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长祥
(阳谷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316)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辩证规律,帮助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查找知网2005年9月~2015年9月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治疗护理相关文献,对其筛选统计学分析,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的成因及病症特点。结果:查出457篇文献列举了14600例患者,统计发现患者主要病症最多的前三位病症是:肝胃不和4287例(29.36%)、脾胃虚弱2301例(15.76%)、脾胃湿热1489例(10.20%)。其他病症分别是饮食积滞1392例(9.53%)、肝郁脾虚1193例(8.17%)、寒热错杂952例(6.52%)、湿阻脾虚789例(5.40%)、脾胃虚寒721(4.94%)、气滞血瘀617例(4.23%)、胃阴不足531(3.64%)、寒邪客胃329例(2.2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症表现比较分散,中医临床发现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三种病症在功能消化不良中出现比较频繁,使用中医药调理这三种病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法;临床辩证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83-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肠胃病中常见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和下腹不适[1]。研究发现功能性肠胃病与患者情绪联系密切,如有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疾病,会增加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难以界定,病症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搜集知网2005年9月~2015年9月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归类总结中医候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帮助临床医学提高诊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参考文献
本次研究选取知网2005年9月~2015年9月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文献,检索的主要关键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删除搜索中重复文献,排除明显不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余下文献全篇阅读并摘录相关数据。符合本次研究中文献共457篇,描述的患者有14600例,文献报道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53.1±1.72)岁,男8532例,女606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纳入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症名称从第六版《中医名词术语》、《中医诊断学》、《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等相关专业文献中提取。本次研究的文献纳入标准:①文献介绍中医诊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治疗方式,以及中西医对消化不良认识和个人治疗消化不良经验报道。②文献对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病症进行分类比较描述内容详实。③文献报道的内容与中医诊断治疗消化不良标准基本一致,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文献研究资料来源不明,其中内容与临床实际诊断治疗有根本性错误。②文献重复。③文献研究范围不在本次研究中,文中没有明确中医辨证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
1.3 统计学方法
分析14600例患者主要病症占总患者比例,比较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形式和中药治疗方式。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组间差距用χ?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现45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通过归纳总结各个文献中描述的病症,共发现11个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分别是:肝胃不和[2]、脾胃虚弱、脾胃湿热、饮食积滞、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湿阻脾虚、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胃阴不足、寒邪客胃。457篇文献中描述14600例患者,患者数量最多的前三位病症是:肝胃不和4287例(29.36%)、脾胃虚弱2301例(15.76%)、脾胃湿热1489例(10.20%)。其他病症分别是饮食积滞1392例(9.53%)、肝郁脾虚1193例(8.17%)、寒热错杂952例(6.52%)、湿阻脾虚789例(5.40%)、脾胃虚寒721(4.94%)、气滞血瘀617例(4.23%)、胃阴不足531(3.64%)、寒邪客胃329例(2.25%)。
3.结论
罗马Ⅲ型诊断标准中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器官性病变,此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胀气。在临床医学发现,基本上每个人均出现过消化不良,在消化内科当中发现有40%出现过功能性消化不良。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病症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这三种症状在统计中分别是4287例(29.36%)、2301例(15.76%)、1489例(10.20%),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8077例(55.32%)。肝胃不和患者表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经常嗳气、吞酸、没有食欲,中医治疗原理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使用玄胡、木香、川棟等药物帮助患者调理肝胃;脾胃虚弱患者表现为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泄泻时轻时重,中医治疗健脾益气、助运化湿,使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党参、山药、陈皮、砂仁等药物改善患者病症;脾胃湿热患者表现口干舌苦、食甜食冒酸水、身重肢倦、大便不畅,中医治疗原理是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使用黄连、栀子、半夏、白豆蔻、甘草、陈皮、蒲公英、枳实等药物改善患者疾患。
中医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针对性根据患者病因,对患者综合性治疗有效缓解患者复杂病症。除了临床治疗之外,中医诊疗发现建立良好饮食习惯[3]、戒除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好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白金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28(17):358-359.
[2]张艳.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5(4):2302-2303.
[3]龙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研究[J].医学信息,2015,13(17):263-264.
论文作者:姬长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消化不良论文; 功能论文; 病症论文; 脾胃论文; 患者论文; 文献论文; 中医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论文;