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创编中的运用
□ 许兴(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 佤族健身操的创编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文从佤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崖画、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去探索佤族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编排中的运用。
关键词: 民族元素 佤族健身操 编排运用
佤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中国、缅甸边界而居的跨境民族。中国佤族人口绝大多数聚居于云南省境内,主要居住在临沧市的沧源县和普洱市的西盟县,此两地的佤族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50%以上,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健身操是云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体现,依托于“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佤族健身操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充分发挥当地高校教育的办学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编排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与很多关注原文的翻译理论不同,他更加关注译本,关注翻译活动的目的,译本的功能是否达成,因此目的论更加适用于分析具有功能性的非文学文本翻译,新闻标题就是这样一类文本,具有明确的语体特点、功能和交际目的。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0余篇。
(2)访谈法。
1.4 咨询的实施 研究者以书面邮件及电子邮件函询的方式,向咨询专家发放咨询表,主要就咨询框架中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全面性展开咨询。共进行2轮咨询,每轮咨询都有详细的填写说明。第1轮的咨询结果经课题组逐条讨论分析后,将修改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反馈给所有专家,进行第2轮的咨询。
(3)田野调查法。
到了沧源县勐角民族乡翁丁佤族部落参观。并在沧源县观看了原生态佤族歌舞《族印·司岗里》。
2、佤族的民族元素
2.1、佤族的宗教信仰元素
木鼓,佤族称之为“格罗”(或格弄),是佤族文化的象征、标志和符号,是佤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工具。是佤族日常生活和宗教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它是通天的神器,木鼓在,神灵就在;木鼓响,神就显灵。因此,人们为了表达对木鼓的虔诚之心愿和行动,都自愿参加“巴柴”(魔巴)主持的一切活动。木鼓之声就是欢乐和喜庆之声,人们围着木鼓载歌载舞。
原始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观念、巫术、禁忌、宗教节日以及神话传说等。原始宗教有许多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舞蹈、竞技、角力、生存技能展示等等。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由于对鬼神的崇拜较普遍,每年都要举行好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最突出的有“拉木鼓”和“剽牛”。其中“拉木鼓”活动最为隆重。古往今来,佤族人民认为,敲打木鼓可以通神灵,降吉祥。今天,原始的拉木鼓演变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木鼓舞”。木鼓舞粗犷豪放,伴随着铿锵的木鼓声,舞蹈动作豪放有力且节奏感强烈。因此,木鼓舞被列为佤族的民间体育舞蹈之一。
建成水库信息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库信息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由现场检测设备、远程监测设备、通信平台和监测中心四部分组成。
尽管SL-AISA量表是最为广泛使用的经典量表,但并未有对其进行维度检验的研究。本文不仅验证了SL-AISA量表在中国情境中的有效性,也发现虽然SL-AISA量表是单线性模型,却并不妨碍它的多维化,这也与Matsudaira(2006)和Rudmin(2009)提出的文化适应是多维的且维度会因特定文化变化而变化的观点一致。其中,民族认同这一维度是基于内部主观的、认知层面的表现,社会交往交流和日常生活行为两个维度是基于外在的、行为层面上的表现,这种多维结构能够更好地区分民族传统村落村民在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差异。
[10] 温广益:《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58页。
2.2、佤族的图腾元素
图腾追溯于上古时代,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民族文化的发端鼻祖。既可以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的代表,又具有审美符号的意蕴。佤族的创世神话《司岗里》中提到“艾佤”即第一个走出“司岗里”(崖洞)的人,按照沧源等地佤族的解释,“司岗”代表“葫芦”,“里”是出来,意思是人类和世间万物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葫芦作为人类生命的起源。在佤族人心目中,牛象征着财富,佤族人把牛作为图腾来崇拜,吉祥、神圣、高贵、庄严是牛在阿佤人心里的象征。因此,葫芦、牛角是佤族图腾崇拜的对象。牛角桩是佤族的图腾桩,在佤族居住的环境中,不仅在家门前悬挂牛头骨,连门扇木板上也刻成牛角状。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佤族。
根据洱海流域各树种的年净生长量计算的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年碳储量144339 t,其年碳储量价值为1181.80万元。
2.3、佤族崖画元素
在佤族的寨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逢事必歌舞,歌舞必逢事”。例如佤族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以及生产劳动、上山打猎、下河捉鱼、进新房等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展现形式。
连着三天夜里,一到明月高悬之时,田埂上便会出现一个奔走的身影。然而儿子失眠的情况却不见好转,但张大娘依旧在夜里呼喊着儿子的名字,认真而固执。
从沧源崖画的舞蹈图形上看,崖画上的围圈、拉手、抬腿和提襟等,与现在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相似,许多模拟劳动生产,鸟兽动作的舞蹈,往往带有佤族先民狩猎穴居,围火取暖的原始痕迹。
2.4、佤族服饰元素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慧、豪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由于佤族人的皮肤黝黑,被人类学家誉为东方的“黑珍珠”。佤族崇尚黑色,喜欢红色。其服饰的基本色就是黑色和红色为基调,形成佤族服饰的特征。佤族女子服饰上身为无袖无领的黑色小短褂,下身为自织的黑、红、蓝条纹的及膝筒裙。小腿和腰部套着用箭杆草、大茅草或野竹制成的若干篾圈,有的漆成黑色,耳坠大银环,颈挂硕大的银项圈或成串的珠子;男子着无领短衫,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色包头,外出时常身背筒帕,腰佩长刀,铜炮枪和弩弓。
佤族的宗教信仰是佤族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内容,原始宗教以原始歌舞为载体。佤族民族体育通过原始歌舞增加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并推动佤族的物质文化生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象的记录了佤族先民的历史、习俗以及心理。佤族民族体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围圈、联?、对称、且歌且舞、程序化等特点;从动作节律上看,有屈膝弹跳,重拍向下,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动作幅度大,有较大的随意性等特点。
