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问题的哲学思考——生物进化中的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起源论文,哲学论文,人类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Q981.1文献标识码 A 编号 1002-6320(2000)01-061-03
一、人类起源的外因说质疑
迄今为止,人类的认识已知只有人类才是唯一具有的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人类通过实践不仅能够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且也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认识。大概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思维以后,人们就在探索人类自身的历史。但人类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一直到了19世纪中叶,才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不少这方面的科学工作者,依进化论对人类的形成进行科学推理,普遍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如何进化为人呢?科学工作者推理为:
“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为能直立行走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使用天然的物体作工具,以后又逐渐发展为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转变生产方式?一般认为跟地理变迁相联系”。[1](P54)
“森林古猿被迫下地后,不得不使整个体质形态向人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前肢获得进化的机会,并逐渐出现人类特有的稳定的下肢,直立行走,也迫使躯干、头骨、牙齿、喉部产生了一系列变异,身体重心下移,脊柱从弓状到曲状,出现颈曲和腰曲。人不是唯一能直立行走的物种,但只有人站立得最挺直最自然。”[2](P180)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关于人类一些显著特征的出现是这样论述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就这一点推论,认为人体之所以变得光滑无毛是由于他的最早的原籍是在热带地面的呢?人的体毛,在男子主要是保留在胸部和脸部而腋下和胯间——即躯干和四肢连接之处的毛则男女同样,这一情况是有利于刚才所说的推论的。因为我们可以假定,一般体毛的丢失是在取得直立姿势之前,而现在保持体毛最多的那些部分,在那时正好是掩护得最好的,而最不受阳光熏灼的部分。但照此说法,头发却成了问题,成了一个难以解释的例外,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头顶总是暴露得最多的部分之一,而毛发的分布恰恰以这部分最多,最密……据我看来,最近乎实情的看法是,人或基本上是人中间的女人,之所以没有体毛是为着美观的目的,我们在下文讨论性选择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一点”。[3](P75)
关于人类形成的类似的推理是很多的,这些推理果真符合实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吗?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又陷入了新的迷惑,果真由于环境的变化,古猿就会变成人吗?人的体毛的脱落,人的各种显著的不同于动物的特征的出现,果真是环境造就的吗?最近一位名叫易林的学者发表一篇《人类起源新说》在该文中他提出:“类人猿从树上下来时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方法,若象猴子那样用四条腿走路岂不更灵活,更快?人的两臂为什么短了,细而无力了?须知狩猎与劳动,尤其是使用原始工具,不是赋于人类更强有力的手臂优势吗?黑猩猩、非洲已绝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这两种现存的已灭种的灵长动物,为什么都没有学会劳动?要知道它们也直立行走了几百万年呀!它们也常食肉并偶尔使用棍棒、石头、骨器呀!偿若我们的祖先以狩猎为主,以兽肉为食,那么,他们的颌和牙齿为什么没有虎和狼那样强健锋利?为什么人科动物(灵长目、古猿、今人)的颌早就缩小?人的祖先究竟吃什么?他们从缓慢地走动起,用原始武器敌御猛兽时的境况如何?是什么原因使人类脱落了浓密的毛?”作者在该文中提出的诸如此类的许多疑问,也同样是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所经常想到的。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乃至整人生物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否由人类或生物体本身的意志决定呢?生物体的特征是否是生物体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形成的呢?
二、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说明了什么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人类各种特征特性的出现归结为环境的作用,把人的直立行走推理为脱离森林的结果。把人的光洁无毛推理为热带环境或是为了交配,把人的手脚分工,脑量的增大,发音器官的变化,推理为直立行走的结果。依此理推之,应该是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内生长的动物或植物都应是相同或相似的,起码也不应是反差巨大的。但在此问题上,我们面前的自然现状又是什么呢?
就植物界而论,在同一或相近的环境下,乔木因高大挺拔而存于自然,灌木尽管纤细弱柔也能代代延续;松杉高擎云端而千古不死,葛蔓攀附同样永存;牡丹以其艳丽生于庭堂之间,文竹以其静雅伴人于书案之旁;萝卜以其茎大而备受人爱,白菜因其叶肥也同样为人所不舍。……
在动物界猛兽以有锐牙利爪而传宗,牛羊因温驯而延嗣;鹰隼以其勾嘴利爪而能生,鹤鹳有长喙细足而不死;蚣蜒有百足而能行,蛇蟮无一足也能疾驰;龟有坚甲能御敌,乌贼无骨也可自防;人类因裸肤而有后;猿类披浓毛而未绝。……动植物的千姿百态说明并非什么环境造就了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对于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庄子就有过精辟地论述。他在分析不同动物和同样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时写到:“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4]
从动植物千姿百态分析,我们很难断定哪一种是最优秀的,同样环境下生活着个体特征反差很大的生物,应该证明生物的产生不是环境所造,那么众多的生命体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生命全息论对这一问题的揭示
现代分子生物学指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就是自复制(可以自然繁殖)和自组织。一个受精卵为什么能变成一朵鲜花,一只果蝇或一头大象?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又是怎样代代相传的呢?人也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而决定一个人将来长成什么样子的生命蓝图就有存储在受精卵的DNA分子中,DNA携带着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传信息。(我们可以把这种遗传信息看做生命发育过程中的指示命令)因此它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5](P109)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生命体的代代相传——遗传,即为生命体内DNA分子的一种自复制自组织现象。由于DNA分子的这种自复制使新生的生物细胞基本保持原来细胞的性状,使生物物种能够代代衍传。正是这种遗传性,才使海洋蓝藻一直延续了30多亿年,珊瑚虫一直延续了20多亿年,鱼类延续了4亿年,人类一直延续了数百万年。生物物种的遗传特性保持了生物物种的稳定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又如何解释呢?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说明生物在自己生存过程中,不仅可保持原有的特征特性,保持原有物种的存在,而且也可在代代相传中产生和原来物种不同的特性——生命现象中的变异。所谓变异是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按变异有无方向性可分为一定变异(definite variability)与不定变异(indefinite variabi-lity)。按变异能否遗传又可分为遗传变异(inheritable variation)与不遗传变异(non-inheritable variation)。现代遗传学指出,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化(如基因突变等)所造成的变异,一般是遗传的。这种变异称遗传性变异。达尔文认为,各种不遗传的变异对生物进化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遗传变异才能作为进化的材料。”[2](P224)
生命体变异现象的出现是生物呈现五彩缤纷大千世界的原因之一。
生物体既是代代延续——遗传物,为什么又会产生变异现象呢?
