。

综上所述,萧红的性格以及她不幸的人生经历都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太阳意象成为表现萧红作品主题与风格的一部分。那亲切的熟悉的呼兰河,那童年中留恋的美丽的后花园,那善良纯朴但又愚昧穷苦的人们,那初步的、自发的、带有盲目性的集体英雄……在太阳意象统摄下带上了一种忧郁、凄凉、悲哀又有些无奈的气氛,这形成了具有“萧红风格”作品的独特审美特征。

标签:;  

论肖红作品中的太阳形象_太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