2.5、佤族音乐元素
佤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歌曲有民歌、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欢庆歌和儿歌等;使用的乐器有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等。
与有关民族健身操创编专家,高校民族健身操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校民族健身操课程开设的教学现状,探讨佤族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创编中的运用。
2.6、佤族舞蹈元素
在沧源县境内勐省、勐来等地的山崖上,至今保留着多处古代崖画,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崖画内容多以自然生活、舞蹈和狩猎场面为主,还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勐来乡境内崖画上,就有舞蹈、狩猎人及牛、鸟、等动物图像,还有叠罗汉、头顶长竿、弄丸等“杂技”表演性的画面。这反映出: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投掷、射弩、踩高跷和舞蹈等原始体育活动。
木鼓舞和甩发舞是佤族的代表性舞蹈。最能显示佤族男子强悍和女子温柔的标志,是佤族舞蹈中展现民族意志的“舞之灵”。
佤族的歌舞是以木鼓、铜鼓为核心展开。其类型多样,按主题意识和舞姿形式分为祭祀舞、猎头舞、悼念舞、剽牛舞、狩猎舞、劳动舞、喜庆舞等;按道具分为鼓舞、铓锣舞、竿舞、刀舞、镖舞、弓弩舞、羽舞、芦笙舞、三弦舞等;按跳舞人数则分为部落舞、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等。其中,鼓舞是敲击木鼓、铜鼓、竹鼓唱跳,大多在重大祭祀活动中和节庆时敲击唱跳,人数最多、场面最大。在鼓舞中,凡有木鼓、铜鼓声音震荡,佤族男女,特别是青年男女心情特别激动,为了获得更多的力量与更美的享受,都会跳起最奔放的大动作,黑发飘洒飞扬,接着就有了佤族姑娘“甩发舞”的出现。
从回国到奔赴涪陵焦石坝仅有一周时间,张相权来不及思考。他要完成的事情太多。除了工作上的交接,与父母团聚,收拾行囊上路,他还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结婚。三天时间结完婚,同事笑称他是“闪婚”。没有蜜月,甚至蜜周都没有。
木鼓舞,佤语称“克鲁克罗”。木鼓舞是佤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佤族文化最直接、生动的体现,已成为佤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甩发舞”既可以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舞伴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带刚,给人以美的享受。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与其他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甩发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佤族的舞蹈题材来自于他们的日常劳作,在表演的过程中体现出欢乐和质朴,他们通过跳舞蹈的形式,跳出了对明天的向往,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的享受。佤族人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场面热闹非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场面可以用这样的语句来概括:“粗犷淳朴、轻捷豪爽、热情奔放、刚劲大方”。
3、佤族元素在佤健身操创编中的运用
3.1、佤族服饰元素的运用
在佤族健身操的发展中,将佤族的服饰元素: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佤族女子服饰上身为无袖无领的黑色小短褂,下身为自织的黑、红、蓝条纹的及膝筒裙;男子着无领短衫,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色包头;葫芦、牛角是佤族图腾崇拜的对象,服饰上的图案可以选择葫芦、牛角融入其中。联系服装生产商,设计出佤族风格的服饰。在选择佩饰时,选择不宜散落的,且质地、现状安全的避免出现突发状况。在选择服饰时,也要结合音乐及编排进行选择,若是动作幅度大的动作,则不适合穿过长的衣服,所选服装必须易于运动。鼓励练习者穿着统一的服饰进行佤族健身操的练习、表演。以民族主体服饰来彰显佤族健身操的特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练习者更加具有代入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佤族健身操练习中。
3.2、佤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佤族健身操在优美的佤族旋律的律动下进行的,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灵动感。在选择音乐时,选择合适的音乐节奏及旋律。佤族的音乐大多来源于佤族的生活方式,在选择音乐时要根据佤族健身操的内容进行选择,选择的音乐能够体现出想要表达内容的思想,用音乐的方式抒发感情,如果没有一首好的、合适的音乐,佤族健身操所展现的内容则苍白无力,也正是将佤族健身操的动作加入音乐,才使音乐更加充实,内容更加丰富。将佤族的乐器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铜鼓、象脚鼓、铜铓等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3.3、佤族舞蹈元素的运用
佤族健身操以佤族舞蹈为素材,以健身操基本步伐及操化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在佤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编排设计时,可以把佤族木鼓舞、甩发舞惯用的动作融入到佤族健身操中。
佤族的图腾崇拜是牛,佤族舞蹈中手型多以五指分开,在佤族健身操的创编中可以把五指分开的手型运用进去。木鼓舞的基本舞步:第一拍右脚要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屈肘举到头的斜上方,身体向后仰;第二拍左脚向后踏一步,同时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体向前倾,动作整齐中带有平稳。甩发舞中甩发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舞蹈的动作可以迁移到佤族健身操中来。在队形变化方面也可以参考佤族舞蹈的队形例如:圆形、横排、三角形、左右对称。佤族的崖画上出现过叠罗汉、头顶长竿、弄丸等“杂技”表演性的画面,可以转变为健身操里的难度动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将佤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崖画、服饰、音乐和舞蹈元素融入到佤族健身操的创编当中,能够为民族健身操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富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的推动了民族健身操的全面、深入、健康的发展。它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对当地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正锦.临沧市佤族民族体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
[2]甘开鹏,王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云南佤族木鼓舞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3).
[3]吕金江,敬龙军,冯强.佤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4-084-2-SY
作者简介: 许兴(1964-),汉族,云南省建水县,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研究、健美操、民族健身操。
标签:民族元素论文; 佤族健身操论文; 编排运用论文;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