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源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像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对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著述颇丰,并对这个伟大理论产生的渊源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就其中两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可谓源远流长,它是经过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多数人认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看,这个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的理论,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三阶段”的思想,他指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强调低级阶段是共产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和资本主义不断消亡的斗争过程;中级阶段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过程。〔1〕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著名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他认为,社会主义从不发达阶段到发达阶段,大约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间。他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论述这个问题。1955年3月,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要建成社会主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3〕1957年3月,他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从不发达阶段到发达阶段,大概要100年吧。”〔4〕1961年9月,他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5〕1962年1月,他在七千人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6〕他告诫全党:“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7〕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对建成社会主义作了更长久的估计。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的工业走向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8〕他设想用20个5年计划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第四,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9〕他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即“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0〕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他说:“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他告诫全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埋头苦干,进而确立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党的十五大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写进党的章程,明确提出“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时间。”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经济原则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11〕恩格斯指出:“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12〕“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1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设想尽快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但在革命实践中行不通,1921年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承认了商品和货币的存在.斯大林在晚年提出可以利用商品和货币及价值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但又否认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否认生产资料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可逾超的阶段.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第一次明确地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14〕表现了历史先进性。其理由是:1.毛泽东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实际情况,指出“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极其必要,极有用处”。〔15〕尖锐地批判了那些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2.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交换最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958年12月,由他主持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继续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两个重大的原则,必须在全党统一认识。有些人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早地否定商品、价值、货币、价格的积极作用,这种想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确的。”3.毛泽东同志强调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他不赞成苏联违背价值规律剥夺农民的作法。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原则”。1959年2月,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指出:“价值法则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3月30日,他在批转山西省委的一个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论断。4.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不会走向资本主义,1959年底,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肯定了斯大林“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的观点,〔15〕提出了“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科学论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商品生产“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16〕毛泽东的这些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无疑,这些正确理论为我党在新时期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少奇的商品经济思想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强烈撞击。他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性所作的深刻探索及其所设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方法,见解深刻,独具创见,颇具中国特色。其理由是:1.刘少奇突破了传统的“有限商品”论,认为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1956年11月,他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论述了商品存在的普遍性。2.刘少奇根据中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提出必须充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和自由市场,以刺激生产的发展。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今天要与资本家竞争,谁领导了市场,谁就领导了国民经济”〔17〕。第一次把市场的重要地位上升到理论高度。3.刘少奇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做生意“,而且要根据我们的方法来做生意。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他极力倡导建立和发展自由市场,在全国普遍组织和发展供销合作社,把亿万小商品者有序地组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范围之中,让它们成为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有力补充。这一思想是我国最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构想。4.刘少奇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交换、流通、分配都应坚持等价交换原则,利用价值规律。建国后,他提出了党对物价的基本方针和执行原则,对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5.60年代初期,他针对农村商品经济生产的特点而提出的“三自一包(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的社员家庭副业和包产到户)的主张,如同几股清流活水,使整个枯萎单调的农村经济,顿时活跃生动起来,出现了新的转机。6.刘少奇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国富民这十条主线,更具有历史的价值。因此,论者李素贤说:“刘少奇的商品经济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他探索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发展商品经济及如何实现问题,是马列主义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18〕
第三种意见认为,陈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突破了前人之说与外国现成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巨大的灾献。
李先坦等在《陈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析》一文中说:陈云关于经济逮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理论、经济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理论、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历久常新,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张岩森认为,陈云的经济平衡理论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理论体系。陈云在50年代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经济综合平衡规律(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和按比例的规律是平衡理论的两个基本点,而建设规模要适应国力的理论是平衡理论中突出的“中心问题”,三者密切相关,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最佳效益,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陈云的经济平衡理论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顺利发展及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
论者符卫年等认为,陈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伟大功绩在于:首先,陈云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的开拓者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前,陈云就主张适当变更计划管理的方法,在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9〕这一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重大突破。第二,在新时期,陈云同志明确提出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指出“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调节的部分”,这种忽视市场调节的作法必然导致“大少爷办经济“。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20〕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决定流通的原理,提出建立一种统一灵活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幼芽。第三,陈云预见到”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改革中,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种经济的比例调整’。这一思想大大启迪了人们对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陈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第四种意见认为,邓小平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奠基人。学术界的共识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他领导中国实行经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无论在社会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都十分富有特色。
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在于:1.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成功的思想变革和理论创新作为先导,他领导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方针,他领导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2.邓小平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定了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即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宏观体系;必须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必须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他“设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公有制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同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21〕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3.邓小平确切回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即:第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他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2〕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他认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3〕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24〕“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5〕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实质上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在理论上廊清了道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全党正式确立。4.在实践上,邓小平第一次将市场引入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内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内在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解开了中国改革的症结,他领导的中国经济改革仍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崛起,到城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瞻目的成就。
综上所述,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坦率地说,现在我们提倡的正是过去毛主席50年代提出的,基本的东西是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内容,现在把它贯彻执行”。〔2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树立了一座丰碑。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台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此,中共中央明确规定,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注释:
〔1〕《列宁全集》1975年版,第36卷,第24页。
〔2〕〔16〕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1959年底一60年初.
〔3〕《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9页.
〔4〕《毛泽东经济年谱》,第398页
〔5〕〔6〕〔7〕《毛泽东著作选读》第827、828、829页.
〔8〕《国史通鉴》第2卷,第98页.
〔9〕〔10〕〔24〕〔25〕〔2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252、37、374页。
〔11〕《列宁全集》1975年版,第15卷,第12页
〔1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217页.
〔13〕思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思格斯选集》1971年版,第20卷,第307页.
〔14〕张蔚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发展商品经济理论的杰出贡献》,《党史文汇》1995.2.
〔15〕《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页.
〔17〕《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第23页
〔18〕李素贤《试论刘少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4
〔19〕《陈云文选》第3卷,第12页
〔20〕《三中全会以来》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21〕余逊达《邓小平与中国经济制度创新》,《人民日报》1995.3。
〔2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10。
〔23〕《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刘少奇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