分子生物学指出:“生物变异现象的产生是生物细胞内DNA分子的作用。细胞内DNA分子的每一个片断即为基因,基因表述分两个步骤:第一是转录,即双股的DNA转录为单股的RNA分子。沿着DNA链中的一条链排列的核苷酸碱基顺序,被拷贝到RNA的互补链上。第二是转译,即RNA的遗传密码译成蛋白质。在蛋白质合成时,即按RNA的密码排列顺序,将其对应的氨基酸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多肽链。然后自动形成固定的三度结构,并且有特殊的功能。如果DNA上核苷酸排列发生变化,那么蛋白质的结构也随之改变,从而使生物体发生遗传变异”。[2](P224)这种变异之所以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正是这种遗传变异的代代积累才使新生物个体逐渐地显示出和原来个体的较大的差异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在物种的分类上,根据新生物种显示的和原物种的差异量来判断这种新生的个体或群体是否可以单独称作一个物种。达尔文正是根据这种遗传、变异的理论推出:“我相信动物至多是由四五种祖先衍传而来的,植物是从同样数目或更少的祖先传下来的。”[6](P40)
关于生命现象的奥妙,生命全息指出一个生物细胞就代表着生物体的全部信息,在适当的环境下对一个生物细胞进行培育就可生产出生物个体,现代克隆体生物就是很好的例证。生命全息理论充分证明了生命的信息在一个微小的生物细胞中已全部包含了。新的生命体的变异是在生物细胞内产生并完成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上理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保持及变化、分化的根本原因——内因。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是否没有外因的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物进化中的外因作用呢?
四、生物进化、人类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生物物种的形成,关于人类的起源,传统理论只强调了外因的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又把它完全归结为内因,在此问题上到底应该说是外因的作用,还是内因的作用呢?
我们来看一下现代育种学对生物进化发展的影响吧!
(1)太空种子的出现:人造卫星出现以后,我们发现太空的各种条件和地球表面有很大差异,于是就把各种作物的种子送到太空旅游,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种子在太空住了一个阶段之后,再回到地表种植,它们的后代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多种形式变异,人们把有益变异进行定向培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种群。(2)人工杂交培育新的物种。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生物的变化在不少方面都打上了人类意志的烙印,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表现也十分明显。人们根据自己本身的要求,对相近的物种进行杂交,培育出新的生物个体。(3)进行空间隔离,时间隔离。人为地促使生物的某种特性长足地发展。(4)人工选择,对生物体的有益变异(人类认为)进行选择培养、让其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物种。以上四种情况中(1)、(2)两种情况是外因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达到改变生物细胞内DNA分子的密码的作用,从而引起个体突变——产生出新的变异体。(3)、(4)两种情况是在新的变异个物产生以后,进行人为环境的保护以确保这种变异现象能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保持变异特性的遗传而形成一个新的种群。由此可见,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外因既可直接作用于内因引起变异体的产生,又可对变异体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生物进化中的外因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上,这种自然环境对生物个体的作用是明显的,直观的。如生长在高纬度地带的阔叶植物在寒冷冬季到来时枯叶凋零,而生长在低纬底热带地区的同种植物却仍枝繁叶茂;野生状态下的鸬鹚可象鹰一样展翅高飞,而家养的鸬鹚却象鸡鸭一样依偎在主人身边;就是人类也同样是近水者渔,而近山者猎。生物个体因受外部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的后天性状变化,生物学上叫获得性状,也叫表现型,由于这种变异现象不是生物细胞内NDA密码的变化引起的,所以这种性状也只表现在受影响的个体上,它不会遗传给后代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种群——或物种的。所以达尔文说这种不遗传性状对生物的进化是无关紧要的。
综上所述,生物变异现象的产生,新物种的形成,决定于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变化,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内因,是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生物生长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如果能直接作用于生物细胞并足以引起DNA分子的变化,这种外因的作用就可直接引起一种变异的产生。如果这个变体又得到外部环境的认可,它可能会定向地繁衍而发展为一个新的物种。如果某种外部环境——外因的作用仅是影响生物个体,引起它的后天性状的改变而不足以影响它的DNA分子的变化,则这种外因的作用是不会引起新物种产生的。从这里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仍不违背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从客观现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整个生命运动完全是一种有规律的有序运动,这种运动如果不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它将是重复进行不会改变,但正是由于外部条件的不可能不变,才导致这种有序运动的一定程度的变化。人为地改变外部条件,我们看到了对新物种形成的巨大的作用。自然状态下,物种变异体的出现是否受影响于某种外力,对这一问题生物学家还未有明确的结论,但我们应该明白地知道,生物整个进化过程包括人类的形成,既不受上帝意志的安排,(不是有一种什么力为生物进化预先设计出一种蓝图)也不受生物体自身意志影响。整个生物的进化包括人类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辨证发展过程。
收稿日期:1999-05-20
标签:生物进化论文; 遗传变异论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论文; 直立行走论文; 科学论文; 动物论文; 古猿论文; 进化论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